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居住在惠水县、罗甸县、长顺县、紫云县等一带的布依族,自古以来传承一种习俗,即扫寨或扫家仪式活动。举办这项活动,旨在驱除邪恶鬼怪,消除火患、瘟疫,保佑寨子、家庭平安。
扫寨,布依语叫badt mbaanx。badt,汉语的意思是扫,mbaanx,汉语的意思是寨子。扫家,布依语叫badt raanz。raanz,汉语的意思是家。这里所称的“扫寨”或“扫家”,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为讲究卫生而举行的打扫寨子或打扫家里卫生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扫寨”或“扫家”是一种宗教仪式活动。
扫寨或扫家这种宗教仪式活动,过程复杂,需要的供品也比较多,有大米、狗、鸡、茅草、阻拦邪恶鬼怪的草绳等。除了供品外,还有鼓、锣、牛角号、字武旗等。所以,除了摩师外,还需要有多人充当摩师的帮手。帮手主要工作为持字武旗竿、敲锣、击鼓、牵狗、拿鸡、撒茅草、吹号,等等。
事先,主家除了要准备好狗、鸡、大米等以外,还要准备用于阻拦邪恶鬼怪的草绳。这根草绳,由寨子中有经验的人到山上将茅草割来,然后将茅草搓成绳子。同时,还需将木棒削成宝剑状,用木炭在剑面上依次画上斜线条纹后,插在绳子上,每根绳子一般要插五把剑以上,绳子长的就多插几把,具体把数不限。并根据寨子有多少条进出道路就编制多少条草绳,确保每条进寨路口要有一条草绳。
字武,也叫字武旗,即扫寨仪式所用的旗帜,亦称幡标或幡,是一种专门用于扫寨仪式活动的幡。当将幡挂起来的时候,就像一竿高高的旗帜。这竿幡与其他宗教仪式场合所用的幡有很大区别,首先是在制作上有严格的尺寸规定,从幡的长度来说,其长度为三米,共九尺,意即三三管九。宗教观念中,九为最大的数理,代表天。因此,用此幡,即是代表天意行事。其宽度方面,为十五厘米。因为数字五、九,在宗教观念里,意即九五之尊,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字武旗见图:
字武旗
此外,字武旗上的内容很丰富,从上到下共分十五格,每格的内容各不相同,最顶部一格为“敕令”二字。敕,即帝王的诏书,代表天意,即天王的命令。从第二格往下,每格均用图案表示。第二格为玉皇大帝的画像,第三格为仙宫,第四格为紫竹林——这样依次往下,最后几格几乎都是肩扛长矛或手持大刀的武士。这些内容,几乎都是按神话传说中的天上宫廷里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的。
下图为摩师梁永仁(右)在给笔者介绍字武旗上的内容。
摩师梁永仁(右)给笔者讲解字武旗上的内容
而从卫士的衣着上看,类似于清朝卫士的服装。因此,笔者推断,字武旗的最早形成,应该是清朝年间。
这是因为,明清以后,当地布依族与汉族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布依族的许多摩师都学习汉文化,从而导致布依族文化吸收了汉文化。当然,这仅仅只是笔者的推断而已,真正的结论,还有待继续考证。
字武旗的材质为白布,至于为何选择白布为材质,摩师也没有确切的解释,笔者推断也许是因为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比较清晰的缘故吧。
此外,字武旗的竿多为青竹,一是因为布依族地区盛产青竹;二是青竹竿比较长,而且直,旗竿插起来能高高飘扬。
扫寨,即整个寨子都行动起来共同举办的仪式;而扫家,则是由单家独户举办的仪式。无论是扫寨或扫家,所用的经文及程序均相同,供品也相同。
扫寨活动,是以寨子为单位举办的仪式活动,一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是在每年开春后至春种农忙之前。扫寨活动,旨在通过举办这一仪式,将侵入寨子里的邪恶鬼怪驱除出寨,从而确保整个寨子的平安。
扫寨仪式一般不以遇见怪事为举办的理由,这是一种常态化的活动。当然,扫寨仪式也有例外,比如寨子上突然出现虎豹、山羊、流星、野火等极不寻常的现象时,均认为是邪恶鬼怪进入寨子,所以要举办扫寨或扫家仪式,扫除邪恶鬼怪。
而扫家活动则是主家遇到如蛇、鸟、野猫等野外动物进入家里或牛、马、猪等大牲口进入卧室等情形时,民间观念认为这些现象均为不吉利的怪现象,认为是邪恶鬼怪已经侵入家里,所以,要举办扫除仪式活动,旨在通过举办这一活动,将进家来的邪恶鬼怪驱除出去,以确保家庭平安。
因此,扫家活动的时间不分时令,什么时候遇到上述这些奇怪现象时,就请摩师择吉日举办。
扫寨仪式共分三道程序进行。第一个程序是祭祀土地神。届时,摩师穿上法服(一件特制的、用白布缝制而成的长衫,上面绣有天宫帝王及大臣、武士等内容的各种图案),戴上扫寨专用法帽(特制的帽子,分九爿,每爿上绘有不同内容的图案),手持法杖。
图为梁永仁摩师的扫寨法帽,系用白布裁剪、并绘上相应图案而成。
王世平摩师的法帽比较原始,是其祖传下来的法帽。而梁永仁摩师的法帽是根据其师傅梁朝荣那顶原始法帽的形状及内容,用白布制成的,系民国时期制作的。
届时,按照摩师事先择算好的吉日,主家将准备好的粮食、钱、酒等供品摆在屋外的桌子上,将仪式活动所用到的鼓、锣、茅草等用具放在桌子旁,将狗、鸡拴在桌下,这些物件缺一不可。同时,还要在桌子旁边插上字武旗。
王世平摩师展示法帽,该法帽系用优质木材制作,绘有相应图案。
戴法帽、着法衣、拄法杖的王世平摩师。
摆置完毕,摩师敲响三下碗,开始念诵经文,各段经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