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扁担》的根和源都在酉阳
搜狗百科上这样介绍《黄杨扁担》——
民歌《黄杨扁担》是重庆市渝东南民歌,起源于重庆酉阳县和秀山县。该曲经朱宝国、李双江、蒋大为等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传播,名声大振,被收入《世界曲集》,现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
从起源来看,照说《黄杨扁担》应该是“酉阳民歌”或者是“秀山民歌”才对。很有意思的是大名鼎鼎的搜狗百科,竟然下不了这个“定义”,最终只能含糊其辞地把同一首歌的起源地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可以是酉阳民歌,也可以是秀山民歌。
更有意思的是搜狗百科在其后面又竟然采用“一位地方文化研究人士”的建议,干脆把《黄杨扁担》称为“渝东南民歌”。因为酉阳和秀山都在重庆直辖市的行政管辖范畴之内。
照此推论,设若当年重庆市没有从四川省的行政区划中分离出来,那么《黄杨扁担》是否也可以被称作“四川民歌”呢?再以此类推,说《黄杨扁担》是中国民歌、亚洲民歌、世界民歌、乃至于是“地球民歌”是否也可以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搜狗百科在《黄杨扁担》的起源上应该是闹了个笑话,或者说它只是甘愿当一个“和事佬”“抹一场稀泥”了事儿。
同样还是搜狗百科,在同一词条中又存在另外几句话——
《黄杨扁担》起源于秀山玉屏乡白粉墙村。
酉阳民间艺术家唐腾华认为,《黄杨扁担》最早出在酉阳县小坝乡东流口。
据悉“酉阳苞谷花灯戏”中的曲牌《大过河》的伴奏音乐恰似原汁原味的《黄杨扁担》。
……
看来,搜狗百科词条这一次真的是“搜晕”了,再找不到进出的门了。我们再翻一下《中国民族音乐大全》,应该说这是一本比较严肃、正统、严谨而科学的学术专著,它的“音乐舞蹈卷”中,明确记载《黄杨扁担》是酉阳民歌。
还有一例,以“国家品牌”著称的中央电视台,在2000年9月举办的“步步高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同样以演唱《黄杨扁担》而名闻天下的歌唱家郁钧剑先生,他以评委的身份,现场告知大家《黄杨扁担》的故乡是酉阳。并纠正了过去因地方语言“酉”“柳”不分而造成的误传。
那么,《黄杨扁担》这首民歌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呢?
基于我个人多年来对酉阳民歌的挖掘和收集、整理,也基于我对整个“渝东南民歌”的了解,以及对《黄杨扁担》这首酉阳民歌的“来龙去脉”比较详细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以我亲身经历的部分“史实”为依据,下面我对《黄杨扁担》这首民歌做一个正本清源的工作。
关于《黄杨扁担》这首民歌的起源问题,我的观点(结论)是它的“源”在酉阳。
据《酉阳直隶州总志》《冉氏家谱》嘉庆《四州通志》载:“酉阳在南宋(公元1127年至1179年间)所治官坝、官塘衙院、忠孝坝。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分思州地酉阳寨羁縻酉阳州,无辖县。其疆域约为今酉阳、秀山及黔江冯家坝、濯水、两河、石家河等地。”直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酉阳为直隶州,同时将邑梅、石耶、平茶、地坝四洞长官并割晚森,南桐、九江、苗江、小江、日旗、月旗等地新置秀山县”。从此酉阳州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1952年,酉阳县把两河、濯水、冯家划归黔江区,把溪口划归秀山县。
从历代以来的辖区划分上,我们可以看出酉阳和秀山原本是一家,统称酉阳。搜狗百科中罗列的“秀山玉屏乡”也只是过去酉阳境属范围内的一个小山村。此外,最早的“酉阳州”是一个无辖县的州,习惯上历来称酉阳叫“酉州”。《黄杨扁担》中的歌词“挑担白米下酉州”指的就是酉阳,即现在的酉阳县城所在地。
作为《黄杨扁担》的歌词,在我看来“酉州、白米、黄杨木扁担、下”都是这首民歌的关键词。早先,酉阳州有三处出名的上好白米。一处是李溪南腰盖香田坝的米;二是黑水花垣花田齐何二岩的米;三是濯河坝嘛喇湖的米。作为“子民”往年都要把这些上好的白米,挑担下酉州去给官衙受用,甚至还要送上京城供皇家受用,称着“贡米”。
这些上等品质产自三个不同地方的白米,要担着“下酉州”,都必须经过一个叫“东流口”的地方,东流口又恰恰盛产黄杨木,黄杨木质地细软、绵实、坚硬而有弹性、柔中有刚,是做扁担的最佳材料。往年农村的自然经济交易,完全依靠“五日一场”(赶场),民间还编上这样的“顺口溜”:一六赶毛狗洞(小坝)、二七赶板溪、三八赶铜鼓、四九赶街(酉州城)。这是约定俗成的民间交易日。《黄杨扁担》这首民歌就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人们生活与劳作的习惯中生长出来的。
这一“场景”的真实写照正是——
《黄杨扁担》从曲调上讲是“二句式”民歌,也就是上下两句。这种“二句式”民歌的特点是下句的后半句可以重唱、反复唱。
《黄杨扁担》这首原始民歌,它最早的歌词是——
我从一开始接触《黄杨扁担》这首民歌,就被它极富民俗味的歌词所吸引,也对它的基本曲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来的岁月中,我又和酉阳的许多朋友一起,多次深入它的传唱地区进行采风,并开始着手对它的收集、整理工作。当年,主要由我整理出来的《黄杨扁担》,我仍然清楚记得一个叫王益富的演唱人。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还专门想法为王益富的演唱录了像。王益富老人当年已经是90岁的高龄,他在我们的采访和收集过程中,关于《黄杨扁担》的事情给我们做了许多交代。
下面就是我在纪录王益富老人演唱《黄杨扁担》之后,整理并附上王益富老人的特别嘱咐情况。
东流口翻过山垭下十五里地就是酉阳州府所在地,“挑担白米下酉州”赶场做买卖习以为常。这儿生长出《黄杨扁担》这样的民歌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东流口原本就是酉阳小坝乡的下面的一个村,加上小坝花灯戏很有名,那“呀嗬依嗬哟”的语气、语调,让这首民歌又有了浓郁的“花灯味”。
迄今为止,我们目前能找到的第一位“述唱”者是当年83岁高龄的王世清老人。
(注: 王世清老人(唐腾华摄))
从小地方看,东流口的地理位置处在酉阳县城和铜鼓乡的分界岭上。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东流口都是现在酉阳县辖区内铜鼓、板桥、小河、红井等几个乡镇,去往县城和相互间通达的咽喉之地,老百姓称这样的地理形态叫“垭口”。实际上东流口的“口”也包含着“垭口”的意思。
酉阳出产优质白米的三个地方都比酉阳州府所在地,地势上要高很多。挑夫们送白米到州衙必然也只能是“下”。“下”这个特定的方位词一锤定音,点明了《黄杨扁担》的诞生地和酉州的位置关系。
歌词“挑担白米下酉州”只能是“下”,如果用“上酉州”“过酉州”“去酉州”显然就与地理位置不符了。按照当地老百姓对地名的称谓习俗,用“上”,白米产地应低于酉州城;用“过”,白米产地是平于酉州城;用“去”,白米产地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位置,挑到酉州城都在情理之中,而勿需用方位词“下”去做特别的说明。
常言“民歌无本句句真”。这个“本”指的是唱本、记录它的书本(即文字资料)。虽无规范和准确的文字纪录,但“心口相传”的民歌,它的每一句唱词都是真实、可信的。《黄杨扁担》只能以“下酉州”去唱,才符合当年挑白米去贡奉州衙的情景。生活在东流口的人们,要趁“逢四九赶场(赶集)”挑着白米下酉州,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付月兰、徐长发他们是铜鼓人。当年我和朋友们现场采访他们时都已经80多岁高龄,但在解放初期,他们都只是天真、活泼、爱唱爱跳的少年。他们对民歌《黄杨扁担》的曲调也同样非常熟悉。历史倒推到“统购统销时期”,付月兰和徐长发等人还以《黄杨扁担》为脚本,自编自演《黄杨扁担》歌舞。为了紧跟当时的“社会形势”他们把歌词改唱成——
岁月转到1958年的“大跃进大战钢铁时期”,付月兰和徐长发他们再次把《黄杨扁担》搬上乡村舞台。把歌词改唱成:
当时,除了徐长发和付月兰,还有黄仕香、黄清宣等人,最后他们还把《黄杨扁担》编成舞蹈表演,参加酉阳群众文化会演,得到县领导好评并获奖。酉阳县政府决定用这个节目代表酉阳县出席“涪陵群众文化会演”,酉阳当时属于涪陵地区管辖。
在涪陵的演出获得大奖后,酉阳县又决定《黄杨扁担》和演员徐长发同志于1959年参加“四川省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暨群众文艺创作展览会会演”。《黄杨扁担》代表酉阳民歌作品再次参加演出,徐长发同志也再次获得大奖。如今,获奖证书在50多年前虽被涨大水淹去,但获奖奖章还完好留存着。
(注: 当年媒体对徐长发、付月兰等人的采访情景)
演唱《黄杨扁担》的歌手徐长发代表人物不但真实,而且有据可考。徐长发、付月兰等人,在后来还在酉阳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同时还有音像记录。
(注: 仔细看奖章背后的字样,还刻录有1959年元月的时间)
在我国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器乐)中,民间歌曲是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歌舞音乐常常用民间歌曲作为舞蹈的伴唱。说唱音乐有不少的曲牌是根据同名民歌曲调加工发展而成。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黄杨扁担》这首酉阳民歌以那些流传在酉州各地的地方歌舞或戏剧为基础,把它们吸收在《黄杨扁担》中作为伴唱。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川东军区酉阳分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东流口发现并最早推出《黄杨扁担》时,把“呀嗬依嗬哟”改唱为“哥呀呀依哟”,立即在小坝、铜鼓等地流传开来。其后,又在小坝花园、东流口、新桥发现酉阳苞谷花灯戏中的曲牌《大过河》,几乎就是原汁原味地把《黄杨扁担》之曲调吸收为它的伴唱音乐。老同志祁天运(当时军分区政治处文书)最知其情。为此,当年酉阳军分区文工队,还特意把自己演出的幕布送给苞谷花灯班作纪念,如今尚还保存着。
关于《黄杨扁担》的另外几个问题——
从民间音乐的民俗文化特征和音乐特色上讲,我认为酉阳的“山歌小调”是《黄杨扁担》真正的根!
《黄杨扁担》中三个不同的“衬语助词”——哥呀呀依哟、呀嗬依嗬哟、哥呀呀哩哈,它们分别是——
除此之外,酉阳各地的“山歌小调”在《黄杨扁担》的流传过程中,担当过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对《黄杨扁担》这首民歌中“挑担白米下酉州”这种日常农村自然经济交往方式的描述和其他形式的“口头创作”,更加促成了《黄杨扁担》的艺术形成和日臻成熟。
比如,李溪民间歌手龚素娥传唱,广泛流传酉阳(古州)各地的《六幺妹》——
这首民间小调是对酉阳(古州)姑娘的“特写”记录。酉阳(古州)姑娘好,不但眉毛长得好,脸巴(蛋)生得好,歌也唱得好,头发不但长得好,而且还梳得好。
再如,由百岁老人李素珍等演唱,广泛流传在酉阳(古州)小坝、兴隆、黑水、小河、李溪、龚滩、南腰界、龙潭、江口、井岗以及1952年从酉阳划去秀山的井屏(现名玉屏)各地的花灯调《一把菜籽》——
这花灯调因地域不同,流传曲调各有差别,但大同小异。这首花灯歌曲是对酉阳(古州)姑娘,喜欢拿“哥哥”用菜籽打出的菜油,梳油头的习惯的“纪实”和对她们会梳出各种发式的生动纪录。
凡对民间歌曲有研究的人,一听则明,一说便知,一唱便晓。如今流传的民歌《黄杨扁担》无论是词或曲,都跳不出上述几首酉阳(古州)人世代传唱的民间小调的圈子。
民歌《黄杨扁担》在酉阳山歌中取其“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酉州”两句并作为民歌的命题;又在《六幺妹》小调中取其“人说酉州姑娘好,酉州姑娘会梳头”的切实内容作为民歌的过渡;再在酉州(古州)各地广泛流传的花灯调《一把菜籽》中,取其“大姐梳的是盘龙髻,二姐梳个插花纽,只有三姐梳得巧,梳个狮子滚绣球”四句歌词,加以组合,从而构成了一首风情别致的《黄杨扁担》——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黄杨扁担》,借助于时代脉搏的跳动,以及各种媒体的积极推广,逐渐唱响全中国,最终走向世界的情况。
我相信,每一首歌都是特定的地域、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民长期劳作和生活积淀的艺术结果。他们是世世代代反复传唱、不断加工提炼出来的精品,是返璞归真、几乎不容更改的“立体语言”。
我还认为,酉阳民歌《黄杨扁担》从命题的切贴,到缩写《六幺妹》唱词又巧妙地过渡到《一把菜籽》选句及组合等等,是全体酉阳(古州)人的集体智慧结晶。
2007年,原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钟光铨先生来到酉阳,他与我交谈,当听我介绍酉阳的民歌,特别是有关《黄杨扁担》的来龙去脉后,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可惜我们相识太晚!”。由此,我们不但成了朋友,还带他到小坝东流口实地采访了当时已经80高龄的《黄杨扁担》较早先的原唱老人王世清。然后又带他到酉阳的楠木、井岗等地,感受和鉴赏不同地方的山歌号子,让他领略酉阳民歌的风采,也让他心悦诚服地相信《黄杨扁担》的源在酉阳,根也在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