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6万年前的古人类
贵州人都知道盘县那个地方很富有,有很多有钱人,它就像我国的山西省一样,以蕴含丰富的煤矿资源而著称;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盘县还有悠久的历史呢?20世纪在盘县的考古,就发现早在26万年前,在一个名唤“大洞”的溶洞内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他们打击卵石制成生活工具,采集果实、捕猎动物,在大洞内躲避风雨,躲避野兽的袭击……他们在此安逸地生活了很长时间,因此,我们称该洞为“盘县大洞”。
盘县大洞地理位置图
该洞位于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西部边缘,距县城约49公里,这里地处贵州高原西部喀斯特丛沟谷地带,海拔1400~2000米,谷内有季节性河道,雨季时河水经地下河最后汇入珠江水系的南盘江。
在其后数万年间,盘县大洞情况发生了改变,洞内除了野兽偶尔出没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人类在此活动。
盘县大洞远景
数百年前,生活在大洞附近的人认为大洞的洞口开阔,其内平坦,适合人居,于是在洞内开始修建庙宇,以供养神灵。
成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普安直隶厅志》卷三《地理》有这样的记载:
从上文描述可知,大洞开阔,内建佛寺,其内蜿蜒狭长。
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部分村民在洞内取土熬硝,但当时他们并不知在所取堆土中含有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他们对取土时所见的动物化石弃之不顾,或拿回家碾成粉末用作止血药。
70年代初,贵州省第一水文地质大队在此进行地质水文普查,发现了动物化石。随后他们将这些化石送到中科院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属中更新世的“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但当时参与调查的地质人员对部分取土时已出现的石制品并不认识,那些石制品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时候的大洞还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盘县大洞平面图
1990年6月,六盘水市的文物工作者首次踏进了大洞。一进洞,他们就被宽敞明亮且又干燥的洞厅所吸引。当时调查的参与者刘军每次在回忆起这次旅游资源调查活动的时候,都怀着一种庆幸的心态。他说,在那次旅游资源调查活动中,调查人员中幸好有一位曾经参加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在周口店举办的一个古生物和古人类培训班,了解相关知识。所以,他们才会在熬硝的废弃物中找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及一件打磨技术独特的石器,也才会在洞内发现深厚的地层堆积。
有勒瓦娄哇特征的石片
不久,那件石器被送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和古人类研究所人类室主任黄慰文先生处,看了这件石器,黄先生大吃一惊,喊出“勒瓦娄哇” [1] ,他认为这些石制品有些特征可以和西方同时期文化对比,很有研究价值,值得重视,并委派该所袁振新副研究员到大洞实地考察。
同年11月,袁振新经过实地考察后,采集到十多件石制品,以及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和鹿等哺乳动物化石,确认盘县大洞为保存较好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认为它有重大的发掘和研究价值。
1992年4~5月由中科院双古所、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盘县特区文化局和六盘水市文管会组成联合考察队,历时21天对盘县大洞进行了首次发掘,清理80平方米,同时对当地人在洞内熬硝的堆积物进行了清理,共获石制品1300多件,石器中可能有含“勒瓦娄哇”加工技术的石片,还有7目43种动物化石,以及由烧骨、炭屑和灰烬构成的人工用火痕迹。
1993年春对盘县大洞进行第二次发掘,发现保存完好的堆积层,清理12平方米,出土了一批有确切层位关系的石制品,包括砍砸器、手斧、薄刃斧、手镐、球状器、盘状器、雕刻器等、动物化石和人牙化石各一枚。
雕刻器及钻具
大洞发掘出的哺乳动物化石,以华南地区的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为主体,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华南巨貘、中国黑熊、华南豪猪和水鹿等各种动物;此外,还有西南地区的土著种属,如巨鼠、毛耳飞鼠和岩松鼠等,它们是一个生存于中更新世中晚期云贵高原与东南亚丘陵地区过渡地带的动物群,其种属丰富,高原区动物特色尤其明显。
盘县大洞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
大洞除发现有灵长类猴科化石之外,还有两枚人牙化石,分别是一枚上颌内侧门齿和一枚下颌犬齿;它们的形态呈现出部分北京猿人牙齿的特点,又有一些早期智人的牙齿特征,有观点认为他们可能属早期智人类型的人类。
发现于盘县大洞的人类牙齿
盘县大洞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相继有美国、法国、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学者不远万里到大洞来实地考察并观摩标本;1994年美国学者亲临大洞遗址考察后不禁感叹地说道:“盘县大洞规模之大,标本之丰富,保护如此完好,是十分罕见的,完全可以比得上法国的拉斯考洞。”
对此,原任六盘水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的刘军研究员深有体会,盘县大洞的发现和之后的发掘,都有他的一份辛劳。他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前认为盘县大洞的年代上限在26万年前,这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其年代应该可以达到距今30万年前,且以前鉴定的43种动物所属科属实际上还可以增加,应该有50余种动物在此生活;另外,在遗址所处的古环境和气候方面的研究也有所收获,他们甚至还建立起了考古现场与计算机三维技术相结合的模,用来重构大洞人当时生活的场景。
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有周口店,南有盘县大洞。”我们都知道,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因此周口店在国内外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在此也可大胆地估量一下,相较于周口店,盘县大洞在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地位应当非常重要。
[1] 勒瓦娄哇技术(Levallois technique),旧石器时代的一种石器制作技术。过去曾认为用这种技术制作的石器代表一种独立的文化——勒瓦娄哇文化。后来知道这种技术是阿舍利晚期文化和莫斯特文化的组成部分。用这种技术制作的石器,最初发现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勒瓦卢瓦、佩雷。勒瓦娄哇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打下石片之前对用来打石片的石核进行精心的修理,所以也称为修理石核技术。修理后的石核像个倒置的龟甲。打下的石片薄而规整,常常不加修整便可当作工具使用。石片背面布满石片疤,台面上也有许多小疤片,这些是修理石核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