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摆手舞』组曲诞生记
名动天下的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酉阳桃花源景区,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来此寻找“世外桃源”的人莫不在那个“桃花源广场”驻足一番。8年前桃花盛开的季节,酉阳获得了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的荣誉称号,7年前的这个季节恰逢酉阳成立民族自治县26周年庆典日,10万民众齐跳摆手舞申报“酉阳土家摆手舞”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如今,桃源依旧,美景如常。不同的是我自己每次漫步广场,耳闻那一首首“摆手舞曲”荡漾在广场上空时,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早已跨过古稀之年的激情暗涌。
(注: 《酉阳土家摆手舞》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时的情景之一)
关于土家摆手舞与土家摆手舞组曲的大致情况,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土家摆手舞之乡》这本一次印刷发行15万册的乡土教材,其中已讲得比较清楚了。在这里我还是要“讲讲我自己的事情”,还原“土家摆手舞曲”从挖掘、整理,到最后形成“组曲”的详细过程。
1993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0周年庆典,特地邀请了四川省成都市的高职编导张瑜冰、陈大德夫妇到酉阳编排文艺节目。我因此陪同他们再次去酉水河畔的可大、后溪进行采风。
酉东地区历来被视为“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发源地。
经我带领和推荐,张瑜冰、陈大德夫妇一行数人,在实地采访许多土家族老人并观看他们的原始舞蹈表演后,在其原始舞蹈,即“摆手舞”的基础上,加入他们的艺术提升和改编,把原始摆手舞中的“侧身左右摆”“观音坐莲”“鸭子摆蛋”“老牛擦背(又称‘抖狗骚’)”“磨鹰展翅(又称‘岩鹰展翅’)”、“环旋摆”等,几个主要动作串联组合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土家摆手舞”的舞蹈动作。
有了“摆手舞”,什么样的曲谱更能协调和搭配这些原始、粗犷,又极具艺术魅力的“舞蹈”呢?于是,陈大德先生在配乐期间找到了我。陈先生说:“你是土生土长的酉阳音乐家,这个担子要挑起来,而且非你莫属。”还真不是谦虚,我知道自己文化根基浅,有那么一点点音乐上的成就,也全是“野路子中来,野路子中去”。如今要担当这么重的担子,心里有点打鼓。我想,既然是“酉阳的舞蹈”那就天然应该搭配“酉阳的曲调”。人说故土难离,故者,故乡;土者,民间。我坚信只有故土上的东西,才是我最应该表达的东西。经过若干不眠之夜的思考,我决定用“渔人打鱼”的方式——从哪条河里打上来的鱼,就用那条河里的水煮鱼吃。去整理和改编我半生以来所收集的酉阳民歌,再经过我层层筛选,终于把几首已经整理好的民歌介绍给了陈大德先生。如今,每当我一次次漫步在“桃花源广场”时,耳闻那些我熟悉得如同自己孩子般的乐曲,我为自己能为故乡做出的一丁点儿的“贡献”倍感欣慰和自豪!
(注: 唐腾华与陈大德先生)
我知道,这些我让熟悉又激动的曲子正是我老家土家民歌中的《叙事歌》《清早起来就上坡》《麻秆点火》《木叶情歌》《送郎歌》《拗岩号子》《划拳歌》等等。我把它们毫不保留地交给陈先生夫妇,经由他们的再次提升,一曲完整的《土家摆手舞组曲》就这样诞生了。
(注: 酉阳“桃花源广场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朋友最喜欢的业余文化生活活动中心)
无论刮风下雨,日日奏响的《土家摆手舞组曲》从未间断地回响在“桃花源广场”的上空。它已成为凝聚酉阳土家儿女唱响时代新篇章的宏大中心。
吃水不忘挖井人。虽然“酉阳摆手舞组曲”的收集、整理和改编,有一点“功劳”是应该算在我头上的,但这些曲子的原初来历,我仍然必须说个明白。
《叙事歌》的来历——
为什么要叫“叙事歌”呢?在我的老家,往年老人们讲故事时多是用这种简单地说唱方式来给我们讲述,让听者更加爱听。于是我就把这个“调调”叫成叙事歌(调事调)。
在酉阳乡村里,很多人家都有冬天围坐火铺的习惯。很多时候围坐火铺的并非只是一家人。而是相邻的人不论十个八个,大家都团团围着火铺烤“树疙篼火”。这个时候往往也是“乡村龙门阵”最引人入胜的时候。大家又特别爱听“以歌讲故事”这种,我打小时候开始就对此习以为常,也在耳闻目睹中学会了许多这样的“调调”歌。
在我老屋有个现已年近90岁的老大姐,她名叫王华玉,她的故事多得很哩!像“七仙女下凡”呀,“孟姜女”呀,“梁山伯与祝英台”呀,“洪水朝天”呀,“大孝记”呀……好多,好多!
王华玉大姐唱的原始“调调”很简单,一般都是“四句子”的民间小调。我小时候听王华玉大姐唱的“调子”是这样的——
“调调”很朴实。唱的人轻轻松松信口唱来,听的人有时也随意附和,格外有意味。王华玉大姐唱的歌词是这样开头:
(注: 王华玉老人(唐腾华摄于2003年))
这样的“调调”往往前两句大概是固定的。从三、四句开始,歌词就改成要唱的内容,随着故事的发展,歌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新”,直到“故事结束”歌词也就结束了。
这首原本在我看来简简单单的“调子”,经过我的收集、整理,当我交给陈大德先生之后,陈先生以他独有的艺术创作灵感配上合适的器乐,曲调中以简单的情绪发展,演奏出来就让人震撼了。这首曲子后来用在了《土家摆手舞》中作了开场曲,没有歌词,但一听就让人兴奋,而且能让人立即就有“想跳舞”的感觉和冲动。
2001年,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到酉阳视察时,到桃花源广场与民同乐,委员长和夫人与群众同跳土家摆手舞,舞曲的开头曲正是这个“叙事调调”。后来李鹏委员长走进桃花源景区内,在唐步新等同志的陪同下还听了很多酉阳民歌。我还清楚地记得李元亮先生唱了《好久没到这乡来》,尤其是冉丽华女士唱的《家乡亲人天天盼你回》唱得朱琳女士热泪盈盈。田玉良先生唱了《醉人的山歌唱不完》,我自己也唱了一首《一股凉风当坳来》。那天所有民歌手演唱的歌曲都是我多年搜集、编创的专辑中的内容。
我又即兴想起了四句歌词,我念给大家听后,还指挥大家用大家都很熟悉的《土家摆手舞曲》中的《叙事歌》的调子唱了出来——
随着有节奏和掌声,大家兴奋地唱着,从桃花源景区洞内一直送唱到洞外。洞内自然的共鸣声感动着大家的心,一次次地把气氛推向高潮。于是,一首《土家迎客歌》就这样生诞生出来了,这首歌再经过我的整理和创作,后来被编入了《土家摆手舞之乡》乡土教材中。
(注: 唐腾华收集整理并填词的《土家迎客歌》)
《清早起来就上坡》的来历——
这首民歌在酉阳各地广泛流传,30多年前,我就听过清和乡的王学国和龙潭镇的陈谋刚等人唱过。一次,我去黔江开会,还得知肖望洲先生也曾收集整理过。
这首民歌按第二段歌词又名《十七八岁学打雀》,后来编入《渝东南民歌》集。后来此曲经陈大德先生编配,成为《土家摆手舞》组曲之一。
(注: 由唐腾华收集、整理、记谱,后来再由陈大德先生编配的《十七八岁学打雀》手稿)
《麻秆点火》的来历——
1982年,我在我的老师李发扬先生家看见一张《酉阳报》上刊发有由他收集整理的一首酉阳民歌词:
当即我向李老师要了这张《酉阳报》,回家后我就把这首酉阳民歌配上了曲子,再一次发表在《酉阳报》上。1999年的时候,这首民歌编入了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渝东南民歌》集,后经陈大德先生配器也成了《土家摆手舞》中的组曲之一。
(注: 由李发扬先生收集、整理歌词,唐腾华谱曲的歌曲《麻秆点火》。)
关于《麻秆点火》这首歌还有两个小插曲:黔江电视台李围东先生把此曲编配上传到互联网上,得到了加拿大朋友的好评。手机(波导V08)未经我同意,把《麻秆点火》的原创曲子,用于原机配置的手机铃声音乐。这种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随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让我很愠怒。经过我的追索,手机波导公司也对我的劳动进行了赔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这已经是后话了。
《木叶情歌》的来历——
酉阳是民歌的海洋,在酉水河边生活的酉阳人们尤其会唱山歌。我自己因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从1964年起“送戏下乡”开始,半个世纪以来,我走遍了酉阳的村村寨寨。尤其是在我工作期间,参加“渝(川)黔湘鄂周边各地进行巡回演出”的过程中,以及1982年酉阳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民族文艺调演”期间,我更加广泛地接触了全县各乡各村的很多民间歌手。他们对于诞生在本乡本土上的山歌的热爱,歌声让我如痴如醉,把我直接引入了民歌世界的博大精深和奇妙无比的感觉之中。
在酉东与湘鄂交界的酉水河地区,我接触的民间歌手,像田大翠、刘显菊、彭成善、秦春兰、田庭宣、白长楼、向龙英、齐国香、向永成、彭银芝、贾美章、刘三妹、田维翠……这些出口成章的民间对歌高手,也往往是一群对自己民族和地方人文历史有相当了解和认识的老人。正是他们为我打开了一个个酉阳民歌的宝库。
这些我所认识的民歌手们,他们都能唱《木叶情歌》。“木叶情歌”是民歌(山歌)中的一种“情歌类别”,并非指具体的某一首民歌(山歌)。我所认识的酉东民歌手们都能唱很多很多有关“木叶”的各类情歌。其中最让人陶醉、让人一听就喜欢、爱唱的《木叶情歌》是下面这首歌词的《木叶情歌》:
酉东的民歌手们往往都能用土家族的本民族语言演唱这首歌。但最能用土家语唱这首歌的却是一个叫田大翠的老人。在唱山歌对歌上,田大翠老人很有些传奇经历,早些年与酉阳邻近的湖南省龙山县桂塘坝乡,年年都要与省外歌手“搭起歌台对歌”。田大翠便邀约起本地歌手刘显菊、秦春兰等多次前往“打擂”,一唱便是几天几夜“不歇气”,那时节重庆属于四川省辖区,田大翠、刘显菊、秦春兰等人,均是当时川、湘、鄂三省毗邻地区的大歌星。1983年,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期间,举行“全县文艺调演”时,有关部门把田大翠、向龙英等歌手,接到县城登台表演,引起巨大轰动。
1987年,我陪同中央民族学院的袁炳昌教授、黔江民委主任陈川同志、酉阳民委王兴权同志再次到八面山下的可大乡采风,经过多次收集、整理,土家语版的《木叶情歌》被编入“酉阳民间文学集成”丛书中的《民间歌谣谚语资料集》中。土家语版的《木叶情歌》还被刊发到了《酉阳报》上。
我收集、整理、改编、创作的歌曲,我自己认为它们是处于原始民歌与现时歌曲的“承前启后”间。一首好的民歌词,给它谱上曲,一首好的民歌曲调,给它填上词,让其流传于世,在继承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还应与时俱进。我认为自己整理过的《木叶情歌》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注: 《音乐典藏》对唐腾华收集、整理《木叶情歌》的专访报道)
《木叶情歌》的“原唱”只有固定的歌词,民歌(山歌)们,尤其是老一辈的歌手,他们的“原唱”都是像平常说话一样,无节奏、自由地、个性地“发挥”。酉阳人有句歇语叫“老老汉和老太婆唱戏——是过说!”意思就是这种“唱”,与其说是在唱,还不如说是在说。这种“说唱不分家”的“山歌特点”具体表现在酉水河一带的民歌歌手身上,无论他们是对歌还是唱歌,总是“一个调调”。往往在“拖声谣谣”之中,开口之前总要加上一个长长的“起音”——哎……
我反复思量这个“哎……”,为什么一定是在“起音”之时,要“哎”这么一声呢?多次身临其境后,我才终于明白民歌(山歌)中的对唱,往往是一件既考验歌手智慧,也考验歌手反应能力的事情。他们“拖声谣谣”的样子,急切之下,来一声长长的“哎……”是为了有个“应变和回旋”的时间,便于在“实战”之中胜利完成“对答如流”的任务。
《木叶情歌》是土家民歌的基础曲调。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经验,反复酝酿,几经周折,终于把原始的《木叶情歌》调子韵律化、节奏化,改编后的《木叶情歌》通过韵律和节奏的艺术性协调,更加让人感觉曲调爽朗、明快、朝气、激情昂扬,也更加逗人喜爱、传唱。
《木叶情歌》入选了《土家摆手舞之乡》乡土教材;
《木叶情歌》入选了西南地区乡土教材《家乡的歌,家乡的舞,家乡的乐》;
《木叶情歌》入选了《渝东南民歌》;
《重庆文化》《重庆音乐》《重庆音乐报》隆重刊发和推介《木叶情歌》;
酉阳电视台《文艺天地》播出《木叶情歌》;
重庆电视台以《歌自木叶情》专题播出《木叶情歌》;
中央电视台以《土家情韵》专题播出《木叶情歌》;
……
这首经我之手收集、整理和改编的《木叶情歌》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成长之路。在这条路上《木叶情歌》收获了它应得的掌声和鼓舞,我也收获了多年辛勤的欣慰和喜悦。
《送郎歌》的来历——
《送郎歌》的版本在酉阳地区有很多很多。流传在酉阳各地最为普遍,也较为经典的《送郎歌》是《送郎送到五里牌》。
《送郎送到五里牌》是一首商调式和徵调式相结合的非常完美的土家民歌。著名指挥家刘振球与重庆歌剧院指挥何泽生两位先生,为这首酉阳民歌曾经专程到酉阳找我介绍它的来历。
其中《送郎送到豇豆林》一歌,周家驹先生也曾收集、整理、改编过。周先生在改编的过程中,把原曲中的第三句改变了。而我恰恰认为这一句是全曲的精华,根据最原始的《送郎调》歌词大意,我补充和填写了第三段歌词。三段歌词和曲谱整理完成后,经陈大德先生配器,《送郎调》一歌,也成了《土家摆手舞》的组曲之一。
我补充填写的第三段歌词是——
(注: 周家驹收集、改编词曲,唐腾华收集、改编并填词的《送郎调》)
《拗岩号子》的来历——
这首编入土家摆手舞的《拗岩号子》诞生在“农业学大寨”那个年代。当时我们到酉阳小河区的官二大队搞文艺演出,慰问当地群众。没想到无意间听到当地老百姓,在砌石矸拗岩时喊的号子非常有意思,经我收集、整理就成了现在的《拗岩号子》。因为好听,收集和整理这个号子的酉阳人较多,据我所知就有酉阳电影院的李星文同志、酉二中的李解老师、酉师校的王可夫老师、罗孝平老师等等。由于它的发源地在“官二大队”,所以大家又叫它“官二号子”。
1995年,《拗岩号子》被编入《渝东南民歌集》。后来我再次修改后,交给陈大德先生配器并最终编入《土家摆手舞》组曲之中。
(注: 唐腾华等人收集、整理的《拗岩号子》)
《划拳歌》(推灯歌)的来历——
《划拳歌》(又称《推灯歌》)。这首歌或者说这一类歌都是以“歌词定歌名”,即同样的曲子装进什么歌词,就叫什么歌名。调子完全都是一样。
(注: 唐腾华收集、整理词曲的《划拳歌》)
关于《划拳歌》,之前,我知道祁天运先生曾在酉阳的小坝收集和整理过这首民歌。但我小时候就在酉阳李溪听到王华玉大姐唱过《啄波儿歌》。这首歌经我收集和整理后,我再把它交给陈大德先生配器,它也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土家摆手舞》组曲之一。
(注: 唐腾华整理词曲的《岩上砍柴岩上梭》(又称《啄波儿歌》))
关于《土家摆手舞》组曲,我个人认为它是把原始的“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的动律和原始的“酉阳民歌”相结合,在“舞与歌”的完美组合中,所诞生的有着浓郁民族特色和民俗特征的音乐作品。它既是酉阳土家儿女的集体智慧和民间艺术结晶,也是热爱酉阳民间音乐的众多艺术家、热心人士的辛勤劳动的结果。
我为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其间的工作,并为之竭尽全力,倍感光荣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