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兴义古桥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二节 兴义古桥

兴义地处贵州西南,东南面隔南盘江与广西相望,西北边临黄泥河与云南毗邻;此外要到省内的六盘水、普安等县市,也需要跨过楼下河、木浪河、黄泥河等河流。三面环水,只有狭窄的陆地跟外界相连,于是桥梁就成了自古以来兴义与外面世界沟通的重要基础设施。

一、滇黔通道

历史上,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的云南、贵州,联系十分紧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兴义所在区域的大部分地区,一直隶属云南行政机构管辖;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设置,贵州始成为省一级行政区划。黔西滇东地区,以南盘江支流黄泥河为界,黄泥河上的桥梁,成为连接两省通道的重要节点。

1.永康桥

永康桥位于兴义市乌沙镇岔江村江底组,呈东北—西南向,跨黄泥河江底段。由于位于传统村寨江底范围,因此又被称为江底桥。辛亥革命胜利后,兴义刘氏家族依托滇系军阀,夺取了贵州军政大权。之后的护国、护法运动,兴义系军政集团紧跟滇系军阀脚步,滇系军阀成为刘氏家族最大的靠山。

永康桥

刘氏家族中,刘显世坐镇贵阳掌控贵州军政,刘显治驻北京为贵州国大代表,刘显潜驻兴义经营盘江八属,三者遥相呼应,掌控着兴义系军政集团对贵州的统治。

为了加强与滇系军阀的联系,进行更加广泛的商贸活动,畅通到云南的路途显得尤为必要。民国6年(1917年),经营盘江八属根据地的刘显潜倡议在黄泥河上修建桥梁,永康桥得以动工修建,历经6年建成。

兴义县城向西,一条长60里(30千米)的驿道直抵江底汛,隔黄泥河江底段与云南罗平县相望。这里地势险要,是云贵交通的咽喉,素有“滇黔锁钥”之称。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若溪渡之险,莫如江底,崖削九天,堑嵌九地,盘江朋圃(今云南弥勒县南境)之渡,皆莫及焉。”

老江底段,曾有渡口摆渡。当年兴义铁树宫购置公田,所得地租均用于老渡口义渡。乌沙镇岔江村岔江组钻字丫口,如今存有一段古道。古道北侧,一壁天然岩石石面之上,刻有“兴义铁树宫”字样,这就是当年公田的界标。据《兴义府志》载,江底渡还曾为官渡,道光年间由兴义知县、云南人陈熙设,费用出自官府。

老江底渡口,处于现在正在建设的江底水电站库区,海拔在设计水位之下,即将被淹没。

渡口,一般要选择河面相对开阔,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设置;桥梁的修建,一般要选择跨度相对较小,基础比较稳固的河段作为桥址,以尽可能地减少工程量。永康桥建在老渡口上游约2千米处,那里是黄泥河江底段条件较好的建桥之处。为了与老渡口相区别,村民将老渡口处称为老江底,将永康桥所在处称为新江底。此处河岸崖壁陡峭,近似嶂谷。

永康桥为青石砌筑敞肩三孔石拱桥,桥长34米,加上两侧河岸的引桥,全长79.2米;桥宽6米,中孔净跨24.6米,矢高10.6米,东北孔净跨9.4米,西南孔净跨9.8米。桥面为敞肩,桥中心部位桥面高出两岸桥肩处不少。桥面以青石逐级铺墁,从桥中心向两边对称降低。石桥三孔,两侧桥肩落于岸壁岩石之上,中孔及边孔靠河心的券拱砌石落于河床底部砌筑起来的两个金刚墙(桥墩)上。金刚墙料石厚重,设计科学。上游迎水面和下游背水面,于桥身立面之外,设计了平面呈尖楔形的石砌分水。上游迎水面的分水,一尖角迎向河道来水,大大减小了桥墩迎水面积,对桥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永康桥河谷段桥面长34米,金刚墙高近10米,加上矢高部分、孔洞券拱石及桥面石高度达到20余米。建桥选用巨石,料石经人工加工后石体规整,石面统一采用打磨工艺。

永康桥横跨黄泥河,两端连接分属贵州、云南的驿道。驿道在岩石面开凿,结合石头铺设,顺山势蜿蜒盘旋。北岸驿道通往兴义,从桥头沿较为平缓的岸坡呈“之”字形向上延伸。在驿道的第二个拐弯处,竖立“建桥叙碑”一通,外加壁龛式立柱及碑帽,柱面镌刻楹联。通过数个弯拐,上到古道最高处,道路平直地通到新店子寨。这段平直的古道北侧,竖一通青石建桥碑记,碑文为刘显潜手书《永康桥记》。古道边的崖壁上,镌刻“滇黔锁钥”、“如渊总司令桥成纪念”摩崖各一方。

刘显潜,字如渊,“如渊总司令”指的是倡修永康桥的这位兴义实力派人物。桥建成时的纪念摩崖,记述的是刘显潜倡建永康桥的功德:“砺耶带耶,维黔之疆,矢耶砥耶,维道之光,懿哉刘公,弥永而芳,敢告来者,视此津梁”,为刘显潜手下、盘县知事王治和盘县厘税委员龙为霖联名谨颂。“滇黔锁钥”摩崖文字,则是刘显潜手书。

永康桥建桥期间,刘显潜亲自参与勘测,并赴外地取图,亲定施工人员。所募建桥钱款不足工程所需半数,他又捐银元五万,确保了石桥如期建成。从当地老人对建桥期间吃掉十几马车辣椒面的叙述,可见工程艰巨之一斑。永康桥建成,当地群众欢欣鼓舞。史料记载:“桥成时,滇黔人士观者万余,露宿于山,山为之满。”

从摩崖所在向西10余米,一道圆形石砌门洞横跨古道。门洞顶部砌石已经垮塌不少,不过门洞顶部一块扇面形状的门额石得以保存,横向楷书“峭壁”,落款只有3个字——周农风。周农风,刘显潜亲信,下五屯刘氏团练参谋长。

永康桥南岸,连接桥头的驿道与北岸驿道形状相同。在南岸山坡近顶部,距古驿道不远的地方,保存有石砌碉楼一处,整体呈圆柱形,由经过精细加工等厚的石料错缝砌筑。这座碉楼,俯瞰永康桥及山间古道,视野非常广阔,是控扼永康桥要冲的军事堡垒。

刘显潜倡修永康桥的目的,也许仅仅是为家族利益考虑。永康桥建成后,在方便两省人民交通来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百年来,一直是两省人民互通往来的咽喉要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那些刻凿于石壁、石碑上的文字,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2.抹角桥

据载,民国时期由兴义进入云南的道路有几条,其中一条,由县城经乌沙过抹角桥,抵云南罗平,经师宗、马街、宜良到达昆明,全长698里(349千米)。

抹角桥位于兴义市乌沙镇抹角村北端,横跨于黄泥河上。此段河道东西流向,北岸为云南富源县黄泥河镇地界,南岸为贵州兴义市乌沙镇地界。抹角桥始建时,兴义还未置县,行政区划与如今兴义市有较大差别。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抹角桥由云南平彝县(今富源县)知县李某倡议,由乡绅黄榜元、杨徽、谭自先等协同捐资修建。桥建成后,定名酉集桥,并在桥北岸竖青石质晕首石碑为记。如今碑刻犹存,碑面“酉集桥”三字清晰可辨。此桥后被洪水冲毁。

酉集桥被毁后,云贵商旅往来,须绕道70余华里(约35千米),到江底渡乘船过河,既耽误时间,又可能发生船翻货损,甚至危及性命。

清嘉庆年间,革里乡人方升、黄仁溥、王正伦等深感无桥之苦,遂首捐百金,倡议复建石桥,四方民众积极捐资赞助。嘉庆十年(1805年),石桥复建竣工。由于该桥南岸贵州境内为抹角村,于是定名抹角桥。云南境内因口音差别,称之为“抹阁桥”。

复建后的抹角桥,东南—西北向横跨黄泥河,为三孔石拱桥,桥肩设圆形泄洪孔,位于引桥部位,直径3.7米;中孔净跨17.8米,矢高8米;桥身由方整料石砌筑,全长56米,宽6米。东南侧引桥长12.6米,西北侧引桥长12.8米。桥面两侧用青石条石做护栏,厚0.25米,高0.2~0.45米。护栏两端各有圆雕石狮一对,狮首已被破坏,狮身较为完整。

由于采用了圆形泄洪孔设计,抹角桥圆孔之下即为桥墩,桥墩以方整料石多级砌筑,确保石桥稳固;中孔券拱石、泄洪孔洞圈石横向错缝拼接,灰缝等距,面层光洁平整;桥身采用等厚方整石逐层错缝砌筑,层次清晰,规整大方。

江底汛渡口水流湍急,每逢汛期,河水汹涌澎湃,以舟楫为渡,溺者不绝。商旅行人只得绕道70华里(35千米),至抹角桥过河。

抹角桥还见证了下五屯刘氏家族的衰败。1925年,刘氏家族最后一支武装刘新吾部被彭汉章缴械,刘新吾投靠兴义系军政集团重要将领贞丰县人李晓炎,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43军第四师师长,其兄刘瀚吾在其手下任团长职。在李晓炎与贵州桐梓系军政集团首脑周西成争夺贵州政权的战争中,刘新吾师在抹角桥与周西成第三师周积善部展开夜战,刘新吾阵亡。

二、马岭河石桥

1.马别桥

马别桥位于马岭镇马岭社区,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该地因为地处交通要冲,居民众多,集镇繁华,早年曾多次建桥,因水流湍急又多次冲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普安知州钱某率邑人捐金复修,建成的石桥同样被洪水冲毁,后来只得改建为木桥。嘉庆二年(1797年),南笼布依族起义爆发,义军在这里重创官军,击毙游击常山、州判丁楷,木桥毁于战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县陶金诒在旧址下游百米处重建石桥,保留至今。

马别桥横跨马岭河,形制为三孔石拱桥,长64米,宽4米,主孔单孔净跨17.8米,矢高8.5米,桥高14.6米;中孔券拱下悬“镇龙”铁剑尚存。马别桥自金刚墙(桥墩)起,用方整料石砌筑,拱券石采用青条石制作,两桥墩于迎水面和背水面以料石砌筑分水,用以减缓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同为分水,马别桥的分水较之永康桥的分水,立面上高出许多,几近桥面,平面上却不如永康桥分水,虽然也是三角形尖部朝向水流方向,但两边略呈弧形,超出桥墩的距离也比永康桥少了许多。

民国23年(1934年),兴义县第一条现代公路“沙江公路”开始修建,自晴隆县沙子岭经兴仁、兴义至与云南罗平县交界的江底车湾(永康桥上游数千米处),全长184千米,费时9年建成通车。

沙江线分两段施工,第一段从沙子岭修通兴义,1941年通汽车;第二段从兴义修通江底车湾,1943年通汽车。在此期间,马别桥改造为公路桥梁。如今,马别桥为324国道上的交通桥梁,桥面被改造为水泥路面,两侧加设钢筋混凝土挑梁,上面设人行桥供人群通行。马别桥建成近170年,长年承受数十吨车辆碾压,至今依然屹立,质量确实过硬。

马别桥如今所在的马岭镇,当年就叫马别桥,桥因河得名,集镇因桥得名。南笼起义被镇压后,嘉庆三年(1798年),兴义置县。置县不到两月,云贵总督鄂辉上疏请建广顺及洞洒、巴林、关岭、花江渡、马别桥、三岔河、板蚌等处城堡,清廷准奏。

新建城堡中,马别桥城堡就是如今的马岭镇,紧贴马岭河之马别河段西岸。马岭社区今天还遗存“过街楼拱洞门”一座,拱洞门坐南向北,原为马别桥城堡门楼的大门。该拱洞门南距马别河约百米,青石小路连通拱洞门与马别河原渡口。拱洞门现存原门楼前、后檐门洞,当地群众俗称“过街楼”。门洞宽4.3米,高3.7米,净跨2.7米,矢高1.3米。北侧前门洞拱顶之上镶嵌石门额一通,宽1.05米,高0.52米,横向楷书阴刻“排楼”二字,上款“癸亥孟夏月”,下款“马别桥公立”。“癸亥”年,即嘉庆八年(1803年)。如今保留下来的石门额刻字,足以说明马岭镇在当时不但是进出兴义的交通要道,更是兴义县的北方门户。

白旗起义期间,下五屯刘氏团练、清廷绿营兵多次在马别桥与白旗军激战,双方或隔河对峙,或过河进击,你来我往,形成拉锯战,据天险难分高下;刘官箴也选择利用这个进入兴义的要隘,制造了震动朝野的“兴义教案”。

2.马岭木桥

马岭木桥位于马岭镇团结村红星组与光明村那白组交界的马岭河上,始建于康熙年间,后被洪水冲毁。道光年间改建为木桥,因此得名。咸丰三年(1853年)再建石桥,沿用木桥名称,并竖建桥碑于石桥东北角。

马岭木桥

马岭木桥东北—西南向,跨马岭河,形制为三孔敞肩石拱桥,长46米,宽4.3米,中孔净跨18米,矢高9米,南、北桥肩孔洞为泄洪孔,直径3米。桥面青石板铺墁,两侧制安拦马石作为护栏,高0.6米,厚0.2米。巧的是,在泄洪孔洞的顶部桥面,拦马石上还开有排水孔洞,减小桥体的渗水破坏。桥东北端东侧树有建桥碑,南侧200米存碉楼遗址一处。桥两端存有驿道,计300余米,东北端驿道有两处青石券拱过水涵洞。

木桥及驿道是连通马岭河东西两岸的要道,历史上是群众行走往来的重要设施。据调查,因交通原因,木桥东岸岸坡的坡顶原是较为繁华的集市,后因交通功能减弱居民慢慢散去。如今,距东岸岸坡不远的黄桷树村中,还能够探寻到当年马店的遗迹和木桥当年的故事,诚如建桥碑所言:

……盖由县城经马别至顶效焉,通行相距六十里,经踩水渡三十余里,惟斯桥居中道约四十里许,远近得中,无遗憾焉。以其先也,此间行人每于行之难,寸步之便多由天生桥,路难□恶而山河险阻,代生他故,令人□□□□□。惟客居车旭华乐善之,诚邀集同事诸人捐资倡首,募化城乡功德,设踩水为义渡,置田社□募渡,夫操舟以利行□已十余年矣。无如路开山腰,舟浮水面河流汹涌,争先载重或覆舟沉溺几悔其事之,不为功而且过也。是以,同示诸人愈深忧虑,倍加踌躇。莫善于修桥之不朽,马别兹纳福□有桥基,古名纳笔。禀请前县主汪集公议置,更名纳福木桥……

木桥建桥碑之上,还有两段文字,说明了当时白银与制钱之间的价值关系,对当时经济方面的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两段文字如下:

一入踩水义渡田变价银四百两,换钱七百九十一千二百四十三文;

一入马别桥余项银一百两零四钱四分,换钱二百零二千八百一十二文。

如今,交通条件极大改善,324国道马别桥、兴义城东峡谷大桥、汕昆高速公路马岭河峡谷大桥等交通桥梁连通马岭河两岸,木桥的重要性极大降低,平时很少有人通行,桥面上杂草丛生,充满了历史的沧桑。

但是,在马岭河中漂流,经过马岭木桥时,抬头仰望峡谷顶端,只见一弯绿茵茵的桥弧横在一线天上,好似彩虹罩顶,景象蔚为壮观。经过实地勘查,马铃木桥现已被列入茶马古道兴义段,已经完成勘查和维修设计。相信凭借木桥自身的精巧以及所处环境的绝美,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是兴义城乡群众和外来游客游览的好去处。

三、纳灰河石桥

在万峰林中蜿蜒穿行流淌,一路向前的纳灰河,汇聚成它的源流很多,当地村民认定的源头,就是高卡村的龙潭。

兴义的民间传说中,彝族女英雄沙子母发长丈二。她骑的飞龙马,可在空中自如来去。沙子母率族人抗击吴三桂,杀得吴三桂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一次遭到吴三桂重兵伏击,沙子母跨上飞龙马,准备冲出重围。她来不及梳理的长发披散下来,缠住了飞龙马的脚,飞龙马失足跌落,沙子母坠地被擒,英勇牺牲。

传说中沙子母被吴三桂擒住的高卡,就是今天村民说的纳灰河源头所在地。

高卡村西面,有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的河流,河水发源于寨子西南不远处的龙潭。龙潭处,一片不高的自然岩壁坐东向西,岩壁底部中空,就像一个小溶洞。从溶洞中,一股地下水汩汩出露,水量不小,汇集成了一条小河。

当地乡民认为,这个出水的地方有神龙出没。他们在出水点西侧用石料砌筑围堰,围出百余平米的水潭。于是,这里就被乡民们称为“龙潭”。

石围堰虽然不是跨河桥梁,但其顶部也可通行。围堰北侧,留有溢水凹槽,地下水涌出,龙潭水位超过凹槽底部,就自然溢出,流进龙潭西侧的河道中。因此,龙潭的水常年流动,异常清澈。

对龙潭的敬畏,影响着乡民对周边环境的爱护。数百年来,乡民们不准在龙潭附近砍伐树木,不允许破坏龙潭周边的环境卫生。通过乡民的自发保护,这里一年四季清泉淙淙,古木遍布,生态环境良好。

咸丰八年(1858年)十一月,白旗起义爆发,白旗军兵锋直指兴义府城安龙。为避兵燹,安龙举人庄南华受高卡大户之邀,至高卡为师,教导寨中子弟经史之学。白旗起义失败后,下五屯刘氏家族将庄南华请至县城授业,于笔山书院执掌教鞭。对庄南华,刘氏家族掌门人刘官礼极为钦佩,不但要族中子弟尊之为师,还与庄南华结为亲家。刘官礼长子,后来的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原配夫人就是庄南华之女。

高卡乡民传说,当年庄南华在高卡最喜欢的事,就是独自一人到龙潭处,观景怡情,舒缓压抑心境。庄南华手书“灵迹山池”4个字,留下他对龙潭景致的感慨。

庄举人在龙潭留下墨宝,高卡乡民深感荣光,他们请来技艺高超的石工匠人,将庄南华题写的“灵迹山池”镌刻于石碑之上,将石碑龛嵌于龙潭东侧自然岩壁之中。

这通石碑,高0.95米,宽0.66米,厚0.1米。碑阳正中竖向行书阴刻“灵迹山池”4个字,每字0.2米见方。碑文竖向楷书阴刻,凡5行,满行9个字,共计29个字。两侧竖向行书阴刻对联:“灵由山水效;迹自古今存。”落款:岭南庄南华。

龙潭涌出的地下水,向北流经坝佑、笔架山,至袁家坝上游不远处,先向东再向南转,之后一路南行,与众多小支流汇集,形成纳灰河。

纳灰河犹如一条飘动的绿色玉彩带,在峰林、峰丛中缓缓流淌,数百年来,见证着这块土地的变迁;一座座桥梁横跨在美丽的纳灰河上,方便着两岸群众的往来通行,见证着这块土地的昨天、今天。

1.谭家桥

在兴义市城南偏西约5千米的坝佑村,有3座东西向排列的山峰,其峰尖和峰间两鞍对称,形似倚放毛笔的巨大笔架,于是笔架山的山名就流传下来。

谭家桥

笔架山南侧,绿树成荫,掩映着一片秀美的村寨,村寨因山得名,谓笔架寨,布依族、汉族群众杂居其间。笔架寨南,一条小河从西向东缓缓流淌,它的上游来自高卡龙潭,下游过袁家坝、纳灰河,最后汇入南盘江。

笔架寨河段,滋润了两岸的田畴阡陌,千百年来护佑着笔架寨日复一日的炊烟袅袅。纳灰河的这一河段,两岸树木葱郁,数株古榕散布于河道两侧,随涨水时节的来去,有时摇曳于河心,有时屹立于岸滩。由于水质清澈水势和缓,村民时常至河岸清洗衣物,放鸭养鹅。晴朗之日,小河中常能看见一丝不挂的戏水顽童,兴许他们还牵来几头水牛,横卧于河水中悠闲消暑。田园景致,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田园美景中,一座小桥,生动地点缀着一方桃源雅趣。

这座小桥,是笔架寨村民通向小河南岸的必经之路,它南北向横跨纳灰河笔架寨河段,形制为敞肩单孔石拱桥,东、西两端各置石踏步17级,连通桥下青石小道。小桥长36米,宽4.2米,单孔净跨17米,矢高8.2米。踏上小桥,几块残存的护边青条石自然摆放于桥面。小桥虽为单孔,但跨度长、拱券高,远看似汲水彩虹,又似星夜半月。在小桥南北两端,几株古榕婀娜婆娑。小桥流水,古榕相映的构图,使这座小桥与周边的田园景致融合得天衣无缝,仿佛精心勾勒的一幅水彩画。

这座小桥,叫笔架山桥,也有人将它呼为谭家桥。镌刻在小桥南岸东侧的建桥碑上,一通碑文记述了小桥的历史: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冬,(小桥)由笔架山乡绅谭世官等人倡议主持,乡邻捐资赞助修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乡人谭过成培修护边石栏。

桥叫笔架山桥,是因地得名;叫谭家桥,那是因人得名了。

村民介绍,这座小桥曾经几次改选址修建。原来修建的地点,可能是地质情况不好,三番五次垮塌,反反复复均未建成。有时快要竣工,一夜之间又突然坍塌。为了修这座桥,辣椒面都吃了好几石。最后,谭姓乡绅请来地理先生,堪舆数日,终于找到了理想之所,也就是现在的桥址所在地。按地理先生选定桥址,石桥得以顺利建成,历经近两百年风雨,至今依然坚固如初。

谭家桥结构简洁,设计科学合理。桥身最底层,侧面上看去状如彩虹的那层券脸石,结合十分紧密,这是保证小桥质量的关键。民间有经验的石匠师傅,修拱桥的第一件事,总是要仔细测量好桥孔跨度,根据河水流量及主人提出的二分之一拱、三分之一拱、四分之一拱以及桥面宽度等要求,认真计算券拱石用料,设计好料石各面的制作。经过认真算计,之后才进入备料、制作、安装等工序。

谭家桥桥洞在自然基岩上发券,券脸石采用横向错缝工艺砌筑,从券拱层的底面看来,石料计算和制作都十分准确精细,整体扣合非常完好。

石拱桥的券拱,需要具备足够压力,将券拱石压紧,确保各券拱石严丝合缝,相互依托。谭家桥的券拱似彩虹,券脸石圈以上的撞券石(拱券之外的压石)没有设计成相等厚度,而是由桥心向两岸桥肩逐渐加厚,再在面上铺设石踏步。这样的设计,保证了券脸石圈各方均匀受力;人畜在桥面的走动,使券脸石圈更加密实,桥梁也就越来越坚固了。

兴义的不少石桥,有被洪水冲毁的记载,有的甚至多次修建多次被冲毁。究其原因,当然不排除山洪激流的凶猛冲击、风雨侵蚀和地质结构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们在设计和制作上,或许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因此,也不能排除桥毁的人为因素。

2.袁家坝汀步桥

纳灰河上游,有一处名袁家坝的地方,风景秀丽,商家为袁家坝风光吸引,投资在这里建成阳光盆景园。阳光盆景园内,一栋两层景观小楼沿袁家坝河段东岸修建,小楼西侧,一座拦河滚水坝东西向截断河道,清澈的河水翻过滚水坝,激起朵朵浪花,跌入坝下河道后,潺潺南流。

袁家坝汀步桥

乾隆二年(1737年),下五屯袁家坝乡民兴修引水灌溉工程,滚水坝由此产生,袁家坝因此得名。

从断面上看,袁家坝为坝基宽、向上逐级收窄的重力坝,坝身采用人工打凿的方整料石砌筑。由于坝身没有设计用于泄洪的闸门孔洞,上游水量大时,流水翻过坝顶,跌落至坝身背水面的河道中,因此称为滚水坝。

由于坝顶要承受流水冲刷,因此也用料石铺砌。袁家坝坝顶在平面上等距离加砌石墩,使坝顶立面上形成有规律的凹凸状,就像古城墙的城垛。流量过大时,河水就从下凹部位翻过坝顶,行人踏着凸出来的石墩,依然能够走过河面。

这些凸出坝顶的石墩,虽然不是桥梁,但跟桥梁一样,具备供人通行的功能。这种坝顶设计,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桥梁的一种,称为“汀步桥”,民间俗称“跳墩”。

在桥梁发展的历史上,开始的时候,人们利用木料,搭在小河或氏族聚居区周围的壕沟上,形成独木桥;有的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露出水面的石墩,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桥”。因为这种跳墩子桥极富情趣,再后来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中,这种原始桥梁被大量使用,称为“汀步桥”或“踏步桥”。

袁家坝主要用于灌溉引水,当初修建的时候,人们没有忘记通行过河的需要,在坝顶设计了汀步桥,为兴义留下了一处妙趣横生的古老建筑。

3.平桥

兴义市南郊,有一个布依族、汉族杂居的耳寨。耳寨紧贴纳灰河上游的耳寨河,村寨西北二三十米,一座石桥南北向横跨在耳寨河上,桥北端连接兴义城区,南端连着通往仓更、洛万、泥凼、捧乍等乡镇的公路,经这些乡镇,还可通往云南、广西。自古以来,耳寨就是兴义城南的交通枢纽;河道上的这座石桥,志书多有记载。

清咸丰《兴义府志·卷十三》载:“平桥在纳寡河(纳灰河)上,道通滇粤,昔建木桥……”

嘉庆年间,木桥改建为石桥,多次补修,多次损毁。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建时,勒石树碑于小河南岸石桥东侧。建桥碑青石质,方首,碑阳额部横向楷书阳刻“亘古不朽”4个字,碑面文字竖向楷书阴刻,首行文字是“重修广济桥碑记”,因此平桥又被称为广济桥。重建的石桥后来又被洪水冲毁,只留下建桥碑记立于原址。

咸丰三年(1853年),知县胡霖澍重建石桥,采用方整料石砌筑,形制为三孔石拱桥,长42米,宽6.2米,三孔净跨从南向北分别为7.1米、12米、2.7米,矢高分别为3.3米、6米、1.5米。从该桥拱洞净跨、矢高来看,北侧拱洞尺寸较小,这是根据地势设计的。这座石桥,建成两孔,跨度太大,建成三孔,河道宽度不足。因此北侧眼拱洞比南侧的要小,仿佛是硬加上去的。按常理,石桥既为三孔,除了桥肩,河道中应该还有两个落脚处,而平桥只筑了一个桥墩,位于南侧两个拱洞之间,北侧两拱洞之间的落脚处,没有砌筑专门的桥墩,而是从基岩上直接起拱。由于位置较高,北侧最小那个拱洞平时没有流水通过,涨水季节才起到泄洪作用。

平桥唯一的桥墩(金刚墙),由等厚方整料石错缝砌筑,上下游设石砌分水。在桥墩上面两拱洞的券拱石间,留有一直径1.5米的圆形孔洞,既增加了石桥的美感,又增强了石桥的泄洪能力,设计极为巧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部门测定平桥可承重40吨,能够满足汽车通行需要,遂加宽桥面3.4米,并将桥墩上的圆形孔洞用毛石砂浆填堵,将平桥改造成公路桥梁。虽然如此,但咸丰三年所建的平桥原貌还是能够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平桥所在的耳寨河,河水缓缓南流,不远就进入纳灰河段。

4.乐立桥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一场大雨过后,纳灰河水暴涨,奔腾咆哮。与纳灰河隔河相望的双生堡与乐立村之间,不知建于何时的一座石桥轰然倒塌,交通中断。十几年过去,两岸如要往来,或绕道,或涉险强渡。

乐立桥

双生堡、乐立村是住户密集的屯堡、村寨,不但农耕繁盛,各种贸易活动也较为频繁。一条小河的横亘,使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于是,当年村寨中既有些名望也有些财力的乡绅贺兴科、田培德、岑焕昌、岑世豪、冯应贤、张文才、王永林等10余人合计一番,认为这里没有桥梁实在不行。之后,这十几人承头,召集寨中各户商议建桥之事,寨中人众极力支持响应,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启动了建桥工程。乡民有钱的十两、八两白银,拮据的数十文铜钱不等,共计两百余户踊跃集资。光绪八年(1882年),一座崭新的石拱桥又跨越在纳灰河上。为庆祝这一盛事,勒石树碑立于桥头。

百余年来,乐立桥东西向横卧于陡峭的纳灰河上,两岸桥肩附近,各有数棵参天古榕,默默簇拥,守护着石桥。

乐立桥为单孔敞肩石拱桥,长39米,宽4.07米,净跨10.5米,矢高5.4米。桥面青石铺墁,东西各建条石踏步14级。风格与谭家桥相似,因河谷深了许多,在感观上多了些灵秀,多了些稳健。

5.纳灰桥

乐立桥往南不远处,沿纳灰河分布的上纳灰、下纳灰两个村寨,是万峰林中较为古老的布依族群众聚居点。由于临河展布,两寨中各修建了一座石桥。位于上纳灰的称为上纳灰桥,位于下纳灰的称为下纳灰桥。

纳灰桥

上纳灰桥,始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横跨纳灰河。上纳灰桥桥面原为青石铺墁,长15.4米,宽5.45米,净跨8.9米,桥高7.2米,矢高5.3米。1996年12月,政府对桥梁进行维修,以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对桥面进行改造,并于桥西北角建五角凉亭,内置功德碑一通。

下纳灰桥原名天定桥,建成距今近200年,为东南—西北向,横跨纳灰河,为单孔石拱桥,长21米,宽3.6米,净跨10米,矢高6.4米。桥心以特制条石券砌拱洞,以方整料石砌筑桥身,桥面青石铺墁。下纳灰桥东端,连接桥面的道路南侧有建桥碑一通。该碑青石打制,圭首,首部横向楷书阴刻“天定桥碑”,碑文落款“嘉庆丙子年(1816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碑面记载捐资建桥的下纳灰村250余户村民姓氏及捐资数额。

从碑文可以看出,早在200年前,下纳灰就聚居了众多人口。如此众多的村民定居于此,说明这里与双生堡、乐立村一样,很久以前就是农商聚集的热闹村落。下纳灰桥桥面两端道路现在进行了改造,但桥面青石、条石护边等构件依然保留着历史原貌;桥肩处环拥的古榕树需要两三个人手牵手才能围抱,更印证了古桥的久远。桥东岸北侧、西岸南侧,乡民们从桥肩处用打凿的岩石铺设石阶,修砌出极为自然的石梯通向河面,便于洗衣、洗菜、牛马等饮水,组构出一派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上、下纳灰桥桥面为水平状,与乐立桥中部高两侧低的敞肩形式不同。两座石桥孔洞两边的桥肩,均落于河岸裸露的基岩之上。

纳灰河处于万峰林深处,为了旅游发展的需要和村民的交通便利,新的跨河石桥也有修建,这些石桥延续了河道之上古老石桥的建筑形制和工艺手法,足以证明数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布依先民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说明石头是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好建筑材料。

四、城区石桥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黄草坝老城石城墙修建竣工,周长500丈,高1.5丈,厚1.1丈,有城门4座,城楼5座,炮台4座。石城墙环抱的范围,全部在一条小河的北岸。这条小河,源于城西破鼓寨,流经木贾,经县城南,蜿蜒东流,注入马别河。这条小河,俗称花水河,又名花桥河、湾塘河。

老城墙建好后,黄草坝不断发展,城市多次扩建,延伸至湾塘河南岸。嘉庆二年(1798年),兴义置县,外来商旅不断涌入,县城人口急剧增加,湾塘河北岸已经容纳不下更多的人口居住,商贸活动也无法进一步拓展,于是,小河南岸商住区迅速发展起来。纂修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兴义府志》记载兴义县城有内外街寨32处:南城有云南街、南门湾、穆家井、大街;南城外有小桥街、云南庙街、穿心洞街;东城外有顺城街、杨柳街、场坝、老鹳坟、牛行街、稻子街、铁匠街、豆芽街、牛场坡、水口庙。这些街寨,均位于湾塘河南岸,有不少至今还沿用当年名称。

在清代,黄草坝已发展成为由湾塘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境的县城,并有“黎峨”的雅称,民间关于老县城及周边景致的记述中,也有“黎峨八景”之说,其中“花水绕城”景观,指的就是湾塘河穿越县城,盘绕东流。清代名士刘以诚赋诗赞叹:

湾塘河将兴义县城分隔为南、北两城区,为便于交通,县城官绅民众在各处河段选址修建石桥,将两城区连为一体。这些石桥,原有6座,部分沿用至今。

1.三月桥

三月桥位于黄草街道办事处三月桥路中段,建于清代。该桥是三孔石拱桥,为五面青石砌筑,东南—西北向横跨于湾塘河上。三孔净跨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3.9米、5.2米、4米,矢高均为2.6米,桥长16.3米,原桥面宽6.8米。三月桥有两座桥墩,金刚墙砌筑在河床中裸露的基岩上。为了抵御水流冲击,减小桥身受力面积,三月桥桥墩设计了石砌分水,分水迎水处为弧形,高至桥面以下,自下而上随桥墩宽度缩小而收缩。

由于矢高不大,三月桥的三孔券拱石顶部弧度不大。湾塘河两岸为石砌岸帮,因此河道不能散开,相对较为狭窄。每逢雨季,河水暴涨淹没桥墩,三月桥底部仅露出3个孔洞的顶部,形似三弯新月,“三月桥”名称由此而来。

历经千万年的汛起汛落,湾塘河冲刷出基岩裸露的河床底部。在基岩裸露的河床上,石桥砌石斑驳,三月桥给现代城市保留了一抹古意。

三月桥地处城区闹市,为适应现代交通,现已被改造成公路桥,桥面加宽至12米,原有的桥面青石板被覆盖,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

2.民主桥

三月桥上游不远,有一处近年新建的“八一”公园,这个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前身为兴义军分区招待所,民国时期是兴义县参议会大楼,建成于民国31年(1942年),当时是兴义县城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物。

当年,参议会标榜民主,参议会西北面一座修建于清代横跨湾塘河的石桥,被改名为“民主桥”。

一位兴义老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怀念湾塘河上的古桥,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老军分区门口的桥叫民主桥,我们感觉一点都不民主,以前这里总有哨兵,小孩哪能上去啊?”军分区有哨兵站岗,是极其自然的事。或许,在民国时期,作为参议院大楼的时候,这里也是不能随便进出的。

民主桥,形制为双孔石拱桥,东南—西北向横跨于湾塘河上。石桥双孔净跨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4.4米、4.2米,矢高2.3米,桥长13.7米,原桥面宽6米。

民主桥的砌筑方法跟三月桥差不多,不同的是在形制方面,它比三月桥少了一眼孔洞,仅有一座桥墩落于河床基岩。民主桥桥墩上设计的分水,分水高度到孔洞券拱石起拱处,为三角形,三角形一角顶尖迎水。

与三月桥一样,处于城区闹市的民主桥也因实际需要被改造,桥面虽被加宽为8.4米,桥两侧加装了石栏。由于不需通行车辆,桥面依然以石板铺面。

湾塘河上的石桥,还有花桥、复兴桥(牛鼻桥)、大桥、狮子桥,其形制和砌筑手法与三月桥、民主桥相近。

五、红军长征经过的石桥

民国24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河、两渡乌江后,4月3日直趋修文、扎佐,佯攻贵阳,于4月9日急行军越过湘黔公路南下,16日渡过北盘江,经贞丰、兴仁、安龙县城,20日至25日,红军兵分五路,分别从安龙县的龙广、古里,兴仁县的格沙屯、鲁础营和普安县的楼下,先后进入兴义县境,25日全部出县境向云南挺进。

在兴义境内,红军行军路线主要集中在万屯、马岭、清水河、威舍这几个北部乡镇。经过村寨有兴化、海丰、大蚌、泥溪、响革、品甸、猪场、双桥河、独家村等。

红军行军路线范围,正是兴义市沟谷发育地带,许多小河由北向南奔流。这些小河,泅渡难度虽然不如红军长征中所渡过的赤水河、金沙江等大江大河,但也给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红军指战员带来不小麻烦。幸好,这些沟河之上,建有不少古桥,为红军减少了不少麻烦。

1.年家桥

在兴义市清水河镇联丰村泥溪河寨北侧,为马岭河上游支流木浪河的中游泥溪河段,河段因村寨得名。泥溪河寨中,有许多严姓村民,他们自称为清代雍正初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后人。

年家桥

当年,年羹尧威震西陲,凭借平定西藏叛乱、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等军功,受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位极人臣,跋扈专横之气日甚一日,甚至对当朝皇帝也不例外。还有人说,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胤禵继位,雍正帝矫诏夺位,年羹尧也曾参与其中。他受雍正帝指使,拥兵威慑居四川的皇十四子胤禵,使其无法兴兵争位。雍正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大加恩赏,实际是欲擒故纵,后来时机成熟,即罗织罪名,卸磨杀驴。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年羹尧被雍正帝削官夺爵,罗列大罪92条,其中30余条可杀。次年,年羹尧被赐自尽。

历史学界对年羹尧的死因众说纷纭,其后人流向也有多种说法。泥溪河严姓村民甚众,当地土语中,“年”、“严”发音相同,为避祸事,以“严”代“年”,村民自称为年羹尧后人,似乎也有些根据。

道光十四年(1834年),当地严姓村民于泥溪河上建成一座石桥,定名“年家桥”,并勒石树碑于泥溪河北岸桥头。该碑青石质,方首,高1.08米,宽0.57米,碑阳额部横向楷书阴刻“年家桥”3个字。

年家桥南北向横跨泥溪河,两端有青石古道相连,桥南端引桥以外,用青石砌筑挡土墙体,使得路面近直角向东转折,下行5级石阶后,与古道相连,不远转而向南,延伸进入泥溪河寨子。

年家桥规模不大,单孔敞肩石拱桥形制,长18.5米,宽3.5米,净跨6.4米,高3.55米,矢高2.6米。桥面两侧以青条石作为围护桥栏,宽0.28米,高0.42米。这座石桥的券拱石、桥身砌石做工非常精细。

年家桥以村民姓氏得名,整体形制与谭家桥相近,只是敞肩角度比谭家桥小了许多,桥面顶部长度比谭家桥长出许多。就视觉效果来说,谭家桥以精巧灵动见长,年家桥以厚重沉稳取胜。

红军长征迈过千山万水,跨过的桥梁难以计数。在过兴义时,数路红军都经过泥溪河,年家桥承载了红军的豪迈步伐,连接着长征的万里征程。

2.叉河老桥

泥溪河所在的联丰村,有一处山坡被当地人称为“老桥坡”,山坡的得名,是因为在南侧坡脚,马岭河支流木浪河中游纳怀河段自西向东缓缓流淌,河段之上南北向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当地人称之为“叉河老桥”。

叉河老桥在文献中未见著录,在桥的附近,也找不到建桥碑记,当地乡民说:这座桥很古老,他们爷爷的爷爷小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

这座桥到底有多古老,已经无从考证。这座小石桥简洁古朴,隐藏在群山沟谷深处,仿佛国画大师笔下不经意的一抹,看上去确实很沧桑。

叉河老桥由楔形青石券拱,由方整青石砌筑桥身外部,桥面两侧以青条石作为护边,全长18.6米,宽3.95米,净跨8米,桥面至北侧券拱起拱处高6.10米。叉河老桥在纳怀河两岸基岩之上落脚,南北两端连接着青石古道,古道与桥连接处南部低北部高,相对高差2米左右;老桥桥面,根据两端古道高度,修建成坡比超过10%的斜面。这样的结果,造成了桥下券拱南、北两侧的发券(起拱)高度并不处于同一水平面,感觉整个券拱是向北侧倾斜,极不对称。不对称的形制,在引桥部分也有体现,叉河老桥在低端的南侧桥肩外设了引桥,较高的北侧没有引桥。

这座小石桥有效利用实际地形,轮廓线条简明,设计有效克服了对称拱桥深挖高填增大工程量的问题,同时解决了水平桥梁两端路面坡度陡增的问题。在简单的外观之下,隐藏着的是设计工匠的精密计算以及他们的高超技艺,具有较高的桥梁建筑研究价值。

叉河老桥

距离叉河老桥不远,清水河镇黔西村有一个名叫响革大寨的寨子,历史上是群众聚居较早,住户较多的村寨。该寨位于木浪河中游响革河段北岸,建有一座叫响革桥的石拱桥,为咸丰六年(1856年)由乡民集资建成。桥头有一通建桥残碑,依稀能辨别出当年的修桥时间,能找到一些建桥集资者的姓名。

为了交通需要,如今的响革桥已改造为公路桥梁。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兴义,中央军委纵队前、后梯队,红一军团一部、红五军团一部以及红三军团经由泥溪河年家桥、纳怀岔河老桥,在泥溪分三路,一路由大地、大海子、索土过木浪河进入威舍,挺进云南;一路经红岩槽子、小樟古、大樟古、品甸、双桥河、凹起勒新寨,过寡妇桥,经威舍进入云南;一路过响革桥,经响革、红板桥、猪场、威舍村寨,进入云南。

3.寡妇桥

红军长征过兴义时,渡过的河流主要是马岭河上游支流木浪河。在木浪河不同河段,红军跨过无数河段,踏过不少桥梁。在木浪河上游段,由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一场大战,一座古石桥便在云贵两省交界处家喻户晓。

1935年4月23日上午10时,中央军委纵队由双桥河一带出发,在凹起勒,与由车榔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周浑元纵队一部遭遇。周部在飞机掩护下发起猛烈进攻。红军利用寡妇桥两岸的有利地形,伏击敌军,打了一个胜仗,将周部击溃,迫使敌人不敢靠近,中央军委纵队胜利挺进云南。

击溃敌人后,毛泽东、周恩来与红军指战员在寡妇桥短暂休息调整,他们一起观看了桥头的建桥碑。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碑面文字难于看清,加之碑文没有用标点符号断句,指战员中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多。毛泽东细看后,向身边的干部战士讲解碑文内容:某妇在丈夫去世后,上敬公婆,下育子女,勤俭持家,接济乡民,修桥补路,深受乡民爱戴。妇人死后,为怀念她崇公孝义品德,乡民们集资修这座石桥,并命名为“寡妇桥”,以表达景仰之义。

寡妇桥战斗及毛主席读碑文的故事,当地老乡至今仍然津津乐道,并在两省交界处流传甚广。

寡妇桥所在的位置距兴义市城区西北37千米。石桥建于清代,五面青石砌筑,形制为双孔石拱桥,长28米,宽4米余,高5.5米,孔洞净跨13.5米。新中国成立后,桥面加宽约4米,改造成公路桥梁。

20世纪90年代,水利部门在木浪河兴修水库,石桥被淹,于原址水面上新建钢筋混凝土桥梁,代替寡妇桥作为连接云贵的交通要道。

寡妇桥虽然被淹没,但它并没有消失。文物部门将它作为水下文物进行登记,并被录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中。

兴义古道一段

本章介绍的,只是兴义古石桥的一部分。在兴义291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设计精巧,做工细致的石桥,还有不少。这些桥梁,建造于河流之上,承载着沟通两岸交通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装点了一方秀美山水。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兴义的古桥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适用美观,与环境和谐协调。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