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如痴如醉唐腾华
渝东南是个相对闭塞的地方,历史上难领外来风气之先,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渝东南民歌这朵奇葩正是在武陵这明净的山水里培育出来的。她悲壮高昂、慷慨低回,集中反映了人民的生存艰难和美丽的爱情。然而,时至世纪之末,真正能够知晓、保留、传唱民歌的人已微乎其微,可在酉阳,仍有这样一个如痴如醉、倾家相爱民歌的凡人——唐腾华。他发誓,要将这美丽的音乐灌成碟子流芳百世。
当年,我见到唐腾华时,这个年过半百仍东奔西走的歌者说“欣慰多了”。他称在市民委领导的关怀下,自己收集整理的70多首民歌正在结集出版。目前该书成为过去市新闻出版局的“99局长工程、市音像出版公司的50周年国庆献礼之一”。唐腾华告诉记者,灌制碟子虽然还难,但《渝东南民歌》即将出版让他宽慰了许多。
(注: 高波与唐腾华合影)
然而,每当谈起民歌,唐一说便没完。他一边唱,一边向我解释民歌的韵律、意境和美感。用他的话来说:“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没有发现任何一首民歌与渝东南的民歌重复,而酉阳的土家族、苗族的民歌正是渝东南民歌的精华。”他说如果是专业歌手演唱,这些民歌一定能够光彩夺目,获取金奖。正是凭着这份执着、自信,他从60年代上山下乡开始,一听到老年人的演唱便立刻记下曲调和歌词;正是凭着这份热爱,他跋涉酉阳的大界、坡坡岭岭、村村寨寨,访遍众多的民间歌手以求得一曲优美的调子;也正是靠着这片痴心,他才从酉阳赶到重庆,由重庆辗转万盛,用诚心去请来渝参加苗家踩山节的宋祖英,他期望能让宋祖英的歌喉把这些原汁原味的土家苗寨歌曲传到更远的地方。
唱起民歌,唐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在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土家的摆手舞让上万观众叹为观止,他也更为之震撼了。这些摆手舞曲皆是唐腾华收集整理,再由四川省歌舞团的陈大德先生配器而成,没料一唱一跳,竟赢得了那么多的掌声和赞赏。正是如此,唐更加坚定了收集整理民歌的信心;为此,他夜不能眠,每想到一个调、一句词就立刻起床整理吟唱。几十年来,他数易其稿,才形成《渝东南民歌》出版的雏形。
由《木叶情歌》唱到《送郎调》,由《麻秆点火》唱到《拗岩号子》,一曲曲、一句句他都信手拈来。他说,酉阳的民歌绝不亚于北方的信天游。人民在高山险谷中劳作,歌声在峰岭低谷间徜徉。悲伤的曲调催人泪下,曲调喜气则叫人热热火火。他有些不服气地告诉我,流传国内外的《黄杨扁担》,说到底仅是酉阳民歌的一片树叶而已,而酉阳民歌自由洒脱的旋律,越过千年的历史,已成为渝东南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史诗。
唐腾华高兴地告诉我,尽管收集整理民歌很艰辛,但在市民委、酉阳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之下,集子终于出版了。有位文人给其撰写的序中说:“民歌是一种十分高贵、真诚的情感,只有具备这种情感,才能激励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真希望唐腾华的这份追求和苦心不会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