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穴居时代
时间的指针拨到距今1万年至5千年,生活在这段时间的古人类有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他们在长期洞穴生活中所积攒下来的丰富生活经验,他们不再满足于在穴居内生活,开始向取水方便,乃至水资源丰富的大江大河边移动,直至找到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后,才开始定居生活,这是他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大趋势;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人群,仍倾向于在洞穴内生活,但这只是少部分的存在。
从全国已发现的数以万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只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部分人群选择了在洞穴内生活,如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等遗址,更多的却是选择在有水源的平坦地方开始原始农业的定居生活。原始人群在狩猎过程中的集体行为配合得更加默契,捕捉到的野生动物也日渐增多,直至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最大生活需求量,这时部分没有被食用的野生动物就被他们关起来饲养,以备不时之需。经过这种长期的饲养过程,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逐渐改变,野性特征逐渐减少,直至和现在我们的家畜特征一致,这样就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因此,我们判定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标准也应不局限于陶片和磨制石器,还有更重要的标准,即是处于该时期人群创造的生产性经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直至这种生计方式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占主导地位。
即便如此,因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群生产力发展水平毕竟有限,他们在创造性地进行生产性经济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资源,而是会继续狩猎、采集和渔猎,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这在大部分江河周边的遗址内发现有大量的鱼骨可以得到证实。
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学会了陶器的制造和使用,过着除了打制石器之外的生活,他们把部分砾石或初步打制成型的石器加以磨制,形成更锋利的刃,这样他们在农作物的收割和动物的切割过程中效率更高,以至于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磨制石器的数量超过打制石器。
在意识形态方面,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学会了对已故亲人的处理方式,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去埋葬死者;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灵魂不灭的观念,但由于他们的能力相较于大自然的庞大力量还很渺小,使得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心理;与此同时,他们开始部分动物产生崇拜,认为某种动物是本族群的祖先,这就是原始图腾的开端。
探究这种原始宗教崇拜形成的原因,有很大部分因素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生活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导致对某种力量或事物的崇拜。在逝者方面主要体现为灵魂不灭观念,在部分瓮棺葬内见到作为葬具的瓮罐口沿部分留有一个或数个小孔就可见一斑,这是他们专门为已故亲友灵魂可以自由出入而留的一个通道。
由此可知,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贵州境内的经济文化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在中原地区却不甚发达,这可能和当时人群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贵州发达的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数量众多的溶洞或岩厦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天然场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也为他们生活提供了饮食上的保障;相反,平原地区却缺少这样的自然环境,这也许是形成他们文化面貌和发展程度高低之分的主要因素。
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原及以北地区的遗址数量急剧增多,并蕴含了瑰丽的考古学文化内涵,按时代划分有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那些精美的陶器和玉器让现代人类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创造性和审美观念;环壕建筑的攻守兼备,使得他们能在抵御野兽的攻击和部落之间的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相较于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此时的云贵高原等偏远地区的文化却相对落后,它们不仅在遗址数量上,而且从遗址内所出器物的种类和精美程度上,都与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程度相差甚远。
贵州新石器时代遗址(部分)分布示意图
虽然贵州地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贫瘠的云贵高原,想要发现有璀璨夺目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似不可能,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我国史前时代考古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是材料不丰富和关系不明朗的地区,越需要发现属于该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来填补空白,哪怕是文化内涵并不丰富的遗存。
依目前的资料,贵州史前时代的历史大致可分以下四个文化区:属于清水江和锦江流域的黔东南和铜仁地区、乌江上游的六冲河和三岔河地区、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的黔西南和安顺及六盘水部分地区、东北地区。
黔东南和铜仁地区主要属于清水江和锦江流域范围,在其范围内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是以天柱盘塘遗址和坡脚遗址为代表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它们的文化面貌与沅水流域的高庙文化相似,应属同一个文化系统,它们的白陶和纹饰都很发达。
黔东北新石器时代遗址目前发现较少,多数遗址的时代在商周时期,如属于乌江流域的沿河县境内所发现的黑獭木甲岭和洪渡中锥堡等遗址文化面貌的部分文化因素与巴蜀文化接近,它们应属于巴蜀文化区,该地区虽然很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但考虑到它们在地域上接近属于巴蜀文化圈的重庆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也应有属于与它们处于同时代遗址存在的可能,可能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毕竟地域上的相邻为它们在文化同一性或文化传播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乌江上游的六冲河和三岔河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部分属于六盘水和毕节地区,在这一区域的毕节、威宁和六枝等县市都发现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以六枝老坡底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为代表,它们的文化面貌比较复杂,既有属于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因素,也有属于长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如支座就与长江流域所出陶支座的形态相似。
黔西南地区的南北盘江在20世纪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中还处于一片空白,直至21世纪初在广西天峨县修建龙滩水电站,才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孔明坟和羊里遗址,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它们的文化面貌与广西的同时期遗址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应属珠江流域文化系统。
以上四个文化区,遍布贵州地区的东部、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基本可揽括贵州地区史前时代的文化。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江河为依托的考古学文化,且在文化面貌上有很大区别;即使有个别相似的文化因素,也不占主体地位,这些相似的文化因素并不影响它们各自的性质,这与它们相邻地区的文化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可认为贵州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别属于周边省份的主流文化系统;以上考古学文化分区中,在盘江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是孔明坟遗址,它的石器加工场为贵州发现最早的石器加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