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市井”中的变迁
一、从“惠民药局”说起
贵阳城最早的“医院”建于什么时候?
说起来可能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早在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22),贵阳城内就已经设立了一家名为“惠民药局”的“医院”了——当然,严格地说,也就是一家官办的中医诊所。其地点,据考就在今中山东路上的大十字至小十字之间。
惠民药局是古代的一种医疗机构,最早创办于南宋时期的嘉定三年(1210)。据说,创办惠民药局的初衷是为了“以惠贫民”,也就是说,它主要是面对大众百姓开展治病和防疫服务的。当然其规模非常有限,往往也就有一两位看病的医生,及炮制中药的锅啊盆啊碾子擂钵什么的。
元灭宋后,朝廷也在全国各路设立惠民药局,且在其修撰的《经世大典》中,还把“惠民药局”作为一节单列出来,以作为自己的政绩。顺元城内有路的设置,按说也应该有一家这样的小诊所,但未见任何记载。
明初洪武三年(1370),朝廷在南京、北京及各府、州、县设“惠民药局”,负责管理医药行业。《明史·职官志》载:“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这也说明,明代的惠民药局既掌管贮备药物、调制成药等事务的官方机构,同时又是一个平民百姓的医疗机构,军民工匠贫病者均可在惠民药局求医问药。遇疫病流行,惠民药局有时也免费提供药物。
据《贵州通志》载,设立于明代中期的贵阳城里的这家惠民药局,设中医的内、外两科,各有医生一人,看病者上门求诊。药局有专门的“惠民局田”,“局田”出租的收入则用以维持药局的开支,如购买药材等等。
到了清代,惠民药局呈萎缩趋势。但贵阳城内的中医业却随着城市的发展,有所发展。如出现了一些颇有名气的中医生,出现了不少的药铺(药铺里均有坐堂闻诊的大夫)。供奉药王孙思邈的“药王庙”,也于康熙六年(1667)在城东建成,它标志着贵阳城内中医药从业人员的逐年增多和影响的日益扩大。
清末光绪年间,西医在贵阳出现,最早的西医师叫程乾生,他的诊所设在城北门的螺蛳湾。随之而来的是法国传教士的若瑟诊所和露德丝诊所,地点在北天主堂。
民国8年(1919年),贵州省立医院成立,贵阳城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医院。抗战期间,南京中央医院、湖南湘雅医学院等迁来贵阳,贵阳医学院、市立产院等一批本地医院也相继建立,贵阳的医学卫生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若追溯贵阳城最早的“医院”的历史,可能还是得回到开办于朱元璋时期的那所惠民药局。
二、筑成旅店谁为先
随着贵阳城地位的提高,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越来越多,朝晖夕阴,商旅不绝,旅店业便也应运而生。
贵阳最早的旅店开设于什么时候,这已难以考察。但据文字记载,明代崇祯年间(1611年~1644年),在贵阳城威清门(今黔灵西路一带),有一家叫“王崇贵旅店”。这当属人们在历史文献中发现的、贵阳最早的旅店了。
据民国《贵州通志》载,崇祯末年,云南昆明有一个叫万春的县令,铸了数尊铜佛像,打算运往峨眉山。不料,途中万县令病故,其妻王氏妻承夫愿,继续将这些佛像朝四川运送。又不料,在抵达贵阳时,传来四川被张献忠的起义军占领的消息,前进不得,王氏只得在贵阳停了下来,暂时住在一家叫“王崇贵旅店”的旅店里。再后来,王氏又在城西北处购地建屋,将铜佛安置其中。为了这些铜佛的安全,王氏又向贵阳城官府求助,要求给予保护。于是,当时的贵州都督府便颁发了一块牌子,高挂在放有铜佛的屋子之上,类似于“重点单位”不得随便的意思。又经过了些时日,这个“重点单位”发展成了铜佛寺,成了供奉和拜祭之地;再后来,这个铜佛寺成了学校——今天的合群路小学。
也幸得这位王夫人,就是她这一“暂住”,区区一个私人旅店,才得以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个名字,也给今人提供了一些颇为珍贵的信息。
三、诸多的“第一”
作为省城,贵阳的许多“第一”,同样是贵州的“第一”。
——贵州第一份报纸是《黔报》,创办于贵阳,由周培艺负责编辑,由周培棻负责发行,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历六月八日正式出版;
——贵州第一个图书馆是贵州省立图书馆,于民国2年(1913年)4月设立。图书约2000册;
——贵州第一个文献征辑馆是民国25年(1936年)8月1日,对续修贵州通志局进行改组,成立了“贵州文献征辑馆”。任可澄任馆长,王蔬农任副馆长兼任编辑;
——贵州第一个科学馆——省立科学馆新馆于民国30年(1938年)10月7日落成(地址在今科学路上),10用10日正式成立,蓝春池任馆长;
——贵州第一个群众艺术馆于民国32年(1943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陈恒安为首任馆长;
——贵州第一个物产陈列馆于民国30年(1941年)6月,10月10日正式成立,谭沛霖任馆长;
——贵阳第一家正规电影院叫明星电影院,地址在南大街(今中华南路上),于民国19年(1930年)成立;
——贵阳最早建立的公园叫“梦草公园”,于民国2年(1912年)9月建立,地址在导水街(原贵阳市委及省教育厅所在地);
——贵州最早的电灯点亮于民国15年(1926年)9月10日。当天,“贵阳电气局筹备处”的一台75千瓦的直流发电机发电成功,贵阳城第一次亮起了电灯。
伟大的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所说的那样:“字典里最重要的三个词,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将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我成功的金字塔。”这一个又一个第一,是贵阳乃至是贵州省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起点,这些起点非同寻常,因为他们走的是前人没走过的路,干的是前人没干过的事业,他们是靠意志、勤奋和恒心,才迈出这可贵的第一步,正是有了这些第一步,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久的历史穿越,才有了贵阳今天的璀璨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