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兴义古道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一节 兴义古道

兴义开始有人类活动的年代,有据可考,最远古的,距今已经上万年;兴义最早的道路,想来没有人能够知道是哪一条。道路这个概念,在兴义历史上有记载的,或许是秦始皇时代的五尺道。

一、五尺道

秦灭六国之后,为了有效管控六国旧境,彻底征服北方匈奴和南方百越等少数民族,便于军情政令的传递和商旅车货的往来与通行,实现全国统一,秦始皇下令在全国修建了驰道、直道、新道和五尺道,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巨大陆路交通网络。秦始皇派将军常頞征调巴、蜀,经略西南夷。自今天的四川宜宾到云南昭通一线,常頞在崇山峻岭间开辟道路。因云贵边界山势高大险峻,修筑道路难度极大,修筑的道路宽仅五尺,史称“五尺道”,通于西南夷。兴义,正是五尺道经过的地区。

1973年,兴义万屯汉墓群被发现,之后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件精美绝伦的东汉铜车马。这说明,早在两千年前,兴义地区已经有了车马一类交通设施,伴随这些车马的,当然是道路。这些道路,即使不是五尺道的主干道,也应与之关系密切。

当年的五尺道是什么模样,现在已经无人知晓,就算有一段留存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去认定。这条道路途经山势高大险峻的云贵交界处,这段路途,山以石成,石坚岩硬,凭当年落后的设备和技术手段,要在这里修筑道路,困难可想而知。即使在各种设备和技术手段已经大为改善的今天,在这里修筑道路,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山高崖险,每一段道路的工作面十分有限,人力优势无法显现,修建速度自然受到限制;地寡民穷,筑路大军口粮供应难以就地解决;雨量丰沛,修路扰动山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加剧,加大了道路修筑和维护的难度。在这里修建五尺道唯一的优势,那就是不乏建筑材料——石头。

二、茶马古道

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彝族先民些摩徒部建立自杞国。经百余年经营,疆域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到广西红水河。如今的云南罗平、师宗、文山、马关,贵州的兴义、安龙,广西的隆林、西林等广阔区域,都属于自杞国疆土。自杞国横亘于南宋、大理之间,已然成为西南地区仅次于大理国的少数民族政权。

铜车马

元朝军队避开南宋正面防线,采取大迂回战略,力图攻灭南宋王朝。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秋,(元世祖)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受大汗蒙哥派遣,率领十万蒙古铁骑,从宁夏六盘山出发,行程两千余里,过大渡河,渡金沙江,灭大理国,东图南宋。此时的自杞国横亘在前,自然是必须扫除的对象。宝祐六年(1258年)秋,蒙古军队占领自杞国的主要区域;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彻底灭掉自杞国。蒙古大军以自杞国为基地,一路向东攻击,逼得南宋军队节节败退。

在冷兵器时代,战马一直对战争的胜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杞国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同中原汉族政权发生争端最为频繁的时期。从北宋立国的公元960年到南宋灭亡的1279年,300余年间,宋王朝先后经历了西夏、辽、金和蒙古的南侵,都城被迫南迁后,失去了北方的战马来源,南宋军队不得不寻找新的战马来源。当时云南出产战马,宋王朝军队把目光投向了云南,并在邻近的广西邕州(南宁)、宜州(广西宜州市)、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等地开设马市,以求获得大批云南战马,支撑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

大理国东有罗殿国、自杞国,南有特磨道阻隔,想到宜州、横山寨交易马匹,十分不便。自杞国、罗殿国皆从大理国购买马匹,转卖于南宋。自杞国西部接善阐(昆明),东边出境即是邕州属地,不必经过其他番国异道,能保证年年有战马到邕州横山寨出售,独占横山寨市马数量的3/4,100余年间,每年都将价值20余万两白银的数千匹战马输往南宋。

正因为有大理国和南宋广西的邕州、宜州、横山寨等地不间断的、大规模的马匹贸易活动,自杞国需要畅通大理地界和南宋地界的通道,于是,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得以向东延伸。目前,贵州省文物局已和云南省文物部门捆绑申报茶马古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兴义市境内遗存的古道名列其中。

八九百年前,彝族先民为了生活驱赶着成群的马匹,沿兴义古道由西向东前行,风餐露宿。史书记载,当时的自杞国不产马,然而随着马匹贸易的不断发展,沿途群众应该开始饲养马匹。至元明以后,广西泗城府(今凌云县)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马市,马匹的进出发生了根本改变,大批由泗城府交易的马匹,西向穿越兴义古道,贩至云南曲靖府,在那里分散开去,为繁盛的茶马古道提供大量的脚力。

在今天的兴义市,从白碗窑镇甲马石村至万屯镇佐舍村一线,全长约60千米的古道,途经白碗窑、乌沙、坪东、黄草、桔山、马岭、顶效、郑屯、鲁屯、万屯等乡镇(办),由西向东贯穿全境。这条古道应该始建于自杞国前后,明清时期成为广西泗城府至云南曲靖府的交通要道,因而得到进一步修缮。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云南、贵州,在总结由云南抵达广西的道路时,数处提及黄草坝。在他的《黄草坝札记中》记载:“按云南抵广西间道有三。一在临安府之东,由阿迷州、维摩州本州昔置干沟、倒马坡、阿九、抹甲等哨……抵广南富州,入广西归顺、下雷,而出驮伏,下南宁……一在普安之南,罗平之东,由黄草坝,即安隆坝楼之下田州,出南宁者……”又记,“黄草坝东十五里为马鼻河(今马别河)……东西南三面与两省错壤……其地田塍中辟,道路四达,人民颇集……”由此可知,在明代,兴义的交通条件已经比较成熟。

那时的古道,多建于自然岩石地段,有的地方用石料铺墁,宽1.2~2.5米不等。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城乡建设,兴义古道已分隔为数十段,但其中乌沙镇大水井、坪东街道办事处洒金、鲁屯镇七一等村的路段保存较为完好。这些古道,历经岁月风霜,为滇马、川马、滇铜、川盐等物资的转运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初的兴义古道,除险要之处外,应该没有太多修整情况。随着地区主干道的形成,在后期,群众可能进行了多次维修。现在的古道残存部分,大多以料石铺墁,据考证,许多为清代修建。至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受到中央政府的看重,加上地方势力的发展,兴义的交通算得上较为发达了,兴义地界的驿道得以逐步完善。

三、古驿道

周王室为了向各诸侯国传达政令、军情,专门设置人员、车马专司信息传递。在沿途,设有供食宿和更换车马的馆舍(驿站)。那时把步行传递消息称为“邮”,把乘车、骑马传递消息称为“驿”。秦承周制,以咸阳为中心,逐步完善邮驿制度,形成了最早的邮驿法规,并写入秦律,将邮、驿统称为“驿”,而且对沿途馆舍设置的距离也作出规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后来的历朝历代,交通不断发展,继承秦时称谓,把肩负军、政、民和商旅通行的道路统称为“驿道”。

清代的中国,依然保留着邮驿这种十分古老的通信方式。民国以前,兴义县内运输、官府送递公文均走驿道,这些驿道,部分路段与兴义古道重叠。

据《兴义县志》引《兴义古道考》载:主要驿道有6条,全长2078华里 [1] ,通行路线和里程如下。

由县城向东北:25里纳福桥(即马岭木桥),25里顶效塘(今顶效镇),20里万屯,经新城(今兴仁)、关岭、镇宁、安顺、平坝、清镇抵贵阳,共720里。

在清代及民国时期,这条道路是兴义至省府贵阳的通道,是兴义与外界联系的交通干道。如今兴义至贵阳的交通干线,总体走向跟这条驿道的走向大体一致。

由县城向东:15里幺塘,10里木桥,25里顶效塘,20里郑屯,经龙广抵兴义府城,共195里。

这条道路,出发时的走向与至省府驿道稍有不同,后会合于顶效,再分路至府城安龙。

由县城向西南:15里洒金塘,15里马格闹塘,20里革上汛,30里捧乍城,60里白云屯汛(临三江口),25里安厦(沙)塘,25里陇纳塘,共210里。隔江(南盘江)对岸即广西西隆州古障甲之马蚌寨。

这条驿道,是当年兴义县南出广西的重要通道,南端位于兴义市最西南的三江口镇,西临云南,南界广西,是真正的鸡鸣三省之地。

由县城向东南:30里奄(安)章塘,60里巴结塘,60里板七塘,40里坝达章塘,共190里,临南盘江。对岸即广西西隆州巴结甲秧梭寨。

这条驿道南端,连结南盘江坝达章官渡渡口,其下游不远的未那昂原有黔桂分界摩崖石刻一方,由于天生桥水电站库区蓄水,渡口及摩崖均被水淹没。

由县城向西:60里江底汛,经云南罗平、师宗、马街、宜良抵昆明,共698里;入滇之道不一,有由县城经乌沙过抹角桥到罗平。

这段驿道,为兴义西出云南的交通要冲。如今修建的兴义至云南公路,延续了该驿道的大体走向。

由县城向西北:30里枫塘,30里威舍与盘县交界,共65里。

兴义置县后,一段时间内曾隶属治所设于今天盘县的普安州,兴义与盘县的交通在那时十分重要。这条驿道,连接普安州与兴义县,是一条十分重要的交通干线。

除了以上规模较大的驿道,民国以前,兴义县还有2~3尺 [2] 宽的乡驿26条,918华里,包括县城至崇仁(安章)石公公40里,县城至永安(丰都)16里,安贞(橘园)至永安20里,安贞至响水4里,崇仁黄泥堡(山堡)至纳灰16里,县城至花月10里,县城至发玉120里,捧乍至田弯40里,乌沙青云村(营脚)至仁里(革里)20里,马岭至品甸40里,品甸至威舍40里,红板桥至威舍20里,县城至万屯26里,三家寨至坡岗20里,万屯至兴化30里,坡岗至赵家渡30里,七舍至佳克40里。

另外,还有通保驿道27条,共170里。

无论是通向省府及周边城市路面较宽的大道,还是连接乡、保的小路,这些由石块铺面,蜿蜒于崇山峻岭间,被我们称为古道的驿道,在那些远去的历史岁月中,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1华里=1里=0.5千米,下同。

[2] 1尺约等于0.33米,下同。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