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奇泉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二节 奇泉

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被称为五行,是人民群众对生存环境条件的浓缩概括,其中水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无论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从人们顶礼膜拜水神共工、四海龙王、风伯雨师以及各种江河湖海神灵甚至井神、泉神等与水有关的仙班,就可窥见一斑。

一、自然界的泉

自然界中,水是非常神奇的物质之一,它们以蒸腾的气体、晶莹的固体或流动的液体等状态存在。无论是森林中,还是在草原上,无论是在天空中,还是在江河湖海里,几乎没有一样生物离开它能生存下去。水的外在表现形式千差万别,除了大气中的水蒸气和呈固态的冰雪,人们最常见的是流动或涌动着的水,它们顺岩渗透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汇聚成潺潺泉水,汇聚成咆哮江河,汇聚成一望无际的浩渺大海。水或微波潾潾随风荡漾,或波涛汹涌势如猛兽,让人怜爱,让人畏惧,更让人离不了。

地球上的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聚于江河湖海以及林间小溪、山中深涧,能被我们所看见;地下水隐匿于地层深处,徘徊于地下河流、地下洞穴或者岩石裂隙中,平时很难看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循环往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水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有一种重要的水流表现形式,那就是泉。

泉水,是岩溶地质现象最重要的地表表现形态之一,是地下水的天然出露,是由地下水通过特殊的通道流出地面形成的。地下水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出地面,是因为地表水又渗入地下,保证地下蓄水水量,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循环过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泉水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理想水源,同时以其自然特点,构成了许多观赏景致。古今中外,各地名泉不胜枚举。

泉水的形成,最主要的是因为水有流动性,流动的通道至关重要。地下水存在于地下暗河、地下溶洞中,以多层形式存在于地下;与地下水有关的地下物质构造包括含水层、滞水层、隔水层等,通过打井等人工形式,人类可以为地下水的出露建立通道;大自然中,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的出入通道都是自行建立起来的。在造山运动中,岩石受到挤压、拉伸,出现断裂、错位、褶曲、破碎等情况。内部结构改变,无数细小的裂隙犹如动物身体里的毛细血管,纵横遍布在岩石内部,无孔不入的水浸入这些裂隙里,与岩石发生溶蚀作用,历经数万年,在岩石中侵蚀出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地下管线。地下水在这些管线里流动,在压力足够高时,就通过出口流出地面,形成泉水。

由于岩石构成及岩石内部裂隙不同,水流、压力、温度等条件对岩溶作用的影响各异,地下水通道千姿百态;通过这些通道通向地表的地下水,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自然状况自然就千差万别。以石头为灵魂的兴义岩溶地形地貌,地下水通道密集,各处井泉遍布。这些泉水,出水量大小不一,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二、坡岗奇泉

兴义市自然出露的泉水,有动有静,静者如泥凼何家大院中的井泉,动者如马岭河峡谷中的泉瀑,而最奇特的,当首推坡岗大箐中的间歇泉和太阳泉。

1.间歇泉

在郑屯坡岗大箐的田园美景中,有一处名为大寨的景点,位于坡岗大箐谷地西北侧的民族村。这里,西南、西北、东北三面群峰环绕,谷底平坝向西北延伸进两里许,使得整个坝子形如一个喇叭。

东南方的喇叭口,宽近500米,村民的干栏式吊脚楼沿着喇叭口西南侧顺山脚展布开去。民居建筑选建在这里,不仅避免了对良田好土的占用,而且日照十分充足,加上木楼通风顺畅,非常适于居住;坡脚至坝子边沿,多呈斜坡状舒缓过渡地形,依山就势修建的小楼错落展布,在散乱中给人以轻松悠闲的感觉。一些处于较高处的小木楼,用山石垒砌出屋坎基础,配之村寨中联通各户的青石板小道,别致而古朴。

间歇泉

大寨中林木葱茏,远远望去,整个村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与自然林木交相辉映,乡野风味十足。古树枝虬叶劲,仿佛是木楼瓦面长出了树冠。树丛间,不经意露出一些瓦沟屋檐,让人怀疑小楼是依托大树枝丫支撑凌空建造的。

踏上布依村寨青石铺就的小道,鸡鸣狗吠,一派喧腾扑面而来;隐隐约约,如絮缭绕、如丝缠绵的布依族山歌夹杂其间。顺着歌声的指引,迎接客人的是一张张布依族少女如花般灿烂的笑脸。布依族人淳朴热情,不管相识不相识,总是喝止住狂吠不止的看门狗,搬出一条长凳,邀请客人小坐歇息。客人坐定,刚才还狂吠不止的看门狗凑近来,在客人身上嗅上几嗅,然后回到墙角树阴下,安安逸逸地躺下去。这时,布依族主人已经端上热茶,捧出米酒,盛情邀请客人品尝,舒缓旅途的劳顿。

热茶清香米酒甘醇,旅途的些许劳累就消解在这清香与甘醇中。在品茶饮酒的同时,客人禁不住要对那热茶米酒报以由衷的赞叹。慷慨好客的主人这时一定会自豪地说:坡岗大寨拥有天赐神泉,茶怎能不香?酒又怎么会不甜?

顺着主人的指点,只见布依大寨正对着山弯中一片平坝,平坝中田畴交错,一条小溪自北向南,穿越田畴流向远方。小溪水面并不宽阔,仿佛是田畴间的一条沟渠。小溪里,水流清澈,终年不绝,水流总是有规律地时大时小,时涨时落。

顺着小溪逆流而上,行不多远,就到了山寨所在的喇叭形山弯底部。这里三面环山,峰尖高耸,天然屏障一般拦住去路,数十株参天古树巍然挺立。因为这里是当地乡民祭水之地,绝不允许伐薪砍柴,千百年来一草一木都得到完好保护,这些大树大多在这里生长了上百年。林间,碗口粗细的树藤在树干、树杈上盘绕蔓延,整片树林十分原始,观赏效果极佳。

布依大寨田畴间的小溪,就在这美丽的古树林中迂回流淌。古树林西南端的山峰底部,壁崖峭立,宽达数丈的区域内怪石嶙峋,石间兰草散布,石面青苔盖覆。一块巨大青石的石面内凹形成断面1平方米的窝洞,清泉从窝洞中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这里,就是小溪源头的泉眼所在了。

由于常年水流作用,巨石窝洞底部被冲刷出盘形的一个石坑,泉水流进石坑,通过坑口石面下凹成深沟状的通道排出,形成潺潺溪流。守在泉眼处细细观察,只见沟状通道排水不及,石坑中积水水位慢慢上涨,涨到一定高度,突又跌落下去。跌到一定水位,复又上涨,涨涨落落,周而复始。这水位涨落幅度很大,几达半尺左右,并且起落时间呈有规律的周期性间歇。随着水位起落,流出石坑的水也有规律的时多时少。泉水流量忽大忽小,神秘莫测,使人不禁惊诧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就因为这泉眼出水时大时小,并且极具规律,因此被冠以“间歇泉”的名称,这里方圆百十米的小地名也因而冠之以间歇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观赏美丽的田园风景,见证神奇的地质奇观。

间歇泉被当地乡民视为神泉,同时也引起国内地质专家、生态环境专家的高度关注。专家依据实地踏勘得到的数据,确认该泉为地质上所称的“多潮泉”,泉水流量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属于较为罕见的地下水天然露头形式。

间歇泉,是喀斯特地表景观的奇特表现形式。泉水平均流量为每秒钟8升,泉眼水位涨落周期为8~10分钟,泉眼前石坑里的水位涨落高差0.15米左右。

间歇泉神秘秀美,流传着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早年间,一位高人云游四海到达间歇泉,对间歇泉潮涨潮落的现象惊叹不已,枯坐于奇泉旁之岩石上苦思,数日后终悟得“物极必反”之理。高人细想,此处极尽偏远,世居庄户人家,藏此奇泉,分明喻示此地必出贵人。高人寻至布依大寨寨老家中,密告之:“寨边泉奇,欲升时饮之,必出贵人。”也许是寨老存有私心,流传于寨中的说法却是:“水涨起时饮用,就会业兴财旺,家庭和睦,万事如意。”违背了高人指点的“物极必反”的道理。直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寨中王蕴玉悟出与云游高人相同的道理,得中进士,大寨中终于出了一位贵人。

王蕴玉“进士”牌匾,现在保存于坡岗布依大寨王氏祠堂中。

民国年间,坡岗大箐以东十几里外的安龙县龙广,出了一位名叫袁祖铭的历史人物,坡岗人说他的出现,与间歇泉有关。

袁祖铭,字鼎卿,清光绪十五年五月十一日(1889年6月9日)生于贵州省安龙龙广五台山(今安龙县龙广镇五台村),参加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及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经历了清朝向民国转折时期贵州的各项重大事件。他戎马一生,自队官、营长、团长、师长,一直到“定黔军”总司令、“倒杨(杨森)”川黔联军总司令、北伐军左翼军总指挥,他一度主政贵州,曾经霸占山城重庆。民国中前期,他与蒋介石、吴佩孚、何应钦、唐继尧、刘显世、王文华、唐生智、顾品珍、熊克武、杨森、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等大小军阀、国民党高层人物均有一定关系;军阀混战时,他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关系十分复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袁祖铭定黔”、吴佩孚“武力统一四川”、“复黔定滇”、“四川倒杨(杨森)”、“北伐战争”等重大事件,袁祖铭都是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之一。

由于对北伐战争心存疑虑,袁祖铭一度采取先观望后取舍的态度,引起蒋介石军政府的强烈不满。在蒋介石的安排下,他的麾下部众被拆散。1927年1月30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唐生智令第八军教导师师长周斓以“团军宴叙”为名,邀袁祖铭赴宴,设计将袁祖铭擒获,并于第二日拂晓枪杀于湖南常德东门外。袁祖铭遭枪杀时,年仅38岁,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之一。之后,民间传述“有蒋无袁、有袁无蒋”,足见袁祖铭在当时的影响力。

袁祖铭祖籍湖北施南府宣恩县(今恩施市宣恩县),其高祖袁明朝以保镖为业,尚武,清道光初年徙居贵州兴义府龙广五台山。曾祖袁绍先于清咸丰年间在五台山筑堡设卡,开始编练地方团勇,配合清军镇压地方少数民族起义。在与白旗起义大军的激战中,发炮时因土炮爆膛,被炸身亡。起义大军势力强大,袁祖铭祖父袁世龙为保全家小,动摇于官军、义军之间,后被清政府逮捕,押往贵阳炮烙处死。袁祖铭父袁廷泰(字干臣)少孤,家境较为寒苦,由庶母李氏以纺织为业抚育成人。他勤奋上进,继承祖业,训练团勇,于宣统二年(1910年)当选兴义府议会议长。

袁氏一门悍勇传家,成就了袁祖铭勇冠三军、身先士卒的性格,使他最终以军功一路擢升,成为影响当时历史的风云人物。

据坡岗大箐乡民说,袁祖铭家族与坡岗大箐绒泥村大户冯氏家族有姻亲关系。袁祖铭幼时,曾随长辈到坡岗走亲戚,途经间歇泉,一众家人到泉眼处观看泉水涨落奇观,并于泉水落到最低处时,手捧甘泉饮之。当他从绒泥返回经过间歇泉时,又饮用了涨到最高点的泉水。当地乡民说起袁祖铭,至今唏嘘不已。他们说,袁祖铭青年时一帆风顺,功成名就的盛年却遭人暗算丢了性命,正应了泉水涨落规律,暗合“物极必反”哲理。

间歇泉名扬四方,它的成因同样引人入胜。据专家解释:间歇泉在地质学上属多潮泉,泉水流量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是由岩溶裂隙管道产生虹吸作用,最终形成了被称为虹吸泉的地质奇观。这样的解释难免深奥,不过只要搞清楚什么叫虹吸作用,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

生产生活中,虹吸作用有着广泛的运用。抽水马桶就是根据虹吸作用原理制造的,汽车司机用管子从汽车油箱中向外抽油的过程,也应用了虹吸作用的原理。汽车司机抽油时,先将管子一端插进汽油、柴油中,然后用嘴吸管口另一端,吸出油后,把管口放低,油就会顺着管子源源不断从容器里流出来;容器内管口离开油面,管里的油自动断流。

司机抽油的过程,就是运用虹吸作用的过程;抽出油的管子,被称为虹吸管。虹吸管要抽出油,必须呈倒“U”型,一端插入容器中的油面之下,另一端在容器外,管口低于油平面。油要被抽出来,首先管子里要充满油,油平面要超过管子最高处,也就是那个倒“U”型的顶端,当油的位置低于容器中管口位置,根据大气压力原理,容器中的油就自然会被源源不断地抽出来,直到容器内管子的管口露出油平面,或是油平面与外部管口的高度一致,汲取过程才会停止。

在汲取油的过程中,司机用嘴对着管子吸气相当重要,因为只有用力吸出管中空气,使管子出现真空状态,大气压力才能够将油压入管内,直到翻过倒“U”型管子最高处,到达低于容量内管口的位置。

利用相同的原理,我们一样可以将水从容器中抽出来,间歇泉就是虹吸作用产生的奇观,只不过它是大自然的杰作。连通间歇泉跟地下水的,是一根相当于虹吸管的自然通道,地质学上称为“岩溶裂隙管道”。

跟抽取汽油柴油稍有区别的是,那个盛着地下水,相当于容器的山中洞穴,有别的管道或岩石裂隙不断向它供水,洞穴中的水位慢慢升高,一直高过倒“U”型虹吸管的顶端,并将虹吸管内的水压到与洞内管口高度相当的地方,自然完成人们用嘴抽吸管子空气的过程,使洞内的积水通过虹吸管道抽出洞外。洞中积水被抽出的同时,别的管道或岩石裂隙向洞内注水并没有停止,它们提供的水量远远小于被虹吸管抽出的水量,山中洞穴的水平面慢慢降低,当水面略低于洞中虹吸管口时,空气又进入虹吸管道内,吸水过程停止。这时,因为别的管道或岩石裂隙继续向洞内注水,洞内水平面再次升高,当高度超过虹吸管道的倒“U”型顶端时,新一次汲水过程又开始进行。

洞穴中积水被抽出,停止抽水,再次抽出……周而复始,间歇泉泉眼石坑处就产生了神奇的水位涨落现象。按照常理,在抽出洞穴积水的过程中,泉眼处水流会出现间断,需要等足够的水源补充后,水才能再次被抽出。但实际情况是,间歇泉泉眼石坑水位变化并不是十分明显,这让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实,间歇泉的出水通道,除了抽排洞穴积水的“虹吸管”外,还有一条出水通道,这条通道流出的水量基本衡定不变,保证了“虹吸管”没有水源流出时,间歇泉也不会断流。据间歇泉当地老乡和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间歇泉窝洞处出水的,是紧贴并排的两个泉眼,只要你站进积水石坑,从水流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出来。

地质现象的确神奇,间歇泉可以说是鬼斧神工。其实就算只有一个出水口,同样能够形成间歇泉的神奇,那就是两处地下水出水通道在流出地表之前,就已经在山腹中汇合。当“虹吸管”开始汲水的时候,流出地表的整体水量就增大,间歇泉石坑就开始“涨潮”;“虹吸管”汲水停止,流出地表的水量就减小,间歇泉石坑就开始“退潮”。这就像有两个水龙头,一个不停地开着,另一个时开时关,水的流量就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

岩溶地形地貌虽然千奇百怪,但只有在非常巧合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坡岗间歇泉这种由虹吸作用产生的奇泉。它与地壳内部运动关系紧密,还与地下水的活动息息相关,其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巧合性相当关键,形成概率微乎其微。无论是在造山运动时期,还是地下水对岩石产生化学作用的过程中,只要某一环节发生细小的偏差,这种神奇的地质现象就会遭到破坏,神泉奇观也就不能够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可供查询的文献上,关于国内外名泉的记载不少,但记录由虹吸作用产生泉水的资料却十分鲜见,目前仅有云南石林奇风洞景区的虹吸泉、江西弋阳虹吸泉、浙江富阳县龙羊山三溪虹吸泉等几处。比较起那些虹吸泉,坡岗间歇泉泉水流量周期性变化时间短,仅为8~10分钟,感官上更能给人明显的潮涨潮落印象;泉眼处自然条件良好,便于观察泉水流量变化,观赏价值更高;周边地下及地表岩溶形态丰富,岩溶地形地貌更为齐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为这些原因,间歇泉自然成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一个重要的核心地质遗迹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2009~2010年,间歇泉所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近300天滴雨未降,遭受百年不遇的极度干旱,很多地方滴水难求,而坡岗大寨虽然自来水断流,间歇泉却从未干涸,出水量没有明显减少,保障了一方人畜饮水及农耕用水。

间歇泉神奇,水质极好,泡茶清香,酿酒甘醇,被乡民誉为神泉。淳朴的布依乡民冠以间歇泉“神”的光环,以对“神”的尊崇进行阐述,艺术性地创造了许多与“神”有关的美好传说。他们以这样的表述,一代又一代延续着对“神泉”的崇敬,进而表达追求幸福和谐、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大自然的精妙之作,被融入民族风情浓郁的人文因素。

走进间歇泉,能够欣赏“神泉”的奇观,体会布依族人对“神泉”的特殊情结,倾听布依族人对“神泉”的独特传唱,品味“神泉”之水浸泡的清茶、酿制的美酒。众多游人慕名而至,一窥天下奇观,体会布依族风情,卸去工作压力,屏蔽尘世烦忧。

2.太阳泉

间歇泉所在的山弯,众峰环拥,林密溪清,一片如画风景。在间歇泉泉眼南侧两箭之地,一条小道盘山而上,游人举步攀登,感觉好似紧追浮云。及至高处,回顾大寨村落,田园屡叠小景尽收眼底。顺着山峰峰腰继续前行,深邃洼地在脚下散布,剑挺峰尖于凌空,这就进入隐藏于了大山深处万千峰丛间的绒泥村地界。

如今,这段行程早已经修通公路,从间歇泉乘车可以直达。坐在游览车上,如丝如带的公路盘绕峰梁,短短行程,九转十八弯。车移景换,深切体会的,是大山的雄奇,锥峰的险峻。

太阳泉

路途中,一片名为朱家凼的山间洼地展布于公路东南侧。下车鸟瞰,只见洼地西北名为庙子堡的岩溶山峰高耸入云,山腰接近洼地底部的半坡上突现庄园一片。该处庄园青瓦石墙、券拱门窗,中西建筑形制完美结合。庄园西南端,气势恢弘的牌楼式门楼昂然挺立。连通庄园与门楼的,是青石铺墁的三尺小道。这里,就是曾任民国时期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兴义县议会参议员冯正仪的故居。大山腹地,庄园镶嵌于古树繁藤之间,略显孤单,却在峰头涌动的大自然中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

汽车翻越朱家凼洼地冯氏庄园东北侧庙子堡和独山间的山垭口,一幢红砖小青瓦房屋立于道左,这幢小屋建筑各部位比例虽与普通民宅一致,但其尺寸却小得绝不适宜人类居住。小屋未安装门扇,透过敞开的大门,只见室内焚香燃烛,正位之上供奉着3尊不知名的神像,雕刻极其钝拙古朴。这是当地布依族群众的山神小庙,也是其所靠大山称为“庙子堡”的由来。布依族群众敬山祭水,尊重一切生存源泉的自然事物。当地乡民正是以修建小庙敬奉山神的形式,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到了绒泥村一个叫擦耳岩的小地方,具体方位在坡岗间歇泉以北,直线距离仅2.5千米。

除了待客的热茶美酒,这里的山民跟间歇泉所在地的老乡一样,也会向远来的客人介绍他们拥有的又一地质奇观:太阳泉。

擦耳岩是一处小型洼地,中心为漏斗;太阳泉位于擦耳岩东面陡坡石崖上。崖壁上方的斜坡地带林木森森,自然植被保存甚好。太阳泉泉眼为崖壁上两层巨石间窄如纸页的石缝,石缝南北一线展开,宽达数米。

前来观赏奇观的一些客人,只能看到直立的崖壁以及崖壁之上潮湿环境中常见的青苔,却不能看到泉水流出。这是因为这股山泉有它自己的特性,只有在晴天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当太阳照射到泉眼处崖壁上时,山泉才会沿石缝缓缓溢出,持续时间约两小时;下雨或阴天,或者太阳没有照射到泉眼处的崖壁,泉水绝不外溢。

乡民介绍,太阳泉出水量极为恒定,无论天天出水,还是隔三五日溢出一次,每次的水量都为十八挑,决不让你多取半桶,也决不差欠一瓢。十八挑之数,祖辈口述历来如此,没有变化。当地村民十分珍惜这神奇的泉水,在泉眼下方砌筑了蓄水池,尽量不使泉水流失浪费。村民说,用太阳泉水酿制米酒,出酒率很高,口感绝佳,就算饮用过量,也不会口干舌燥;酒醒之后,更不会感觉头痛欲裂,也不会浑身瘫软无力。

清嘉庆二年(1797年),“南笼起义”爆发。短短数月,义军席卷黔西南,挥师黔南、安顺、盘县,占领广西部分地区。满清朝廷极为震恐,立令云贵总督勒保“轻骑简从,驰赴南笼”,聚兵镇压,贵州巡抚冯光熊、云南巡抚江兰、两广总督吉庆均奉旨督兵入南笼府属地“围剿”。勒保令各镇绿营兵并南笼府团练乡勇等武装,以坚壁清野之策,围攻起义民众。是年底,攻克义军核心重寨当丈、洞洒,于冬月初五擒获义军首领王囊仙及韦朝元,押解至北京酷刑杀害。很快,各处起义民众遭清政府绿营兵及地主、土目武装镇压,数以十万计的布依族无辜群众惨遭杀戮。

传说,南笼起义失败后,一支布依族群众为了躲避官军和地主武装的追剿,举寨迁徙。他们当中有一个懂些药草之理的村民,曾数次进入坡岗大箐挖采草药,知道那里箐深林密,人迹罕至,山谷中大片坝地足以提供生存所需的粮食。寨老采纳那位村民的建议,率众向坡岗大箐深处迁徙。

为了躲避官兵和地主武装的追剿,村民们所经之处,大都是偏僻的石山荒坡,水源极少。擦耳岩是从郑屯进入坡岗大箐的必经之地。那一天正午,艳阳高照、热风扑面,避难的一寨布依族村民扶老携幼,筋疲力尽地来到太阳泉所在的石崖。大家面色憔悴,每个人的嘴唇都干得开了裂。

在太阳泉所在的崖壁下,合寨村民实在迈不开脚步,一村民倒在杂草丛中再也不愿起身,其余众人也跟着或坐或卧,在崖壁下停了下来。寨中摩公念起摩经,祈祷村民平安;寨老环顾烈日下白花花的石山,忧心如焚。如果不赶快隐入大箐,等到官兵追来,那将如何是好?

寨老命人敲响铜鼓,鼓声一起,合寨村民精神为之一振,大家伏身合掌,祈求老祖宗布杰保佑全村避过一劫。

三声鼓响之后,太阳正好照到面前的崖壁上,崖壁上的裂隙逐渐湿润起来。一会儿,水滴滴落在宽大的老虎芋叶片上,滴滴嗒嗒地响。乡民们围上去,惊奇地盯着奇迹的发生。裂隙渗出的水越来越大,慢慢形成一股细流。众寨民欢呼雀跃,尽情饮用并装满盛水的器皿。有了饮用水的补充,乡民们稍作休息,又继续向坡岗大箐挺进。

第二日,大队清廷官军和当地乡兵尾追而来,他们同样遭受没有饮水的煎熬,不少官兵几近虚脱。时未过午,此时太阳泉并没有点滴清水溢出。领头的军官和地方团首在太阳泉崖壁下商议:坡岗大箐林深洞险,方圆广阔,猛兽时常出没,逃进大箐的寨民地形熟悉又彪悍异常,此时官卒练勇已疲惫不堪,如果冒险深入,只怕是进得去却出不来。再者,这一众布依族乡民短时期内绝不敢结队出箐,自招杀身之祸——何不就此返回,先解了缺水之苦,沿途随便取些人头,见到长官就说全数消灭了这股布依族寨众。这样既保全性命,又可邀功请赏。

军官、练首商量妥当,唤上人马折转返回。他们走后不久,太阳泉水就哗啦啦地流出来,似在嘲笑这些清廷的官兵练勇。

传说只是传说。太阳普照大地,太阳泉在它的光辉里涨涨落落。跟神奇的间歇泉一样,擦耳岩太阳泉理所当然地成为周边布依乡民心目中的神泉,千百年来同样受到乡民们的顶礼膜拜和精心守护。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许多乡民在保护的同时,也在用科学的眼光探索太阳泉形成的真正原因,寻找对太阳泉奇观的合理解释。

地质学家对太阳泉奇特的地质现象兴趣十足,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专家们认为:需要阳光照射,泉水才会流出,这是十分罕见的岩溶洞穴水文地质现象,世界上迄今还没有相关的资料,也没有类似的报道。专家们得出结论,太阳泉本质上还是一种多潮泉,泉水流出的固定周期受地表热力条件控制。

实际上,太阳泉地下水的溢出,跟间歇泉一样,首先要有地下岩溶通道,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容量恒定的山腹洞穴。洞穴容积,等于每次的出水量,也就是乡民所称的“十八挑”。跟间歇泉不同,太阳泉仅有一组稳定出水的地下通道,当山腹中的溶洞水完全外溢后,泉眼处就会断流,看不到泉水的痕迹。

太阳泉需要太阳直射泉眼崖壁才会外溢,说明泉水溢出需要合适温度和压力条件,整个过程异常复杂。在自然界中,符合这种种条件的地方少之又少,就算在岩溶极度发育的地区,形成几率也是偶然中的偶然。可以说,太阳泉是绝无仅有的地质奇观,其地质科学研究价值毋庸置疑。

三、今日神泉

间歇泉和太阳泉,以其内在的地质成因研究价值、生态景观研究价值、视觉景观价值和发现自然、探索自然的科普价值,共同构筑起“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八大主景区之一——“坡岗岩溶生态区”的科普旅游特点。

间歇泉和太阳泉这两处极其罕见的地质景观十分珍贵,对它们的保护、研究和合理开发刻不容缓。在这方面,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郑屯镇等各级政府和当地村民相当重视,紧紧抓住保护与利用这个中心,长期不懈地开展工作。

目前,郑屯镇政府在坡岗岩溶生态区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依靠政府统筹建设和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完善了交通、住宿、饮食、娱乐等基础设施,以布依大寨为中心的旅游度假设施已粗具规模,游客在这里能享受到较为周到的服务。

坡岗大箐峰苍木古,泉奇水绿,加之田园幽静,民族风情浓郁,是减缓压力、休闲度假的乐园,是科普旅游学习自然知识的课堂,也是了解布依族文化的美丽场所。

间歇泉和太阳泉不但得到游客的认可,受到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坡岗乡民的浓厚兴趣。他们在属地范围的群山中搜寻,希望有新的地质奇观被发现。但是到目前为止,新的地质奇观并没有出现。其实,景区管理部门和当地乡民大可不必沮丧,因为一个“神泉”的存在已经相当难能可贵,而两大奇泉在相距两三千米的区域露头,在世界岩溶地表形态中,也是非常罕见的。间歇泉和太阳泉,的确是伟大的自然赐给这块土地的“神泉”。

寻找自然奇观,不但能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在野外搜寻的过程中,还能起到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作用。黔西南自治州户外运动协会把坡岗作为活动基地之一,探寻出多条适于集体户外活动的线路,多次组织会员到坡岗开展活动。健身效果先且不说,山风微微,清泉潺潺,在岩溶谷地、茫茫大山中探寻自然奥秘,未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间歇泉和太阳泉的开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去做,观测记录出水规律,统计太阳泉的年出水总日数和详细时间分布数据,这些都是需要细心做好的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够为地质、生态科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同时为旅游者提供最佳游览时间的数据参照,从而提升景区的旅游服务质量。

间歇泉和太阳泉,因为它们的美丽神奇,因为它们的科学价值,也因为千百年来精心守护它们的布依族人的热情,越来越为世人所知。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