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夜郎竹王的传说
《后汉书》和《华阳国志》记载了一个关于夜郎竹王的传说:
有一天,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来到河边洗衣裳。河水潺潺,鱼翔浅底,如此清澈甘甜之水令姑娘陶醉,她赤足走入河中,一边蹚水,一边哼着山歌,一边洗衣,十分惬意,此时一根三节大竹筒从上游顺流而下,大竹筒冲到女子脚边停住了。她几次推开竹筒,竹筒几次又回到了她的身边,她十分疑惑,这儿水流较急,且无漩涡,为何竹筒却三番五次推之不去?惊奇之时,她隐约听见了一阵婴儿的哭泣之声,哭泣声渐近,且又有点闷声闷气,她双手捧起竹筒一听,原来这哭泣声来自竹筒中。女子双手捧起竹筒向家中奔跑,回到家中,她小心翼翼地破开竹筒,顿时奇迹出现了,一个胖胖的惹人喜爱的男婴儿横躺在她面前。
若干年后,在这位女子的精心抚养下孩子长大成人,以竹为姓,长得身材魁梧,武艺超群,才干过人,于是成了部落首领,号称竹王。把他带到世间的竹筒被劈成竹片撒在荒野,日久天长,长成为一丛丛青翠的竹林 [1] 。
撩开这个故事神秘的面纱,它却揭示着古夜郎的历史真谛:一是图腾崇拜是人类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而古夜郎人则是以“竹”为图腾崇拜的;二是在这个美丽的传说中,发现竹筒的是一名女子,是她将竹王抚养长大,是竹王的养母,这种“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传说,隐含着古夜郎人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三是说贵阳的历史与竹有着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远古时期,在这块土地上竹林丛生,其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据明代地方志记载,贵阳的竹子就有斑竹、紫竹、苦竹、筋竹、箭竹、绵竹、水竹、丛竹、凤尾竹、潇湘竹、画眉竹、扁竹等10余种。
古代贵阳因盛产竹子,所以很多地名都以“竹”命名:贵阳的历史名称叫“贵竹”,正如地方志所言,是因为其“郡产美竹故名”。贵阳古地名中不乏“竹”字,如金竹寨、竹林寨、南竹林、斑竹园等;早在五代至北宋初年,贵阳被称为“黑羊菁”,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菁”是一种方言,意思是“山间的大竹林”。贵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贵阳出产的土产刺竹、筋筑最著名。贵阳很多古地名都带有“菁”,如黑羊菁、老鸦菁、锅底菁、阿翁菁、小菁等等。
马王堆汉墓奏乐俑,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小乐队模型。
关于“筑”,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有三,一是建筑;二是一种古代弦乐器名,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三是作名,贵州贵阳的别称和姓。三种释义中就有两种和筑城相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筑”作为一种古代弦乐器名,并非是“築”的简体字,早在汉字没出简化字之前就称为“筑”了。
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筑,以曲五弦之乐也。从竹,持之也。竹亦声”。意思是“筑”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乐器,演奏时用手拿着,读音就是“竹”,五弦是指乐器有五根弦。
两书中的两种释义是有差异的,在弦的数量上相差8根,差距很大。据《战国策·燕策》中记载,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率士送荆轲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史料告诉我们,至少早在战国时期“筑”已是“官方”一种重要的乐器了。但它不仅在“官方”,而且在民间也是广泛流行的,既是“阳春白雪”,亦是“下里巴人”。先秦至两汉出现的“相和歌时代”,就是边击筑,边唱歌。
“筑”这种乐器至宋代却失传了,实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憾事。然而,一次考古发掘,“筑”又重见天日,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西汉长沙马王堆王室墓中出土了三件乐器,经专家鉴定,认为它就是已经失传的“筑”,三件“筑”中只有一件完好,长约一米,可装五根琴弦,据分析琴弦可能是丝织物或牛筋 [2] 。
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说文解字》的说法得到了考古发掘实物的佐证是正确的。而是否有十三根弦的“筑”,则有待今后考古发掘来考证了。
国际会展城芦笙造型五星级酒店。
“筑”的发现,无疑是筑城贵阳的一件幸事。我们发自肺腑地希望,以马王堆发掘的“筑”之外形为模,将其精心设计,以打造筑城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比芦笙的造型更形似,而且更贴近“筑”的内涵。
1987年9月26日,经贵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竹成为贵阳市市树之一(另一种市树为樟树;市花为兰花、紫薇)。
今天,我们走到贵阳的山山水水,乃至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翠竹青青;新建的标志性建筑,如国际会展城的芦笙造型的五星级宾馆,贵阳筑城广场的四方芦笙汇聚的大型雕塑等都与竹相关。芦笙是用竹子做的一种乐器,是贵州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这些无疑都是贵阳“竹文化”的生动载体。
然而,芦笙虽亦是竹做的乐器,但其是管乐,而“筑”则是弦乐,二者大相径庭。以芦笙代替筑,不免有些牵强。我们寄希望于艺术家们的聪颖智慧和艺术之手,早一天以发掘的“筑”之型,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标志性雕塑。那将是400万贵阳人民的幸事,我们将深深地向他们腑首致敬!
[1] 夜郎竹王传说,以汉文献中首见于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的记载:“有竹王者,兴于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亦有夜郎竹王传说的记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
[2] 据项阳,杨应鱣,宋少华在《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03期发表的文章《五弦筑研究——西汉长沙王后墓出土乐器研究之一》中所述:在墓室回廓中出土了一批古乐器的实物与明器计19件。其中实用器8件,明器11件。这批乐器中,三件五弦筑作为实用器在中国是首次较为完整的出土,五弦筝亦为首次,必将有助于澄清许多音乐史上的疑点,并导致对某些观点的重新释解,这对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意义重大。经对三件实用器筑的研究探讨。其中有一件是同出三件实用器筑中最为长大的一件。长143厘米,高12.5厘米,面板宽5.7厘米。筑身共鸣箱比面板宽,有弧度,但破损较重,很难测定共鸣箱具体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