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石牌坊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一节 石牌坊

兴义市境内,曾经有许多石质牌坊;现在,有的石牌坊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有的牌坊还原样屹立,诠释着远去的历史烟云。

一、牌坊的来历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最初的作用是用来祭天,后来发展成为祭祀圣人孔子的建筑。牌坊在明、清以后被广泛运用,成为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往往是一个地方的地标性建筑。

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在中国古代,“天田”是属于二十八宿的星官,共有两座,一座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位于现代星座划分的室女座,含意为“天上的田”;另一座属于北方七宿中的牛宿,位于现代星座划分的摩羯座和显微镜座,含意为“天子的田”。到了汉代,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取灵星含意,汉高祖刘邦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极度推崇儒教,用祭天的礼仪来祭祀孔子,以示对孔圣人的敬重。

牌坊的原始雏形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木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楣形式。在春秋中叶的《诗·陈风·衡门》中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记载,可见衡门出现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从春秋至唐代,城市的居民区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为若干块方形的居民区,称为“坊”,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上设门,便于通行,称为坊门。坊门最初跟衡门差不多,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在柱侧安装门扇。由于门扇没有用,被逐步取消,剩下现在存留下来的各种形式,古代这种坊门被官方称为牌坊,老百姓一般把它称为牌楼。

牌坊与牌楼存在显著区别,牌坊没有“楼”的构造,也就是没有斗拱和屋顶;牌楼有屋顶,具有更大的烘托气氛。明清以后,两者均发展成为功能相近、所在位置差不多的建筑物,再加上长期以来群众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最后牌坊与牌楼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

二、兴义棂星门

文庙棂星门

宋代,儒家把孔子与天相配,在孔庙和儒学中,以祭天礼仪来祭祀孔子,于是在孔庙增设棂星门楼。随着皇朝的重视,孔子成为中国的文圣人,孔庙又被称为文庙,棂星门成为文庙类建筑中轴线上的第一道牌坊门。按建筑材质,棂星门有木结构和石结构之分;按地域差异,有北方式样和南方式样之别。北方式样十分简洁,突出恢弘气势;南方式样十分精致,讲究雕刻之美。

棂星门最初的形制,是在两根木柱上部架设横额,构成门框,安上双扇栅栏门。后来人们觉察到祭天田星(灵星)是为了求得农业丰产,与祭祀孔圣人实在没有关系;当时称祭祀“灵星”用的牌坊为“灵星门”,人们见灵星的形状与窗棂十分接近,就把“灵星”改为“棂星”,“灵星门”也就成了“棂星门”。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列为帝国第十三个行省,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在以后的120年间,因为没有建成官学,很多读书人都要路途迢迢到云南参加乡试,除少数富足家庭,很多贫寒之士无能为力,有才学也被埋没。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17岁的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人田秋(字汝力)赴云南乡试中举,之后官至四川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等。

田秋在外为官,心系家乡贵州的教育发展。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田秋向皇帝上《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奏请在贵州开设考场、开乡试。后来又经巡按御使王杏勘上奏,嘉靖十四年(1535年),终获朝廷批准。嘉靖十六年(1537年),贵州首次开科,初定解额25名。开科本省,节劳省费,向学者日益增多,从此贵州人才四起,直追中原。

开科设乡试后,贵州各府、州、县建学之风盛行,不但兴办了大量的官学私塾,还修建了为数不少的文庙,尊儒祭孔一时成为风尚。

清嘉庆年间,兴义知县陈达庄建成大成殿;道光六年(1826年),知县张宗阳、乡人刘弼清等补建启圣宫、棂星门、乡贤祠、名宦祠等,在兴义老城大街建成文庙。文庙为五进庙宇,沿纵深200余米的中轴线逐级升高。民国31年(1942年),兴义县立中学成立,校址设在文庙,用乡贤祠、名宦祠做教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义县立中学改名兴义县第一中学,名称沿用至今。由于学校教学和师生住宿等需要,兴义文庙原建筑逐渐被改拆,现在兴义一中校园里仅存棂星门牌坊以及上下石踏步等部分石构件。

棂星门牌坊坐西向东,从结构上看,原来上部应该建有楼,现在已经损毁,只能算一座残牌坊。残存的棂星门四柱三门,通高5.13米,面阔8.4米,明间额坊横向楷书阴刻“棂星门”3个字,每字0.55米见方;两次间坊间字牌正面分别横向楷书阴刻“文经”、“武纬”4个字,每个字0.45米见方,背面分别刻着“救国家”、“救民族”6个字,从内容分析,应该是抗战时期留下的遗迹。

棂星门基座为须弥座,素面。基座上立方形石柱,由抱鼓形依柱石相夹,确保石柱稳固;柱顶搭梁坊,次间梁坊略低,外侧悬于柱外,内侧以榫头铆于明间石柱外侧。明间、次间底部梁坊整石制作,底部雕刻精致图案,基本贯通梁坊,类似于门罩。明间为龙纹图案,破坏严重;次间为鱼尾形,南次间保存较为完好。由于底部造型与梁坊相连,为一整体,因此虽然梁坊厚度增加,但底部没有再加设云墩石。

棂星门前后,建有40余级石踏垛,由两级减压平台将石踏垛分为3段,减压平台应该是原建筑物的基础所在。棂星门建立于第二台减压平台靠前部位。东部石踏垛北侧,立有6根八棱形顶部鼓面的石望柱,柱间夹石栏板,应该是文庙原泮池的构件。

历史上的文庙五进建筑,现仅存棂星门一道残牌坊,殊为可惜。在损毁的建筑物中,有一座天子台,当年台前设垂带踏道,踏道中部镶嵌封建社会中孔庙才能享有的五龙石雕。石雕采用深浮雕、线雕及少量透雕相结合的技艺雕刻而成,五条龙隐现于浮云中,角鳞毕现。居于石雕正前中部的龙体形最大,昂首前视,口含龙珠,神态威严。这件五龙石雕,是兴义境内雕刻工艺最精美的石质构件之一,在天子台被拆改后,由兴义市文物管理部门收藏,现存于下五屯刘氏庄园陈列馆内。

三、古镇鲁屯

兴义市东北部的鲁屯镇,历史上是普安卫中右所治所在地。如今镇内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古城遗址、老宅石墙、石砌古井等,远去的历史踪迹依稀可辨,古镇当年的风貌并未完全消失。

据鲁屯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入黔始祖李文明,是明太祖朱元璋胞姐之子,曾任南京兵部副郎兼太祖贴身锦衣卫掌印官。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率30万大军南征,蓝玉、沐英为副将军,李文明随沐英入黔,驻安隆峒(今安龙县)。因克普安路作战有功,李文明获世袭普安卫中右千户所掌印之职,留下鲁屯李氏一门。

清朝时候,鲁屯李氏家族兴学重教,领全省风气之先。当时贵州全省共有官学69所,其中府学12所,直隶厅学3所,直隶州学1所,县学34所,厅学6所,州学13所;民间书院较为发达,全省共有133所。康熙年间,鲁屯李家在城南墙子上(地名)古井边建南笼书院,为全省最早的书院之一,比安龙县城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的南笼府试院、兴义乾隆年间所建的笔山书院都要早。

民国以前,学校称“庠”;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称庠生,也就是秀才。当时,兴义周边学子读完私塾后,就到鲁屯南笼书院考庠生。嘉庆二年(1797年),南笼布依族起义爆发,鲁屯南笼书院毁于兵燹,后南笼府更名兴义府,鲁屯庠院迁到府城安龙重建。

由于书院的修建,鲁屯墙子上那口古井,被群众称为“书院井”。该井为深挖竖井,井壁圆形,石料砌筑,井口以条石铺设成六边形。除书院井外,鲁屯还有四方井,同属古井,形制与书院井相似,井口用条石铺设成四方形,故得名四方井。书院井和四方井,石面青苔丛生,古意盎然;井中水质清甜,居民汲用至今。

鲁屯南笼书院及之后迁于安龙县城的庠院,修建时间早,成绩令当时全省同行侧目。在清代,考中举人,考中进士,进而入仕做官,是每个学子的人生目标,“学而优则仕”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举人是通过省城乡试的人,俗称“孝廉”,通过者即有了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进士是会试得中,通过京城殿试者,中进士就意味着可以做官了。

贵州在顺治年间产生第一名进士,光绪年间中进士者达143名。到科举考试废除,贵州清代共有进士611名,举人4110名。鲁屯只能算贵州边远地区的一个小镇,但也有进士和举人产生,历史上曾留下块进士匾额,现存于鲁屯镇人民政府。除了进士,鲁屯还产生了拔贡5人、岁贡10人,武举2人。其中有雍正年间的李廷瑶;乾隆年间的李体忠、李沣、李瑛、李定忠、李廷柯、李寿昌、李总章、李慕羔、李明心;嘉庆年间的李嘉章等。

清朝时候,鲁屯一镇就有如此多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而取得功名,重教兴文风气盛行,由此可见一斑。

教育的兴盛,带动了鲁屯各种行业的发展,使得鲁屯从军屯向民屯、商屯不断发展。如今,鲁屯镇区历史上的牌坊脚街、铁匠街、包谷市、靛行街、上下场坝、戏楼等依然保留。湖南庙、文阁、玉皇阁、城隍庙、火神庙等八大庙,依然被鲁屯居民津津乐道。

四、鲁屯石牌坊

鲁屯古镇中,铺石道路纵横交织,条条街巷将古镇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数块区域。鲁屯屯墙内,原有4座石牌坊横跨在镇区街道上,20世纪70年代,鲁屯公社仓库储存的数十吨炸药发生爆炸,石牌坊却安然无恙。可惜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被人为地拆除了一座牌坊。幸亏拆除还将继续时,鲁屯不少有识之士不顾危险站了出来,竭力保住了其余3座珍贵的牌坊。

鲁屯现存3座石牌坊,均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南门口生员李汝兰之母百岁坊,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成;铁匠街李锦章百岁坊,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建成;包谷市黄建勋之母李氏节孝坊,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成。

李汝兰之母百岁坊

1.鲁屯石牌坊的产生

石牌坊修建时,鲁屯学风盛行,举人、秀才频出。边远省份的一个小镇不断有学子参加殿试,自然会引起朝廷重臣甚至皇帝的侧目。那些取得功名的人,经数十年奋斗,不少人为朝廷立下功勋,朝廷自然会给予嘉奖。鲁屯学士立功受奖的时代,大致集中于乾隆、嘉庆及道光早期,至道光时,他们在朝野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官场朋友遍布。当家族中出现长寿、节孝等情况后,能够递上申请,请求旌表褒扬。

但是,还有一个原因,是鲁屯石牌坊产生的重要条件。

鲁屯李氏的先祖,在明初调北征南时来到贵州。当时,洪武皇帝朱元璋很清楚,贵州区域,区位价值远胜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他曾说如果不控制贵州则“虽有云南,不能守也”。于是,他对贵州采取了“开一线以通云南”的治理政策。直至永乐年间,为了对新建立的交趾(今越南北部)行省实施有效的军事控制;同时,云南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东南亚藩属国效忠大明帝国的信心,加强对西南地区特别是对云南的控制,成为明帝国重要的战略目的。

在这样的战略之下,鲁屯李氏扎根于如今的兴义地界,在土司林立的南盘江北岸,为明王朝辛辛苦苦守着交通干道的重要节点,与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摩擦可以想象。正如徐霞客在《黄草坝杞记》里所记述的:兴义交通发达,钱赋充足,本来可置一县,但土司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反对置县。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南明皇帝朱由榔在清军强大军事压力下四处奔命,逃到黔西南的安龙呆了4年时间。这一时期,兴义、鲁屯也深受影响。民国前期上海会文堂新书局出版的蔡东藩所著《清史演义》中,南明将领张光壁驻守兴义,与清将卓布泰隔江炮战。

南明永历王朝终归没有抵挡住清军强大的压力,鲁屯李氏只得顺应潮流归附清朝。

当清帝国取代了明帝国之后,清政府对贵州的政策与明政权完全不一样,清帝国并不甘心像明帝国一样用边墙或者屯军隔离各少数民族在一定的区域内自由活动,他们需要被他们统称为“苗”的贵州各少数民族输粮纳税,对贵州实行直接的政治、经济管理。

然而,贵州各少数民族一向“不服王化”,清帝国虽然进行了几次大的军事行动,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清帝国还采用了怀柔政策,积极推行文化教化,鼓励儒家文化在贵州大力发展,鼓励汉民大量移入贵州,并允许汉民与少数民族通婚。希望通过文化融合配合军事行动,达到统治贵州的目的。

对于贵州,清政府当时目的是开疆拓土,军事压力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军事实力的支撑下,大量客民富户涌入贵州,参与到对土地的兼并行列。对于一向不习惯于王化统治的贵州各族人民来说,除了传统的土司压迫而外,官府劣吏、客民地主的剥削又将他们的艰难不断加重。

重压之下,贵州各少数民族底层民众几乎是“三十年一小乱,六十年一大乱”,反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夺还苗地”,以求生存。清一代,被朝廷称为“苗乱”的贵州少数民族大起义就有4次,分别是雍乾苗乱、乾嘉苗乱、嘉庆南笼苗乱、咸同苗乱。

雍乾苗乱,主要是清朝廷实行以流官取代原有土司的“改土归流”政策,极大触动了贵州大小土司的利益,受到土司们持续不断的抵抗。而之后的所谓“苗乱”,则是底层民众不堪压迫了。四大“苗乱”之中的“嘉庆南笼苗乱”,指的就是嘉庆二年(1797年)暴发的南笼布依族大起义。这次起义声势极其浩大,但很快就被清朝廷镇压。

此后的五六十年间,直至咸同苗乱暴发,贵州难得地享受到一段安宁,特别是道光年间,简直可以说是贵州在清一代的太平盛世了。

坚守正统儒家文化的鲁屯李氏,在明代苦守于土司丛林之中;至清代,中央集权、主流汉文化全面进入,对其而言,可谓求之不得。清取代明,鲁屯立即学风盛行,举人、秀才频出。鲁屯学士大为涌现的时代,大致集中于乾隆、嘉庆及道光早期。正如前文所述,道光时,他们在朝野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官场中朋友遍布。

南笼“苗乱”,无论是对家族产业的保护,还是对主流文化的捍卫,鲁屯李氏均坚定地站在朝廷一边。轰轰烈烈的南笼大起义被镇压以后,恰好又逢数十年太平盛事,当李氏家族中出现长寿、节孝等情况后,能够递上申请的鲁屯李氏,不断请求旌表褒扬。而这些请求旌表的人,都经历过南笼“苗乱”,甚至有的节妇正是在南笼“苗乱”时成为寡妇的。朝廷准请并下旨旌表褒扬,就顺理成章了。

因为战争而得到朝廷旌表,又因为特定的太平盛世而有机会修建,于是落款均为道光年间的鲁屯石牌坊就一座座竖立起来。

2.鲁屯石牌坊的形制

鲁屯现存的3座牌坊明间主楼下,最高一层字牌均竖向镌刻“圣旨”两个字,字牌顶部均雕刻盘龙一条,字牌两侧均采用盘龙立柱,这些足以说明,牌坊的修建是得到皇帝恩准,并颁下圣旨同意的。从牌坊其他字牌上看,云贵总督、贵州巡抚、道台、知府、知县等各级官员均有落名。

鲁屯石牌坊选用当地三叠系石灰岩建造,其中李锦章百岁坊石面泛红,颗粒粗大,是被当地人称为红砂石的石灰岩;其余两座,建材均为灰白色石灰岩。贵州省古建筑专家、牌坊研究权威、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娄清对鲁屯石牌坊异常关注。

据娄清老师描述,黄建勋之母李氏节孝坊,东北—西南向,四柱三门五楼,高9.25米,宽8.75米。正楼、次楼和边楼以如意墩承托楼顶,正楼7墩,次楼和边楼各3墩。正楼如意墩下为平板枋,枋下立高拱柱,柱间镶花板,中嵌圣旨牌。高拱柱下为定盘枋,置于楼柱之上,枋下柱间依次为上额枋、字牌、下额枋和雀替。定盘枋两端,上部承托次楼,下部为高拱柱,立于边楼下平板枋上,高拱柱与楼柱间安花板。边楼平板枋置于边柱上,枋下边柱与楼柱间依次为上额枋、字板、下额枋和雀替。楼柱和边柱为方柱,前后有对称夹柱抱鼓石,下置须弥座基座。

牌坊正楼、次楼、边楼为石雕四阿顶,置于如意墩上;屋脊为净面板脊,脊端置鳌鱼吻,头部高昂,身体呈“S”形,鱼尾舒展,造型生动。脊上浮雕云纹,正楼脊中安葫芦宝瓶,瓶颈饰蝙蝠纹,寓意“福寿齐天”。高拱柱为方柱抹角,看面浮雕如意卷草纹。上下高拱柱间花板分别透雕“团寿”和“平安富贵”图案。圣旨牌四周高浮雕、透雕相间“三龙献瑞”图样,中间剔地阴刻楷书“圣旨”两个字。平板枋整石雕刻为3层。

额枋、字碑、字板均有雕刻,是牌坊的核心。中间上的额枋,南面饰浮雕如意卷草纹,北面饰浮雕万字纹,中部南北均横向阴刻“生员黄建勋之母李氏节孝坊”12个字;下额枋南北均为高浮雕、透雕相间“二龙抢宝”图案,雀替与额枋系整石雕制。字碑南侧阴刻行楷“志同冰质”4个字,北侧阴刻行书“节媲松操”4个字。

两次间上额枋北侧,由西向东分别竖向阴刻旌表对象生平:“节母姓李氏,乃优廪生李明楷之女,候选训导李总章、生员李纯章之姊,处士黄昞之妻,生员黄建勋之母也。年十八归黄,阅两载生建勋。明年苗变,夫殁于难,痛不欲生。以姑老子幼,含泪慰亲,昼夜纺织,毅然以仰事俯育为己任。及姑卒,丧葬尽礼,内外无闲言。抚建勋,晨夕教训,偶惰,即加□□,因得成名。□其胞弟黄昱□遗子黄建业,当氏□□,□□□□□氏课其□□始□□□□后昱□□□庠建□业□□成,均皆氏之力也。□□□□□□□□□□□□□□□□□□法堂□□□一乡之□□。丁酉□□□月,亲□□□□懿行,蒙□□□奏,奉恩旨建坊旌表。爰□□□□泐贞孝□□百世不□□□□□□云。特授兴义知府前翰林院庶吉士仇效忠拜撰。”南侧则由东向西,竖向阴刻请旌建坊人员名单及建坊时间:“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总督云贵军务、兼理粮饷、督部堂阮,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贵州巡抚嵩,翰林院日讲、提督贵州黔省学院、加五级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麟,分巡贵西安大兴遵兵备道、兼管驿务事周,贵州兴义府知府、前刑部秋审司、加五级谷,贵州兴义县知县、加五级徐,贵州兴义县训导、加三级杨。”以及“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总督云贵军务、兼理粮饷、督部堂伊,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使、贵州巡抚贺,翰林院编修、提督贵州全省学院、加三级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庆,分巡贵西安大兴遵兵备道、兼管驷务事周,贵州兴义府正堂、翰林院庶吉士、加五级仇,贵州兴义县正堂、加三级程,请领恩赏。道光十九年孟冬月上浣立。”

下额枋与雀替系整石雕制,北侧由高浮雕狮子和透雕绣球锦组成,寓意“祛灾祈福”。南侧则由寓意“高洁”的高浮雕、透雕相间的松和兰等图案组成。北侧字板横向阴刻行楷“妇兼子职”、“母作师资”,南侧字板横向阴刻行楷“彤管流芳”、“金章著美”。

楼柱和边柱为方柱起海棠角,柱身阴刻楹联7副。南侧楼柱楹联为:“劂志在抚孤,白璧无瑕,黄壤何须同日去;此身能裕后,青云有□,紫泥终许自天来”;南侧边柱楹联为“风化始闺门,吟柳絮、咏柏舟,才节誉腾三族;激扬先妇德,调雉羹,和熊胆,孝慈名达九重”;北侧楼柱楹联“道尽死生,奉白发萱闱,直把孤孀全孝子;事兼教养,守青春兰□葩,能将慈母作严亲”;北侧边柱楹联“记孤在殉国之年,险阻备尝,不受俗人怜苦况;教子曾择仁而处,功名小就,更邀旷典发幽光”;楼柱间楹联“白马山高,蔚为竹箭松心,节错根盘光日月;青塘水净,濯出冰肌玉骨,怀芳履洁被恩荣”;东次间楹联“堂上翁姑无歉志;道旁茜颊有余香”;西次间楹联:“破镜廿龄,柏梅矢志;含饴四世,彤管流芳”。

柱南北对称安夹柱抱鼓石,楼柱抱鼓石顶部置石狮,边柱抱鼓石南北整体呈葫芦瓶形,寓意平安富贵、多子多福。抱鼓石下部带方整石基座,鼓面浮雕莲花、钟、鹿、松、虎、鹤等吉祥图案。承托牌坊的束腰须弥座净面无雕饰,基座直接安置于地面,基座间无石槛。

另两座石牌坊的形制,与黄建勋之母李氏节孝坊大致相同,只是细部构件、雕刻图案略有差异,字牌文字内容有所不同。

五、狗屎牌坊

在兴义老县城中,原来有一座百岁坊,位于现在市公安局的西侧,早已损毁。此外据民间传说,兴义北门曾经也有一座石牌坊,被当地人称为“狗屎牌坊”,它的来历颇有意思。

传说,早年,兴义北门有一户人家,生活十分贫困。因害怕贫穷的母子前来借钱借米,亲朋好友不愿与他家往来,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子俩生活虽然艰难,但母慈子孝,日常生计勉强能够应付。儿子渐渐长大,在田地中勤劳耕耘,日子一年年地好起来,还娶了一个勤劳孝顺的好媳妇。

冷落的门庭开始有了亲戚的来往,看到这些曾经躲避自己的亲戚朋友,老婆婆总是摇头笑笑。

老天不佑善良人家,媳妇生下一个白胖儿子刚满月,男人就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人世,丢下老母妻儿,留下又一个不幸的家庭。族中众人结队成群来到这个不幸的家庭中,向媳妇灌输不能改嫁他人,舍命也要维护贞节的封建大道理。丈夫刚过世几日,众人就来吵嚷,媳妇心情极差。丧夫之痛已经差点将她击溃,族中众人的说教让她无比心烦。历尽中年丧夫之痛的婆婆看到终日以泪洗面的媳妇,欲哭无泪,心酸不已。

老幼两代寡妇拖着孩子过了两三年,因劳力不济田地歉收,很快将男人挣下的微薄家业耗尽。日子渐趋困窘,婆媳俩束手无策。

族中众人看到儿媳没有改嫁,维护了家族名声,由几位长者出面,提议为儿媳建贞节牌坊。族人说干就干,不几日,一座石牌坊就在婆媳家房屋和田地间的路上建了起来。建成那天,族人请来城中名绅耆老,风风光光举行了落成典礼。

这年春种时节,因没钱请雇工,眼看就要误了农时,婆媳俩焦愁不已。这时,一位外乡小伙经过,进门讨水喝,婆媳端来水,还端来一大碗饭,让小伙子吃。小伙子客气几句,一边吃饭一边打听有没有人家请帮工。了解到她家田地还没有耕种,小伙子留了下来。

小伙子老实憨厚,是一把做活的好手。每天除了做农活,还挑水劈柴抢着做事。农活忙后,婆婆凑了些铜钱交给小伙子,问他今后的去向。小伙子说他没有爹娘,家中就只有他一人,他四处漂泊到处找活做,忙过农活他现在准备进城当泥水工。老婆婆听了,叫小伙子秋收时节再来帮忙。

小伙子走后,老婆婆心事重重。小伙子孤身一人,他憨厚老实吃苦耐劳,与儿媳年岁相当,如果合成一家,绝对是一桩很美满的姻缘。想着这桩好事,想着贞节之名和族人压力,老婆婆犹豫不决。

儿媳既要经营田地,又要喂养孩子照顾老人,家里户外忙碌,让老婆婆无比心疼。她的想法儿媳不知道,她也没有跟人说。她日益憔悴,儿媳以为她生了病,从百里之外请来老中医,一心想治好她的病。

婆婆下了决心,一定要促成儿媳跟小伙子的婚事。

秋收时节,在老婆婆的盼望中小伙子回来了。小伙子跟儿媳妇早出晚归,让老婆婆仿佛看到当年儿子跟儿媳在一起的情景。秋收过后,小伙再没有离开这个家,一家人笑逐颜开,小孙子天天依着小伙子叫爸,小伙子也把那个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娃。

族人十分生气,那些有头有脸的族中长者,看到自己精心树立的形象毁于一旦,恼怒异常。他们组织族中众人,去到老婆婆家,忠告、说教,再次将人伦礼仪进行细心解说。面对络绎不绝的访客,老婆婆说儿媳跟小伙子的婚事,是她的主意,希望别人不要说三道四。

族人感觉名誉扫地,找来狗屎牛粪等秽物,将牌坊反复涂抹,并堆于牌坊下,还将这座牌坊改称“狗屎牌坊”,以示对这个家庭的蔑视。媳妇和小伙子感觉屈辱,却又不敢找人理论,坐在家里生闷气。婆婆嘿嘿笑着说:就要开春了,打田栽秧,这些狗屎牛粪用得着!

这一年,老婆婆家的收成特别好。虽然族人骂声依然不绝,但也不再舍得将农家肥往牌坊上涂,往牌坊下堆。

狗屎牌坊建于何年毁于何时,没有人说得清楚。牌坊蕴含了中国很多传统的文化信息,也许,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一种对传统的反叛?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