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兴义的石头
兴义的山山水水,顽石遍布。高耸入云的山峰,峭壁直立的峡谷,清流不绝的井泉,深邃神秘的溶洞,到处都是石头的景观。兴义人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偏居乡野,在观石、赏石、玩石、用石、祭石过程中,体味着对石头的认知。
一、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对岩溶地貌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徐霞客遍游华夏大地,完成鸿篇巨著《徐霞客游记》,更是对我国的岩溶地形地貌作了极为详尽的记述。
中国岩溶地形地貌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实为世界罕见。在中国,作为岩溶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岩石分布很广,总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裸露于地表的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
地质年代表
(注: 宙代纪世代号距今大约年代(百万年)主要生物进化动物植物第四纪全新世Q—1—人类出现更新世—2.5—新生代新近纪上新世N—5—古猿出现中新世—24—哺乳动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草原面积扩大Kz渐新世—37— 古近纪始新世E—58—灵长类出现古新世—65 —被子植物繁殖白垩纪K中生代—137—爬行动物时代鸟类出现 恐龙繁殖显生宙 侏罗纪J—203 —裸子 植物被子植物出现 裸子植物繁殖Mz三叠纪T—251 —恐龙、哺乳类出现时代二叠纪P—295 —两栖 动物 时代爬行类出现 两栖类繁殖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C大规模森林出现古生代Pz泥盆纪 志留纪D S—408—鱼类时代陆生无脊椎动物发展和两栖类出现孢子植物时代小型森林出现 陆生维管植物奥陶纪0—435—海生无脊椎动物寒武纪—495 —带壳动物爆发元古宙新元古震旦纪Z—540— 650软躯体动物爆发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Pt—1000 —低等无脊椎动物出现古元古—1800 —海生藻类出现太古宙新太古—2800 —中太古Ar—3200 —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出现古太古—3600 —始太古—4600 —(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
碳酸盐岩石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黔、桂和滇东部分地区分布最广。它们的形成,要追溯到遥远的亿万年前。
兴义境内出露的岩石,地质时代最早的为距今2.95亿年前的石炭系岩石,最晚为地质历史下限距今260万年的第四纪的残积、坡积和沉积物。在这些岩石中,三叠系的岩石分布最广,约占区域面积的90%。
出露岩石距今的时间,指的是这些岩石形成的时间。地质历史上,三叠纪(说明时间时,用“纪”;介绍地层时,用“系”)的时间范围是距今2.51亿年到距今2.03亿年,时间延续约5000万年,这一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岩石,称为三叠系岩石。系之下,还有更小的时间段“统”(说明岩石地层时用“统”,说明时间时用“世”)。三叠系的岩石又可分为“下三叠统”、“中三叠统”、“上三叠统”的岩石。
自然界中的岩石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组成了一层层的岩石,称为“地层”。从大到小,岩石地层统一划分、定义并正式命名为群、组、段、层。这些地层一般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地名来命名的,“下三叠统安顺组”、“中三叠统关岭组”、“上三叠统瓦窑组”等地层名称就是根据这一规范得名的。
2.95亿年之前的石炭纪,贵州还是一片汪洋,属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潮汐等自然因素作用,大量泥沙等沉积物有规律地不停固结,形成一层又一层的石头。由于是由泥沙等物质沉积固结而成,因此地质学上把这种岩石称为沉积岩,与由火山岩浆凝固形成的岩浆岩,由地壳内沉积岩、岩浆岩等经过自然物理、化学作用变质而成的变质岩,被称为自然界的三大岩石种类。兴义自然状态下出露于地表的岩石,大部分属于沉积岩。
岩层
由于岩石是在潮汐运动等自然作用下沉积、固结而成,因此我们在野外看到的岩石是一层一层的,从侧面看犹如厚薄不一的书页,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岩层;岩层形成的时间有先后,这就产生了地质年代意义上的地层。岩石在不受扰动的情况下,下部的岩石往往形成于先,上部的岩石常常形成于后,下部岩石形成的时间一般比上部的早,“下三叠统”的岩石自然要比“上三叠统”的老。
兴义境内分布最多的,是晚于石炭纪和二叠纪的三叠系地层。
地质学研究中,代表三叠纪地质年代的地层最早在德国西南发现,该地层的颜色和岩石结构明显由3个重叠部分组成,因此被称为三叠系地层。在三叠纪时期,地球上的陆地连成一片,整个地球被称为泛大陆。
野外看到的岩石地层,一般都是起起伏伏的,大多呈现出一定的角度,有的甚至扭曲翻转,这跟石头形成之后发生的造山运动有密切关系。
造山运动是指地壳因局部受力,岩层急剧变形,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地质运动。造山运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兴义地区2亿多年前的沉积岩形成以后,最先受到燕山造山运动影响,一层层岩石发生弯曲甚至断裂。之后约3000万年前,即第三纪的时候,中国地区进入一个新的地质运动活跃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成了主宰这块土地地形地貌的主要力量,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喜马拉雅山处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交接的地带,这里曾经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印度板块曾远离现在的位置,处在南半球,后来不断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并且不断向北挤压,使古地中海全面消失。此后,印度板块从雅鲁藏布江沿线向亚欧板块下俯冲,北部边沿插入亚欧板块的南部边沿之下,通过不断挤压,使亚欧板块南部地带产生一个向上拱起的力量,强大的挤压力使亚欧板块一侧抬升,形成青藏高原;上部的岩层弯曲、重叠,隆起成褶皱山脉,形成了高大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时至今日,印度板块并没有停止向北的挤压,仍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动着这块土地地形地貌的改变。地质学家分析,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这个地质过程影响出现的。
造山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内部各种力量引起岩层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这种变化日积月累,最终促成地壳构造的变化,因此在地质学上,造山运动又被称为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持续时间很长。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地球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拉开帷幕;新近纪上新世(距今500万年~250万年)至第四纪更新世(距今250万年~1万年),地球进入剧烈的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形地貌产生了巨大的垂直升降。这段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从距今约230万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成就了地球现在的地形地貌,成就了今天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川。
造山运动产生的强大力量,将曾经是水海洋的兴义,变成了今天“石头海洋”的兴义。这是由于造山运动强大的力量将最初平缓的沉积岩石挤压断裂、变形,最终形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兴义地区也就形成了石山贴着石山,石峰连着石峰的地形地貌。
造山运动逐渐趋于平静,但大自然并没有停下雕琢的刀锋。兴义地区经过造山运动露出地面的石头,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岩,这种岩石遇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浓度很低的碳酸慢慢跟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溶解于水的物质;石头慢慢被溶解,就形成了今天嶙峋嵯峨的奇峰异石,成就了遍布兴义境内的漏斗天坑、溶洞峰林。
在地质学领域,水溶解石头形成喀斯特地形地貌的作用被称为岩溶作用,因此喀斯特地貌又被称为岩溶地貌。
新构造运动对兴义地区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地形抬升上,以大幅度、大面积抬升为主,同时兼具间歇性和差异性抬升的特点。间歇性和差异性的抬升,矮悬崖平行后退形成低倾角上凸形地面,兴义城区附近出现了高差不同的三级剥夷面,就像楼梯的踏步,从一个剥夷面的边缘沿着很缓的角度慢慢升高,直到另一个踏步,也就是另一级剥夷面的边缘。三级剥夷面海拔分别为1150~1180米、1250~1280米、1380~1450米,在兴义市西南的七舍、捧乍一带,海拔1800~2000米、绵延20余千米的高大脊状山岭,更是高出兴义市区650~820米。这种面积大、高差明显分级的地形,更适合岩溶作用的发挥,能够造就多种类型的喀斯特表现形式,使得山峰、峭壁、洼地、沟谷、溶洞、泉水等自然景观大量产生,共同描绘出一幅总体雄浑恢弘,局部姿态万千的喀斯特景观组合,造就了今天气势磅礴的万峰林。
二、分布
兴义市位于东经104°32′~105°08′、北纬24°38′~25°03′之间,国土面积2915平方千米,海拔最高的七舍白龙山2207.2米,最低的南盘江河谷625米。近3000平方千米的兴义大地上,层状沉积岩随处可见,这些岩层形成的地质时间,从距今2.95亿年前的石炭纪,到距今200余万年前的第四纪。
兴义市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桂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境内东、南、西三面分别被马岭河、南盘江、黄泥河切割,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级阶梯状降低的河间高原山地景观。兴义市少量出露的石炭系岩石,主要分布在黄泥河东岸的雄武乡、鲁布革镇西侧;距今2.95亿年~2.51亿年的二叠系岩石,主要分布在捧乍、七舍等乡镇;其余大部分地区,出露的基本上都是三叠系岩石。
兴义西部,黄泥河东岸,山岭高大,七舍、捧乍两乡镇坐落于这些高大的山岭之间,兴义人把这一地带称为“七捧高原”。由于山高岭大,这里经过几百万年的风雨冲刷,形成大开大合的高山深谷地貌,乘车而行,总是沿着山腰盘绕,险峻异常。
兴义中部、东部出露的主要是沉积于三叠纪的岩石,其岩性为可溶性碳酸盐岩,易被水侵蚀。该区域岩石出露面积分布比例大,在大自然的风雕雨凿之下,终于以群峰连绵的峰丛或拔地而起的成片峰林呈现于世。这些地方石山耸立,满山突起嶙峋的怪石,榕树和一些低矮的灌木丛顽强地植根于岩石裂隙,石木相映,苍翠满目。
兴义南部、东南部的南盘江北岸山地低缓,很多地方从面层看去,不再是遍布石头的石山,丘陵地貌初见端倪。从泥凼镇何应钦故居放眼四望,北部是岩石裸露,悬崖绝壁高耸入云的龙荫大山,南部则地势陡降、土峰连绵。置身于此,让人萌生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走进连绵的土丘,其间不时露出石头一角,彰显岩石对兴义这块土地缠绵的眷恋。
本节所说的石头分布,仅指岩石出露于地表的面积比例,以及岩石出露于地表的感观情况。这些岩石的出露,让游人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这些方面来看,把兴义称为“石头的海洋”,十分贴切,毫不为过。
三、特点
石头是硬邦邦的东西,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这是一般人的认识。在地质学家眼里,从形成原因、颜色、硬度、强度、比重等方面,各种石头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普通人当然不用像地质学家一样对石头进行分类并且研究其成分,也不用在显微镜下仔细分析各种岩石的内部结构,他们只从视觉等方面去寻找感官上的差异。其实,这些视觉上、感觉上的差异,也是地质学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之一。
兴义的石头,在视觉上让人震撼,在情感上引人遐想。
游览兴义的山山水水,整坡、整峰的裸露岩石映入眼帘,一层层扭曲变形、断裂垮塌,有生命似的在大自然中呐喊挣扎。历经数百万年风雕雨凿,不少岩石的表面或青或白,一条条溶沟、一个个溶蚀穿洞纵横其间,沧桑尽显,犹如百岁老人的脸。那些薄似剑锋的岩石棱角,呈锯齿状排列,仿佛是镌刻下的历史风霜;那些被岁月风雨剥蚀,兀自独立的奇石,似飞禽走兽,如老叟顽童……任想象驰骋,你总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事物。
置身石头的海洋,穿梭于万物生灵般的群石之间,在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中,游人心里总会慢慢生出震撼,感叹岁月沧桑,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大。人生百年好似白驹过隙,在这强烈的震撼之中,也许你能体会到一生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应该把握和珍惜。
千篇一律的游览或多或少会使人感觉疲惫,岩溶地形奇就奇在总能突然间展现出奇妙景观,让你的疲惫一扫而光。
兴义的沉积岩石,正是因为可溶于水,能被水剥蚀的特点,不但在外观上形成雄奇险峻的峰,苍劲怪异的石,而且无孔不入的水从石头内部裂隙和孔洞突出,造就种种喀斯特地质奇观。
深邃幽静的峡谷如何形成?似海如林的山峰何时产生?嶙峋列阵的石林怎样造就?神秘的间歇泉、太阳泉现象又是如何产生?游览兴义的风景,一连串的疑问总会不时闪烁在你的脑际。普通的石头在这里变得神奇无比,细细品味,相信你会对这些自然奇观生出无边遐想。
在兴义,石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的轮回中,尽情地改变着自我,抒发着自我,展示着自我,与衬托它们的花草树木、流泉清溪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幅绝妙的水墨长卷。
四、传说
在亿万年的历史进程中,兴义这片石头的海洋遵循着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日月交替中,各种生灵来来去去,一些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消亡,另一些又悄然诞生。终于有一天,人类成为畅游在兴义这片石头海洋中的重要生灵。
在与石头的接触中,兴义人留下了许多传说。这些传说故事,有许多具有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人们对石头的认识,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展示了植根于民间最底层的一种文化。
1.屙米岩
在兴义市雄武乡沙地一带,民间流传着“屙米岩”的传说。
“屙”是兴义方言,是人生大事“吃喝拉撒”中“拉”和“撒”的意思,“屙米”是说“拉”出来的是大米。传说当地有一山洞,山洞之中有一方天然小石坑,这方小石坑十分神奇,能够屙出米来,每次屙出的米,能供一般人家一日之用。从石坑中取尽米后,屙米岩会重新屙出大米,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沙地的乡民勤劳淳朴,他们没有贪婪之念,只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屙米岩虽然能够屙出米来,但大家把它视为神灵对一方百姓的恩赐,除了天灾之年和确实急迫之时,一般都不会去屙米岩取用大米,万不得已偶尔取用,也仅仅取出够用的数量。
后来,屙米岩周边的村寨中,出了一个贪心的财主,他整天算计的都是怎样获得飞来的横财。听说沙地有会屙米的石坑,他心痒难耐。一个月黑夜,他带着家人,提着灯笼,拿着许多装米的口袋,偷偷跑到屙米岩。他一次又一次地把石坑中的大米取出来,装进口袋里,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源源不断的大米能够让他发多大的财。
屙米岩一次又一次地屙出白花花的大米,财主一次又一次将大米装进口袋,他无休止地索取终于让屙米岩的神灵生了气,再也不出一颗米粒,财主之前装进口袋的大米,也全部变成了无用的石头。
从此以后,屙米岩再也不出米了,但勤劳的乡民还是把它当成神灵的所在,时常前往祭拜,祈祷神灵护佑。前往祈祷者往往心想事成,屙米岩在当地村民的心中也就成了一块神秘的圣地。
谁也没真正见过屙米岩屙出米来,这只是一个流传民间的故事。也许,为了向晚辈传输勤劳诚实的美德,善良的乡民利用石头编撰了这个传说。
2.藏宝传说
在三江口镇与捧乍镇交界地方,乡民传言山腰岩石上的一处石刻为藏宝秘图,流传着“头顶观音坡,脚踏恫利河,如能解得破,金银用马驮”的说法;在清水河纳怀一带村寨,也有“头顶尖山坡,脚踏木浪河,哪个识得破,金子银子用马驮”的民谚在民间流传。其实,在兴义市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说,比较有名的,要算南部泥凼镇的故事。
泥凼镇的藏宝传说,不像很多传说故事那样,以“很久很久以前”来开头。因为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是中国近代风云人物何应钦的家族。作为中国战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代表,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炫耀出尽风头的事,是他一生中的顶点。
何应钦四弟何辑伍,担任过贵阳市首任市长、贵州省建设厅长等要职;何应钦五弟何纵炎,曾担任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常务副局长、邮政总局副局长兼储金汇业局局长等职,被称为财神爷;何应钦侄儿何绍周,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云南警备司令、西昌警备司令、国防部第四补训处处长等职;何应钦弟兄中,留在兴义家乡的大哥何应桢曾代理兴义县县长、警察局局长等职;二哥何应禄,长期在昆明、南宁、百色等周边地区做桐油、鸦片生意。因此,民间传说何氏家族富甲一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氏家族部分人员随国民党遁逃台湾,部分人员留在兴义,其中何应钦的侄儿何绍虞、何绍斌等还参加了1950年的武装叛乱,分任反动的“滇、黔、桂三省边区自救军”副总司令,很快被人民政权镇压。
何氏是泥凼的显赫家族,族系鼎盛,家产颇丰。群众传言,在国民党统治结束时,何氏家族将一笔巨大的财富埋藏在泥凼附近的石山中,数十年来,都没有被人发现,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藏宝诗:
石龙对石虎,金银五万五。
如果你不信,观音岩上有杆秤。
为了探寻何氏宝藏,许多当地村民,包括一些外地甚至港台地区的风水术士,踏遍泥凼山水,但至今一无所获。
与石头有关的传说还有很多,石头对兴义人来说,不但是传说故事里的常备素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