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百年屯堡
刘氏庄园所在地,是如今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庄园社区。进入庄园,一幢幢古旧的建筑错综布局,给人气势恢弘的感觉。在这里,房屋、水池、围墙、古道、场坝,无处不见石头的展现,或青亮光洁透出历史的磨痕,或斑驳破碎注解过往的沧桑。
一、永康堡
清道光年间,富户刘燕山离开偏远闭塞的兴义泥凼五台村,举家迁往兴义县城南五里的纳吉寨。不久,又迁到毗邻纳吉寨的下五屯。
永康堡历史原貌示意图
当地上年岁的老人说,刘氏并不是下五屯来得最早的大户人家。在之前,当地社会名流有陆将军、尹道台等家族。刘燕山的4个儿子刘官箴、刘官霖、刘官礼、刘官德文武兼修,最为出众。在4个儿子的扶持下,刘燕山遵循“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生财之道,大肆经营土地,很快发展成为下五屯首富。刘氏家族来自外乡,地方人脉关系说不上根深蒂固,许多本乡本土的宿绅名流甚至视其为暴发户。
一场突如其来的历史动荡,让刘氏家族在下五屯这块土地上站稳了脚跟,而且发展成为盘江八属首屈一指的家族势力,成为清朝政府也要倚重的地方力量。
清咸丰六年(1856年)春夏,云南回民揭竿而起,反抗官府的民族歧视和残酷剥削。咸丰八年(1858年),贵州西南部回民起而响应,回民大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张凌翔、马河图带领下,提出“杀贪官、除土豪”的政治口号,并制作了义军旗帜。该旗帜在方形白布上用阿拉伯文字书写“反清义军”,与清军所用红旗相区别。史书称这次起义为“白旗起义”,把这一历史事件称为“红白旗战争”。
白旗起义爆发后,黔西南和盘县地区的回族、布依族、苗族以及部分汉族底层民众蜂拥响应,很快克清军营地10余座,兵锋直指府城安龙及兴仁、册亨、兴义等周边县城。为防范贵州白旗军和云南杜文秀等回族起义军的进犯,云贵总督张亮基谕民自保;咸丰十一年(1861年),继任总督吴文熔命令各地坚壁清野,筑堡齐团,联村并寨,镇压起义军。当年初,刘燕山率长子刘官箴、次子刘官霖抢筑石堡,防范白旗军。
刘氏庄园保留下来的建筑物中,有一组四合院,名叫忠义祠,其享堂前檐柱镌刻《忠义祠记》一文,记载了刘氏家族筑堡一事:庚申冬,先大夫率伯兄官箴、仲兄官霖筑石堡下五屯。
永康堡城墙及马道
刘氏庄园的石堡围护,决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地主庄园。
刘氏庄园和刘氏家族的故事并非久远,下五屯范围内,还有许多刘氏后人以及当时依附于刘氏家族别姓居民的后人定居于此,其中不少是上了年岁的老人。调查时,这些老人从不称这片古建筑群为庄园,而是将古建筑物和现代建筑物交织的区域人为地定了一个界线,把他们熟知的土地界定为“堡里头”和“堡外头”。据他们的回忆,原来的石堡由高大坚实的石围墙封闭性地围了一周,围墙以内就是堡里头。而这屯堡,有它自己的名称:永康堡。虽然后期的现代建筑物改变了历史的原貌,石围墙的位置现在大多或是道路或是房屋,但老人们能够清楚地回忆起每一段城墙的基础在现在的什么位置,甚至能够说得清楚老围墙是从某栋房屋某个墙面的某个部位穿过。顺着老人们的指引,沿永康堡屯墙走一周,长度达到1600余米,围出来的屯堡面积近6万平方米。老人们虽然对堡内某些建筑的细微处存在记忆上的冲突甚而引发激烈的争执,但是当年屯堡内南侧大部分属刘氏家族所有,北部还分布着别的二十四姓居民,其中包括陆将军、尹道台族人,却是他们共同认定的一点。
当年,永康堡内二十四姓族人,在随时可能面临白旗军刀兵杀戮的不安与恐惧中,为了家业甚至性命,早已忘记对刘氏暴发户的嘲讽,对筑堡拒敌的刘氏,充满了感激,产生了依附和顺从。刘氏家族置办刀枪军械,并在自己的子侄及二十四姓族人中选出青壮者,加以操练,下五屯刘氏团练武装应运而生。
二、高墙壁垒
一个半世纪过去,如今到刘氏庄园探古,在庄园西南角,一段50余米长的屯墙连着一座高大坚实的炮楼,永康堡当年的惨烈攻守隐隐浮现。
当年包围屯堡的1600余米屯墙,与如今残存的50余米屯墙完全一致,自下而上由基础、墙身和顶线组成。屯墙由基础毛石垒砌,依地形高低不等,深处埋于地下直至板土;墙身由方整料石逐层错缝砌筑,墙高5.5米,宽0.6米以上。墙身遍布刺杀、射击孔洞,呈星散分布,孔洞尺寸内大外小,呈喇叭状;孔洞在屯内一侧约尺见方,屯外一侧仅拳头大小;顶线是3寸(10厘米)厚薄的青石板材作为墙身压顶,内外两侧各超过屯墙墙身约两寸(6.7厘米)。永康堡屯墙内外两侧的地面,还有一定的高度落差,屯墙内地面比屯墙外高出至少2.5米,内侧沿墙建有宽1.3米的作战马道,便于团勇战时交通和居高临下攻击。马道挡土墙由毛石垒砌,高1.5米,根据地形而起伏,除了便于团勇作战,还加宽了屯墙下部的宽度,极大地增强了屯墙遭遇攻击时抵御撞击的能力。
屯墙所围的永康堡,平面上呈西北大东南小的楔子形,1600余米的屯墙之中,原有四门一楼,“四门”为东南部的小朝门,南部的南门,西侧的榨子门和北部通往县城的北门。如今四门已经全部拆毁,原址上为现代建筑物;“一楼”就是屯墙南部现在依然残存的炮楼。
炮楼
永康堡炮楼,就像是永康堡这个巨大“楔子”东南角的楔尖。地势所限,两面屯墙如若相交,平面上势必形成一个锐角形状,成为屯堡防守死角。聪明的建筑师在此建起转角圆弧形炮楼,增大防守面积,防守死角问题迎刃而解。
炮楼实际就是一座坚固的碉楼,砖石外墙穿斗木结构硬山小青瓦顶,平面呈不规则形状,面阔5间,通面阔20.6米,进深14檩,不同部位进深4.6~6.8米。炮楼屋檐之下为土砖墙,砖墙之下是与屯堡围墙相同的石墙,宽度一致,墙面同样遍布刺杀、射击孔洞;炮楼石墙比屯墙高出1米左右。
永康堡炮楼,不但军事防御的功能很强,而且其建筑物极具特色。具有防御功能的石墙围住了整栋楼的北、东、南三面,面向屯堡内西侧,围住南侧3间。整栋炮楼,西侧北边两间为敞开式,露出3根落地木柱。炮楼两层,由抬梁支撑楼袱及楼板,北边两间的抬梁一头落于落地木柱,一头落于石墙上;南部3间抬梁嵌入石墙中,以石墙为支撑。
清末至民国年间,永康堡在黔、滇、桂三省交界地区名气极大。当年兴义或下五屯商贩行走于昆明、曲靖、南宁、百色等地,当地人总爱用“三根柱头五间房”的问题考证对方到底是不是兴义人。据说,刘氏家族经常派往昆明送信的信使姓宋,一次身体不适却又恰逢急事,刘显潜另派他人至昆明给蔡锷将军送信。由于送信人与往日不同,蔡锷将军为了辨别真伪,问了送信人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三根柱头五间房”的。
永康堡炮楼南侧的两间房舍,有石踏步逐级向下,地面与北侧3间形成落差,仿佛是刻意修建的一间地下室。两间房舍的地面,与堡外地面高度相当;通过墙面的刺杀、射击孔洞,阳光能够穿透进来。
永康堡自修建始,就以石头作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在冷兵器时代,便于取材的石头,是乡民们赖以维系安全的基础建筑材料。
咸丰庚申年(1861年)冬,永康堡开始修建,建成时间没有明确记载。同治壬戌年(1862年),白旗军于农历九月二十九日第一次攻占兴义县城,打死知县赵大松,安义镇总兵赵德昌败走捧乍,行经下五屯相约刘氏父子同逃。此时永康堡已筑成,刘氏家族对该堡信心十足,对赵德昌以“兴义虽小,地扼三省咽喉,舍而弃之,图之实难”为辞,誓守永康堡。由此可见,永康石堡的修建速度极快,至少在1862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前已经完成。由此推算,永康堡建成距今已经整整一个半世纪。
永康堡建成后,堡内乡民不断繁衍生息,伴随着的是不断的建设。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解放兴义,永康堡共有大小四合院13组,以及花厅、八间房等大量单体建筑。这些建筑,至今有不少保存下来。历经150年的风风雨雨,永康堡依然在向我们展示着那段渐渐远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