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泥凼石林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五节 泥凼石林

泥凼石林

以泥凼镇街子为界,泥凼自然地貌南北迥异,北侧紧依悬崖高耸的入云峭壁,南侧俯瞰群峰涌动的连绵山丘,与南盘江直线相距10余千米,自西向东在丘峰间穿越。

泥凼镇的群峰间,或在峰坡,或在谷底,成片石柱、石峰傲然挺立,形成了贵州省泥凼石林风景名胜。

一、泥凼石林的形成

从唐代的于矢部,到宋元时期的自杞国,兴义曾经是彝族先民占据的区域。历史上,兴义彝族与云南昆明以东的彝族交往密切。南宋时吴儆所著《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言:“自杞东与阿者罗殿为邻,西至海,占(善)城(昆明)为邻”,“南与化外州山僚,北与大理,东与西南夷为邻,西至海,亦与占城为邻。”说明自杞国疆域西边已达滇池一带,东域包括如今黔西南的兴义、安龙和广西的隆林、西林等地。路南与兴义曾经在一个政权统治下,由彝族先民管辖。

长诗《阿诗玛》中,阿黑十分勤劳,很会种庄稼。他在石子地上开荒种包谷,包谷比别人家的长得旺,包谷穗比别人家的长得长。这样的生活状态,与泥凼乡民利用被山石分成无数小块,土层极薄的一点泥土,点种上几株玉米何其相似!

无论兴义的泥凼还是云南的路南,传说故事为那些千姿百态的石头赋予了生命的灵动。但传说终归是传说,传说故事里的情节,并不是石林形成的真正原因。

泥凼石林与路南石林,直线距离不到200千米,在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同属滇黔古海。之后经历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等地质时期,沉积物质不断沉淀固结,形成岩石。后期的造山运动,使这里的地壳不断抬升,沧海变成陆地。

泥凼一带的石头,以地形地貌突然变化的分界线来划分,北部峭壁以北岩石,是形成于中三叠统龙头组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质地较纯,很容易被水融蚀;南部低矮丘峰地带的岩石,是形成于中三叠统边阳组的碎屑岩。这些岩石,形成距今已经两亿多年。

相对来说,北侧龙头组的岩石,形成时间早于南侧边阳组的岩石。三叠系岩石是沉积岩,是由沉积物逐渐沉淀固结形成的。在没有受到扰动的情况下,形成时间早的岩石处在较深处,形成时间晚的岩石往往位于上部。就泥凼的地形来看,形成时间早的龙头组岩石,在北侧高耸入云;形成时间相对较晚的边阳组碎屑岩,分布在南部低矮处,这跟一般常理相悖。

岩石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后期造山运动,巨大的力量使原来一层层水平垒叠的沉积岩发生剧烈变化,有的弯曲,有的直立,有的翻转。在发生翻转时,原来处于下部的老岩层被抬升到上部,形成下部新、上部老的地质层位现象。同时,造山运动发生时,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岩石体发生破裂,形成破裂面,同一个岩块,会被分成无数块;沿着破裂面,两侧岩石发生明显位移,同一时期形成的石头不再完整和连续。这种由地质力量造成,并在地球表面表现出来的地质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断层。断层现象的出现,是泥凼早期和后期岩石错位分布的真正原因。

断层大小不一,分布规模不等。小的厚度不足1米,大的数百米甚至数千米。构造运动千差万别,断层各有不同,同时会在同一区域汇集很多断层现象。在断层带上,由于地应力作用,岩石常常很破碎,很容易被风化侵蚀。断层两边,岩石可以是同一种,只是略有错动;也有可能根本不是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

泥凼石林,形成于一条主干断裂和分支断裂的交接带。主干断裂带从洛万乡红航一带的南盘江北岸,穿过仓更、泥凼、敬南,直至万峰林的落水洞,西南—东北走向,长度达数十千米。主要的分支断裂带,走向跟主干断裂带基本相同,在西南的泥凼白马地、陇嘎与仓更镇接壤处,与主干断裂带相交;在东北方向,主干断裂就像树干,分支断裂犹如树枝,形成一个“丫”字形,分支断裂带走向比主干断裂带走向更靠南,穿过泥凼镇,向东北延伸至坡尾一带。

在地层断裂带作用下,泥凼北侧峭壁耸立,南侧以较大坡度过渡,从而形成数里范围内,南北高差达数百米的地质奇观。低矮处,万千峰峦起起伏伏,好像列阵向北部仰视朝觐,龙荫大山仿佛就是接受朝拜的菩萨,或者是正在点兵的大将。

断层发育的地方,容易形成奇特的自然地貌。地应力促成地质断层形成,断层附近的石头也会受到各种地应力的作用。这些石头受力后,岩体被切割成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裂隙系统,裂隙间存在大量破裂面,但整块岩石并没有破碎。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节理裂隙。

泥凼镇与仓更镇接壤的陇嘎、白马地一带,主干断裂带与分支断裂带在这里相交,地应力作用明显,石块节理裂隙现象突出。区域内地形崎岖,重峦叠嶂,为岩溶峰丛洼地。在这里的锥峰斜坡上,分布着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垂直的节理裂隙带。地质运动趋于平静后,破碎的岩层出露地表,无孔不入的水沿着节理裂隙,不断溶蚀岩层。经过数万年的漫长时光,岩层被切割得面目峥嵘,形体嵯峨,一柱柱石峰、石柱拔地而起,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泥凼石林。

二、亿年石头城

进入泥凼,石峰石柱随处可见,石林状地形地貌表现得十分突出。从风坡湾何氏故居向南侧俯瞰戴家坝,一片低矮石柱连片展布,被当地人称为戴家坝石林或小石林。在陇嘎、白马地地质断层交接地带,石林气势雄浑,姿态万千,面积达5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内地形高差200米,这片石林被当地人称为陇嘎石林或大石林。

亿年石头城

陇嘎石林东部,石柱高度一般较为矮小,大都在10米以下,分布于喀斯特洼地、沟谷底部。东侧一路之隔,喀斯特峰坡展现出来。沿着石峰间的铺石便道逐级而上,与洼地、沟谷中石林迥异的景致展现在眼前,从低到高,由淡至浓,石柱透空如林,重叠错落,犹如一座房屋密集、建筑奇异的山石城市。因为这些石头形成于两亿年前,因此许多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将其称为“亿年石头城”。

数年前,泥凼镇政府投入资金组织人力,在石头城中凿石修路,在自然山石不能满足通行需要的地方,加装石板,形成游览路网,游人可以深入石林之中,搜寻奇景。

石头城的城门,坐东北向西南,由两根嶙峋石柱相夹,挤出一条入城通道。由于石林生长在坡度约45度的岩溶坡峰上,因此许多石峰及石柱在坡下一侧较低,坡上一侧较高,出土高度存在差异。站在坡上向下俯瞰,峰、柱拔地而起,生根于脚下土地之中;从坡下抬头观察,峰、柱的基座显露在一层层台地上,从数米到十余米,层层叠叠,蔚为壮观。陇嘎石林中,有一段石峰石柱呈一字排列,石头出露基座一侧低于另一侧六七米,看上去就像坚固的城墙。城墙内的泥土虽然高过城墙外的泥土,但因有石城墙的挡护,因此并未像城墙外的泥土一样随雨水流失。

组成石头城城门的两根石柱,基座出露,高30余米。柱间挤出的通道,随石柱基座逐级向上,异常陡峭。城门石柱后,石柱密集展布,参差错落,柱顶上的蓝天白云飘逸,衬托出“亿年石头城”城门的威严气势。

踏上城门石柱间的石级通道,就进入了石头城中。小道总体为上升趋势,在石柱间蜿蜒升降,一些岔道延伸至石林之中,连接着无数别样的景致。石道蜿蜒于石峰石柱间,一些还从石柱的孔隙里穿过,每一步都有不一样的景观。游人穿行其中,仿佛置身景象万千的迷宫。

石林中万峰挺拔,连同基座,高者达二三十米,低者也有数米。由于侵蚀作用强烈,多呈刀剑一般的薄刃状,屹立在喀斯特峰坡之上,指向天穹。石林中的石峰石柱姿态万千,随着观看角度的转换,同一根石柱,幻化出不同的景象。就是同一处石峰同一根石柱,在相同的位置欣赏,也会随着不同观者的视角眼光以及想象力,演绎出不同的故事,派生出不同的场景。“醉翁夜归”、“金鹏展翅”、“村叟采药”、“虎犊相戏”、“将军出征”、“金猴望月”等等,都是石头的自然状态与游客观感结合产生的景致。陇嘎石林东侧,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老鹰嘴的锥峰。老鹰嘴北侧,一座石峰高高耸立,正面看去,俨然一位一手竖于胸前,一手捧玉净瓶,正在讲经布道的观音大士。这座石峰高大挺拔,位于山坡最高处,它对面的石峰石柱沿峰坡逐层下降,仿佛一群正在学法听经的虔诚信徒。

在陇嘎石林游览,可以穿行林中,亲身感受,也可以在老鹰嘴对面的喀斯特峰坡上眺望,远近相宜,感受各异。透过石林中的林间缝隙向东眺望,龙荫大山险峻挺拔,直插云天;山腰的泥凼镇,房舍静卧,犹如沉睡的婴儿。眼前,石柱石峰密集,高低无序,参差不齐;老鹰嘴下,喀斯特坝地中,十数座低矮的锥峰错落有致。这些锥峰,两坡对称,表面岩石被千万年的风雨侵蚀出蜂窝状的大小坑洞,低矮灌丛顽强的植根在石缝之中。一座座锥峰,仿佛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娇艳动人;远处,龙荫大山峭壁高耸,峭壁缓坡地带的房屋大如指甲,散落在斜坡面上。站在老鹰嘴放眼望去,龙荫大山的磅礴气势一览无余。

老鹰嘴南侧,一座岩溶锥峰与之相对,该峰壁面陡峭,岩石被山水溶蚀出道道深直裂口,除了沧桑,别的词语难以形容。在陡壁之间,只要有尺宽平台,顽强的紫筋竹、小灌木就会见缝插针,树立其间,与满坡的金刚藤、金银花等藤蔓植物争相摇曳,诠释生命的坚韧。

由于风雨侵蚀,组成石林景观的石头表面溶沟、石芽发育。粗糙的石头表面,镶嵌着很多蜿足类、双壳类动物化石。这些两亿年前存在于海底的生命,似乎害怕被人遗忘,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

石林里的石头,饱受千万年风雨烈日,石体挺拔刚劲,线条简明,石面穿洞密布,褶皱叠起,具备太湖观赏石瘦、透、漏、皱的神韵。这些石峰石柱,分布在岩溶峰坡上,会随着风雨烈日的摧残,继续风化,直至最终完全消失,完成由岩层向石林,再由石林向峰丛衍化的生命历程。

这就是泥凼石林,这就是泥凼石林演绎的生命轨迹。

三、别样风景

泥凼石林中,芭蕉、竹与各种杂木树在稀薄的泥土里顽强生长,蕉叶迎风摇动,竹枝婆娑轻吟。山石上,藤蔓缠绕,一些榕树茂盛生长,远看好似将身体插入坚硬的石头;近看才发现石面有道道裂缝,榕树的根茎沿着裂缝向下延伸,左奔右突,最后在有少许泥土的石缝中定居繁衍。一点点泥土,一点点养分,足以让它枝繁叶茂,榕树的生命力不得不让人感叹。

三两栋农舍掩映在竹林中,缕缕炊烟牵引出片片青瓦,石头林立间竟然也不乏田园小景。这些居民在房前屋后种了些桃树梨树,每年春至,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挂满枝头,点缀出石林深处的浓浓春意。为了浇灌作物,石林居民选择合适的地点,刨除地面泥土,一个个岩石环绕的天然蓄水池出现在石林中,池水不算清澈,但也见碧绿。

就这样,清静的石山深处,就有了狗吠鸡鸣。千姿百态的石头,竹林掩映的房舍,随风摇动的蕉叶,岔口相连的石道,分割小块的田畴,一种别样的田园风光在大山深处若隐若现。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