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李良军:寻访土家歌王
所属图书:《故土上的声音:唐腾华和他的土家民歌》 出版日期:2017-03-01 文章字数:3266字

李良军:寻访土家歌王

他对土家民歌的情,好似对他的爱人;他对土家民歌的爱,犹如对自己的孩子。收集、整理、吟唱、传播这些民族瑰宝就是这位已经60多岁的老人毕生的事业,他就是有“渝东南王洛宾”美誉的唐腾华。

2013年5月13日下午5时,经历8个多小时的行程,记者终于到达了酉阳县城,人已乏得不行。突然,耳朵被一阵浑厚响亮的歌声敲醒,“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高坡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要得灰来荞要倒,要得媒来惹是非。”旋律优美,声声入耳的土家山歌《木叶情歌》,让我不由自主坠入音符的天地,去回味、去咂摸……殊不知,记者要寻访的人,就是这首《木叶情歌》的整理者,享有“渝东南王洛宾”美称的唐腾华老人。

渝东南歌王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边陲,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历史上难领外来风气之先。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家族世世代代聚居于渝、湘、鄂三省,而酉阳的土家族人口多达44万,占总人口的61%。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将生活渲染得多姿多彩,作为土家人,若不能听音就唱、曲起即舞,是会被人笑话的,年轻的男女也怕是找不着对象了!土家山歌内容丰富,涉及劳动、生活、爱情,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自编自唱,触景生情、即兴而歌,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5月14日上午,在县文体局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与“西部歌王”齐名的“渝东南王洛宾”唐腾华。

谈起民歌,唐腾华便没完。《木叶情歌》《送郎调》《麻秆点火》《拗岩号子》,一曲曲、一句句他都信手拈来。采访中,他一边激情饱满地吟唱民歌,一边向记者解释民歌的韵律、意境和美感。用他的话说,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没有发现任何一首民歌与渝东南的民歌重复,而酉阳的土家、苗族的民歌正是渝东南民歌的精华。

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唐腾华从20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开始,一看见或者听到老年人的演唱便立刻记下曲调和歌词;正是凭着这份热爱,他跋涉酉阳的坡坡岭岭、村村寨寨,访遍众多的民间歌手以求得一曲优美的调子;也正是靠着这片痴心,才有了《渝东南民歌集》的问世。

我国蕴藏丰富的民歌体系,按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和生活歌等六大种类。酉阳民歌也不例外,以花灯调演绎的《一片茶叶一片情》,便是一首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劳动歌:“春风吹来满山青,青山岭上飘彩云。彩云落在茶山岭,茶山岭上起歌声。”而在《可爱的故乡》中,人们又深深地领略到了酉阳人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木叶满山响,情歌随风扬,伴随酉水常流淌。声声木叶惹人醉,悠悠情歌暖心房,梦里常在歌唱我可爱的故乡。”在不同民族的民歌中,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情歌常常占有相当数量,并以其优美抒情的色彩,吐露出妩媚的芬芳,“麻秆点火绿茵茵,哥走黑路妹担心,一来担心年纪小,二来担心打单身。”这首《麻秆点火》通过对土家民间生活情趣的描述,表现出土家青年对爱情的浪漫追求。

民歌是一种口传艺术,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而要让其日益精炼与成熟,就必须有人去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磨研、锤炼,而唐腾华就是这样一位收集、整理、吟唱的歌者。

至今,广为传唱的酉阳民歌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唐腾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收集、整理或编创的。从20世纪60年代起便开始从事演员、乐员,现已从文体局退休后仍在从事编创工作的唐腾华,从小就喜爱唱歌,20岁进入酉阳川剧团。从那时起,无数次的下乡调演,使他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正是这些散发出泥土的芳香,让人去看清生命里最本质、最有价值的歌声,令唐腾华如痴如醉,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用心搜集,并在此基础上整理、编创出了无数首旋律优美、充满生机的酉阳民歌。

挖掘民歌宝藏

唐腾华深知“任何艺术形式要有人民性才能跨越时空”,他觉得民歌才最能表达生活和美好情感。他搜集的歌中有生活歌、劳动歌还有魅力永恒的情歌。而情歌更让唐腾华“情有独钟”,他说,情歌是酉阳民歌中的精华部分,歌词朗朗上口,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有很多让人细致回味的东西。在酉阳及各地广泛流传的《送郎调》就有4个版本,男女的依恋之情深含其中,说到高兴处,唐腾华唱出“送郎送到五里牌,天上雷公打下来,天上雷公莫打我,我再送他五里就回来”“送郎送到屋檐角,风又吹来雨又落,一手替郎撑雨伞,一手替郎扯衣角”等送别歌曲,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模仿娇嗔害羞的年轻女子,把送情郎的那份欲言又止的心情表达得惟妙惟肖。

“高高八面山,清清酉水河,是我可爱的故乡。”从酉阳这片灵气的沃土中飘荡而出的浸透民众心血、发自民众肺腑的酉阳民歌,其最大特色便是它不雷同于任何一种民歌,然而无论它的曲韵、意境还是美感,都有特定的属性。唐腾华说,酉阳民歌绝不亚于北方的信天游。人们在高山险谷中劳作,歌声在峰岭低谷间徜徉。悲伤的曲调中没有四三拍,这种曲调来自西欧的圆舞曲。但是,这种曲调却在酉阳的民歌中生存和发展了二千多年,如果把它的节奏加快,则就成了现代摇滚乐的祖先。

被列为中国和世界民歌精品的四川秀山民歌《黄杨扁担》,最早也是从这儿走出去的。当初,并没有被人们重视。后来,重庆文史研究室的梁上泉来到了酉阳附近的秀山地区,发现了这首好歌,经他创作改编,成了现在的脍炙人口的民歌精曲。但《黄杨扁担》到底是出自酉阳还是秀山,唐腾华有他的看法:《黄杨扁担》最初的歌词是“黄杨木出在东流口,推成扁担闪悠悠,妹逢四、九跟哥走(古时逢四和九赶酉州城),挑一挑白米下酉州……”质疑的地方是这句“挑着白米下酉州”,一般只有高处往低处走,才能称为“下”;而事实上,酉阳的地势比秀山高。当初,这首歌是由川东军区文艺工作队里的一位秀山籍的文艺工作者,在东流口(东流口盛产黄杨木)最先发现的,所以传唱到后来就成了秀山民歌。唐腾华据自己多年的考证,坚持认为《黄杨扁担》是“源在酉阳流在秀山”。

在酉阳的土家族,像《黄杨扁担》这样的好歌还有很多很多,《叫你心儿醉》《单身无伴找对头》《这个画眉叫得乖》都是土家民歌中的精品。其中《叫你心儿醉》中“路边的小哥你羞什么,好像要说什么又没有说,是不是这乡的妹仔美,叫你心儿醉”,情深意长,让人难忘。著名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也是体现男女送别之情,但唐腾华认为《叫你心儿醉》的歌词情意绵绵,意境上更胜一筹,因而被誉为土家族的《康定情歌》,而开头唱的《木叶情歌》是正宗的对歌音乐。但酉阳地处偏僻,知名的艺术家很少来到这里,影响了土家民歌的发展。唐腾华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音乐界的专家学者能相中这块“大山的璞玉”,让第二首、第三首《黄杨扁担》飞出山区、飞过吊脚楼、飞进百姓心中……

土家歌者

民歌的生命力是很强的,经过岁月这块试金石的磨炼,保留下来的就是群众百唱不厌的精品,就是在流行乐充斥的今天,《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茉莉花》等好歌也不乏许多年轻爱好者。唐腾华正是用他一双善于发现美、挖掘美的眼睛,为我们留住了一笔不朽的财富。他为土家族一些行将消失的好曲子的重放异彩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别人眼中难以忍受的辛苦,于他是一种快乐、一种甜蜜、一种幸福。

作为有心人,唐腾华交了上百个歌手朋友,记了一首又一首,后来索性带着录音机,背着几十盒录音带,翻山越岭,去听人家一天两天、三天五天的赛歌,甚至还有十几天赛不完的。他从上千首歌里整理出上百首“闪光”的歌,烂熟于心。终于在1982年的民族歌曲调演中,唐腾华也“闪”出了他的光芒。他的名字不仅上了省报,酉阳的民歌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尤其那简洁动听的《木叶情歌》更是广为传唱。

酉阳曾经是个相对闭塞的地方,而它的山高水净却培育了当地民歌那高昂低回、自由洒脱、婉转悠扬的独特风格,反映了当地人民生存的艰难状态和爱的情感,人类生命的意义成了民歌魅力无穷的永恒主题。幸有唐腾华这样的歌者,为这个世界保存了如此优美的民歌。

我与这位对我来说是土家民歌的“启蒙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为土家民歌发展不遗余力的事业心,让我不止一次地感动。我们相约下次再见,那时他会把更多、更好的民歌唱给我听,我期待着那一天……

故土上的声音:唐腾华和他的土家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