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期颐源于恬淡自然
所属图书:《天寿:贵州少数民族长寿老人探访录》 出版日期:2013-07-01 文章字数:2968字

期颐源于恬淡自然

花白的头发,清瘦的面庞,慈祥的笑脸,精神矍铄,走路不用拄拐杖,生活很有规律,依然七八十岁的样子,看不出她已是百岁老人。

偶尔抽抽耍耍烟

幸福人家

现年105岁的周树珍老人,生于1907年农历二月二十,彝族,不识字,现居住在盘县坪地彝族乡箐口村小石丫口组。自嫁到邱家,周树珍成功地扮演了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好奶奶等多个角色。她一生育有五个女儿,1988年老伴邱福生去世后,同三女儿邱白山家在一起生活。一家人四世同堂,她帮家人做做家务,哄哄孩子,其乐融融。她每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喝点药酒,偶尔抽点烟。经常晒晒太阳,到户外活动活动。她一生中从未生过大病,也从来没有住过医院。现在除听力不佳外,生活基本还能自理。她的健康长寿之道我们可以从她的生活中窥探一二。

恬淡的自然环境,最宜人居住。位于坪地彝族乡东部的箐口村,森林覆盖率接近60%,远远高于全乡50.18%的平均水平。周淑珍老人家居住的箐口村小石丫口组,背靠青山,村寨掩映在绿荫中,周围竹木葱绿,一年四季都与绿色相伴,空气清新凉爽。这里,没有丝毫城市的喧嚣和工业企业污染,村民常年呼吸的是清新纯净的空气,看到的是满目苍松翠竹,喝的是自然山泉,一日三餐吃的是自家生产的农家包谷饭、有机肥栽种的瓜果蔬菜和自养的鸡猪,沐浴的是和煦的自然阳光,耕耘的是农家田土。用现在的话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村民融入自然,远离尘世,放松心情,乐于农作,心情恬淡,回归大自然。

充分吸取大自然的有益营养,为周树珍老人健康长寿提供了自然条件。

爽朗的性格,能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据老人讲,小时候,家乡的树木比现在还多还大,土地面积比现在还少得多,自己从小就与家人在林子里钻来钻去,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能吃的东西很多,村里人都这样做。遇到动乱,就在树林里躲避。到了民国时期,社会更加动荡,生活更加艰难,从森林里获取食物,成了一日三餐的主要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自己耕种的土地,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地种好,生活逐渐好起来。1958年“大跃进”时和人民公社化以后,人们出工不出力,粮食种不好,粮食按照人口和所挣的工分以人七劳三比例分配,经常吃不饱,很多人就依靠大自然,从树林里挖野菜掺饭吃,总能想出办法让家里人吃饱。自己从小就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从来不怕吃苦,不管别人怎么说,想好的事一定要去做,不做完心里不踏实,不痛快。遇到困难,她从不灰心丧气,她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不管是动乱年代的奔波流离,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平静安逸生活,老人都始终保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周树珍老人有话直来直去,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她认为,不管什么事,不要藏藏掖掖,讲出来心里就痛快、就舒服,虽然与家人、与村邻有过争执,但事后从不计较。她的直率和爽朗,赢得了村民的好评,在大集体时,还被选为村妇女代表,参加各种会议。年纪稍大后,从不与家人、邻居争执,大家总能和颜悦色地相处在一起。

喜欢劳动,苦中自有乐。据周树珍老人讲,自从年轻时嫁到邱家,在小石丫口居住下来后,动荡年代既要为躲避匪祸奔忙,又要为家人吃穿操劳。大集体时,自己脚勤手快,劳动是一把好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因劳动积极,乐于助人,曾当过村妇女代表,参加各种会议。土地下放后,虽然自己年纪已经较大,但是始终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她说,看到每家每户村民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土地上,自己家也不能落后,种不好地,别人会说闲话,自己会被别人瞧不起。自己和家人除了尽力把承包土地种好外,还利用田边地角种豆种瓜。自己每年都喂养不少鸡猪,捻毛麻,织衣帕,补贴家用。即使苦点累点,为了家人生活好一点,心里踏实。

虽然裹着小脚,老人的麻利劲头不比别人差,偶尔唱唱彝族山歌,心里也就舒坦了。直到80岁时还能下地劳动,90岁时还喂鸡喂鸭,100岁时喜欢户外走走看看,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直到103岁时家人不放心,怕摔跤,才开始对老人进行护理。

独特的饮食习惯,源于自然。周树珍老人现在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中、晚三餐,都以包谷饭为主,蔬菜主要是自己家栽种的瓜果蔬菜,适量吃点猪肉,饮料适当喝些核桃乳、花生牛奶,每天喝些药酒,偶尔抽几支烟。周树珍老人饮食上对粗粮情有独钟,几天吃不到包谷饭就不高兴,特别喜欢自己栽种的瓜豆白菜和腌制的酸菜,少量吃肉,特别喜欢吃中药霸王刺炖猪心这道菜;喝的药酒是自己泡的,用蛇吐须、朱砂灵等泡制,但每次只喝一二两,从不喝醉。吃的菜中只喜欢放盐,不加酱油、味精等其他佐料。老人睡觉很有规律,晚上八点多休息,早上七点多起床,每天午睡两三个小时,偶尔看看电视,长期如此。

孝敬老人,邻里和睦,怡然自得。结婚几十年来,周树珍从未和婆婆、公公红过脸,地里的农活和家务事基本被她全包了,吃饭时第一碗饭她总是先端给老人。有一年公公患重病,她和丈夫轮换着照顾公公,送水喂饭,小心呵护,累了就趴着睡一会儿,饿了就随便应付一口,而她却把老人照顾得舒适周到。公公逢人总说:“俺儿媳比女儿更疼老人!”公公去世后,婆婆经不住失去亲人的打击一病不起,几天粒米未进,这可把周树珍急坏了,她一边找医生为婆婆看病,一边忙着照顾。为了照顾好老人,她搬到婆婆的屋里与她同睡。病中的婆婆生活不能自理,周树珍为婆婆擦屎接尿,洗衣裤、被褥、尿布。到了冬天,刺骨的寒风吹裂了她的双手,血流不止,冻麻了神经,她就用力搓搓。有时婆婆心情不好,对她百般挑剔,但周树珍总是一笑而过,从不和婆婆计较。有人说,周树珍太善良,太软弱。周树珍却说,屋檐水,点点滴在旧窝头,你怎样对待老人,以后孩子们就怎样对待你。周树珍孝敬老人的品行在当地传为佳话。

心灵手巧、乐于助人的周树珍很有人缘,是左邻右舍的好帮手。谁家生孩子了,她会日夜加班赶做双婴儿猫头鞋,做顶婴儿帽送到年轻的母亲床边,帮着母亲给孩子穿戴好后,她会露出欣慰的笑容。20岁的张巧巧是邻居家的女儿,母亲去世得早,留下父女俩相依为命,当得知父女俩正在为嫁妆的事发愁时,周树珍不顾秋收的劳累,陪张巧巧购买结婚用品、缝制被褥、接待亲朋,直到张巧巧坐上婚轿,周树珍才把悬着的心放下。事后张巧巧父女提着礼物登门致谢时,被她挡在了门外,说:“咱们是邻居,谁家没有个大事小情?相互帮个忙是应该的。”

周树珍老人居住在绿树成荫的村寨,是得天独厚的宜居自然条件;一生朴朴实实,孝敬老人、助人为乐,是村民的好榜样;她始终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性格直率,有了精神寄托;经常参加劳作,磨练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生活有规律,加之独特的饮食习惯,借助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养分,成就她为百岁寿星。

附件 长寿老人基本情况反馈表

(注: 出生年份:1907年姓名:民族:彝族家庭主要情况(含经济状况、子女多少、家庭和睦等):领取政府低保和百岁老人补助。生有五个女儿,家庭和睦。请以本人为例,列举你认为有益养生、健康、长寿的三个主要原因:1.吃中药炖猪心。2.喝药酒。3.心情舒畅。伴侣情况:已故目前健康状况:健康平时饮食习惯(含有无烟酒或其他嗜好):时常喝泡酒,偶尔抽烟,吃的菜中只喜欢放点盐。户籍地址:贵州省盘县坪地彝族乡箐口村小石丫口组平时作息时间:晚上8点多休息,早上7点多起床。性格及人际关系状况:性格直率,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良好。周树珍)

调查时间:2012年8月

天寿:贵州少数民族长寿老人探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