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马岭河的峡谷景观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二节 马岭河的峡谷景观

马岭河峡谷是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峡谷发育的过程中,留下许多值得地质工作者去研究的地质现象,这些地质现象,在游客眼里,是神奇美丽的景观。在马岭河,大自然创造神奇和美丽的过程,就是对石头精雕细琢的过程。

一、嶂谷峭壁

根据表现形式的差异,河谷地貌有多种类型的划分,其中的峡谷,一般是指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其横断面呈“V”字形。峡谷一般发育在构造运动的抬升阶段,生成于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

马岭河峡谷谷坡岩石基本上属于三叠系石灰岩,峡谷因暗河顶部坍塌而成。峡谷谷底宽30~50米,最窄处仅20米,而两岸垂直谷坡高度为100~150米,最高处近200米。谷坡近于直立,谷地深窄,属峡谷中的嶂谷类型。

深邃嶂谷

嶂谷,属于峡谷发育的早期阶段。在马岭河峡谷底部,很多地段能够看见岩壁向内凹进,上部岩石像帽檐一样悬空伸出,这是因为水流对谷底两岸不断侵蚀,慢慢溶解嶂谷底部岩石形成的。水流继续侵蚀,岩石越凹越深,某一天达到一定深度后,因承受不了重力作用,上部岩石就会坍塌。随着水流日夜不停地溶蚀和冲刷,河床会慢慢变浅,河岸会慢慢由峭壁变成缓坡,那时,马岭河峡谷就会消失。在马岭河峡谷消失的时候,也许通过地质作用力塑造,兴义的纳灰河或者其他地方,又会出现更加美丽更加壮阔的地质景观。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年的漫长岁月才能够完成,处于峡谷发育嶂谷阶段的马岭河,正是石奇峡幽、谷深流急、瀑布密布的最美丽时期,是喀斯特峡谷地貌的典型代表。

站在马岭河峡谷谷底抬头仰望,高耸的峭壁立面仿佛是巨刀劈就,组成峭壁的岩层厚薄不一,层层垒叠,直入天际。数十米宽的嶂谷顶部,现出一线蓝天,“天沟地缝”的美名,确实名不虚传。

历经千万年风雨侵蚀,马岭河峡谷峭壁表面呈现灰、白、黑、土黄等颜色,岩石间布满青草灌木藤蔓,一些树木依靠气根在岩石缝隙间顽强地生长,把一片片翠绿散布在近于垂直的峭壁各处。这些悬挂着的生命,随着谷风轻舞,配合着虫鸣鸟唱,与谷底哗哗啦啦的流水声遥相呼应,唤醒一谷生机。

二、水体组构

马岭河发源于乌蒙山系白果岭,在马岭镇大蚌、小蚌以上的上游和桔山街道办赵家渡下游,被称为清水河;中段因两岸有马别大寨和马岭镇,被称为马别河。

马岭河天沟地缝全长74千米,海拔从1800米至750米,落差1000余米,自然坡降高达千分之十四;马岭河多年平均流量51.96立方米/秒,最小月平均流量7.46立方米/秒。马岭河没有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那一类主河道裂点大瀑布,而以众多落差较小的跌水代之,因此虽然河道流水汹涌湍急,但没有特别巨大的跌落,非常适宜漂流,是开展急流皮划艇运动的理想河道。

马岭河峡谷支流,是马岭河十分奇特和壮阔的景观。丰水季节,100多条瀑布从河谷两岸悬崖绝壁飞流直下,大者气势磅礴,小者如珍珠飞洒,河谷里水雾弥漫,彩虹频现。群瀑依托嶂谷的幽深,嶂谷凭借群瀑的灿美,从更高层次上塑造出一幅幽谷诗画美景,这在我国瀑布景观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清朝时候,兴义曾评选“黎峨八景”,其中的“雨洒芭蕉”,指的就是马岭河峡谷的一条瀑布。那条瀑布的地表来水,来自穿越兴义城区的湾塘河,河水流到马岭河峡谷,从峭壁顶飞流而下,银链悬空,雾气蒸腾,银珠般的水滴溅洒在悬崖下的芭蕉叶上,飞珠溅玉,彩虹贯谷,蔚为壮观。

清朝诗人刘以诚曾赋诗描述“雨洒芭蕉”的壮美景观:

马岭河瀑布群的形成,得益于独特的地质地貌结构。峡谷所在地,地下岩层中泥质夹层较多,透水性较弱,大气降水很难渗透出去,极易形成地下暗河;峡谷两岸谷坡顶部向外延伸地形十分宽缓,由远及近向河岸谷坡顶部坡降,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和汇集,地表溪流泉水密布,与地下暗河相互作用;马岭河主流水量大,下切速度快,沿岸支流水量小,季节性变化大,下切速度滞后,于是形成众多瀑布飞坠峡谷的壮丽景观。这些条件的组合,在世界范围的岩溶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它们的共同作用,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岭河峡谷瀑布群。

马岭河峡谷两侧,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近于直立的嶂谷崖壁。通过水的溶蚀作用,这些石灰岩逐渐出现了一些地下水通道,于是,一些泉水便从近于直立的嶂谷崖壁的不同高度出露。由于岩石面近于直立,这些出露的地下水也像瀑布一样,临空飞泻,形成了泉瀑景观。这种被称为飞泉的泉瀑景观,在自然界中是难得一见的奇妙景致。

汹涌奔腾的河床流水,直坠千尺的瀑布,岩壁涌出的飞泉,以及由这些流水激荡起的满谷水雾,共同营造出深邃峰谷的水体组构。晴天朗日,总会有道道彩虹扎入谷底,让游客触手可及,因此马岭河峡谷又有彩虹谷的美誉。

三、天星画廊

在马岭河峡谷的峭壁间,钙华堆积密集,这是这条大峡谷又一独特的喀斯特景观。

钙华又称石灰华,是由岩溶泉、河流、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一般具有多孔隙的海绵状结构,以及薄层壳状、块状构造。钙华的形成,需要有地下水或地表水,同时还需要十分适宜的环境,往往还需要有植物的作用影响。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使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一些地下热水以温泉的形式出露后,由于压力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改变,溶解在热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常在泉口附近沉淀,形成泉华,其中以碳酸钙沉积物形成的钙华最为常见。钙华沉积模式最常见的有4种,分别是泉水、河流障、湖泊和沼泽钙华沉积。

简单地说,水与石头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石头被溶解;在温度、压力适宜的环境下,这些被溶解的石头与水脱离重新沉淀,生成次生碳酸钙。次生碳酸钙依附在植物上,形成整体较薄,孔隙较大的壳状、块状石头,这就是钙华。

马岭河峡谷中,钙华堆积十分丰富,在天星画廊步行游览段,高120~150米,长约2千米的嶂谷悬壁上,层层叠叠,绵延不断。这些呈垂幔状、肺叶状、鳞片状以及扇状等形态各异的钙华堆积,面积达20万平方米以上。

马岭河峡谷天星画廊景区,分布着几十条飞流而下的瀑布,这些瀑布,大部分是从峭壁石缝中奔涌出来,实际是泉瀑。景区峭壁上,遍布青草灌木藤蔓,这些条件加上温度、压力等因素的作用,塑造了景区岩溶钙华堆积奇观。在景区步行游览段,峭壁上钙华堆积层出不穷,形状千姿百态。有些钙华体,所依附的青草灌木藤蔓没有完全被碳酸钙覆盖,看上去石中有草,藤中有石。峭壁顶端的瀑布和峭壁间涌出的飞泉倾泻而下,有的直落谷底,有的遇上钙华体阻拦,根据钙华体表面形状分流而下,洒下一挂挂水帘。很多地方,钙华体重重叠叠,水流逐层下泻,聚而又分,分而又聚,反反复复,好似变幻万千的晶莹珠帘,形成自然界中极为罕见的钙华瀑。

峭壁、瀑布、飞泉、钙华堆积、悬崖藤草,放在其他地方,每一样都是一道悦目的景致,组合在一起,自然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长卷,气势磅礴,动静相宜,不能说在地球上绝无仅有,但肯定是世间罕见。

四、崩塌石

马岭河峡谷沿岸,峭壁耸立,树丛交织,藤蔓盘绕,游人能涉足的范围,除了天星画廊步行游览区,还有峡谷激流漂流区。乘上皮筏,在幽深的峡谷里随波逐流,欣赏两岸诗画风光,感受激流漂流激情,无疑是人生难得一次体验。滩阔浪缓处,尽情浏览峡谷两壁风光;滩陡水急时,紧握皮筏扶手,享受奔腾飞跃的狂放。就在游客尖叫失声的当口,一墩墩巨石突然出现在前方河道中,皮筏朝着巨石扑上去。游客不知所措之际,技术娴熟的驾筏师傅竹竿轻点,皮筏微微一侧,悠然绕过巨石,继续追逐洁白的浪花,漂进一片水流平缓的潭里。

峡谷崩塌石

皮筏在水潭里缓缓向前,游客回过头,眺望兀立河道中的那些巨石,只见它们周身布满蜂窝状的浅浅坑洞,遍体覆盖青苔,有的巨石上长满低矮的灌木草丛。飞瀑流水间,磐石周围,水雾弥漫,劲风轻吼,各种植物枝摇叶动,轻歌曼舞,正在游客舒缓心情依依惜别之际,水流突然加急,又一块巨石扑面而来……

这些巨石,是马岭河峡谷成长过程的一个标本。千百年来,它们年复一年地经受激流的冲击,傲然屹立在河谷中,一天天孕育出属于自己属于峡谷的生机。这些巨石之所以能在河谷中扎下根来,得益于他们庞大的体积,数百立方甚至上千立方的大个头,让汹涌澎湃的激流也无可奈何。

在“雨洒芭蕉”飞瀑下方河道中,一块巨石的体积达到近万立方米。峡谷景区管理部门从峡谷西岸修了一道铁索桥,将西岸与巨石连接起来,成了穿越河谷的一条便道。走过铁索桥,踏上谷中巨石,可沿石上小径漫游,途中树木成林,藤草遍布,还有石砌拱门两道,观景平台数处。巨石东侧,一道铁索桥桥肩落于石上,索桥直通谷底东岸。从块头上看,这块巨大的岩石,简直就是一座小山。

巨石遍布马岭河峡谷谷底,它们的存在,与马岭河峡谷的形成息息相关。在地下河、地下溶洞顶板崩塌之前,这些岩石或许是连为一体的,因为上部岩石自身重力产生的巨大压力,将这些岩石活生生撕扯出一条条裂缝,然后因压应力、剪应力的作用,这些岩石沿裂缝被压剪分离,坠落暗河谷底。顶板崩塌,没有顶板的河流汇集了更多的地表径流,河水流量不断增大。在汛期和雨量充沛的年份,奔腾的山洪一遍遍冲刷着马岭河谷,那些崩塌下来浮在河谷表面的石块,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被急流带往下游,成为下游某处河滩的沙粒卵石;块头巨大质量较重的,与河床底部形成的摩擦力远远大于流水的冲击力,像生了根一般,稳稳安扎在原地。

五、岩壁洞厅

在马岭河还是地下河,没有出露地表的时期,它的两岸并不是规规整整,笔直一线的,跟现在的许多河流一样,有水流湍急的险滩,也有流水平缓的河湾。在那些河湾地段,河水还会倒旋回流。与地下河相伴的,还有大型水平溶洞。

水往低处流。在一定条件下,水是任意流动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冲刷岩石。兴义的岩石,大部分都能够溶解于水。因为所含物质的不同,岩石被水溶解的速度也不尽相同。当年的地下河两岸,有的岩壁深深向内凹进一片,还有的地方,外面的岩石还没有被溶解,内部的岩石被水侵蚀掉,形成穿洞模样。于是在地下河两岸的岩壁中,就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洞厅。地下河顶板崩塌,两岸洞厅出露。河水不断冲刷河谷,切割河床底部,对高处的岩溶洞厅却没有直接冲刷,峡谷两壁的洞厅按照自己的方式演进。钟乳石不断生长,岩石表面慢慢爬满青苔。

岩壁洞厅

因为作用因素的不同,溶洞从地面、洞壁到顶板,被塑造出各种不同的模样。游览马岭河峡谷步行段,形态不一的洞厅随处可见。

六、红椿胜境

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天生桥水电站建成蓄水,兴义南部的南盘江河段突然间变成了烟波浩渺的人工湖泊。湖泊内,山峰浮动,构成上千个全岛或半岛,加上湖周万峰环绕,万峰湖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天生桥坝高180米,蓄水102.57亿立方,水面面积816平方千米,迂回在黔、桂、滇三省区之间。万峰湖水深面广,水体透明度达2米以上。万峰湖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享有“万峰之湖,西南之最,南国风光,山水画卷”的美誉。

南盘江是珠江水系的正源,马岭河是兴义境内南盘江的重要支流。马岭河在则戎乡红椿坡阳一带注入万峰湖。沿入湖口蜿蜒曲折向上游延伸,在红椿附近形成群峰环绕的湖面。这里峰回水转,万峰倒映,景观十分秀丽。乘船进入红椿神秘幽深的高峡平湖,两岸群峰耸峙,高峻参天,湖光山色如梦如幻。

站在山峰上观看,坡阳入湖口喀斯特山峰层次分明,犹如一幅立体感极强的泼墨山水长卷。低矮的锥峰从湖岸斜坡密集向北部上方展布,层层叠叠,于静寂中仿佛能体会到涌动之意。远处的山峰骤然高耸,似屏障围护着靠近湖面的密集锥峰。坡阳入湖口喀斯特的无数山峰,给人以步步登高的立体观感。

红椿水上石林

入万峰湖的马岭河道,好似一条碧绿玉带,轻柔舒缓。这条轻柔舒缓的玉带,生生撕裂两岸群峰,把形如屏障的连绵大山戛然剖断。坡阳入湖口,就像马岭河段高峡平湖神秘风光的大门,乘上游船,经坡阳入湖口逆流北上,秀美风光尽收眼底。

湖口南侧的万峰湖面,三面环山,所处地形地貌是坡度较缓的河谷岸坡,岸坡之上主要为喀斯特残丘。这样的地形,出露的岩石表现为在石头基座上,石柱、石峰林立,似人物似鸟兽,似笋似刀似剑,姿态万千,一片片呈石林状分布,总面积约3平方千米,地面海拔800米。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坝顶设计高程791米,万峰湖相应水位高程789.86米,正常蓄水位高程780米。相对接近的高程,使万峰湖水面接近石林的下部,许多石柱、石峰倒映水中,随波摇曳,好似有了生命。石林仿佛长于湖面,湖中倒映石林,于是红椿这片石林就被称为水上石林。

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造就了这一组不可多得的岩溶胜境。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