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民歌中童谣的魅力世界
我喜欢从字面上理解一些术语。民歌在心里,我就认为它是“人民的歌”。这个人民当然是要把王公贵族排除在之外的,甚至也还在“歌的范围”上把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除农民、山民之外的其他劳动人民,同样排除在之外。正所谓山歌者,大山里的人民所唱的歌也。
毫无疑义,这样的歌必然是打满了地域性和民族性烙印的东西。在其内容上,想不真实不纯朴都困难。这些千百年来,山里人对山里人口传口授的艺术,犹如一部根本无须文字参与的人文历史,把一个民族的生存与演绎、变化与发展、往昔与历史,乃至今天和未来,都在歌的流传与传承之中,如同教科书一样,明明白白地彰显着并给予一切后来人,无限宽广和深邃的精神空间。
酉阳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以歌为伴,甚至于一个生命结束了,另一个生命(活着的人)都还要用歌(跳丧歌、哭丧歌)为其送葬。那么,酉阳人“歌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最早的歌”(即童谣、儿歌)又是从何开始?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所能感受到的最早的歌又是什么?
如此寻根溯源,妈妈的怀抱和妈妈“哄”我们入睡的歌谣,才是我们每个人第一倾听到的天籁之音。酉阳人或者说土家人把这种妈妈的“哄”叫“诓觉觉”。觉,在这里只是取其汉语意思中的同义,土家语读“gao”。读出来的音前一个“觉”是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后一个“觉”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二声。妈妈“诓”孩子入睡。《诓觉觉》就是酉阳人,或者说是土家人的“摇篮曲”。
妈妈把孩儿抱在怀里轻轻地抖着、拍着、反复地念着、唱着,“唠叨式”无须歌词也无须文字表达的内容,只在自然而然的韵律、节奏中,呵护和陪伴着每一个的“我们”幸福、安静、甜蜜蜜地入睡。
我用音乐语言把土家人最早的摇篮曲《诓觉觉》记录下来——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妈妈在一天天变老。天底下含辛茹苦的妈妈又是怎样呵护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伟大的土家人的妈妈又有了新的童谣奉献给自己的孩子——
应该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了这首土家儿歌。但却要在岁月流逝中,回过头去才能发现它的美好、动人。我听得最多的还是从小就听王华玉大姐唱这首歌,我同样用音乐的语言把它整理出来——
往年,在酉阳要吃米粉、苞谷面粉、麦子面粉、豆腐之类的食品都得用磨子推。我经常看见大人们那一双大手,牵着刚会走路的孩子的手,一推一拉,一边口中吟唱,学着推磨的样子。再想到“磨搭钩”钩在磨手上的洞眼中,随着磨子的旋转、摩擦必然发出的那种节奏,这样的生活中的音乐语言,怎么不生长出《推磨磨》这样的儿歌!
《推磨磨》不仅只是一首歌,而且更深层的意思还在于妈妈要告知孩子,要吃粑粑、豆腐、就要推磨——只有推磨(劳动)才得吃!深刻的道理喻于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劳动观念,把乡村文明的“勤俭持家”传统文化教育,悄无声息地嵌入每个幼小的心灵之中。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童年的时光快乐而美好。孩子们在晴朗的夜晚聚在一起,仰望天空。满天星斗千姿百态,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明亮、有的黯淡,有的排列有序,有的图案形象而生动……更让孩子们兴奋和充满神秘感的是一颗流星从头顶上倏然划过,那一道让每个人惊奇莫名的亮光,开启了无数孩子浪漫而神奇的智慧之旅。当然,最让孩子们高兴和快乐的事情,还是看星星、数星星。孩子们总会比一比谁在“一口气”中数的星星最多!
土家孩子们的“数星星比赛”都是这样开始的——
“狠人”是俚语,意即聪明了不起的人。唱这几句后就开始数星星,只能一口气不能换气: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一直往下数。谁数的颗数最多,谁就胜。
我把这首童谣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有了《数星星》这首儿歌。我发现山里的孩子之所以用这首童谣数星星,实际上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既锻炼肺活量,也喻好奇心于其中,是孩子向大人诘问天文知识的方式。经过“数星星”孩子们知道了天上的银河,在相互的比赛和学习中,经过大人的指点,认识了牛郎星、织女星、北斗星……土家童谣《数星星》也是一部教科书哩。
同样是天空与苍穹,大自然的幻化莫测又传授给土家孩子另外一首童谣《亮火虫》——
像天上星星一样的亮火虫,一闪一闪地飞来飞去,时高时低。盼呀盼,追呀追,直到飞不动的亮火虫慢慢降落下来,孩子们就抓住玩耍,心里还很好奇——为什么亮火虫屁股会发光?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关于勤劳的传统思想教育,也因此自己长大后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我记得在儿时的一个冬天,上初中住校,起床钟响了,天还没大亮,加上有点冷,大家一般都不大爱动,总要“绵”两分钟才起床。一次,有个大一点的同学先叫一个同学的名字,喊答应了他才说:“起来!把牛牵到后头去吃把草!”这语境和隐含的意思,在俚语中是父母呼唤娃儿起床和安排劳动的口气。这个同学的玩笑式呼唤,马上引得全寝室的同学哄堂大笑。我后来想起这件事,就联想到儿时母亲教的儿歌《亮火虫》,于是一首崭新的土家儿歌《割草草》的诞生了——
社会的进步发展了,劳动生产的方式也改变了,但是热爱劳动的精神和习惯不能丢。这也是我创作这首儿歌的初衷。
酉阳土家人历来都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他们以山歌为本,让孩子们从小就沉浸在山歌这一特殊的文化教育背景之中,更能让孩子从山歌中体会到生活的美、语言的美、艺术的美。在此,我摘录一首自己收集、整理与改编的儿歌《紫竹钓竿马尾索》,让大家感受一下酉阳土家人山歌(儿歌)的魅力——
一首儿歌对人的教育和教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孩子们从儿歌里面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欣赏和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人文的美,体会到了责任、劳动、集体、团结与奉献……这些成长中人生不可或缺的因素,奠定了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基石。正是这样的出发点,我在创作土家儿歌《风吹芭茅》时,就特别注意到了儿歌担当人文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们渐渐成长,接触的事物更加宽广,追求和了解的知识更加丰富,感受更加深刻,情趣也更加浓厚。从悲欢离合中表现喜怒哀乐,从艰辛的劳动生活中体现爱的情感,从春夏秋冬的轮回中,去感受民歌的无限魅力。我创作的《月月节气月月花》就是要直接告诉孩子们一年有十二个月和二十四个时令、节气。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自然现象。
总的说来,酉阳山歌体系中的儿歌,其功能大都以“育人、长知”为主要目的,通过歌的传播形式,让下一代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传承美德、美育。
最后我要再摘录一首自己收集、整理和改编的《盘花》奉献给大家,让大家进一步感受酉阳土家民歌(儿歌)的魅力所在。这是一首以“花”为题的对答、对唱民歌,它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的道理中,探寻和发现土家民歌作为一部“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所蕴含着的无穷魅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