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酉阳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又名“舍巴”,它是土家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套古老的民间舞蹈。据有关专家考证,土家族摆手舞最初始于唐代,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原生态的土家摆手舞,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社会的某些生存行为、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形象总结。既质朴、生动地承载着土家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土家儿女的艺术审美情趣。
(注: 酉阳县城桃花源广场上的摆手舞)
土家摆手舞主要流传于清江及酉水河流域的部分地区。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和祭祀主体的不同,土家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其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等;它的基本动律可概括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土家摆手舞所涉及的内容及其广泛,包括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一套完整的土家摆手舞,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族的民族发展史。
来自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他们在观看土家摆手舞之后,高度评价“土家摆手舞是土家传统文化的大集汇,透过其内容与形式,可以观察到土家族社会、历史、民俗、民族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发展轨迹。土家摆手舞是一本土家族的‘百科全书’”。
被世人称为“东方迪斯科”的土家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虽经后人多方努力挖掘、整理、传承与发展,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仍有不少原始动作、动律,尤其是唱词、曲调,失佚或是完全消逝。
流传于酉阳民间的两套表演内容完全不同的原始摆手舞均属于“小摆手”的范畴,其舞蹈语汇自然、古朴。其中一套是以表现民族迁徙为主,展现了土家先民在迁徙途中的苦难历程;另一套则是原始地模仿了生产劳作的全过程。由于诸多原因,大部分舞蹈动作已失传,今幸存的动作还有“单摆、双摆、抖虼蚤、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树、岩鹰闪翅、状元踢死府台官、播种、栽秧、薅秧、割谷、打谷、挑谷”等。
(注: 酉水河畔后溪河湾的摆手舞)
作为酉阳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摆手舞,它是与酉阳土家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这种“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集体智慧结晶,客观而直接地表现了酉阳土家人的劳动和生活。因而这种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形式,成为人们在祭祀、收获、节日和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传达感情、表达愿望和了解民族历史、学习生产生活技能的一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群众性。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酉阳各地的土家山寨,都要聚集在摆手堂或土王庙前,以粑粑、豆腐、刀头、果品为祭品,在端公或是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摆手活动,常常通宵达旦,气氛十分热烈。跳摆手舞时,还要伴以“摆手歌”,歌词的内容大多涉及民族历史、祭祀祖先和生产耕作等等。
悠悠酉水河,青青三峿山。共同见证了渝东南地区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土家摆手堂”——后溪长潭摆手堂的荣辱和兴衰、往年与今昔。
(注: 酉阳后溪酉水河畔的土家摆手堂)
酉阳土家摆手舞过去主要流传在酉水河流域地区,又主要集中在过去的大溪区和酉酬区这两个辖区内。1982年起,酉阳县开始着手对土家族摆手舞进行挖掘整理和编创。这一年的春天,由县文化教育局和县民委牵头,筹备“首届县民族文艺调演活动”。我那时在文化教育局工作,既是工作上的原因,也因为我一直喜欢收集和创编县内的民歌、山歌,以及遗存下来的民间歌舞。我建议文化教育局把挖掘和整理民间音乐、歌舞的重点放在大溪区和酉酬区这两个地方。于是,由我牵头带队下乡开始了“酉阳土家摆手舞”的收集和采编工作。旋即,我和胡长辉、裴万峥在当时大溪区的可大乡、酉酬区的新溪乡一带发现并收集和整理了许多“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原始资料。现在酉阳能找到的最原始的可大乡田大翠等老人,用土家语表演的“摆手舞”影像资料,就是那个时候我亲自录下来的。此外,我又找了新溪乡的田景洪老人,还会同白天亮、向永成等人,在原来的酉酬区后溪乡,把原始的、表现祭祀的、从事劳动生活的各方面的“摆手舞动作”比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出来。并以打击乐器锣、鼓伴奏、指挥动作变换搬上舞台。在1983年的“酉阳县首届民族文艺调演”舞台上亮了相。
这一时期,原酉酬区后溪乡还成立了文艺演出队。是他们最先以广场表演的形式,首次跳起欢快的土家族摆手舞到县城的大街上进行“游行式表演”。在庆祝自治县成立期间,后溪乡文艺演出队的“酉阳土家摆手舞”引起了中央与外地各省市少数民族来宾代表们的关注和重视,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1993年,酉阳土家族摆手舞再次得到县领导的重视,经成都市歌舞剧院副院长、成都市舞蹈家协会主席、高职编导——张瑜冰画龙点睛,根据土家族原始的摆手舞动律特征加以深化、提炼和发展,以“侧身左右摆”“观音坐莲”“磨(岩)鹰展翅”“鸭子摆蛋”“老牛擦背”“环旋摆”几个主要动作,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族摆手舞,采用“原汁原味的、几乎一个音符都没改动”主要由我收集整理的几首酉阳民歌,作为“酉阳土家摆手舞”的最初配乐。
后来,进一步筛选出《叙事调》《清早起来就上坡》《麻秆点火》《木叶情歌》《送郎歌》《拗岩号子》《划拳歌》和打击乐《咚咚哐》等曲调,推荐给陈大德先生。再经陈大德编排器乐合成的土家族摆手舞曲组伴奏,终于“定型”成现在我们欣赏到的“酉阳土家摆手舞组曲”。组曲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肯定与好评。
“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不但气势雄伟、旋律动人,而且舞姿缠绵、优美、民族味浓、地域性强。为了更进一步普及好“酉阳土家族摆手舞”,县领导和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宗委又指派了冉丽冰、郭晓红、高丽清、汪胜华、唐腾华、鲁小伯等将个别比较高难的动作进行了简化编排,使“酉阳土家族摆手舞”得到了很快的普及。
(注: 如今酉阳人民在桃花源广场,跳酉阳土家摆手舞的盛况。)
“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一经推出,便接二连三地与观众频频“见面”。1994年,土家族摆手舞由酉阳县组队代表原黔江地区,参加在康定举行的“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并获得高度赞扬。1998年,原黔江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梁安成,专门率领一批人员专程到酉阳学习跳“酉阳土家摆手舞”,他们还同时转录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的伴奏音乐带,带回黔江再教给各系统职工跳会后,在“黔江建区十五周年庆祝活动”上,在黔江体育广场的篝火晚会上又一次展示了土家族摆手舞的魅力和风采。1999年6月,“酉阳土家摆手舞”由酉阳组队代表原黔江地区旅游局参加“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获得了广泛好评。1999年9月,“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以酉阳县文化局组队再次代表黔江地区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获表演三等奖。
其实,“酉阳土家族摆手舞”获得的国内、国际性声誉,还远远不止这些。现在,我再简单梳理一遍它的“成长史”——
1956年,从事民族事务工作的著名教授潘光旦先生,从北京来酉阳考察时,被蕴藏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土家文化深深吸引住了。他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尽快组织专业队伍,尽快抢救,挖掘、搜集、整理这一批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酉阳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将收集整理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2年初开始对蕴藏在本县境内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门类,特别是对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摸底和采风工作。
1984年,根据国家文化部《关于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精神,酉阳土家摆手舞被作为重点收入内容。
1993年,县委、县政府邀请四川省成都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导张瑜冰,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琚渝安,成都市歌舞剧院曲作家陈大德三位同志,以酉阳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创作素材,编创了土家族特色的大型乐舞《摆手祭》,并推出了酉阳第一套广场摆手舞。
1994年,《摆手祭》在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摘取“特别奖”,第一次唱响了酉阳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品牌。
1999年推出《酉阳广场摆手舞》并简化改编为《土家摆手韵律操》进入全县各中小学,加快了摆手舞的推广和普及。
2001年3月,酉阳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摆手舞之乡”。
2003年,酉阳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歌之乡。
1999年,由酉阳县编排的土家摆手舞,代表重庆市赴香港参加国际旅游节展示,受到香港同胞和海外人士的青睐。同年,还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的比赛并荣获铜牌奖;此后,重庆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走进生活》《魅力12》《文艺天地》等栏目,多次赴酉阳拍摄摆手舞专题节目和人物专访,并将酉阳摆手舞在1998年重庆电视台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
2001年10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回酉阳看望老区人民时,在城北桃花源广场与各族群众同跳酉阳土家摆手舞,后欣然题词:“酉阳——土家摆手舞之乡”。
2002年5月,文化部把酉阳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摆手舞)”。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把酉阳土家摆手舞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