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摩崖
摩崖,就是把文字刻在山崖石壁上,利用天然石壁刻文记事。中华大地上摩崖到处可见,很多摩崖是历史文化瑰宝。
黔西南州,珍贵的摩崖并不少见。贞丰县者相镇的“虎”字摩崖,很有历史文化价值。咸同年间,白旗义军中的苗族将领杨树森在者相西200米处的一壁石崖上,手书阴刻一狂草“虎”字,字高4.2米,宽2米,笔势奔放,雄健苍劲;安龙县明十八先生墓祠北侧天榜山脚,有一道天然绝壁,上面镌刻摩崖13方,为王伯群、李烈钧、居正、吴鼎昌、柏文蔚、任可澄、刘伯龙、刘时范、王漱芳、王佐、余云焕、胡刚等清至民国时期军政要人和社会名流所书,镌刻文字楷、行、隶、草体齐备。
兴义市境内,不乏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的摩崖。
一、“盛世桃源”摩崖
《兴义府志》载,普安州捧乍地方,有养马箐穿连三十余里,为三江之咽喉,夷、侬之要隘……“盛世桃源”摩崖,就位于“三江之咽喉,夷、侬之要隘”的捧乍镇养马箐张家营盘山上。
张家营盘为捧乍团总张开基修建,建于清代咸丰年间,雄踞于四面如削的高山上,有一条陡峭的山间小道通达营墙券拱门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十分险要。营盘依山而建,于山凹及平坦处修建石营墙,营墙3层,均有券拱石门,每层营墙长约25米,营盘内有四处房屋基础遗存。
“盛世桃源”摩崖
“盛世桃源”摩崖,位于营盘山顶东侧崖壁上,离地3.3米,摩崖高4米,宽3.5米。竖向楷书阴刻“盛世桃源”4个字,每字0.6米见方,浑厚苍劲,气势夺人。右侧镌刻小字:同治七年(1868年)春月游张炳兴贤弟山庄漫题。
这方摩崖,是刚接任署都匀知府的孙清彦所题。重游故地捧乍,他心念故交张开基、张开业兄弟,寻游张氏根据地养马营盘,感于营中风物,慨然题词。盛世桃源的清净安宁,与军事营盘的雄险森严,本为矛盾对立,在这里,却被孙清彦题词的一方摩崖,轻巧自然地揉为一体。
孙清彦(1819~1884年),字士美,号竹雅,别号竹叟、烛哑、烛亚、古滇逸士、漱石斋主人等,是清末的书画名家,幼工诗,画仕女、花鸟、竹木俱佳,山水尤工;书法天资甚高,各家俱精。孙清彦原籍云南呈贡,自幼聪颖好学,但科举之路不顺,考取廪生。后投笔从戎,为提督赵德昌赏识,在其下营务处襄理文牍,随赵德昌由滇转战入黔,屡有军功。咸丰十一年(1861年),白旗军攻占兴义府城,知府胡霖澍死于乱军中,孙清彦得保署兴义知府。与下五屯刘氏、捧乍张氏同担镇压白旗之责,交往甚密。
当年,捧乍团首张开基、守备李凤才与刘官箴结为金半。同治二年(1863年),白旗军围攻下五屯,刘官箴向捧乍告急,张开基率300余人前来援救,行至普戛山被义军包围,全部被歼,张开基被俘,凌迟处死。之前,刘官箴已向白旗军诈降。张开基之弟鲁布革汛把总张开业、捧乍守备李凤才闻讯,将张开基之死算在刘氏账上,发誓报仇。
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依恃军功和家族实力飞扬跋扈的刘官箴制造兴义教案,引起法国方面激烈抗议。云贵督、抚受朝廷重压,撤刘官箴左营游击职,孙清彦受牵连,异地降职受任署郎岱厅(今六枝)同知。
法国人没有因此罢休,云贵督、抚只得暗令地方官员将刘官箴除去。地方官利用张开业、李凤才与刘家矛盾,密令张、李在捧乍诱杀刘官箴,扣押刘官德。刘官礼接报,率团勇至捧乍城,救回四弟,抢回长兄尸体。刘氏与张、李仇恨愈深。同治五年(1866年),刘官礼挑拨张开业与李凤才关系,先利用李凤才杀死张开业,后以李凤才勾结白旗军罪名,将其处死,并诛灭张、李全族。
时过年余,孙清彦加花翎道衔,从署郎岱同知任上,接任署都匀知府,赴任途中,寻游张氏昆仲根据地,缅怀故旧,诸多感慨涌上心头,“盛世桃源”4个字何以表达?
张家营盘中,还有一方摩崖,位于第一道营墙内的绝壁上,摩崖面向东北,离地7.2米。摩崖竖向楷体阴刻“凝翠”2个字,文字高2米,宽0.6米,每个字0.28米见方;上款:同治辛未年(1871年),下款:黎峨蒋豹文漫题。
二、“永奠康庄”摩崖
兴义城西有一座岩溶山峰,山势蜿蜒,坡上峭石嶙峋,呈东南—西北向横卧于大面积山间平坝中,绵延约4千米。长形山峰似龙身,圆形小山峰似龙头,两峰之间的鞍部似龙颈,于是兴义人将这座山峰称为龙头山。龙头山西北山峰与一座平面近圆形的小山峰基座相连,小山峰与条形山峰似分离状,因此民间有“飞剑斩龙头”的传说。换个角度看,龙头山龙首高昂,小山峰犹如玲珑龙珠,因此被称为“腾龙戏珠”,是兴义的黎峨八景之一。似龙珠的小山峰,被当地村民奉为神山堡,是祭祀山神的传统场所,村民不许到山上放牛牧马,也不许伐薪砍柴。城市建设中,在龙头山两峰鞍部修龙头山隧洞,连通坪东大道与幸福大道,将黄草街道办与坪东街道办连为一体。神树堡北侧,为木贾街道办行政中心所在,这里正在建设规模宏大的物流园区。
“永奠康庄”摩崖
在龙头山北侧山脚,有一条铺石古驿道,为滇黔古驿道瓦窑桥至木贾段,途经龙头山西北长条形山峰。一块巨大青石孤立驿道南沿,巨石宽3.5米,高1.6米,北侧石面平整。在平整的石面上,打磨有一横长形壁龛,高0.93米,宽2.58米,壁龛上镌刻摩崖一方,距地面0.3米,正中横向楷书阳刻“永奠康庄”4个字,每字0.45米见方,文字笔画凸出石面,曾遭到一定破坏,有被铲刮痕迹。摩崖上款阴刻:光绪十六年(1890年);下款阴刻:蒋金奎题并书。
蒋氏家族是木贾的名绅富户,比较重视教育,族中曾产生很多颇有名气的人物,题写“永奠康庄”的蒋金奎就是其中之一。蒋金奎,同治七年(1868年),因学业优异,受地方推荐,升入京师国子监读贡生。贡生相当于举人的副榜,做了贡生理论上就可以当官了,因此,蒋金奎应该算得上兴义当时见过世面的一位名士。
历史上,木贾蒋氏与下五屯刘氏关系密切,互通婚姻,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永奠康庄”与“永康堡”在名称上有什么关联。或许在动荡的年月,大家都希望长久安康太平,两处只是用词巧合罢了。
三、景家屯摩崖
景家屯摩崖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南征顽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锋直指云南,历史上著名的“调北征南”拉开序幕。
早在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就命都督同知景双鼎驻守广西泗城等24土州,以图进取云南。傅友德大军直逼云南,景双鼎配合作战,攻克红水河以北的南盘江地区,驻营黄草坝,于黄草坝周围二三十里地内置戍兵。景双鼎凭此军功,受封定南侯,屯守地方并举家定居于黄草坝南郊风景旖旎之地,遗留下景家屯的地名。
景双鼎定居景家屯,心腹爱将王玺亦留居于此。清末,王氏传至王牧臣,王家已弃戎从商,因生意往来,与初入下五屯的刘家结怨(一说王牧臣为刘家佐理文牍,因屡忤其意,为刘官礼怒杀,刘王因而结怨)。王牧臣长子王起元,肆力耕读,常以忠恕之道涵儒乡里,深得刘官礼赏识。为了缓和与王氏矛盾,刘官礼将长女(刘显世胞姐)刘显屏许配与王,生有子女5人,长子王文选(字伯群)、次子王文华(字电轮)、长女王文锦、次女王文绣、三女王文湘。
王氏兄妹中,王文选曾任广州大汉军政府交通部长、南北议和代表和国民政府政治会议委员、招商局监督、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等职,自民国17年(1928年),王伯群历任国民党贵州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补任委员和委员、政府委员兼行政院行政委员等职。小妹王文湘嫁给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行政院长的何应钦为妻,地位显赫。王文湘的二哥王文华,在民国前期,名声更是响亮。
辛亥革命后,王文华从管带、省城警察厅长、黔军第一团团长、护国军第一军东路支队司令、黔军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黔军总司令,一路攀升,令人瞩目。力劝舅父刘显世支持辛亥革命,力迫贵州军政耆老,追随云南独立反袁,在四川击溃北洋军马继增部,王文华屡建奇功;代表贵州出席北京“督军团会议”,反对段祺瑞毁约及解散国会,孙中山将其誉为“西南后起之秀”,“堪继松坡(蔡锷)负西南方面之责”;随后,王文华率部参加护法战役,袭重庆,克成都,击退北洋政府吴光新部和依附北洋政府的川军刘存厚部,取得护法战争四川战场的重大胜利。孙中山下令嘉奖,西南军阀刮目相看。
王文华掌控黔军袁祖铭、卢焘、胡瑛等老牌将领,笼络何应钦、谷正伦、朱绍良等年轻新锐,成为贵州军队事实上的执掌者,发展成为贵州军政界激进的新派代表人物,与以刘显世为代表的旧派势力不时发生摩擦。
民国10年(1921年)3月16日,在北洋政府、贵州军政旧派势力以及麾下重要将领袁祖铭的合谋下,王文华被刺杀于上海一品香饭店,时年32岁。民国19年(1930年),国民政府追授王文华为陆军上将。
王文华被刺后,属下部将、黔军第三混成旅旅长胡瑛驻防兴义。民国10年(1921年)6月,胡瑛专程到王文华故里景家屯凭吊,题书“王电轮将军故里”,镌刻于王氏旧宅西北狮子山东侧崖壁上。摩崖距地面0.8米,竖长形,高4.8米,宽1.3米。上款竖向隶书阴刻“民国十年六月 吉旦”,下款竖向隶书阴刻“胡瑛题”,每字0.15米见方,中部竖向楷书阴刻“王电轮将军故里”7个字,每字0.5米见方。
景家屯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风景宜人,空气清新,除了纪念王文华的摩崖外,重要人文遗迹还有王伯群旧居。这里自然景观众多,北距摩崖数十米处,惟妙惟肖的“象鼻石”令人称绝。象鼻石由喀斯特山石被水溶蚀而成,位于一石峰的底部,整个岩石酷似一只大象的头部,正伸长鼻子俯身饮水。这块造型逼真的象鼻石,是兴义人人知晓的景观。
目前,兴义市相关部门正在对景家屯进行规划,拟将其建成兴义市民休闲的后花园和外来游客游览的风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合理搭配的景家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将为更多的人熟知。
四、“双狮洞”摩崖
在乌沙镇纳姑村,草寇王的故事家喻户晓。
民国时候,乌沙一带兵来匪往混乱不堪,老百姓整天都生活在惊恐之中。他们喂的牲畜家禽,刚刚长大就被兵匪抢去,家中赖以维生的一点口粮也常被洗劫一空。村中有钱人家经常好酒好肉招待兵匪,家产得以保全。
后来,这一带出了个壮实青年,带了几个弟兄,时常窜进寨子,专门抢那些地主老财。他们功夫了得,枪法很准,地主老财看家护院的家丁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只要听到这伙人进寨,那些家丁连咳嗽都不敢。
大家把这伙人的头叫做草寇王。
草寇王抢了地主老财的东西,经常要分一些给穷苦人家,地主老财对他们恨之入骨,穷苦百姓却希望他们到来。草寇王住在大洞坡山洞里,有钱人家曾组织人马攻打大坡洞,也曾到县乡请来保安团清剿,但是草寇王他们势力强大本事很高,吃亏的往往是那些来攻打的人。草寇王带着弟兄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快活,穷苦乡民也经常得到他们的照顾。
后来,兴义解放,草寇王自恃强大,袭击征粮队员、抢劫政府物资,走向人民的对立面。解放军将草寇王团伙打散,草寇王孤身一人跟人民军队对抗,打伤很多解放军战士。一天晚上,几个民兵摸到大坡洞,一通手榴弹炸塌了洞壁,草寇王被困死在里面……
事实上,兴义解放时期,乌沙曾有以安炳权为首的匪帮,经常在兴义与云南省的邻近地带横行霸道,犯下累累罪行。1951年2月底,兴义独立团派出1个连30余人,进入安炳权的老家桐家寨,对聚居叛匪进行清剿,匪首安炳权逃进深山。之后,安炳权逃至乌沙,躲藏于舍格双狮洞中。之后兴义县长黄辅忠带领数十人支援剿匪部队,在双狮洞将土匪炸得面目全非。通过袖标辨认,其中一人即为安炳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普查队员来到故事中的大坡洞,没有找到当年草寇王留下的遗迹,倒意外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位于纳姑村舍格寨的大坡洞,洞口朝北,处于山凹之中。洞前10余米,有一道人工砌筑的石坎,洞口处有建过房屋的痕迹。大坡洞洞口宽15米,洞深20米,洞顶高4~8米。对溶洞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洞壁上有摩崖。
大坡洞洞口外是厚层石灰岩壁,岩壁距地面4.5米处,竖向行书阳刻“双狮洞”3个字,每字0.65米见方,3个字笔走龙蛇,在斑驳的山岩映衬下,苍劲透骨。两侧竖向楷书阴刻楹联:“群山拱向双狮岭,半月悬空一洞天。”每字0.2米见方。落款:耿天戎题,吴离尊书,王明仑勒石。摩崖、楹联、款识等文字,艺术性极高,“王明仑勒石”5个字却歪歪扭扭,像是骨架马上就要散落开来,最多一个学书幼儿水平。王明仑显然是一位石匠师傅,他可能知道除了“题”者、“书”者还应该有“勒石”者,在为别人镌刻文墨时,顺便把自己的名号刻了上去。
据舍格寨一位出生于1929年的胡国强老人回忆,他七八岁时,寨子里有一位常年吃素的李沙氏,李沙氏倡议在大坡洞修庙子,得到众多吃素修行者响应,周围寨子的,乌沙街上的,兴义城里的,很多素食者都参与到庙子的修建中。修建时,一个叫耿老板的和尚很卖力,他搭起架子在崖壁写字,写好后请来颇有名气的石匠王明仑镌刻。庙子修好,香没烧几年,草寇王占了洞子。“文化大革命”开展“破四旧”运动,庙子也就没人经管了。
在胡国强老人的回忆中,并没有提及吴离尊;和尚叫耿老板,有些不伦不类,但与摩崖款识“耿天戎题”相符。至于刻字的王明仑,就是舍格附近的人,胡国强老人说他喜欢喝酒,活得很长。
也许,喜欢喝酒的王明仑镌刻这处摩崖时也喝了酒,酒后操钎,醉里持锤,稀里糊涂中,把自己的名号也刻了上去?
五、彝族村寨摩崖
历史上,七舍曾经是彝族掌控的区域,如今,这里依然有许多彝族群众聚居。七舍革上的沙家寨,是一个彝族群众聚居的村寨,村民并不全部姓沙,还有彝族群众中的另一个大姓——安氏。
沙家寨南侧紧靠岩溶孤峰箐林坡,孤峰东麓山腰,一道峭崖坐西向东,在原出露岩层上以块石砌筑八字形岩厦,南北两侧壁嵌入碑刻,下部石砌拜台,高0.7米;嵌入石壁的石碑长1.2米,高0.6米,厚0.09米,底部距拜台面0.4米。北侧碑刻上款“民国28年(1939年)岁次己卯元月中浣建”,碑文横向楷书阴刻“神恩”2个字,南侧碑刻横向楷书阴刻“普佑”两个字,下款“全之沙宪斌敬书,时年四十有二”,碑文每字0.4米见方,上款及下款分落两块碑石上,每字0.09米见方。中部原始出露岩石上竖向楷书阴刻“洪蒙教派开始敕封山神香位”等,竖向楷书阴刻楹联一副:山为一寨主,神是万家福。从镌刻文字的情况及岩石面分析,摩崖部分镌刻时间应该早于碑刻部分。
西南屏障石刻
看得出来,这是一处彝族群众祭祀山神的祭坛,主位上“洪蒙教派”这一提法值得考证。
彝族群众的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很多彝族地区都有祭山神的习俗,但没有“洪蒙教派”这一说法。
据资料分析,洪蒙教应该是指神话中鸿钧老祖一派。传说混沌初开之时,西昆仑有一生灵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残片“造化玉牒”,修成太乙真仙,自号鸿钧老祖,因此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一说。鸿钧老祖在《封神演义》中称为鸿钧道人,为众仙之祖,收有三大弟子:道德天尊(老子、太上老君,创道教),原始天尊(盘古,创阐教),通天教主(灵宝天尊,创截教),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广成子、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等,只能算鸿钧老祖的徒孙以下辈分。也有人说,在宇宙混沌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就是鸿钧老祖。
从字面理解,“洪蒙教派”就是天地混沌时鸿钧老祖始创的教派。按这一说法,应该是汉族传统的宗教体现。沙家寨为彝族群众聚居,山神主位上供奉洪蒙教派神灵,让人难以理解。彝族先民曾是兴义地区的统治族群,彝族是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而沙家寨山神祭坛处的文字全是汉字,这说明汉族文化早已融入当地彝族群众中。因此,在民族变迁、民族融合的研究方面,沙家寨摩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