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爬山涉水北盘江
所属图书:《悠悠牂牁:北盘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7-01-01 文章字数:1465字

爬山涉水北盘江

洞察机遇固然重要,能抓住更好;抓住了,就要花大力气去实施,这就有了本篇的北盘江文物调查,北盘江两岸陡峭的地形,使得调查起来难度重重,可用“爬山涉水、不畏艰难”形容之。

我们有对龙滩电站水库淹没区存在古代文化遗存的推测,文物调查经费也已到位,那么,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要和业主方交涉水库淹没区文物调查的事宜;其二,要组织相关文物部门制定文物调查的具体实施方案。

经过精心准备,这项对贵州境内红水河和北盘江的文物调查就正式实施了起来;由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县文广局和文物管理所,甚至相关乡镇的文化站,都参与到这场文物调查的会战中来,在沿江两岸进行密集的拉网式文物调查。

贵州有这样的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人无三文银”,用此来说明贵州的雨多、路险和人穷;在调查过程中,以上雨多、路险和人穷的境遇我们都遇到了,给调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北盘江在贵州的干流长449公里,具体的河段是这样划分的:河源至都格为上游,茅口为中、下游的分界。上游流经滇东喀斯特高原;中游坡降大,滩多流急,以峡谷为主,间有小型河谷盆地或宽谷;下游主要是丘陵区,坡降渐小,宽、窄峡谷交替,百层以下为古代水上货运通道,河面变宽。

我们的调查范围也主要集中在北盘江下游地区,百层以上数公里至沿江而下的红水河与广西交界处,沿江两岸尽是坡地,如果遇到有支流,则可能会有少量的台地,那些台地是我们调查的重点,有断崖最好,可以通过观测剖面来判定是否有遗物的存在,除了可供调查的剖面之外,在平地上则需要通过钻探来了解地层堆积的情况。

台地调查(考古所侯清伟在观测剖面)

说到拉网式调查,这完全是我们在调查中的真实写照,不管是沿江两岸的大坡地,或是支流边上的小台地,我们都要徒步行走。在用双脚尺量脚下那一片土地的同时,双手、双眼和嘴也不闲着,看到有疑惑的地方就用手铲挖一下;看到稍微平整一点的土地,就要在上面来回走动,双眼紧盯地面,看到有与周围土壤不一样的东西,就要弯腰捡上来看一下。如果有部分泥土包裹着,就用手来回摩擦,以把黏附在上面的泥土擦掉,来看一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实在不行就把捡来的东西拿到水边用江水清洗一下,这样就能确定捡到的是不是陶片或其他古代遗物。

如果发现的是陶片、石器或铜器,就可以确定这是一个文物点;假如同时还能找到这种器物在被江水或耕作之前的原生层位,那就能确定这是一个古人类遗址,当时的人曾经在此生活过,一般情况下,堆积的厚度多和他们生活的时间长短有关。

钻探地层

调查是辛苦的,由于多在沿江两岸的坡地上进行,山路的崎岖让我们走起路来显得格外吃力;因此,为了更方便行进,除了调查所需的工具外,我们调查时很少带其他物品,以致当我们口渴时也只能以溪水为食,以干粮充饥。

虽然这项调查是一次非常艰苦的搜索,但同时也有盼头。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找到诸如磨制石器、陶片和小件青铜器这些遗物,捡到东西时的惊喜和激动可以完全胜过我们找它们时的辛劳,大家会时不时大声地告知同伴各自找到的文物,让这种激动和愉悦的心情在同伴间分享,给大家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我们虽然辛苦,经常面临干渴、饥饿状况,时时只能以干冷的馒头充饥,但是我们有发现的快乐,就像是古人和我们有一场约会——时间定在2005年,地点是他们曾经某一段时间生活过的地方。

经过这种拉网式的调查,仅在北盘江沿江两岸就发现十余处新石器时代至宋明时期遗址和墓葬;这些遗址和墓葬的存在,足见当时北盘江作为一种南下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母亲河和交通大动脉的作用。

溪边小憩

悠悠牂牁:北盘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