搜索
   登录

长寿之乡三颗『星』
所属图书:《天寿:贵州少数民族长寿老人探访录》 出版日期:2013-07-01 文章字数:4467字

长寿之乡三颗『星』

全国劳模唐老冬

唐老冬

居住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的唐老冬,生于1908年十二月初八,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7月被中共印江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10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光荣称号,1989年3月被中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唐老冬1908年出生于思南长坝乡一户贫寒人家,不到10岁就成了孤儿,后与印江合水镇坪峨村龙玉明相识成亲。婚后龙玉明被抓去当壮丁,2岁的女儿也不幸去世。1944年丈夫回到家中,已是36岁的唐老冬才生育了二女儿龙友珍。1977年,丈夫龙玉明突然双目失明,龙玉明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尽管家里贫穷但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龙玉明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由于医疗条件和家庭因素,他的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以致一病就是18年。唐老冬一生共生育两个女儿,大女儿2岁时不幸夭折,后收养一个儿子龙友发,并与他生活一起,成为幸福美满一家人。

1958年10月,50岁的唐老冬创建了印江合水镇民办敬老院。

建院初期,有59名老人,其中5人双目失明,5人聋哑,4人双脚残疾,另有7名孤儿。建院之初没有经济来源,唐老冬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带领能够勉强劳动的老人,在村子的后山及河对岸陆家岩开荒种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战胜各种困难,虽然生活简单清苦,却没有让敬老院的老人和孤儿挨饿,使敬老院的人们安全地渡过了难关。1962年以后,敬老院老人们的口粮和她的报酬由各生产队提成负担。1964年,敬老院从坪峨村寨子上搬到坪峨村桥头组,当时的朗溪区农中也建在这里。这一年,老人们的口粮又遇到了困难,敬老院濒临解散。唐老冬想到自己小时候逃荒要饭,是共产党把自己从苦难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并培养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觉得办好敬老院,照料好老人们,是党交给她的任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任务完成好。她把老人们视为兄弟姐妹,在区农中搬迁后的废墟上,把留下的残砖碎瓦一块一块地清理出来开垦成田,种上庄稼,让老人们逃过一劫。每天清早,她先照料好残疾的老人起床,为他们端屎倒尿,为老人洗脸梳头,把一切安排妥当后,才下地去劳动。吃饭时,先照顾失明的老人吃好后,自己再吃。夜深人静,她不顾疲劳,长年累月坚持查房,为老人们盖好被子。寒冬腊月,先将老人们的被絮烘暖后,再让他们入睡。有几位老人长期大小便失禁,她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换洗。每个老人的生日,都要为老人们祝寿。

当地干部、群众对唐老冬的崇高敬业精神敬佩不已。

“文革”时期,敬老院无人过问,全部责任落在她个人肩上。她一方面带领老人们生产自救,除种好原有两亩地外,还带领老人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锄一锄地挖,又新开垦7亩多荒地,以每年种的包谷、洋芋、红苕等杂粮充实敬老院的口粮。另一方面,亲自走村串寨,为老人们筹集口粮。在其坚强的毅力下,敬老院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

唐老冬老人的生活经历非常坎坷,勤劳、善良、坚韧的她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周围的贫困儿童和孤寡病残老人。她这一干就是42年,先后精心照顾孤寡病残老人100多人,陪伴82位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收养的孤儿养大成人,均成家立业。她直到92岁才光荣退休,离开敬老院的工作岗位。

1972年敬老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县民政局投入资金5万元,新建了一栋房子,用于老人们的住房。1988年坪峨村用上了电灯和自来水,敬老院也顺利地安装上了电灯,用上了自来水。1995年,敬老院第一次扩建,现在占地600余平方米,有14间住房、一个娱乐室、一个餐厅和厨房。在合水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添置了电视机、冰柜、冰箱、洗衣机等,聘请了新的服务人员。每当唐老冬看到这几年敬老院的变化,脸上总是带着幸福的笑容。

一生劳碌阮元香

居住在洋溪镇冷水村大屋基组的阮元香老人,生于1911年1月20日,一生生育了5个子女。

初见阮元香时,她正在聚精会神地剥包谷。

据了解,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喜欢吃清淡食物,至今还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身体健康、记忆好、性格温和、待人客气。

1960年,丈夫因病去世,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没有了,勤劳坚强的她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白天干家务、农活,晚上还要整晚制作土香补贴家用。老人一生劳作不息,即使现在,由于大媳妇去世,老人还要照顾大儿子的生活,每天不但要做饭,还要喂猪,上坡干农活。

阮元香

小露一手 身怀绝技

“文艺青年”田景和

朗溪镇河西村新华组百岁老人田景和,生于1909年,今年已经103岁了。

20世纪30年代,红军过境印江时,田景和是武装班长;50年代他做了生产队长,带领全组群众生活生产。一生中,不乏坎坷际遇,精彩故事。只惜年岁已久,老人已然无法完全表达清楚。

老人年轻时便喜欢上了文艺,锣鼓、跳花灯、舞龙样样在行,至今还不时拉拉二胡自娱自乐,嘴里还唱着革命曲调。

听他家人介绍,老人70岁时上山砍柴还健步如飞。如今,老人依然闲不住,翻包谷、喂鸡食、除院落杂草,一样没落下。

现在,田景和老人一家和顺平安,已是五代同堂。

老有所乐

长寿之乡:印江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养育着43.5万人口,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71.49%。

2011年底,60岁以上老人达58233人,占总人口的13.36%。其中80岁以上老人6539人,占总人口的1.5%;百岁老人37人,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八点四九。

2011年,印江被国务院命名为长寿之乡。

自然生态 利于养生

巍巍梵净山,清清江水。充满神秘色彩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就坐落在印江境内。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茂密的原始森林,保存了距今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区,对调节印江境内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森林覆盖率为52.06%,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印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6.8℃,日照时间长达1255小时,无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令人心旷神怡,对养生保健大有裨益。

从梵净山流淌出来的天然矿泉水,完全符合优质山泉水的标准,目前生活饮用水达到国家GB/T5750-2005标准,人们长期饮用这种山泉水,达到了益寿延年的效果。水中各种有益成分通过农作物的吸收,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有机物质。发源于梵净山的各条河流,所流经的区域正是这个县的长寿带。

天然环保 饮食健康

山川秀丽的印江,物产丰富。被人们普遍誉为长寿食物的,有洋溪贡米、团龙贡茶、江家坡台合梨、何家沟糖梨、朗溪红橙;常用珍贵中药有天麻、杜仲、黄连等;可食菌30种,含抗癌物质或有抗癌作用的药物12种。洋溪贡米、团龙贡茶早在明朝就是上贡皇宫的食物,还有金豆腐、红薯粉、土家红皮脆菜、野生食用菌、野菜、乌骨鸡、绿壳蛋等大量长寿食品是印江人常年享用的绿色食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江人的早餐大多以豆浆绿豆粉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为主,同时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养生”、“以茶敬客”、“以茶会友”的习俗。梵净山翠峰茶2005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多次在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中获“金奖”。

目前印江发展绿茶已达21万亩。

修身养性 强身健体

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梵净山成为远近闻名的禅宗圣地。

印江人受佛教文化“与人为善、予己立足”的佛家思想影响,在生产生活中,培育了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的思想境界。

在日常劳动中,创造了土家摆手舞、花灯、傩戏等民间文娱活动,强身健体。现在老年健身活动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老年门球、钓鱼、象棋等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是老人健身强体的文娱活动。城乡老人书法养生、养心,达到了益寿延年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印江加大了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了中心广场、文昌公园、体育馆、体育场等休闲娱乐、健身场所,扩展了老年人健身延寿空间。民间文娱体育活动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强了人们的体质。

社会稳定 健康和谐

勤劳质朴的印江人,崇尚“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把尊老孝老作为基本素质来衡量。在印江民间,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合水镇的唐老冬老人,今年104岁,45年如一日,为孤寡老人洗衣、做饭,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敬老事业。1989年,国务院授予她“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兴旺村卢廷芳夫妇30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父母的先进事迹,被全国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评选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像这样敬老助老的模范家庭,在印江范围内不胜枚举。

附件 长寿老人基本情况反馈表

(注: 出生年份:1908年姓名:民族:土家族家庭主要情况(含经济状况、子女多少、家庭和睦等):老年补贴每月400元,仅靠儿子搞生产劳动,家庭不富裕,经济不宽余。家庭和睦。请以本人为例,列举你认为有益养生、健康、长寿的三个主要原因:1.生活有规律。2.乐于助人。3.热爱劳动。伴侣情况:已故目前健康状况:不能行走自如,需依靠轮椅。平时饮食习惯(含有无烟酒或其他嗜好):不抽烟、每餐喝二两酒,饮食还可以。户籍地址: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坪峨村新峨组。平时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性格及人际关系状况:性格温和,处世精明,善解人意。唐老冬)

调查时间:2012年8月

附件 长寿老人基本情况反馈表

(注: 出生年份:1911年姓名:民族:土家族家庭主要情况(含经济状况、子女多少、家庭和睦等):有老年补贴,现家庭7口人,生活主要来源靠全家人的生产劳动。家庭关系和谐。请以本人为例,列举你认为有益养生、健康、长寿的三个主要原因:1.一生热爱劳动。2.生活有规律。3.饮食清淡。伴侣情况:已故目前健康状况: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身体健康。平时饮食习惯(含有无烟酒或其他嗜好):生活很有规律,喜欢吃清淡食物,特别爱劳动。户籍地址: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冷水村大屋基组。平时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性格及人际关系状况:性格温和,从不与人吵架,为人忠厚老实。阮元香)

调查时间:2012年8月

附件 长寿老人基本情况反馈表

(注: 出生年份:1909年姓名:民族:土家族家庭主要情况(含经济状况、子女多少、家庭和睦等):近年有老龄补助,靠家庭生产维持生活。没有很好的经济来源。一家和顺平安,如今五代同堂。请以本人为例,列举你认为有益养生、健康、长寿的三个主要原因:1.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和饮食规律。2.自然条件良好,有良好的兴趣爱好。3.心情愉快,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伴侣情况:已故目前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平时饮食习惯(含有无烟酒或其他嗜好):喜欢拉二胡,唱革命曲调。户籍地址: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河西村新华组平时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性格及人际关系状况: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田景和)

调查时间:2012年8月

天寿:贵州少数民族长寿老人探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