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屯堡与自由移民
一、屯堡移民前赴后继
关于屯堡移民魏晋以来就开始了。
魏晋时期,人们把今滇和川西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称为“南中”,当时由于内地陷于长期分裂割据,对西南地区控制力量削弱,南中一带的实际权力,逐步落入当地被称为“大姓”的豪强和夷帅之手。
这些南中“大姓”,不少是两汉时期内地移民的上层,自武帝经营西南,移民垦殖以来,那些进入南中进行屯垦的地主、豪绅,不但从经营垦殖中获得巨大利益,积累了大量产业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富豪,而且由于移民垦殖的需要,与移入垦殖的劳动者之间,建立了特殊的封建依附关系,逐渐形成拥有政治、军事实力的地方实力集团。
那些进入南中进行屯垦的屯民,有的在内地时本来就是他们的佃户,有的是破产后的游民,他们在招募随同迁入南中后,一方面无经济力量购买独立垦殖所需的土地、耕牛、农具,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富豪;另一方面则因进入民族地区屯垦,与当地土著居民互不了解,需依赖于地主、富豪的保护,而那些移入的地主、豪绅又需借助这些移民的力量,才能在与当地土豪夷帅的争夺中站稳脚跟。在内地迁来大姓的影响下,南中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吸取内地迁来大姓的剥削方式,成为土著大姓。当时,今贵州境内的夷、汉大姓主要有龙、傅、尹、董、谢等家族。据《华阳国志》记载,并经考古发掘证实,除谢姓外,皆由“三蜀”(蜀郡、广汉、犍为合称)地区迁来。
自战国末年庄蹻入滇改且兰为牂柯,“分侯支党,传数百年”,内地移民已开始进入黔中一带。及汉武帝开西南夷,设立郡县,将且兰地设置为牂柯郡治后又“移豪民,田南夷”,内地官吏、驻军、屯民更大量迁入。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割据势力对南中的剧烈争夺,不但大批官吏、驻军、屯民迁入,同时也引起夜郎族群的巨大变化,在各族群频繁的迁徙变动中,有的强盛起来,有的衰落下去,有的分化,有的融合。这便使黔中腹地开始形成多民族杂居的局面,其文化也在这些不断迁徙的交融中得以相互渗透。
元代,黔中与外地的交流也有了变化,外来人员多了起来。
虽然大规模的屯田是明以后的事,但元初用兵频繁,且用兵的地方越来越远,一些战略要地还必须留下部队镇守,军队吃饭也便也成了问题,军队屯田的做法也就产生了。这些屯田的军士及其家属成了最早的有组织的外来人员。他们中虽然趁乱逃走的人不少,却也有一些人定居下来,繁衍子孙,逐渐成了“贵州人”的一部分。
二、顺元城引得“外商”来
顺元城的建成和命名自然会引来一些精明的商人。当时,有多少外地商贾到过顺元城,他们都是何方人氏,从事哪些营生,我们已难以弄清。但史书也确实记载了在元至正年间,有一个姓彭名如玉的江西籍商人(“庐陵贾人”),就把买卖做到了顺元城。
彭老板不惧翻山越岭,顶风冒雨,以及可能碰上“山大王”劫道的危险,带着大批货物跑到这边陲之地施展拳脚。后来发了,不敢忘“本”,于是慷慨捐资,在城里出资修了一座普庵堂(后称“大兴寺”)。
普庵堂是纪念南宋圣僧普庵禅师的。这位禅师籍贯江西,彭商人也是江西人氏,他在顺元城建普庵堂的举动也就可以理解了。另外得提一提的是,大兴寺内还有座武庙,红脸的关公端坐在里面享受香火。相传关二爷成神后常常回到人世间扶贫济困,做买卖的人若能得到关帝爷相助,商场上一定顺风顺水,即使炒股亏了也会扳回本钱。彭老板是商人,大兴寺有武庙和关帝爷的神像,自然顺理成章。
这大兴寺的位置大约在今天大十字靠中华南路路口,绝对的黄金地段。清末,大兴寺成了驻守贵阳的清军的武器弹药库,如此典型的挪作他用,彭老板泉下有知,将情何以堪!自然,这是后话。
彭如玉这位江西老表当是史籍明确记载的、最早的外地商人。我们不知道他具体都经营些什么业务,但以他为代表的这些“外来人员”的各种商务活动,带来的不仅有布匹、丝绸、纸张、茶叶、瓷器、铜铁制品……自然也带来了诸多的“市场经济”理念,对黔中这块土地的开发,对顺元城今后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随着元帝国的覆亡,忽必烈大军的统治也退出了云贵高原。但我们还是可以说:对贵阳城的发展来说,元朝其实很给力!
三、明清移民呈高潮
明代的大规模屯堡移民。
明代是贵阳政治经济文化显著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使贵阳成为“移民城市”的重要时期。驿道的畅通是贵阳地区开发的重要条件,云南以贵州为通道,四川和广西的往来也以贵州为必经之地,贵阳因此成了“万马归槽”的地方,使贵阳成为移民的重点区域。
明代在贵阳地区采取屯田的方式组织大规模的移民,移民主要来自江南、江西、四川、湖广等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
明代在贵州的屯田,以军屯为主,建有城堡两百多处。军屯不仅在数量上占有很大比重,而且有严密的组织,屯堡与汉寨、苗寨相间,无论是兴建屯堡、开辟田亩、兴修水利、推广中原农耕技术,都起了很大作用。
贵州的军屯,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经过明初60多年的经营,到宣统八年(1433年),仅贵州都司所属十八卫、二所,即有屯堡七百余所,屯田在九十三万亩以上,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贵州旗军曾达158828名。
关于明代的民屯,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民屯有三个特点:一是通过政府行为“移民就宽乡”是一种途径,由政府“招徕游民”或“以罪徙实之”也是一种途径;二是民屯与军屯分属两个系统,民屯归府、州、县所管上达于布政使司,军屯领之卫所而达于司;三是因民屯系由官府组织,通常发给耕牛、种子、农具,而且给予优待,三年后才开始科税。“移民就宽乡”不是自发行为,而是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至嘉靖年间,贵州布政司所属各府、州、县,民户计66684户250420丁口民屯开垦大量土地,共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五十九亩,另有旱地五万一千三百五十六亩。
至于商屯,《明史·食货志》说“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商屯与“开中”关系密切,由于贵州卫所驻军极多,虽有军屯,而粮食不敷军用,所以招募商人来贵州纳米换取盐引,分销各地,所以“开中”很盛,商屯实为军屯的补充。
残存的屯堡的围墙,墙上建有垛口。
此外,大批匠户进入贵阳,推动了手工业和城市建设。贵阳城在明代向北扩展,在天启年间在北门外建设新城,基本确立了贵阳城的规模。贵阳城成了全省文化中心,办起了官学、书院,人才汇聚。佛教、道教在贵阳传播,建起了许多宫观寺庙。贵阳的许多建筑,如甲秀楼、文昌阁、阳明洞都是明代建筑。
清代的自由移民潮。
这时期的移民不像屯堡那样是有组织的群体性移民,而是经济原因或避战乱导致的移民。来黔中的移民或是到农村充当佃户,或是从事贸易和手工,或是来贵州购置田产。据记载,至乾隆年间,迁入贵州的汉民已达8万多户约40万人,贵阳居多数。这时期,工矿业兴盛起来,开州汞矿和贵阳铸钱都有相当规模,定番纸、清镇绸、贵定丝烟都很有名,农村还出现了若干打铁寨、瓦窑寨、锯镰寨、煤窑寨、砂锅寨等专业村寨。城市商业活跃,形成了“七十二行”,有很多成行成市的街道,各地客商云集贵阳设立会馆。至晚清,贵阳出现了近代企业,交通、通讯业有了较大的变化。贵阳文通书局是最早的近代企业,贵阳皮革有限公司是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近代金融、电信等企业也陆续开办起来。贵山、正本、正习等书院的开办培养了不少人才,贵阳府在清代出了900举人、100多名进士和21名武进士,还出了武状元曹维城、文状元赵以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