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饶的南北盘江
北盘江,珠江流域西江上源红水河的大支流,古称“牂牁江”,主体分布在贵州的黔西南地区,她发源于云南省曲靖的沾益县乌蒙山脉的马雄山麓,经云南省的宣威和富源,至可渡河口西岸进入贵州境内,沿水城、六枝、盘县、普安、晴隆、贞丰、册亨和望谟等市县,在望谟蔗香与南盘江交汇后改称红水河,全长449公里,其在贵州省河段长327公里。
除了北盘江之外,其姐妹河南盘江同样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后从北往南流经云南省的曲靖、陆良、宜良,至开源向东北流,在三江口北岸进入贵州境,折向东,跨兴义、安龙和册亨等市县,呈东西向蜿蜒,至望谟蔗香与北盘江汇合,全长936公里。其贵州段处于南盘江下游,长263.5公里;它流经的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处于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以山地为主,在兴义、安龙一带为平缓丘陵。
通过以上对南北盘江的叙述我们知道,她们都发源于云南省的沾益县,经数百公里的殊途,最后又在望谟县的蔗香口汇合,汇合之后称红水河,最后注入珠江。
从天空鸟瞰,两条江犹如珠江上游蜿蜒的两条小龙,蛰居在黔西南这片宽广的大地上;她们又如仙子遗落的彩练,飘逸在陡山峻岭间。相应地,被这两条小龙所包裹的广袤地区则主要包括贵州省的六盘水市、黔西南州、毕节市的威宁县、安顺市的西秀区和镇宁、关岭、普定和紫云等17个市县区的全部或大部。
远眺北盘江(白层至乐园段)
在这一方土地上,以神奇秀美的山水吸引着众多观光览胜的人群,其中尤以黄果树大瀑布最引人注目。黄果树瀑布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其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瀑布依托的白水河像一条玉带,蜿蜒流淌在崇山峻岭间,而黄果树瀑布则飞流直泻,在马蹄潭、犀牛潭中激起千层浪花,水沫腾起到半空,在烈日映照下,形成一道斑斓的彩虹横跨于马蹄潭之上。这幅壮美景观,使黄果树瀑布蜚声中外。
在这片土地上,除了黄果树瀑布的自然景致之外,还有更多不为我们大众所熟知的神奇。
在10多亿至2亿5千万年前的太古时代,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到处都是海水,还不见生物;但在那之后的五千年间情况发生了改变,地质上的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标志着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三叠纪的到来。至三叠纪晚期,在现今的关岭地区生活着种类众多的海洋生物,既有脊椎动物中的海生爬行类和鱼类,也有无脊椎动物中的海百合、菊石和腕足动物,其中尤以海百合为我们所熟知。
海百合以其外形酷似“百合花”而得名,长得犹如植物一般,您如果把它当成一种植物,那就贻笑大方了;实际上它是一种动物,棘皮动物中的一员,常见于石炭纪的岩层中。它由冠、茎和根三部分组成。构成冠部的萼和腕,如同美丽花朵的花萼与花瓣一样,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 [1] 。
南北盘江地理位置
黄果树瀑布俯瞰
与海百合同时代的还有被发现于贵州兴义顶效的鱼龙化石,其中被命名的贵州龙动物群,是我国最早发现、研究和定名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1957年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先生在黔西南州兴义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在顶效镇郊外的一个叫柳荫村旁的一座小山包上,意外惊喜发现了一些保存十分精美的爬行动物化石,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胡氏贵州龙”,经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杨钟健先生鉴定,其为一类繁盛于三叠纪的鳍龙类化石,是我国报道最早的一个三叠纪水生爬行动物化石 [2] 。
南北盘江流域有迷人的风景,亦有数亿年前的海生动物化石,这足以让我们驻足而视,一旦踏入,当流连忘返。那么,在距今数万年前的古人类时期,又是怎样一番风景呢?这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还不甚明了。1955年在兴义泥凼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引起了人类学家的关注,此后相继开展了较多的考古工作,如兴义猫猫洞遗址,兴义、兴仁汉墓的发掘等等。兴义万屯汉墓出土的铜车马曾一度震惊全国,但这些考古工作主要是围绕对史前洞穴遗址和汉代墓葬的发掘,而对江河流域的系统考古工作却极为滞后,直到龙滩水电站的建设,才带动了贵州南北盘江流域的基建考古。
海百合
贵州龙(兴义市文管所周仕敏供图)
[1] 汪啸风、陈孝红等著:《关岭生物群——探索两亿年前海洋生物世界奥秘的窗口》,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 赵喜进、徐星:《贵州龙》,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