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别具一格的酉阳民歌
酉阳在几百年间都是统领渝东南四县(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的州府所在地。西有乌江,东有酉水。还是四市三省的交汇部(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出渝达鄂、湘、黔的重要门户。素有“渝东南门户、湘黔咽喉”之称。
幅员辽阔的酉阳世代以来既是土家族、苗族的杂居之地,也是古老的“巴文化”和“楚文化”最为重要的融合部。酉阳民歌之所以灿烂如云,是与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在浩如烟海的酉阳民歌中,有几首别具一格的民歌很值得叙述一番。
《送郎歌》
送郎歌是酉阳民间历代承传着的“情歌”中的一类,是表现本土民族中,年轻的女性对男性钟情、爱恋的歌。它深刻烙印着酉阳这个地方,所代表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
歌是为“送郎”而唱。表现在土家女儿在送郎的途中,心思凝重、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有唱不尽的醉情歌。虽然送郎歌是指酉阳民歌情歌中的一个小类别,而不是具体的某一首歌。但无论哪一首送郎歌都是生死相恋的写照。尤其是县境内的龙潭、麻旺一带的送郎歌,其曲调别具一格,不管是听到它还是唱到它,都能叫人陶醉其中。
如:我最初听到龙潭陈谋炎先生唱的送郎歌,经我整理和改编后的全歌如下——
这首送郎歌真是把那浓郁芳香的地域风韵,缠绵悠扬的民族习俗充分展现出来了。短短的四句歌词,不只是表达了她对他难舍难分的浓情厚谊,更主要的是潜藏在心中,没说出来的具有传统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美感潜在内涵——在送郎的路上,她有好多好多心里话想对郎倾诉。送呀送,不知不觉已经有五里路了,难舍呀,不想分手!这时,天上的雷公发怒了,不停地轰吼,在提醒她;她心中明白,郎出门学乖(俚语:立志奔前程的意思)不能因爱恋之情误事。她还明白郎走后,自己不但要承受两人的劳作事务,抚育子女,更主要的是要行孝,承担敬养父母的责任,忘记这一点,在传统伦理中是“天理难容,要遭雷打。”她苦哇!没有流泪,泪已流干,只是在心里忍受,而心中在流血。简直比“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泪长流”还要含蓄、深刻、动人。
她还是舍不得郎,冒着生命危险求雷公理解、原谅,让她再送郎五里就回家尽责……这就是这首《送郎歌》要表达的意思。
从音乐特色上看,这首《送郎歌》的曲调和风韵都很特别,商调式和徵调式音乐风格特征结合得非常完美。更为绝妙的是把“再送五里就回来”唱成“我再送他五里哟,就回来哟”,十分自然地融入了地方的生活语言中(“哪哩”“哟”是语气助词)。那个“哟”字在柔美的曲韵中更加体现出她的苦衷和负重的心态。
这首《送郎的歌》可以称得上是歌美、曲美、意境更美。
酉阳的送郎歌除《送郎送到五里牌》外,不同内容、不同唱法的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的民歌大都是即兴而作、即兴而歌。送郎送到哪里,就即兴唱哪里。送郎途中看到什么,就即兴唱什么。如:送郎送到“大路边”、“小河边”“大树下”“山坡脚”“豇豆林”“海椒林”“竹子林”“枕头边”“床铺边”“大山边”“后檐沟”“后山坡”“池塘边”“桥当头”“十字坡”“水井边”“柿子坪”“梨子坡”“屋檐脚”等等,不足以一一列举出来。
比如流传在酉阳小河、酉酬、大溪一带的送郎歌:
去想想,仔细领会,就知道《送郎歌》中一个又一个的绝妙故事。短短四句,就把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包括时间、地点和行为动作,以及人物的心态都描写得十分深刻、细致——她从房间里头送郎才出门到屋檐下面,发现既在吹风,又在落雨,就产生了为郎撑伞、扯衣角的动作行为。一个男子汉,吹点风、淋点雨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是她心疼郎,生怕他的郎被风吹着、被雨淋着。情不自禁地给郎撑伞,避风遮雨。与此同时,还发现偷情后的郎连衣服都没穿伸展(俚语:穿整齐),又急忙用另一只手,把郎的衣服扯齐整,免得被人发现露出破绽。如此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的表现了爱郎爱得细,疼郎疼得深的质朴心理。
这又是一个送郎歌的故事。送郎到了梨子坡,口渴了,想吃口梨子解渴。仅仅只吃了一口,分手后想起那一口梨子就想起哥了。
我们说民歌最能体现人的本性,最善于巧妙的借一事一物,去比喻、去传递人的意愿。尤其是那朴实、精粹的语言和自由洒脱的旋律,强烈地表达了人们对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酉阳民歌《送郎歌》无穷魅力。
《妹是南山一枝梅》
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一首经典的歌自然会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如果用贴切的音韵去吟唱就会让人动情并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妹是南山一枝梅》这首地道的酉阳民歌,广泛流传在境内各地。我最早听到它是在20个世纪70年代,县剧团上山下乡演出的时候。具体收集到是在1982年组织首届县民族文艺调演时,在天龙山下的泉孔(今泔溪镇境内),从我的初中同学,老朋友袁子林哪里所听到的原唱——
(注: 酉阳民歌手袁子林(唐腾华摄))
时隔20多年后,我又在酉阳县城北的泉孔,从张家寨张宗映先生那里,听到了另一个“版本”的原唱——
对照上面的“两个版本”就一句之差。但我的理解却不相同,它们表明了两种不同程度的恋情。“两翅摇摇不想回”是甜蜜的恋情,“岩头打来也不飞”则是生死的恋情,借物喻事、喻义都巧妙深刻。
妹是南山一枝梅——“梅”是“妹”的谐音,出口便知是以梅喻妹。
蜜蜂寻梅满山飞——哥恋妹就像蜜蜂迷恋梅花一样,满山觅寻飞舞着。蜜是“觅”和“迷”的谐音,“蜂”是“风”和“疯”的谐音。哥恋妹就像蜜蜂一样,顺风即至。
自然界中的蜂,为了繁殖,雄蜂要疯狂地拼命追逐雌蜂,那种情景多么动人。因此,不得不在原曲的基础上强化和重复“满山飞”的韵味,让意境得到延伸。
蜜蜂落在梅枝上——好一幅直白的画面。蜜蜂为了收集花粉酿蜜而落在花上时,它那像吸管的嘴在花蕊上不停地吮吸。同时,忙碌的腿脚也在不停地抓着、蹬着,这样的场景,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音乐表达上,在原唱的曲调上,从自由转入有节奏地重复,进而体现快乐的感觉状态。
两翅摇摇不想回——蜂落在花上忙碌不停地工作,为掌握平衡,翅膀不停地扇动,想得到的得到了,尽情地享受,怎么舍得离去……以此来比喻哥妹之间那种“隐秘”的恋情。再想到雄蜂为了繁殖,完成与蜂王交媾后即坠地身亡的那种“花下死”的精神,怎么不是“岩头打来也不飞”这样的生死恋情歌呢?音乐表达上,再次让原曲重复,得到随心所欲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好,让人在甜蜜的回味中结束。
一股凉风当坳来
1985年的一次巧遇,我听到田玉良先生说他的哥哥田玉祥在老家丁市是个很有名的歌师。说他凡是上坡做活路(劳动)一天到黑都要唱,大家都很喜欢。还说他嗓音好,东西多,唱得“有盐有味”。
于是我专程前往。
我到田玉祥家听他唱歌,果然名不虚传。我当即就被他唱的《一朵鲜花凑地开》迷住了。我当即进行整理曲谱,并把它记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山歌就是生活在当地的人民,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论事和物借以各种比喻,从而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师田玉祥不只是给我“有盐有味”地唱了这首歌,更主要是讲述了他每唱这首歌时,对歌中的情景和歌的内涵及曲调、风韵更深的理解。
田玉祥的讲解,犹如画家写生的笔,用简单流畅的线条,便勾勒出了这首民歌,对于人性鲜活与生动的心灵图画。
酉阳人的劳动生活环境,开门即见山,日子总是离不开挑背负重、翻山越岭。在那样的特殊地理环境中,任何一个挑担子的人,凡登上山坳,担子一放,腰杆一伸。或者是背负重担的人,打杵一杵,背系一松,两腿一张,深深地吸一口气,接着就是一声呼啸,穿越山野,回荡空谷的“哎——”这就是这首民歌的开头——
在当地人的地名称谓中,坳是自然矗立于两山头之间的凹地。田玉祥在解说这个“坳”字时很有语言张力,他说人的两腿张开似倒置的“坳”,女性发达的乳峰似平置的“坳”。一个负重攀登山坳的人,终于抵达了一块稍稍平坦的凹地上,随着扑面吹来的那一股凉爽的扫胯风(风从两胯之间穿过),“哎——”的一声,既是人性本能的流露,也是心情愉悦到了极点的自然表达。
田玉祥说这喊声就像思春的鸟,也像叫春的猫,把人性深处最为隐秘,也是最为激昂的东西呼唤出来了!
一朵鲜花凑地开。这一句也是有极其深刻含义的。我们都知道花有雌雄,鲜花的蕊分雄蕊和雌蕊,花儿要授粉结果,用“凑地”形容鲜花授粉的瞬间过程,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先开一朵梁山伯,又开一朵祝英台。这一句比较好理解。一首《梁祝》是中华民族爱恋情感的象征,是男女的象征,是雄雌的象征。
结合整首歌词,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一朵雄花先“开”了,紧接着又一朵雌花也“开”了。那一声“哥哎——”是深情爱恋中的女性,沉浸于甜美、幸福、快乐感受状态的巅峰性前奏。
由于这首酉阳民歌的存在,让我想到了另一首著名的民歌《小河淌水》——
两道民歌都是对“恋的场景”描述。两相比较,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一声重复的,不同轻重、不同速度、不同节奏,结实、朴素、情不自禁地“哥哎,哥哎,哥哎——”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是幸福的哼吟,是爱的回味……
我认为《一朵鲜花凑地开》就是另一个经典版本的《小河淌水》。这一同样经典的民歌它属于我的故乡——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