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向笔群:“土家歌王”唐腾华
所属图书:《故土上的声音:唐腾华和他的土家民歌》 出版日期:2017-03-01 文章字数:2831字

向笔群:“土家歌王”唐腾华

唐腾华先生搜集和整理《土家族民歌》的业绩在我的家乡是有目共睹的,曾出版《渝东南土家族民歌》、民歌原生态的歌碟《武陵放歌》与《放歌武陵》就是最好的见证。他多次被各级媒体采访和报道,还被业内人士称“土家歌王”,显然,人们对他这样的评价也不过分。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武陵大地上的子民,热爱自己民族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实在是一种幸福的事情。

(注: 向笔群与唐腾华合影)

家乡酉阳是一块文化的宝地,同时也是文学宝地。民歌是一个地方最初的文学,这是文学史界认同不争的事实。酉阳成为中国“土家族民歌之乡”与唐腾华先生长期的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以前酉阳的民歌长期停留在搜集和整理上,在传播上却是一片空白,而唐腾华编创与出版的《渝东南民歌》开了酉阳民歌整理与传播的先河。传统文化口口相传的模式在现代化的语境下似乎有些跟不上时代,如果不通过现代传媒加以推广和传播,也许在若干年之后就可能销声匿迹。事实上《麻秆点火》《木叶情歌》《送郎调》等酉阳传统的民歌传播与唐腾华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为酉阳民歌耗去半生的经历,为了酉阳民歌传承和利用奔走呼号,显然是一般人不具有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孜孜不倦搜集和传播酉阳民歌,应该是他热爱家乡土地和民族的感情。与唐先生交谈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酉阳民歌是酉阳传统文化的根脉,谁研究透了酉阳民歌,谁就抓住了酉阳文化的根本。唐先生常对我这样说。民歌最初是出自劳动的号子,最后才发展成为歌谣的,民歌是最初的诗歌。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就是典型的佐证。一首民歌的产生,要经过千人唱、万人传,最终才得到流传。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才真正有生命力,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乐章,才是应当珍惜的民族瑰宝。

更多的时候,人们只关注艺术家所取得的成果。而很少关注其劳作过程的辛勤。从20世纪的90年代开始,唐腾华先生就致力于土家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和改编。通过他搜集和整理保留下来的民歌有数百首之多。长期以来,蜚声中外的土家族民歌《黄杨扁担》一直认为发源于秀山,而唐先生通过考证,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应该是发源于酉阳的东流口,当时酉阳就是酉州,外地人“酉”“柳”不分。无疑,唐先生分析得有道理,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文化考察,校正了人们长期的讹传。“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酉州……”“黄杨木出自东流口,推成扁担闪溜溜,妹逢四九跟哥走,挑一挑白米下酉州……”民歌是生活的文化再现。唐腾华先生搜集的《黄杨扁担》,接近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前些年,围绕着这首民歌的发源地,酉阳和秀山两个县进行了一系列的争论。我认为,这首民歌无论是产生在哪一个县,都是属于酉州民歌。历史上,酉阳县和秀山县同属酉阳州,是一家人,后来由于区划才成为两个县。唐先生认为:“如果说土家族民歌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黄杨扁担》则是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片叶子。”换言之,就是《黄杨扁担》如秀山人所说,诞生于秀山,当时秀山也是属于酉州所辖,也不值得引起非议。在学术上,应该“百家争鸣”,允许每一个人发表见解。从《黄杨扁担》这个案例明显看出,酉阳民歌研究的滞后,让人联想到酉阳的很多文化瑰宝流落民间。显然,唐腾华先生的工作弥补了官方机构搜集和研究的不足。酉阳民歌的搜集和传播,浸透着唐先生的心血。

我曾听唐腾华先生唱过一首土家情歌,至今我都无法忘怀:“稀篮背篼眼眼多,我是背起背篼找情哥,早晨找到天黑尽,我不知情哥在哪坡……”这首情歌唱出了土家女性寻找情人的艰难,也唱出了传统土家族女性的心声,追求真正的爱情谈何容易呵!也许有的人一辈子寻找与追求都没有找到自己心爱的人!正是由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不易,才会出现这些情真意切的情歌,才会有这些感人歌声流传于世。酉阳民歌是酉阳历史上人们艰难的生存状态和爱的流露,赋予了生命永恒的意义,被业内的音乐家称为武陵山区的“信天游”。如果说黄土高原的“信天游”表现了陕北人民生存的壮阔历程,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元素。那么,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民歌则是这地域民族进程的流露,是他们生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子和生命的原动力。不妨这样说,唐腾华先生对于酉阳民歌的痴迷和热爱,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如果他对这片土地不一往情深,那么很难坚持做这么久的时间。我曾经和他探讨过酉阳民歌的问题。他说,酉阳民歌是酉阳文化的根脉,很多民歌表现了酉阳人乃至武陵山人的生活历程。最初的民歌《苦歌》有所表现:“毕兹卡的苦难多,首首唱的伤心歌,一把歌子一把泪,歌声未起泪先落……”在这首民歌中,可以看到土家族先民的生活状态,确实是民族进程的一种心理流露,平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我一直这样认为,民族史诗不应以文字的长短或者诗歌的行数作为界定的标准,而是应该以表达内容作为依据。“一根扁担两头闪,挑着我们的苦难,走出了九溪十八峒,走过了唐宋元明清……”这首表达土家历史的民歌,具有一定民族进程容量,就有了一定史诗的性质。看待史诗不能够以诗篇的长短而论,而关键是诗内容——看诗篇是不是传承了历史的内容。因为描绘土家人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所以,唐腾华先生谈到民歌的价值就有了人类学的文化意义。我们不能小看这些长期生存在民间的歌谣,其实它的文化价值永远大于它存在意义,也就是说唐先生对酉阳(酉州)民歌的诠释的文化意义永远大于本身的价值。由此可见,唐先生所做的工作就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尽管被某些人所不理解甚至误读。在此,我要为唐先生喝彩,至少他在酉阳做了前无古人的事迹,是值得褒扬的善事。他为酉阳的地方文化呕心沥血值得肯定和赞扬。凡是了解他做的工作的价值的人,就会由衷称道。

文化发掘和整理是需要田野调查的,唐先生长期深入武陵山区的田间地头,采访民间文化艺人,倾听他们的歌声和感受,取得了原生态酉阳民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反复地打磨,进行艺术加工,终于形成固定民歌词谱。之后,向外推介和传播,表达了一个土家族人热爱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人格立场。在当下,功利化和世俗化充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一个古稀之人,仍然孜孜不倦地为民族文化挖掘和整理,让我们这些空谈文化的理论家们望其项背。可以想象,如果生活里没有诗意,人类社会就难以延续。人类的物质来源靠劳动,精神来源最初就是靠歌唱,酉阳民歌就酉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唱出了他们真实的心灵世界,也唱出了他们的个体特征和行为美。特别经过唐先生整理的酉阳摆手舞曲,充满着我家乡人民豪迈的精神状态,当我听到那种激越慷慨的歌声的时候,我就自然想到了唐腾华先生,是他让不少散落民间的民歌登上了大雅之堂。特别是以酉阳民歌《送郎调》改编而成的民歌,经过唐先生打理之后,可谓妙趣横生,让普通劳动女性的机智得到完全的语言释放,让农耕时代土家女子的劳动之苦找到一种欢娱的出口。作为这片土地成长起来的子民,我只有祝福唐先生和酉阳的民歌与这片土地同在,只有这样的表达,我的心头才会释然。

故土上的声音:唐腾华和他的土家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