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何家大院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四节 何家大院

大清同治初年,为躲避兵燹,何应钦祖父何春荣率一众家小,自黔、滇交界重镇捧乍举家迁到石山中的泥凼五台寨。经多年务农和经商积累,家业不断发展壮大,家族逐步站稳脚跟。随着何应钦父亲何其敏及弟兄先后成家立业,家族到了分门立户的时候,长子何其宽迁到泥凼五台寨垭口修建私宅,三子何其慧选中五台寨寒卜岭,次子何其敏迎娶泥凼布塘史家小姐(何应钦生母),定居于泥凼街子,其庄园被当地人称为“何家大院”,即现在的何应钦故居。

一、何家水井

据传,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何其敏为择阳宅屋基,请风水先生遍寻泥凼周边山水,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地势。一日清晨,先生追撵山形至泥凼街子西北龙荫大山,看见零星坐落几户人家的街子中间雾气蒸腾,阳光照射,紫烟缭绕,先生心中不禁一动。先生定睛细看,只见那片紫气升腾的斜坡背靠龙荫大山绝壁,左右各从绝壁底部延展出一峰土丘,恰似一张太师椅的靠背;街子对面,广西桂北丘陵的万千丘峰涌动连绵,层层叠叠展布数十里,从远而近聚于脚下,活脱脱一方“大将点兵”的风水宝地。先生异常兴奋,飞奔五台寨,向何其敏报告堪舆结果。

何其敏带着族人,随风水先生赶到泥凼街子。此时雾气已经散尽,只见半坡崖壁上有两眼清泉,泉眼一般高矮,左右间隔5尺,泉水晶莹剔透源源流淌。这里地处崖壁,要建房立宅,首先要垒砌两丈四五高的挡墙,要在半山斜坡上填充、夯实并修整出平坦屋基,工程量极其浩大,普通人家绝对没有在这里修建家宅的经济实力。好在何家颇有家底,何其敏在风水先生鼓动下,倾举家资,垒出地基,建了栋穿斗木结构硬山小青瓦顶的传统民宅,这就是何应钦故居的最初原形。

两眼泉水源源流淌,为防泉水满溢,何其敏建宅时在东北角靠挡土墙的位置挖土筑石,将泉井砌出连接房舍排水设施的排水沟。井池建成,泉水水位超过泉眼尺许,再不溢涨,无论酷暑大旱,还是暴雨倾盆,无论何家用水多少,水位总是停留在一个位置,稳定在同一刻度上。何氏屋基有两丈四五高,站在屋基下,那池泉井好似悬于空中。最为有趣的是,何家泉井池顶封闭,仅留出尺半边长的方形井口,然而井池中却自然生长数尾尺许长的长须鲶鱼,使井池泉水在稳静中平添几分灵动。

何应钦故居的水井,突出地体现了喀斯特地区山高水高的特点;而井水水位的衡稳,又是大气压力平衡的巧合。光绪元年(1875年),何宅竣工,15年后,何应钦在这里呱呱坠地。1945年,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帝国政府投降,家乡人深感自豪和骄傲,将何家大院这口泉井池称为“受降井”。1987年,何应钦病逝于台湾荣民医院,享年九十九岁,乡人叹其长寿,取“受降井”谐音,谓何家大院井水为“寿祥水”。

泥凼何家大院井泉水宁静,坡岗间歇泉水奇特,马岭河峡谷泉瀑水灵动,它们共同组成了兴义的灵泉景观。兴义地处喀斯特发育地带,相信还有更多具有自身特点、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井泉,等待有心人去探索,去发现。

二、何家大院

泥凼乡民说:何家搬到泥凼街子的时候,何家大院左右两侧都有民舍,只有大院这块地点空着,这处阳宅是老天留给何家的风水宝地。何家出了何应钦、何辑伍、何绍周等国民党军政要员,据果推因,泥凼人有此说法不足为怪。

何家大院坐北向南,面积1200余平方米,为三合院式建筑。大院南侧、东侧建有挡土墙,挡土墙采用被当地人称为“黄泡石”的巨大岩石砌筑。“黄泡石”是常年受山水浸泡的石灰岩,因风化作用,组成岩石的颗粒粗大,看上去像砂质岩。

挡土墙高7米余,向上内收采台砌筑,底部厚2.5米,顶部厚1.4米,采用人力加工的长条形石料,每条石料长1米以上,宽0.5~0.8米,厚0.3~0.5米。这些料石,最重者达1吨左右,无论开采还是砌筑,显然费了不少工夫。何家大院房屋地坪位于挡土墙之上,由于挡土墙过高,所以在南侧正面沿挡土墙方向修建了宽1.2米的石踏步,石踏步40余级,外侧面为厚重料石错缝砌筑,平面长度近30米,自东向西而上,中途设有两级减压平台,顶部为长度约10米的平台,自平台向北垂直折转,通过八字形垂瓜山门,就进入何家大院院墙内。

何家大院建筑重柱青瓦,正房、两厢四平八稳,规整划一。三合院房屋为封火山墙穿斗木结构小青瓦顶,正房、两厢设计为二楼一底走马转角楼形式,正房二层除明间外,设计为前带廊,厢房一、二两层均设计为前带廊;两厢在南侧尽头处砌筑山墙。由于以三合院走马转角楼的形式相连,正房两侧封火山墙与两厢后侧石墙相连,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何家大院以石板铺砌天井地坪,用条石砌筑房屋台阶,石柱础上雕龙凿凤,石头的运用无处不在。这些构件所用石材,采自泥凼当地的山间,为质地坚硬的青石,材质十分细密,加工后显得十分精致。

何家大院鸟瞰图

何家大院最初建成的正房、次间以木爬梯通向楼上隔层。1917年何应钦就任黔军第五混成旅旅长,1930年就任国民党军政部部长,在他两次重要升迁之际,家人都对房屋进行了整体维修,加建两厢,并以墩接落地柱方式,将房屋整体抬高。房屋抬高,体现了家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期盼;房屋整体加高的工艺手法,表明当年泥凼周边的工程师傅已经掌握了较高的建筑技巧。

何家大院厢房石构件雕刻精细,图案美观细腻,是何应钦就任军政部长后,请外地名师设计绘制图纸带回老家,由二哥何应禄聘请技艺高超的石匠依图刻凿而成。大院最抢眼的石作工艺,集中表现在石柱础和石凳上。柱础学名柱顶石,即垫在立柱下边的石头,主要用于防止木柱因受潮和雨淋而朽坏,在兴义一带的民间建筑中,有较为普遍的使用。

从立面看,何家大院的石柱础有鼓形、瓜形、莲花形、圆柱形、方柱形、须弥座等多种,最为常见的是鼓形和方柱形、数个须弥座重叠以及方、鼓、须弥座交相组合形。鼓形、瓜形是从南瓜、葫芦等自然物形象演变而来,为仿生学在建筑上的运用。

何家大院石柱础的最大特点,是莲花形、须弥座与圆柱形、方柱形的配合使用。莲花形与须弥座源于佛教,佛家认为,莲花清廉,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寺称莲寺,佛座称莲台,佛龛称莲龛,僧房称莲房,袈裟称莲花衣,莲花几乎成了佛教的标志。须弥座,又称“金刚座”。何谓“须弥”?其说有二:一说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名山;一说是喜马拉雅山。不管怎样,皆为佛家圣地,同样崇高伟岸。将莲花形、须弥座运用于古建筑的石柱础上,意在表现该建筑物的高雅、吉祥与神圣。何家大院石柱础上莲花形、须弥座的大量使用,同泥凼在清代中晚期盛行佛教有关。

此外,石柱础上用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等手法雕有龙、凤、麒麟、桃、石榴、花草、万字格等动物和纹饰,这些图案造型优美、寓意深远、构思精巧、工艺精湛、刀法娴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何家大院内的石凳,是除了石柱础外石作工艺的又一大特色。这些具有实用价值用于日常生活休息的石凳,共保存下来14张,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泥凼石匠的高超技艺。石凳形状均为正方体,一般靠墙或靠门放置,因此只有3面雕刻。

大院内石凳广博深邃的文化内涵,主要蕴藏在以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透雕等雕刻手法雕就的各种图案中,涵盖动物、植物、人物、器物、文字、几何形图案及其他自然物等方方面面,堪称民俗文化的“万花筒”。动物方面,常见的有龙、凤、鱼、猴、牛、羊、马、猫、鹿、象、狮、麒麟、蝙蝠、蝴蝶、仙鹤、喜鹊、孔雀、饕餮等等。仅麒麟就有坐、爬、行、凶、善等姿势和神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极为生动;还有一些牛、羊、马、鹿等,显得比较随意,颇富地方特色。植物有松、竹、梅、桃、牡丹、石榴、葫芦、月季、海棠、莲花、菊花、金银花;器物有宝瓶、古镜、古钱、如意、宝剑、花篮、竹笛、玉磬、犀角、鱼鼓、盘常、方胜、阴阳板、芭蕉扇;人物有佛像、天官、飞仙、八仙、寿星、童子、武士及戏曲人物;其他自然物有祥云、水波、漩涡、山川和几何纹,等等。这些图案几乎都是组合使用,从而衍生出更多吉祥、避邪的图案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在“石头王国”中生活的何家人永无止境的文化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放置在正房门前的两张整石镂空透雕“招财进宝”、“牧春”的石凳,石凳雕刻于清末。据泥凼的老人回忆说:“当年泥凼石堰子村的石匠何先荣老师傅,因母亲和两个哥哥吸食鸦片,不仅把家里的土地以及房屋都变卖了,还欠下大笔债务,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为了还清债务,何先荣就到何家做长工,用了4年的时间,不但把土地、房屋全赎了回来,还让自己成了家立了业。何师傅制作这对石凳的时候,是将整块石头放在旧时包银子的油布纸上进行雕琢,雕琢下来的石粉、碎屑一点也不能丢,因为最后从何家结算工钱时,要用凿下的石屑换银子,石屑有多重就换多重的银子。当年何师傅制作这对石凳耗时半年之久,光辣椒面就吃了一麻袋。”此说虽有夸张成分,但从侧面反映了泥凼石匠精湛的雕工技艺。

何家大院石雕

除了石雕构件,何家大院在后墙上,也有大量石料的运用。

由于地处断层地带,何家大院所在的地点岩石破碎,山体很不稳固,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何家大院依山势在斜坡地带修建,修建房屋时,除了前方砌筑挡土墙之外,后方还得进行山体开挖,以扩大房屋基础面积。何家大院在北侧后方和西侧均开挖了山体。开挖后,这些部位山体边坡垂直高度达3~6米,角度几乎与地面垂直,十分陡峭,很容易垮塌,时常伴有落石危险。何家修建挡土墙,护住这些容易坍塌的边坡。这些挡土墙的用料,与基础挡土墙一样,石块体积稍小,规整度稍差,砌筑工艺也欠缺一些。有了这些挡土墙,何家大院显得更加气派。

在何家大院三合院的西南角,建有一栋面阔3间的碾米房,两端以料石砌筑封火山墙,东侧山墙外搭建了一间偏厦,是磨豆腐、磨包谷的磨房。碾米房北侧边坡挡土墙前,依墙修建了一栋小巧玲珑的房屋,宽不足3.5米,深不足2.5米,西侧以边坡挡土墙作为建筑墙体,北、东、南三侧底部用料石砌筑了高2米余,厚0.4米的石墙,在北侧墙身开了一个高0.7米,宽0.5米的方形门洞,门洞加装粗铁条制作的栅栏式小门。石墙顶部,建有一间穿斗木结构悬山小青瓦顶小木屋,以石墙上伸出的预留条石作为柱顶石,木屋满铺楼板,楼板高过石墙顶部10余厘米,正好作为下部石室的顶板。小木屋通体装有棱形纹窗棂,南侧留有双扇小门。

这个小木屋,是何家的鸟兽房。新中国成立前,上部木屋喂养锦鸡,下部石室长期喂养两头金钱豹。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的很多夜晚,何家大院金钱豹的咆哮声能传出很远。这样的鸟兽房,在大院东侧基础挡土墙之下,当年还有一个,新中国成立后被拆毁。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