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贵州龙的故乡
在全国观赏石收藏界,在古生物化石研究领域,贵州龙化石占有重要的一席。兴义,是首次发现贵州龙化石的地方,贵州龙的发现、命名、研究和保护,与兴义紧密相连,兴义是贵州龙名副其实的故乡。
一、贵州龙化石发现的过程
长久以来,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一带的村民,依靠开采丰富的岩石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加以利用。在开采的石板上,他们经常发现一些小鱼小虾甚至动物的骨骼图案。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引发他们诸多猜想,但见怪不怪,他们逐渐习以为常。那些有动物骨骼图案的石板,被他们砌在墙体上,盖在房屋上。
1957年,国家地质部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到滇东进行地质考察,途经兴义,在顶效街上发现村民用来压屋面茅草的一些石板上,有十分清晰的动物骨骼化石。通过深入考察,在绿荫村三叠系地层中,胡承志先生采集到8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随后,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先生来到顶效,在该地同一地质层位中,又采集到2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5块鱼化石标本。
贵州龙化石
胡承志和曹泽田在顶效发现的化石,被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手里,杨钟健教授通过研究,于1958年发表了题为《贵州新发现肿肋龙化石》的论文。论文中,杨钟健教授指出,采自贵州省兴义县顶效镇绿荫村的标本属肿肋龙亚目肿肋龙科,是一个新属种。文中他说:“……特命名胡氏贵州龙,以纪念最初采集到这一化石的胡承志同志。”并指出,“胡氏贵州龙的发现代表原始鳍龙类在整个亚洲的第一次发现”。同时采集的与胡氏贵州龙共生的5件鱼类化石,经著名古鱼类学家苏德造教授研究鉴定,有东方肋鳞鱼、贵州中华真颚鱼和兴义亚洲鳞齿鱼。从此,兴义贵州龙化石群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1995年4月23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赵喜进、金帆、徐星到绿荫村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对化石产出层位与实体标本的综合分析得出鉴定结论:“贵州兴义是我国已知海相地层中唯一同时发现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和鱼化石的产地,如此众多的爬行动物和鱼化石在一个产地相同层位中发现,在国外相关的海相地层中也是罕见的。”
同年,国家文物管理局组织文物鉴定委员会,对兴义市文物管理所送往鉴定的胡氏贵州龙及其共生鱼类化石进行鉴定,首次使用“贵州龙动物群”这一名词,“贵州龙动物群”这一新的古生物动物群名称正式形成,后来在贵州六盘水、关岭以及兴义的乌沙等中国南方地区,又发现了大量的同类型动物群化石,这些同时期、同层位、同属性的古生物化石,都被纳入这一动物群体系化石,被赋予了相同的名称。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对胡氏贵州龙及其共生鱼类化石鉴定结论,标题是《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被认定》。此后,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进行连续报道,“贵州龙动物群”引起公众的巨大关注。
二、贵州龙动物群生活的年代
根据当时对地层的认识及贵州龙本身的特征,杨钟健教授确定胡氏贵州龙生活的时代为中三叠世,距今约2.3亿年。现在兴义境内出露的许多岩石,都是三叠系时候形成的。伴随大量石头的形成,贵州龙动物群中的动物遗体,拥有了自己的天然坟墓,在天然坟墓中,经过漫长的岁月,它们就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化石。
坚硬的岩石是很多动物骨骼的赋存载体,这些岩石使动物骨骼以清晰、原始的状态保存。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形成的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古生物死亡不久,遗体会被其他动物吃掉或腐烂掉,骨骼会分离或分解。少数情况下,动物死后,它们的遗体或遗迹很快被沉积物埋藏起来,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沉积物慢慢固结成岩石,这些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就变成了化石。
在顶效发现的贵州龙动物群化石中,有些岩石赋存多个贵州龙生物个体,有的化石动物骨骼被挤压变形或是折断。这些现象,是突发性地质事件造成的结果,或者是贵州龙遗体受到外力作用造成。一些赋存动物化石的岩石上,除了化石,还有一些波浪痕、穿插物质等,这些化石与兴义的地质环境关系密切。
贵州龙动物群中,许多新发现的具有独特特征的生物品种,通过科学研究,被认定为首次发现的新属种,所定名称极富兴义特点。意外兴义龙、兴义鸥龙、顶效龙科、顶效龙属、绿荫顶效龙、兴义亚洲鳞齿鱼,这些定名,使兴义在世界古生物学界占了一席之地,是大自然赋予兴义的无上荣誉,是我们这块土地的骄傲。贵州龙动物群以贵州龙定名,但该动物群除了爬行动物外,还有鱼类,此外还有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动物化石以及微体化石牙形刺,这些情况代表了贵州龙动物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说明贵州龙动物群生命的多姿多彩。
兴义是贵州龙的故乡,贵州龙是大自然为兴义印制的一张名片。贵州龙动物群中,生活在比石头形成时间还要早的动物,被大自然创造的石头坟墓所埋葬,同时因为这些石头,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