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辛亥革命在贵阳
所属图书:《一座城的穿越》 出版日期:2014-04-01

第一节 辛亥革命在贵阳

中国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压迫,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孙中山因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二十世纪初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提出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口号,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时代潮流。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比较更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特别是为后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二十世纪初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然而,辛亥革命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辛亥革命没有一个完整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最终革命成果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华民族的两大任务均未实现。

袁世凯在1915年12月12日竟然在北京宣布复辟封建帝制,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全国爆发了护国战争(1915年~1916年),使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它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辛亥革命与之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戊戌维新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一样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辛亥革命中,贵阳是全国第六个推翻清朝地方政府的省会城市。

1911年11月4日贵阳陆军小学学生联合新军发动的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11年11月3日晚上9时左右,贵州新军驻地“砰”的一声枪响,子弹划过夜空……这天距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爆发后仅仅24天,是地处偏远的贵州在自治社的领导下举行的革命,贵州陆军小学和新军在革命的过程中,首先在贵阳起义打响的第一枪。是继湖北、湖南、陕西、云南等之后较早光复的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以张伯麟为首的自治学社成立。他派人持函赴东京与时任同盟会评议部议员的于德坤联系。于是平刚通过张铭与自治学社接洽,“至是贵州之革命党,乃纯入自治社”。从而不仅壮大了自治学社,而且打入新军的同盟会员阎崇阶、席正铭、刘莘园等,还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秘密成立了历史研究会,以会党“皇汉公”(后改为汇英公)名义,在新军和陆军小学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成员。

自治学社成立之初其基本政治主张与立宪派如出一辙,还算不上资产阶级革命党。直到辛亥革命前夜,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才放弃君主立宪制主张,转向武装起义的革命道路。

自治学社与同盟会贵州分会直接联系,特别是宣统二年(1910年)平刚受孙中山“各省同志,各回本省运动革命,以壮声势”的指示回到贵州,与张伯麟商量整顿革命力量,预备起事。于宣统三年(1911年)春和六月,分别召开两次会议共控制会党2000余人,静待命令,相机发难。九月,成立了以张伯麟为总揽起义计划的10人委员会,下设军事、民政、交涉3个委员会.

所谓新军,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仿效外国,编练的新式陆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相当于师),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

按清政府的要求,在统治中心省份要编练新军四镇,对贵州则明令编练新军一镇,但实际上直到辛亥革命前夕,也仅建立—标(相当于团),称贵州常备步兵第一标,亦称新军第一标。新军第一标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驻贵阳南厂兵营,标统袁义保。下辖三营,另设炮兵1队(连)200人。另有征兵1营,500人,全标官107人,兵1846人,共1953人。新军的训练,以留日士官生为教练官,主张“应习操法,分门教授,由浅及深,均以实用易学为主。”以《西法类编》、《德国陆军操典入门》等为教材,内容分兵法、军器、测绘、数学诸门。官兵应除通晓上述诸门外,还要学习有关认识世界、亚洲、沿海口岸地图等知识。贵州新军每日内堂功课,外场操课各3小时,盛夏酷暑,未曾间断,训练状况较绿营有较大改进。

而陆军小学是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军校,以为新军培养军官。贵州陆军小学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地址在原武备学堂,由江南陆军学堂优等生赵均胜充当监督并提调事务。学生是由各府、厅、州、县保送,旧绿营的武官也可以保送子弟。年龄大都是十五岁到十八岁的青年,并且都受过一定的旧式教育,如原系武备学堂的学生,年龄可放宽到20岁。定额210名,每年限收70名。学制三年,学业期满后保送陆军中学。陆军小学采用西式教育,所设课程有兵学、格致(物理)、日本语、算学、图画等,聘原武备学堂的日本教习官清官宗亲、岩原太三郎任教。

在陆军小学和新军中,民主革命的思想都得到广泛的传播。1908年初,陆军小学成立“历史研究会”,宣传《民报》所倡导的革命理论,参加的学生人数众多,陆小总办刘安农(泽沛)得悉后严令禁止。其告示牌上写到:“查本堂学科无一不关重要,该生等何独专研历史?盗外界之虚声,干军人之律禁,为此严加禁止。倘敢故违,定予严办不贷”。

“历史研究会”表面上假装服从,而暗中活动比从前更为积极。陆军小学的爱国青年也认识到,要使革命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新军广大群众的支持。在当时军队中,大多数都是哥老会的成员。不加入哥老会,在军队中很难立足。为加强和新军的联系,陆军小学又特别设立了“皇汉公”(哥老会组织的名称),专门和新军打交道。利用这一组织,很快吸引了新军中一些思想进步的官兵。这为后来在革命中的联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1年10月30日,云南新军发动起义的消息传到贵州,贵阳革命形势空前高涨,陆小师生摩拳擦掌,南厂新军跃跃欲试。沈瑜庆防范更严,加调兴义黄草坝团防刘显世(如周)营来省城,至多不过十天就能到达。如果再不行动,将会错过最好的时机。

陆小学生立即赴新军联系,决定乘新军野外演习之机,先派一排新军协助陆小夺取枪支,再开赴南岳山与新军汇合,解决南门外的防营,攻城起义。

11月3日晚上,张伯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次日凌晨发难。同时加紧联络新军和陆军小学和其它武装力量。

此时,陆军小学群情激奋,喜形于色。在晚间自习时三三两两地互相议论这个事情。不料为值星学长毛风岗所窃听,他随即将为首的学生肖道生、莫季莹、赵龙骧、谷正朝等带到值星室,拍桌怒骂大家造反作乱,并立即报告总办、巡抚。学生们也立即开始行动,一面破库取枪,早作准备。一面派江务滋等去新军方面告急。同时全体同学都剪去发辫,表示革命决心。并扣押了赶来压制起义的总办姜若望和队长阮俊斋。

晚上九时左右,新军得到陆小的求援消息,全标立即骚动起来。标统袁义保闻讯,命令全体官兵集合训话,开口便使用压制的语气说“近来外面谣言很多,军人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应当严守军纪。今晚上你们深夜不睡,已犯了营中禁令”。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新军正目杨树清即从队伍中朝夜空“砰”的开了一枪,登时队伍哗变,袁统标本人则慌忙翻过院墙,逃命去了。

午夜时分,新军开始行动。一队由连长赵德全率领,直奔军械库,获得步枪八百多支,子弹数箱,一部分送往陆军小学。这一切处理完后,已是拂晓,教练官杨荩诚遂率领新军和陆军小学人马开赴南岳山下,随即两支队伍整队从南大门、次南门入城,迅速控制了贵阳全城局势。

时任贵州巡抚的沈瑜庆惊闻军队起义,急令巡抚衙门卫队和巡防营抵抗,调整炮位,炮轰新军和陆军小学驻地。他未曾料到,此时的卫队和巡防营业已响应起义了。衙门的大炮炮闩在关键时刻“找不到”了,管炮的军官上报巡抚大人:炮闩被盗,尚在追查,愿听候处分。而护卫队的头头干脆请示说:“一旦打了起来,我们是向外打呢,还是向内打?”

再糊涂的人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沈瑜庆明白大势已去,虽然痛心疾首,连连顿足说对不起朝廷(“皇上付我封疆,以至不守,何以对国”),但还是派员与起义军联系,在得到革命者方面不杀官府官员,并保全其身家性命,护送出省的承诺后,写下“贵州独立,准予据情代奏”的字条——同意缴械投降了。

4日凌晨,当臂绑白布条的起义队伍入城后,城内顿时喧哗起来,一些青年,学生也情绪高昂地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队伍直接开到位于小十字的官府衙门——“咨议局”。在这里,沈瑜庆交出了巡抚大印,手书退位文告,表示承认贵州独立(“该绅等苦心孤诣,维持地方,准其具情密奏,宣告独立”)。

当然,革命者方面也兑现了承诺,给了这位巡抚一笔钱,让其携家眷返回原籍。沈瑜庆(1858年~1918年),福州市人。其父为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沈葆桢,其母亦名门之后、林则徐之次女。沈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接任贵州巡抚,只干了半年就碰上辛亥革命,成了贵州历史上最后一位巡抚。

巡抚下台,所谓的大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便也寿终正寝了。

清王朝在贵阳城的统治结束,民众莫不欢欣鼓舞,城内绅、商、学各界纷纷上街游行庆祝,争相剪去了发辫。

起义当天,张伯麟与谘议局议长谭西庚召集各界商议成立军政府等事宜,推举平刚草拟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军政府采取联立内阁制,同意由新军教官杨荩诚出任都督,赵德全为副都督。决定成立枢密院为最高决策机构,张伯麟任院长,任可澄为副院长。

6日,杨荩诚提出修正案,正式宣布成立“大汉军政府”,宣告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的完全结束,在贵州的近代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在辛亥革命中,贵州是全国第六个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的省会城市。研究者认为,贵州的独立,使湘黔滇联成一片,对此后广西和四川等省的独立,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推翻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可谓兵不血刃。然而在之后的护国战争中,爱国将士却血洒沙场。护国运动中,贵阳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武装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中心之一。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首举义旗,宣布独立,开始了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独立通电中,当时贵州的军政首脑刘显世及戴勘、任可澄参与联名,因此又称滇、黔起义。

1915年12月22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罗佩金、戴戡、顾品珍、赵又新、杨杰、唐继虞、董鸿勋、庾恩暘等云南及外地来云南参加反袁义举的军政要员共52人举行了“歃血为盟”的仪式。他们滴血入酒,共饮宣誓:“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难,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共殛。”

12月23日,云南将军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先礼后兵,发表了《致袁世凯请其撤消帝制电》。敦促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同日,唐继尧、任可澄、蔡锷、戴戡等向各省致电,请联合劝告袁世凯取消帝制。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等联名通告全国,称“继尧等深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即日宣布独立,为过婴守,并檄四方声罪致讨”。

当时的云南兵力只有陆军两个师,一个混成旅一个宪兵队,共2万余人,外加各地驻防兵十余连,兵力单薄。护国军紧急扩军,在短短的几天之内,护国军扩充后编成了36个团,较原有兵力增加了两倍,到后期甚至增加到了8个军之多。

为了保证浩繁的军费开支,云南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共筹集军费达千万元。

1916年1月1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刘显世、戴戡发表了《向全国同胞申明护国宗旨的誓告》。由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带领,护国军在昆明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发布了《护国军出师讨袁檄文》。历数了袁世凯“背食誓言”、“叛国称帝”等19大罪状,表示要粉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的阴谋。以蔡锷为护国第一军的总司令,率部入川;以李烈钧为护国军第二军的总司令,出兵广西;唐继尧兼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坐镇后方,策应前线。黄毓成为司令的挺进军,相机行动。

袁世凯闻讯,下令调动5个精锐师,10余个混成旅,总计10余万兵马,曹锟为总司令率领的第一路军从湖南进攻,张敬尧为第二路军总司令从四川进攻,川、湘、桂3路分别进发,企图一鼓荡平护国军。

云南护国军背井离乡,跟北洋军展开了惨烈的战斗,兵力超过云南10倍以上的袁世凯北洋军这次“一鼓荡平”的企图却遭到破产。

1916年1月16日,蔡锷率护国第一军入川与北洋军张敬尧、吴佩孚等部队战于泸州纳溪间,泸纳战役是护国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双方激战48天。在叙府战役中,刘云峰团不满一个连的士兵坚守阵地,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全部阵亡,每人身边遗留一堆弹壳,衣服、绑腿,领扣整齐不乱,一如讲武堂的军风规范。朱德、金汉鼎以骁勇善战著称,曾率三千滇军击败袁世凯三万精锐部队,被誉为滇军“四大金刚”的前两位。朱德支队鏖战棉花坡一个多月,敌军被打死打伤三四千人,护国军死伤千余人,为朱德赢得了“勇猛善战、忠贞不渝”的声誉。这其间,“鲁子林神炮取广南”、“张开儒三炮定韶关”等成为护国军的传奇故事。

在护国军和北洋军鏖战的同时,贵州、广西、广东、四川、湖南各省陆续都在宣布独立,也纷纷出兵讨伐北洋军。1916年6月6日,袁世凯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独裁者,仅当了83天的皇帝,在举国反对、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困境中病死。

袁世凯的死标志着历时七个月的护国运动取得了胜利。在护国战争中,滇军将士流血牺牲的巨大代价,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美梦。仅云南官兵就负伤2000余人,阵亡3000余人。

1916年11月24日,众议院通过法案指出“共和再造,始于云南,首义之日,亦定为纪念日……”时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明令每年12月25日云南护国首义之日为全国纪念日。滇黔等地建立了护国纪念碑,成为历史功勋永远纪念!

回顾历史我们应记住这些在斗争中的一些重要人物:

唐继尧,云南人,188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04年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六期。1905年8月参加了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1912年率滇军占领贵阳,即被推为贵州都督。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发起推翻袁世凯的“护国起义”,掀起“护国运动”。

图为唐继尧与贵阳名流在光复楼前合影,门前的对联写着:“光昭史册 复见天心”。

黄泽霖,浙江会稽人1882年生。1907年12月,与张百麟、钟昌祚等人在贵阳成立“自治学社”。1908年出资相助印行《西南日报》。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后,与张百麟首先决定联络组织自治学社的武装力量。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为自治学社十人总机关策划起义人之一,负责军事部及争取袁义保的工作,积极奔走于军界、学界,联络新军、陆军小学和巡抚卫队。11月3日夜,陆军小学首先发难,新军响应。次晨,他率学生敢死队驱逐守城清军,打开城门,迎接新军、陆军小学生进城,贵州遂告光复。贵州军政府成立后,担任巡防绿、练各营总统领。

黄泽霖贵州军政府成立后,担任巡防绿、练各营总统领。

戴戡曾任护国军滇黔联军右翼军总司令,任川东巡阅使。蔡离四川后,被任为四川省长兼督军。

戴戡,1880年10月1日生,贵州贵定人。曾留学日本宏文学院师范科。1907年10月毕业并归国。1911年贵州光复后,由省绅推荐赴昆明向云南都督蔡锷乞师。1912年冬随唐继尧所部滇军返贵州,出任贵州枢密院议员兼军政股副主任、都督府左参赞、贵州黔中观察使。1913年秋,为贵州省长,次年改称巡抚使。1915年解职入京,被任为参政院参政,知袁世凯谋称帝,遂往返京、津,与梁启超、蔡锷等密商,拟在云南、贵州发动起义讨袁,并继蔡锷之后离京,任云南都督府左参赞,后经云南返贵州,任护国军滇黔联军右翼军总司令,率黔军第一梯团出四川綦江(今巴县南)与蔡锷所部滇军相呼应,任川东巡阅使。蔡离四川后,被任为四川省长兼督军。

王文华,护国军滇黔联军东征军司令,在湘西之战中功勋卓著。

王文华,护国军滇黔联军东征军司令,在湘西之战中功勋卓著。1916年1月下旬,王文华率护国黔军进抵黔湘边境后,立即分路向湘西袁军进攻。第1团于2月2日晚进占晃州。4日,攻克蜈蚣关,歼袁军第5混成旅和镇远道守备部队各一部。第3团于2月5日克黔阳。13日,第1、第3团联合向沅州(今芷江)发起攻击,袁军弃城逃走。14日,黔军占沅州。王即以第1团一部兵力支援第2团再攻麻阳城,16日攻克该地。至2月下旬,护国黔军连克洪江、靖县、通道、绥宁等地,击溃袁军约3个混成团兵力。3月中旬,袁军向麻阳、黔阳等地发动反攻。护国黔军顽强抗击,牵制湘西袁军向主要方向四川转移兵力。

王伯群,在护国运动中联络滇军,筹集黔军反袁经费贡献巨大,1928年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为纪念护国运动诞生了“护国路”。

王伯群在护国运动中联络滇军,筹集黔军反袁经费贡献巨大。这是位于贵阳市护国路的王伯群住宅。

黄齐生,袁世凯欲行帝制,筹安会大力鼓吹,黄齐生编演新剧赞扬共和。1915年黄齐生所在的达德学校直电筹安会反对帝制。

黄齐生利用演出空隙进行幕前演说。

以反对袁世凯帝制自力为主要内容的护国运动,是继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运动。这个由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革命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避免了一次历史上的大倒退,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了最光彩的一页。

一座城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