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概述
所属图书:《添粮补寿经:布依文、汉文对照》 出版日期:2016-10-01

一、概述

添粮补寿是布依族民间为常年身体衰弱或久病不愈的中、老年人举行的一种旨在恢复元气、解脱病魔的仪式活动。

布依族民间宗教观念认为,人是由躯体和灵魂这两个不同的载体组合而成。躯体为骨干,灵魂依附之。灵魂即精气神,是一种有灵性的,能在阳间、阴间游离、永远不会灭亡但可以转化的媒介。当灵魂依附于躯体时,则人的精力旺盛;反之,当灵魂与躯体分离时,则人的精神萎靡不振、神志不清或厌食恶心,日渐消瘦直至死亡。

因此,在布依族民间观念中,人们把那些长期精神萎靡不振、厌食恶心、日渐消瘦、久病不愈的人认为是其灵魂与躯体分离。

民间观念认为,造成灵魂与躯体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自然脱离。即依附于其身体的灵魂自然脱离其躯体而四处游荡。民间观念认为,人步入中年以后,灵魂容易脱离躯体而四处游荡。因此,但凡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患常年身体虚弱、精神不振或久病不愈等症状的,通常被认为是其灵魂与其躯体分离所致,即人们常说的魂不附体。

第二种是强制分离。即灵魂被邪恶鬼怪捉去并控制而导致的灵魂与躯体脱离。这种现象在任何年龄段均会发生。

第三种是遭遇突然惊吓,导致灵魂与躯体分离。这种现象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主要指儿童和青少年人群。

无论哪一种原因导致的灵魂与躯体分离,都要操办添粮补寿仪式。一是把魂给招回来,让灵魂重新依附到躯体上。二是通过操办仪式活动,众亲友到场欢呼鼓舞,人气压倒了邪气,从而把邪恶鬼怪吓跑,再也不敢招惹患者。这样,患者才得以康复 [1]

布依族民间观念认为,人的灵魂与鬼神一样,是一种带有灵气的东西,但凡人肉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如何让脱离躯体的灵魂回到其原先依附的躯体上呢?那就必须借用能与灵魂沟通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摩经。

摩经,即专门用于从事与摩教活动有关的一种古传经文。它是实现人与灵魂、鬼神沟通的语言。所以,操办添粮补寿仪式,就要念唱摩经。

添粮补寿仪式分为两种,一种程序比较复杂,操办时由摩师主持,患者的近亲和邻里都要拿粮食前来祝贺。这是专门为中年、老年人操办的添粮补寿仪式。

另外,还有一种添粮补寿仪式,其程序比较简单,操办时,可以不请摩师,由家中或族中较年长的女性操办即可(布依族人家的年长女性基本上都掌握这种仪式)。这种仪式也称招魂仪式。

无论是操办程序简单的添粮补寿仪式还是操办程序复杂的添粮补寿仪式,都要念唱经文。所不同的是,程序简单的仪式,其经文和仪式都比较简单,所以,但凡年长的女性基本上都掌握。而程序复杂的经文,不但其经文本身复杂,而且操办仪式的程序亦比较繁杂,这种仪式只能由摩师主持操办。

添粮补寿经即是操办添粮补寿仪式时所念唱的经文。本书采取原经文、布依族拼音文字、汉文直译、汉文意译同步进行的方式进行整理翻译,并对个别难以理解的字、词、句进行详细的注解,以便于读者阅读。


[1] 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代布依族先民生活的艰难。当发现人们患有精神不振、厌食恶心、日渐消瘦、久病不愈的症状时,就认为是魂不附体所致,这是当时生产生活水平极低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这在今天看来,其实是因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身体虚弱。因为,当操办添粮补寿仪式活动后,亲朋好友送来的粮食中有部分是专门留给患者独自享用的,有了粮食,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加上操办仪式期间所吃的鸡、鸭、猪肉等,患者享用了这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后,身体的营养得到补充,精神好转,身体自然就会恢复健康。

添粮补寿经:布依文、汉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