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岩溶深潭
岩溶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它们以地下湖泊或地下河流的形式深埋在地层中。经过流水的不断溶蚀,地层之中就会形成一些与地下伏流相通的管道。当管道的地面入口低于伏流水平面,这些伏流就会通过管道流到地表。如果地下水出露位置四周地势较高,地下水就会在出露处形成深不见底的深潭。
间歇泉所在的喇叭形平坝中,有一处神奇的深潭。有时,天空中万里无云,深潭里突然间会白浪翻腾,伴随着哗哗巨响,潭水喷涌而出,瞬间淹没数十亩良田。涌出的潭水消散也快,一般一个夜晚,又都被深潭吸入。
当地布依族乡民盛传,此处深潭中有成精犀牛驻守,每当犀牛翻身,潭水就会涌出地面,犀牛翻身随性,潭水涌出也无规律可言。因此,当地人称这一深潭为犀牛潭。
其实,犀牛潭是岩溶漏斗,底部发育出与地下暗河相通的孔道,当地下水在别的地方渗入过快,压力陡然增加,就会在这个地下水露头处突然涌出,形成独特的自然现象。犀牛潭地下水露头面积不大,容易形成地下水狂涌现象。
在兴义市境内,还有数处此类地下水出露的自然现象,由于出露面积和出露形式各有不同,形成了特点突出,景致优美的自然景观。
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布依族村寨,蜚声海内外的贵州龙化石就是在这个村被首次发现的。绿荫村中,有一片出露面积极大的深塘,被当地村民称为绿荫塘。绿荫塘周围,古树密布,藤蔓盘绕;塘水终年不会干涸。许多野钓爱好者曾到绿荫塘垂钓,鱼线放出数十米也到不了塘底。当地村民介绍,塘中有门板大小的鱼类,有时会浮出塘面。据《兴义报》载,1994年7月20日,绿荫塘中早、中、晚3次出现鱼群浮出水面巡游。大鱼在前,小鱼在后,最长者4尺余,鱼群首尾一丈多。当地村民说,1935年、1975年和1983年曾分别出现过一次。
绿荫塘是与地下暗河相连的地下出水口,当塘面以下水流突变,或者地下河中基岩垮塌,地下水中氧气不足,长期生活在地下伏流中的鱼类难免就会浮出塘面,较宽的绿荫塘为它们提供了结群游弋的场所。
在鲁屯北门外,也有形状不同的七孔塘面,北斗七星似的展布在坝地中。这七孔深塘,塘面水位一般高矮。鲁屯当地,流传着“犀牛擦柱”的故事。传说有人下到塘底,发现七孔塘水相连,七孔塘间的陆地由一些嶙峋巨石支撑。当地人说,2007年,贵州省海事局潜水员曾潜入塘底,打捞掉进塘里的汽车和遇难者,看到的情形与传说极为相似。
七孔塘是岩溶地形地貌特有的表现形式,组成基础即为岩石。七孔塘水面之下,除了水,自然还有许多岩石。传说故事里的情节,或许正是当年有好事者潜下水面观察到的真实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