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黄坪营
嘉庆三年(1798年),兴义置县,行政区划包括黄坪、捧乍、布雄三营,中左、中右二里,巴结、者安二亭,黄坪营前身为黄草坝营。对兴义的土司,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黄草坝札记》中有如下记述:“黄草坝土司黄姓,加都司衔。乃普安十二营长官司之属。十二营以归顺为首,而钱赋之数则推黄草坝,土地之远则推步雄焉。”
一、黄坪营溯源
黄坪营之“黄”字,与黄姓土司之“黄”字,并不是黄坪营名称来历的因由。黄姓土司明初形成,而黄草坝之名,是因当地盛产中草药金钗石斛(黄草)而得名。早在元代,这里就被称为“云南行省普安路黄草坝地”。
明代的普安十二营,由元代土司制度衍生。
南宋末年,兴义地区属彝族先民建立的自杞国势力范围。蒙元军队攻灭南宋的策略,是远距离迂回兜击。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秋,蒙古大汗蒙哥遣其弟忽必烈(元世祖)和大将兀良合台率十万蒙古铁骑,从宁夏六盘山出发,行程两千余里,过大渡河,跨革囊(动物皮制作的皮筏)渡过金沙江,先攻灭大理国,然后向东吞并自杞、罗殿诸小国和部落,进而攻灭南宋政权。
大元帝国灭亡南宋及诸小国后,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度,由原住民族自行管辖属地。之前,彝族首领阿旺仁占据贵州西南部南北盘江流域,阿旺仁的后人益智依附蒙古,被授于矢万户府万户,世袭。
《元史·地理志》载:“元世祖之至元十二年(1276年),改于矢部万户为普安路总管,隶云南行省,领和龙、八纳、习旧、普定四部”。四部的地理位置,《寰宇通志》、《贵州通志》等志书载:和龙部,在今兴仁东境;八纳部,在今盘县境;习旧部,在今晴隆境;普定部,在今兴义及东境。这些地区,均为明代普安路内。关于四部的首领,清乾隆《贵州通志·前事志》记:“于矢酋益智,有谋略,善驭众,部人咸怀信畏威,延佑四年(1317年)授怀远将军,曲靖宣慰使,掌普安路总管府,世袭普安路总管,诸蛮服其威信,树德政碑颂之。”益智,是为彝族龙氏,又名龙益智。之后,彝族四部逐渐扩展为十二部,形成“普安十二营”,“十二营”的首领,清光绪《普安州志·苗蛮》记:“皆为龙氏后裔。”
由此可知,以彝族先民首领龙益智掌控的四部为根基,于矢部经多年苦心经营,于元代在普安路属地形成十二个彝族支系头人统治的十二块辖地,也就是普安十二营。在明初,根据这十二块辖地,普安州府行政区划中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特别行政区划“营”。《明史·土司传》记:“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普安安抚司,州领罗罗夷民十二部,号十二营”。据此,“十二营”应为普安彝族先民建立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一般来说,中国历史上,“营”之称谓基本上是指驻兵的地方,于是许多驻过兵的地方名称中都带有“营”字。明代的普安十二营,最初是承袭彝族土司制度的一种基层政权组织。在土司制度下,彝族地方势力逐渐强大,龙益智家支沙、龙、陇等大姓家族家支繁衍,分地而治,形成十二部。据查,如今的兴义市七舍、乌沙等乡镇,许多地区曾经为彝族沙氏土司辖地,沙子母抗吴王(吴三桂)的故事在兴义家喻户晓;“乌沙”之名,或许与“乌蛮沙氏”有一定的关系,应该较为古老。
当时,于矢部部族及辖地号“十二营”,包括属现六盘水市盘县的簸箕营、归顺营、狗场营、毛政营、普陌营;属现普安县的楼下营(旧营)、鼠场营;属现兴仁县的马乃营、鲁土营(鲁础营);属现兴义市的黄草坝营(清代称黄坪营)、捧乍营、步雄营(布雄)。“营”的首领称“营长”,营的组织为军事与行政合而为一,地域与血缘相互结合。当时彝族等级界限森严,族民分黑夷、白夷和刚夷三等。黑夷最贵,世为酋长;白夷次之,世为把目;刚夷为下,世为臣仆。辖地之中的其他民族则臣属于彝族土司。这些地区实际上是实行“营长制”的土司管理制度,土地属土司、土目所有,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土司的佃户或兵丁,谓之“土民”或“土兵”,土民既要当兵又要纳粮,此外还有许多摊派和杂捐。明代《天启实录》载:“平时则输之粟,有急则助之兵。”《兴义府志》也载:“猓苗在昔为土目之佃户,即土兵也。”
当时,土司、土目专横,辖地案件和纠纷,全凭他们决断,人民纵有冤屈也不敢申辩,否则就会被视为“背主”,将受到严厉的惩治。
二、黄坪营的族属变迁
大明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彝族土司管理地区,逐步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制度,开始了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随着朝廷统治力量的不断加强,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普安安抚司改为州,彝族土目控制的辖地,部分改由布依族土目或是汉族流官管理。
清咸丰《兴义府志》载:“永乐十二年(1414年),普安安抚司慈长谋不轨。十三年(1415年)十二月,改司为州,隶贵州……州辖十二营地……十二营者,马乃营、鼠场营、楼下营,此三营地,今为普安县地;捧乍营、步雄营、黄坪营,此三营地,今为兴义县地;鲁土营、归顺营、狗场营、普陌营、毛政营、簸箕营,此六营地,则今为普安厅地。”
普安十二营中,兴义地界内的黄草坝营,就是历史上由其他民族土官取代彝族土目进行管辖的区域。明初,定南侯景双鼎驻军黄草坝;洪武十六年(1383年),武昌府江夏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人黄昱助克普安有功,处以黄草坝营地,命屯守,治所在今黄草街道办事处内。清咸丰《兴义府志》载:“黄昱,武昌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从傅友德克普安路有功,是年以今兴义县之黄坪营地处之,命之屯守。”从此,黄草坝营不再由彝族土目掌管。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黄昱之子黄光嵩助平马乃营(今属兴仁县境内)土目有功,遂命为黄草坝营长世袭。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记载:“洪武二十一年,授黄光嵩为世袭黄坪营长,天启时,授黄汝桂参将,仍世袭黄坪营长。清嘉庆六年,授黄天运土守备职。”
有意思的是,如今的黄氏后人,均为布依族,则是特定历史时期汉族人融入布依族群体的体现。
这一时期形成的普安十二营中,黄草坝、步雄、捧乍三营,辖地在今兴义市境内。除黄草坝营由融入布依族的黄氏管辖外,步雄、捧乍两营仍由彝族土司掌控。捧乍营为彝族龙氏所居,步雄营为彝族陇氏所居。陇氏为龙氏分支,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记载:“改龙为陇,别嫡庶也。”实际上,他们一脉相承,均是续彝族先祖益智发展起来的家支。
黄坪营初设于黄草坝,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迁入西峰林中的鱼龙寨。鱼龙寨中的《鱼龙拒控碑》、《社产社祭碑》等文物,记录了黄坪营由布依族黄姓土目管理的历史信息。
从黄氏先祖黄昱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屯守黄草坝营开始,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黄坪营迁入万峰林鱼龙寨,经过近350年时间,黄坪营黄氏族人早已完全融入布依族社会中,族中掌权者也以布依族土司自居,衍生出众多布依族马目,掌控兴义黄坪营各地政治、经济。
黄坪营黄氏土司、马目的统治一直延续到清末,甚至在民国时期也还有一定影响。作为黄坪营营治所在地的鱼龙,在近200年的时间内,成为管辖众多屯寨的行政中心。《兴义府志》记载,黄坪营管辖屯寨如下:
黄坪营屯寨凡一百十有五:东革、木贾、燕子窝、喇叭寨、毛梨、破古、纸槽、虾蟆井、大箐口、锅底、牛膀子、倮烘、泥墨古、上下阿龙、革里、喇叭箐、长冲、水淹坪、抹角、钱粮地、革喇箐、箐上、苦竹箐、乾塘、小龙井、大龙井、新寨、屯上、南洞、猴场、红木斗、毛梨上寨、米纳、阿五寨、酸枣、雀笼山、泥溪坝、纳省新寨、海子、上下必省、板笆、纳贡、马别大寨、马别桥寨、上中下木笼、枫塘、红板桥、打邦、顾古坡、罔明塘、补戛、上下补路、洒金塘、坝由、笔架山、山卡、花月、瓦革、洒贡、洒井、喇巴、戈底、东升、木舌、周别、普子、安马、乐号、坝索、普洞、普垤、滥马蒿、省鲊、卧戛、树洒、者英、柯仙、烘堵、马岭口、香树塘,以上皆汉民寨。东坝、坝美、包谷山、阿扯、上下那年、尾岔、董谷、阿甸、普别、上下瓦戛、上中下纳怀、响革、泥取、泥尾、大小坡螓、木求、松林、卡路、厂诺、龙当、大坪、物喇、乐蔗、者磨、查白、纳烘、纳既、奄章、平寨、乐立、鱼龙、弄戛、满沟、偏头山、洒以、狗洞,以上皆苗寨。
锥状坡峰
清代,布依族被统治阶级称为仲苗,这里所说的“苗寨”,实际上是指布依族聚居的村寨。鱼龙作为布依族村寨和黄坪营营治所在地,历经300年时间,在万峰林中发展出大大小小的布依族村寨不计其数,孕育出极其浓郁的布依民族风情。祭祀活动衍生出来的傩仪、素有天籁之音美誉的“八音坐唱”均有传承;年节时日,各布依族村寨群众祭山祭树,祭田祭水,仪式古朴神秘;月下花前,布依族小伙吹奏木叶,布依族姑娘静静聆听,间或拿着自制的土电话隔着灌木丛互述衷肠,一幅“浪哨”的恋爱故事拉开序幕;古老的村寨中,淳朴的布依族人热情好客,家酿的“便当酒”清淡香甜,打糍粑的场景笑语欢歌,游客可以参与其间。
万峰林中布依族人家修建房屋,大多采用当地石头作为墙体建筑材料,传统的村中小道、跨河桥梁等,也均为石头构建。在万峰林气势磅礴的石峰之中,座座村寨散布于纳灰河两岸,夕阳西下,炊烟袅袅,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万峰林中,曾经的土司衙署早已不复存在。在一个名为乐立的布依族村寨,建有一座乐立桥,横跨在纳灰河上。乐立桥东南角,立有一通《乐立建校碑》,碑刻原树于乐立桥东南侧数十米处的乐立小学中。碑文记载,乐立小学建于民国15年(1926年)。因成危房,乐立小学现已弃置,但原址还保留有校舍房屋。校舍坐东向西,面阔五间,为穿斗木构硬山小青瓦顶建筑。前檐柱采用整石制作,瓜形柱础。乐立小学旧址及《乐立建校碑》,见证了西峰林布依族聚居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