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井中自有文化在
贵阳最早的井叫黑羊井
井,今天有人把它诗意般地称为“城市之‘镜’”。
但对前人而言,井更是生存和繁衍之源,即使是贵阳这样的有着多条河流蜿蜒而过、不少人可以“靠河吃水”的山城而言,井也依然是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于是,从城南到城北,这城里就有了许许多多的的井,有了许许多多以井命名的地名:
黑羊井、黄家井、三元井、四方井、太乙井、珠巢井、竹筒井、月亮井等等,有人统计,贵阳城仅“有名有姓”的井,就有七八十眼(“眼”系贵阳人给井的量词),城外的井那就更多了。
一些街巷因井而得的名,如双井巷、皂井巷、龙井巷、金井街、沙井街、竹筒井巷、偏岩井巷等。有些以井命名的街道后来换了新的名称,如金井街,今天是富水中路;龙井坎,则是今天的南厂路;四方井,今天被叫做了四川巷等;还有像白沙井巷的,被去掉了那个井字,直接叫了白沙巷;也有的一直被叫到现在,如薛家井、黄家井、龙井巷等;有的井名还在,可地点却变了,如民国以前的皂角井位于今天小十字附近的汉相路,而今天的皂角井则是花溪大道中段上的一个重要地名。有些井名很美很雅,如白鹤井、竹叶井;有的井名则让人大跌眼镜,如位于城东百花山一带的棺材井——估计井口的形状是四方形,且一头大来一头小——实在是太直白了。
因为有井,便聚拢了人,久而久之,一些文人雅士在这井旁题写起了诗词楹联,这井便也沾上了文化气息。不妨随便举几例,琵琶井的楹联是“灵曲和来巫峡晓;仙音弹出洞庭秋。”薛家井的楹联是“红涴花笺通蜀国;翠漂竹箭到天山。”双井的楹联是“涓涓蟾滴东西引;漾漾鸳浆左右分。”就连那眼叫棺材井的井,雅士们也没有忘了给它题写两句:“洗髓尸惊河伯召;盟心魂受水仙抬。”
在贵阳诸多的井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自然是大十字附近的黑羊井,其历史可一直追溯至宋初时期。古人对这眼古井,自然也有题记:“犹疑神女江皋牧;或许仙翁水府骑。”可惜这黑羊井抗战初毁于日机轰炸。
历史上贵阳有“三大名井”,但黑羊井不再其中,这三眼井是龙井、三元井和薛家井。龙井的楹联是“彩常云护光腾五;润每霖施瑞应三。”薛家井的楹联是“红浣花笺通蜀国;翠漂竹箭导天山。”三元井的楹联是“科目蝉联翘原泽;状头鳌占俯清流。”
三大名井中,又以位于今喷水池附近的龙井名气最大,素有“一品泉”之称,井名也曾被唤作一品泉井。龙井旁建有龙王庙,龙王庙有楹联道:“龙起崇朝,知有苍生待霖雨;泽周四境,先从此地溯泉源。”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山川》在提及龙井时说:“泉出石隙中,喷噀清冽,味甘甚于他井。”清人陈鼎《黔游记》云“大旱三年亦不涸,泉甘而碧,全城皆赖之。”评价可谓不同凡响。在贵州巡抚任上颇有作为的明人郭子章,在其著名的《黔记》中也这样吟咏龙井:“曾闻龙井似龙湫,梧叶风生井千秋。石窦泻来冰鉴莹,银瓶汲出雪花浮。寒生玉液千家润,光吐丹砂万树稠。试问西湖名似者,清冷得共此中不。”
贵阳的井中还有一眼叫“圣泉井”。它虽然是井,但更多的时候却以泉相称——圣泉。跟一般的泉不同,圣泉是一眼间歇泉,一昼夜盈缩百余次,故又有百盈泉之称。
从《大明一统志》到贵州历朝方志,人们都可以查到圣泉的记录,“圣泉流云”明代即被列为“贵阳八景”之一,其下游数百亩农田受其灌溉。圣泉名气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明代大旅行家徐宏祖在他的《徐霞客游记》里也不敢有所遗漏:“……西十里为圣泉北岭,其水东流。”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的题写更是多了。
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人们的饮用水也与河水、井水渐行渐远,诸多的古井也由此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不少的古井已经无踪可觅。2010年,贵阳市政府对城区21眼古井采取了保护措施,包括了圣泉、月亮井、太乙井、薛家井、棺材井、扁井等。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的井因为水源干枯等原因,面临着被废弃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