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旧石器王国的兴起
所属图书:《悠悠牂牁:北盘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7-01-01 文章字数:2548字

旧石器王国的兴起

贵州,因其海拔平均都在1000米以上,我们习惯称之为贵州高原。作为云贵高原的一部分,这里地势西部高,在中部向东、南、北部三面呈坡度下降,东部最低。

贵州素有“溶洞王国”之称,在这些溶洞里不乏洞口开阔,且临近水源、适合动物或人类居住的天然洞穴。由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仍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他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受恶劣天气侵袭,同时还不时会有野兽的攻击。因此,为了更好地抵御这些不利因素,在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建造房屋的情况下,这些条件较好的天然溶洞无疑就成了他们天然的居住地。

事实上,在贵州不少洞穴的堆积中也不时能发现远古人类生息于此的遗迹和遗物。

贵州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曾被认为是“无古可考”的文化不发达地区。这种情况直至1954年在盘县水利建设工程中发现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才有所起色,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鉴定它们为“剑齿象”化石。此后,在1955~1956年间,考古工作者相继在兴义泥凼和黔西观音洞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发现引起了老一辈人类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化石可能和古人类活动有一定关系。

1957年,由一支青年人组成的洞穴考察队首次对黔西北地区的洞穴进行了有目的的调查,幸运的是他们发现并收集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1964年夏,考察队在黔西观音洞北支洞发现了一件石器;同年冬至来年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察队对观音洞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清理了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堆积,出土了打制石器和化石,因而认定它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1]

1965年冬,在裴文中先生指导下,联合考察队再次对其进行发掘,进而确定了旧石器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层位,1986年对其发掘及研究成果进行刊布 [2]

1971年冬,省112地质队在桐梓岩灰洞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同年由中科院双古所和贵州省博物馆对其进行试掘;次年冬,进行系统发掘,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一枚、石器数件和较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有用火痕迹残存 [3] ,这是贵州省首次发现古人类化石,发掘者将其命名为“桐梓人”,认为他们属于早期智人 [4] ,这也是继黔西观音洞后在贵州发现的第二个旧石器时代遗址。

1973年冬,对水城硝灰洞进行发掘,它是贵州继桐梓岩灰洞之后的第二个有古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的旧石器地点 [5] ,其内古人类化石所代表人群被称为“水城人”。

1974年发现的兴义猫猫洞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古人类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并有用火遗迹伴生 [6] ,该遗址被界定为居住和石器制造场所,洞内生活的古人亦被命名为属晚期智人的“兴义人”。

1978年春末在普定进行的洞穴考察中,相继又发现了穿洞、白岩脚洞、洞口洞和红土洞等旧石器时代遗址;并于1979年对发现较多打制石器、碎骨、用火痕迹的穿洞和白岩脚洞进行了试掘,出有较多的打制石器毛坯、骨质工具和古人类化石 [7] ;鉴于它们文化内涵的丰富性,1981~1984年又相继对它们进行清理,其中以穿洞出土遗物最丰,出土打制石器一万多件、骨角器一千余件,还有用火遗迹、古人类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 [8] ,它们当中以古人类化石中的两个头骨化石为代表的古人被命名为属晚期智人的“穿洞人”。

1986年和1990~1991年对安龙观音洞的第二次发掘,共清理包含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陶片、人类和动物遗骸等五万余件遗物,发现大量的用火遗迹,它的性质被认定为长期居住址以及石器和骨器的加工场所 [9]

1992年,贵州旧石器时代考古又迎来了新的春天。盘县大洞遗址的试掘,出土石制品1352件,4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300多公斤,其中大部分被人为砸碎,多数是被砸骨取髓,少数被制成骨角器,为更新世中晚期遗址,距今25万至16万年 [10] 。我国古生物学家贾兰坡院士曾评价它是“一处难得的遗址,是一个能作大文章的遗址,并鼓励把大洞的科研推向世界”。

1993年,对大洞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获得石制品500余件,化石标本近500件,人牙化石两枚,并有若干烧骨和炭屑伴生,他们被称为属早期智人的“大洞人” [11] ;它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被认为是继黔西观音洞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它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且在1996年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史前洞穴遗址(部分)分布示意图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重要的遗址有20余处,伴出人类化石的遗址有10多处,出土了大量的人类遗物和动物化石,其中石制品3万余件,骨器1000多件,角器20多件,人类化石数十枚,哺乳动物化石54个种属。

我们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它们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态丰富的资料库。


[1] 裴文中、袁振新、林一朴、张银运、曹泽田等:《贵州黔西县观音洞试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8月第9卷第3期。

[2] 李炎贤、文本亨:《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3] 吴茂霖、王令红、张银运、张森水:《贵州桐梓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年1月第13卷第1期。

[4] 吴茂霖:《贵州桐梓新发现的人类化石》,《人类学学报》1984年8月第3卷第3期。

[5] 曹泽田:《贵州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文化遗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1月第16卷第1期。

[6] 曹泽田:《猫猫洞旧石器之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年4月第20卷第2期;《猫猫洞的骨器和角器研究》,《人类学学报》1982年8月第1卷第1期。

[7] 李炎贤、蔡回阳:《贵州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人类学学报》1986年5月第5卷第2期。

[8] 张森水:《穿洞史前遗址(1981年发掘)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1995年5月第14卷第2期。

[9] 蔡回阳、王新金:《安龙观音洞遗址首次发掘及其意义(一)》,《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3期;《安龙观音洞遗址首次发掘及其意义(二)》,《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5期。

[10] 斯信强、刘军、张汉刚、袁成武:《盘县大洞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1993年5月第12卷第2期。

[11] 黄慰文、侯亚梅、斯信强:《盘县大洞——贵州旧石器初期遗址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悠悠牂牁:北盘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