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万峰林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一节 万峰林

我国的南方,是岩溶地貌发育较为完全的地区,这里的岩溶地形地貌,主要有四大表现类型:一是塔状峰林,以广西的桂林为代表;二是柱状石林,以云南的路南石林为代表;三是锥状峰丛,以贵州兴义的万峰林为代表;四是天坑群,以重庆的天坑群为代表。

贵州是世界岩溶最大的集中分布区——东亚区的中心,也是中国岩溶发育最典型的省区。贵州省西南部的兴义,是中国乃至全球锥状岩溶地形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关遗迹最丰富、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广、地貌景观最典型的地区。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肖笃宁研究员在“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院士咨询会”上,曾经这样说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南盘江岩溶风景区堪称“国宝”。

1927年,法国人汉得尔·马泽谛(Handel-Mazettis)和阿·勒曼(O.L~ehman)到中国考察后,第一次提出了“锥状喀斯特”一词。

“锥状喀斯特”,指的是由两坡对称,平均坡度约45度,相对高度10余米到百余米的锥状石峰组成的岩溶地形。兴义境内的数万山峰,就是这种以石头为核心组成的自然奇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万峰林。万峰林锥峰相对高度100~200米,最高者达300余米,坡度大于45度;石芽和洞穴发育常与洼地错落,形态较为对称。

兴义市境内,从海拔2000余米的七捧高原边沿和万峰湖北岸向黄泥河东岸成扇形展开,形成长200余千米、宽30~50千米的环形山带,在兴义境内有2000余平方千米。这一地形主要从西北向东南展布,由海拔较高的丘峰岩溶地形经深切峡谷,向海拔较低的峰丛、峰林和盆地过渡。

这样的地形环境中,由石峰组成的峰丛、峰林,形成了兴义气势磅礴、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

峰林分散立和丛聚两类,丛聚的连座峰林又称峰丛。由于中国在世界岩溶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因此一些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岩溶地貌术语,已经在国际上通用,其中就包括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此外还有天坑(tiankeng)等。

峰丛的锥状山峰底部,有基座相连,峰与峰之间形成“U”形的马鞍形地貌,视觉上有连绵起伏之感;峰林的锥状石峰底部,没有基座相连,一座座石峰从平坦的坝子中拔地而起,众多高矮不一的山峰独立出露,形成孤峰的样子,错落展布,浩然成林。

在万峰林的西峰林中,有一座高近30米的石柱,石柱底部是高度仅有10余米的锥峰,占地面积约667平方米。锥峰正中,石柱破顶而出,直指云天。这根石柱造型生动,酷似头戴缨盔、身披铠甲的英武将军,因此被人们称为将军峰。这种石柱的形成,是锥峰发育到晚期的表现形式。

岩溶地形地貌从石头沉积、固结成形,到造山运动形成山脉,再经风雨溶蚀形成峰丛,继而形成峰林,最终被自然之力夷为平地,这就是岩溶地形地貌生命的全过程。如果说,峰丛地貌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壮年期,那么,峰林地貌就是岩溶发育的老年期,也就是说,峰林要经过峰丛这一发育阶段。形成峰林的岩溶地形地貌中,经岩溶的充分发育,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组合丰富,是最为精美的自然景观。

峰林中的山峰以孤峰形式相对独立地生长于平坝中,峰丛有连绵的基座相连,因此峰林底部大多是被一座座孤峰分割开来的大面积坝子,坝子相对高差较小,地表相对平坦,坡度也较为连续。峰丛的山峰间,展布着形状不一、深度有别的深坑,根据峰丛基座的连续情况,就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各种形态的峰间洼地。这些洼地,有的延伸很长距离,形成山间谷地,与峰丛共生,是峰丛间接近于封闭的地形。

兴义市境内,以峰丛、峰林为主的锥状岩溶自然景观,根据组合,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安章峰丛为代表的峰丛深洼景观组合;一种是以下五屯至纳灰以西的峰丛为代表的峰丛山地景观组合。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