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秦皇汉武筑道过
所属图书:《一座城的穿越》 出版日期:2014-04-01

第一节 秦皇汉武筑道过

一、山间开凿“五尺道”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秦国占据西方,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力日愈增强。而楚国占据着南方,由于实行土地扩张,疆域最大,秦楚二雄虎视眈眈,彼此都想消灭对方,以称雄天下。而地处四川的蜀国和巴国以及地处贵州的夜郎、且兰等国,则成为秦楚两霸争夺的地方。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桩与贵阳密切相关之事——庄蹻王滇。

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楚国派出大将庄蹻率军西征,西征之地是云南的滇池。滇池附近土地平展物产丰富,地方辽阔。庄蹻大军从楚国的首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出发日夜兼程,很快到达湖南的晃州(今湖南省晃县),晃县有沅水,发源于贵州黄平,经施秉、镇远、青溪,过玉屏流至晃州。西征军从沅水出发,沿沅水溯流而上,到今玉屏后只得登陆步行,先后克降了位于今福泉及都匀半部的且兰国和夜郎,以后又途经今安顺、盘县、曲靖,跋涉数千里才到达滇池。

正当庄蹻率军深入到滇池地区时,秦国乘机派兵夺去了位于川、黔、湘交界的黔中地,从而断了庄蹻的归路。庄蹻不得已而滞留滇池为王,不久庄蹻率部全部改换服装,随了当地少数民族。庄蹻率军过今贵阳,成为古代外地人大规糢到达贵阳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次。

然而,关于西征的路线却有所争议,《汉书·地理志》引应劭注:“故且兰侯邑也”后人根据庄蹻入滇“溯沅水,出且兰”的记载,以清水江为沅江正源,推测且兰在今福泉、黄平一带。从而推论为上述路线。但据唐人颜师古所注《汉书·西南夷传》,认为庄蹻入滇路线应从“循江上”之说,即溯长江而上入乌江,乌江古称“延水”,“东入沅”当是“东入延”之误。谁是谁非尚待进一步考证。

修建五尺道,这条道是秦代经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的道路,据《永昌府文征》记载,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蜀郡太守“取筰(今四川盐源、云南宁蒗一带)及其江南地”打通了蜀西南与滇西北的交通。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蜀太守李冰开始在僰道(今四川宜宾)的崇山峻岭中开凿通往朱提(今昭通)的驿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为加强中央集权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在今贵州境内设置了“黔中郡”。

为了便于统治,他派了一个名叫常頞的官员到西南地区征集民工筑路,历时数年开辟了一条从今四川通贵州的“五尺道”(因路的宽度为五尺故称为“五尺道”)。据向达先生考证,这条道路是从今四川宜宾为起点,经高县、珙县、筠连入云南境,过盐津、大关、彝良、昭通入贵州境,再过贵州威宁、赫章而折回云南,走宣威而达曲靖。因山道险阻,采用“积薪焚石”的办法开凿。其路线大致与现今的川黔、黔滇公路差不多。“五尺道”的修通为秦的统治提供了交通条件。于是秦王朝按郡县制,从贵州当地土司中任命了一批官吏,以巩固秦的统治。

其实常頞所修的“五尺道”,决非今日的公路,秦代的五尺,大体相当于今日的两三尺而已。不仅不能过汽车,连马车也不能过,因秦朝规定的“车同轨”,即每一辆马车规定都为六尺宽。因此“五尺道”只能供人和牛马行走。

秦五尺道。

古栈道中的“石栈”遗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五尺道”经史学家考证就是古栈道。西南地区大多是崇山峻岭,在秦朝时期的修路条件下,修出“五尺道”决非易事。栈道分为土栈和石栈两种,遇到森林茂密之地,伐木,将树铺成路基,上面撒上土石就成了“土栈”;遇上高山绝壁,就悬挂在绝壁上打孔,孔洞中插入碗口粗的树干作为横梁,再铺上拳头粗的树干和小树枝,就筑成了“石栈”。

从庄蹻入滇到常頞修“五尺道”,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自古以来贵阳就是我国西南的交通枢纽,贵阳地处西南腹地、黔之几何中心,“据荆楚之上游,为滇南之门户”。

五尺之道,是我国西南交通枢纽的最早驿道,千百年来,它曾为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那至今依然留痕的五尺之道的遗址、遗迹,仿佛在无声地向我们述着那些鲜为人知的筑道故事……

古栈道的历史正在逝去,但当我们乘着汽车飞驰于当今西南的高速路上时,请不要忘记,在你的车轮下,也许就有我们的先人曾经修筑过的“五尺道”,它应该在中国的筑路史上记下重重的一笔。

二、“夜郎道”因可口的“枸酱”而起

讲了秦朝的“五尺道”,我们再来说说汉朝的“夜郎道”。说起修夜郎道,竟然是因一种名叫“枸酱”的可口食品而起。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大行王恢攻打东越,东越杀死东越王郢以回报汉朝。王恢凭借兵威派番阳令唐蒙把汉朝出兵的本意委婉地告诉了南越王。南越王拿蜀郡出产的枸酱给唐蒙吃,唐蒙询问蜀地离南越迢迢数千里,山川阻隔,怎么运来的呢?南越王得意地说:“取道西北牂牁江而来,牂牁江宽度有几里,流过番禺城下”。唐蒙听了后暗中吃惊。

唐蒙回到长安,又询问蜀郡商人,商人说:“只有蜀郡出产枸酱,当地人多半拿着它偷偷到夜郎去卖。夜郎紧靠牂柯江,江面宽数百步,完全可以行船,枸酱是通过这条水路运到南越的”。

夜郎道遗迹。

唐蒙于是上书汉武帝说:“南越王乘坐黄屋之车,车上插着左纛之旗,他的土地东西一万多里,名义上是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如今从长沙和豫章郡前去,水路多半被阻绝,难以前行。我私下听说夜郎所拥有的精兵能有十多万,乘船沿牂牁江而下,乘其没注意而加以攻击,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如果真能用汉朝的强大,巴蜀的富饶,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在那里设置官吏,是很容易的”。

汉武帝同意了唐蒙的主张,任命他为郎中将,率领上千人的大军,因道路艰险,负责粮食、辎重运输的人员就达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于是会见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夜郎旁边小城镇的人们都贪图汉朝的丝绸布帛,心中认为汉朝到夜郎的道路险阻,终究不能占有自己,权衡利弊,多同和酋长们都接受了唐蒙的盟约。

多同为了表示友好,回赠了许多枸酱给唐蒙。唐蒙回到京城长安,将多同赠送的枸酱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品尝了枸酱,也觉得确实可口。

枸酱如此可口,但到底用何物制成?一直是一个谜。千百年来考证的史学家蜂起,然而却众说纷纭。明代著名学者杨慎,清代陈鼎、田雯,都曾对枸酱进行过探讨,但至今亦尚未定论,有人说是荜芨,有人说是扶留藤,有人认为是鸡枞(一种野生蘑菇)。

今人唐莫尧在《枸酱是什么食品》一文中考证,汉以前所称的酱有三种:一种是“醢”,是用鱼肉等做成,如杂骨酱;一种是谷物做的酱,如豆酱;一种是果实、花瓣做成,如榆酱、芍药酱。枸酱应为后者。

这个考证看来靠谱。“枸”在贵州称为“拐枣”或“鸡枣”,孩提时我们就能经常吃到,现偶有农民挑担进城亦可以买到。“拐枣”是一种树,秋季结出许多果实,一枝一枝的,上面结满了像龙爪般的果实,每个“龙爪”上都有一粒像花椒籽样的东西是树的种子。“龙爪”味极甜,像蜂蜜。用它捣烂如泥做成的酱,想来会有股甜丝丝的诱人香味。

枸酱就是用此“拐枣”泥做成。

话说回来,唐蒙返京不久,汉武帝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同时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夜郎道”,从僰直修到牂牁江。蜀郡人司马相如也向皇帝说西夷的邛、筰可以设郡。汉武帝就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将按南夷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在这个时候,巴郡、蜀郡、广汉郡、汉中郡开通了西南夷的道路,戍边的士卒、运送物资和军粮的人很多。

夜郎道的修筑起初进展顺利,由于工程量巨大,动用数万人,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由于崇山岭峻,气候恶劣,士卒疲惫饥饿和遭受潮湿而死的很多,筑路者怨声四起,加之西南夷又屡次造反,调遣军队去打击,耗费钱财和人力,却无成果。

这条千辛万苦修出的道路长200多千米,史称“夜郎道”。道路修成后开始通邮传。《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记载,“元光六年,南夷始置邮亭”。《华阳国志·南中志》对此作了补充:“自僰道、南广有八亭,道通平夷。”而此八亭即沿唐蒙所开“南夷道”所设。僰道在今四川宜宾,南广包括今高县、珙县、威楚、威宁、赫章一带,再八亭便达牂牁江。

修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汉武帝十分忧虑此事,便派公孙弘去亲自观察询问。公孙弘回京禀告汉武帝,声称不利。

等到公孙弘当了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修筑朔方郡城,以便凭借黄河驱逐匈奴,公孙弘乘机屡次陈说开发西南夷的害处,因此可暂时停止开发活动,集中力量对付匈奴。汉武帝这才下令停止对西夷的活动,只在南夷的夜郎设置两县和一都尉,命令犍为郡保全自己,并逐渐完善自己的郡县体制。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丞相吕嘉挟南越王赵胡举兵反汉,汉王朝派兵从福建、江西、湖南几路进兵讨伐,同时又“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驰义侯统八校尉兵入夜郎,且兰君害怕他的军队远征会被邻国乘机虏掠,不肯出兵,于是抗命谋反,杀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兵至中途南越已被攻破,驰义侯乃引兵还诛且兰,在军威之下,夜郎首领入朝,被封为夜郎王。南越平定后,汉朝以夜郎及旁小邑之地置牂牁郡。

唐蒙所修夜郎道虽然只有200多千米,但在西南地区道路遥远,山川阻隔的状况下修筑“夜郎道”,还是使这一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以后,西汉政权对夜郎的控制时松时紧,夜郎统治者也能独霸一方,极少与内地往来。

一座城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