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歌谣
一、劝诫歌
劝,勉励,指通过勉励而使他人做什么事情;诫,训诫,指通过训诫,使他人不要做什么事情。劝诫歌,即通过歌谣的形式勉励他人做有利的事情,且停止做不利的事情。思州的劝诫歌数量不是很多,却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方面问题,如经营家庭、个人行为、家庭生活等都起着指导作用,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有关社会生活的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社会教育价值。
(一)家庭经营
有关家庭经营方面的劝诫歌谣,主要收录了两首,即《十富歌》《十穷歌》。
《十富歌》中从十个方面总结了使家庭走向富裕的经验。其中,第一条“不辞辛苦走道路”指的是勤于经营经济生活。从商,便要不怕吃苦劳累,要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去;务农,便要勤于耕种,不违农时。在传统的价值观中,万事勤为先。第二条,做买卖,要公平,童叟无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才能保持稳定、充足的顾客群体。第三条,不要养成懒惰的行为习惯。懒惰的行为习惯不但使人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劳动生产中去,更会让人失去锐意进取之心,使人懈怠堕落,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第四条,整理好家务,使家庭整洁清爽,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第五条,管理好自己的门户,防火防盗,防止财产的损失。第六条,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生产经营,都不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第七条,要有家庭凝聚力,家庭成员之间,无论大小,均应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全心全力做好某件事情。第八条,家庭成员个个要有才能,要能和睦相处,不可相互之间为争夺利益而离心离德。第九条,要教育培养好子孙后代,使他们自己能自立门户,靠自己的努力建立自己的生活。第十条,要刻意地多做善事,多帮助人,即便是老天也会保佑你的。
虽然这十条经验是来自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智慧,但是放到现在社会中,依旧具有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勤劳、信誉、守法这依旧是商业经济社会中从事一切经营的基本守则,只要坚持好这些基本原则,总会获得希望中的财富;而培养好习惯、治理家政、教育后代、家庭和睦、对社会尽责,这是现代家庭获得幸福的路径和源泉。
再来看《十穷歌》,从十个方面总结了会使家庭衰败没落的规律。一旦养成懒惰、懈怠、奢侈、不遵纪守法等陋习,哪怕是再大的事业,也会经不起打击,崩溃如山倒;而好面子、家庭离心离德、结交不良、陷于不良恶习等,那么家庭再怎么富裕,也会迅速地消耗殆尽。这些曾经历史检验的教训,在现代社会一样的适用。
(二)劝诫不良行为
赌博行为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使人陷入灾难之中。但是人类的贪欲总是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总是存在,因此赌博的陋习也就一直无法根绝,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是偏远的农村还是发达的城市,赌博如同一个邪恶的魅影,如影随形。思州民歌中就有专门劝人远离赌博的《十劝戒赌歌》(仡佬族)、《劝莫赌钱歌》(侗族)。
劝赌歌一般是通过描述参与赌博后造成的严重后果来警示、戒除人的赌博行为和赌博心理。如《十劝戒赌歌》中,参与赌博的人中得到的结果就是“十个赌钱九个输”“坏了名声难得脱”“生产生活无人管”“油盐柴米无着落”“害儿害女害老婆”“搞得一身账背起”“妻恼子恨家不和”“亏帐逼人生邪恶”“法网恢恢逃不脱”,最后劝人戒脱赌瘾,改邪归正。
(三)劝诫家庭和睦
家和万事兴,如果家庭不和睦,那么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家庭生活就是一种煎熬。思州民歌中,关于家庭生活的劝诫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子女是否孝顺、妻子是否勤劳贤惠、长辈是否慈爱、后母是否贤德等四个方面。
仡佬族的《儿媳不孝歌》中,咏唱了儿子在娶媳妇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全力满足老婆的要求,却弃母亲于不顾的内容。斥责了儿子和媳妇不孝顺的行为,教育人们“父母恩情泰山重,儿女应报父母恩”。
传统生活中,妻子一般负责打理家务。家务打点得好,是家庭兴旺发达的基础,也是评定一个妇女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准。如果妇女过于懒惰,不勤于家政、不讲究卫生,那么便会被人称为“邋遢婆”。侗族的《邋遢恶妇人歌》便是通过一个邋遢妇女的恶劣表现,来训诫家庭妇女要勤劳贤德,才能使家庭兴旺、生活幸福。
家庭生活中,婆媳关系是个永恒的话题。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婆婆站在家庭伦理秩序的制高点,也把持着家庭一切财产的支配权,总是占据强势者的一方,而媳妇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有些婆婆为了在家庭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总是不惜牺牲媳妇的权利和尊严,而面对如此恶劣的局面,娘家往往一筹莫展,因此也就往往导致悲剧的发生。侗族的《恶婆婆磨媳妇歌》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最终媳妇由于不堪忍受而上吊自杀身亡,引发媳妇娘家人的报复,恶婆婆也没得善终。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诫婆婆不要作恶,要善待处于弱势的媳妇。社会的发展,使得原来的家庭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化,年轻一代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媳妇也扭转了在家庭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对自己的小家庭实现了自主支配权。因此像歌谣中恶婆婆折磨媳妇的情况很难得出现了。
二、儿歌
儿歌是指在儿童中间长期广泛流传的韵语体歌谣。主要有练习语言儿歌、游戏儿歌和教诲儿歌。
(一)练语儿歌
婴儿到了7~8个月,便能发出“爸爸”“妈妈”等声音,到了1岁左右,就具有了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发出有意义的词语,2岁左右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高峰期,通过模仿大人的发音口型和动作来学习语言。但儿童此时的发音系统和语言听觉之间还没能建立良好的联系,学唱儿歌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协调发音系统与语言听觉之间的联系,使儿童能进一步将感知到的事物与词义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意义,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准确、细致、完整,词汇量也迅猛增长。“使儿童语言系统的机能,能按照社会上既定的语言系统的标准来活动”, [1] 迅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
练语儿歌的句子相当简短,并且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儿童学习发音。在歌唱的时候,一般还配有一定的动作手势,帮助儿童肢体动作、听觉系统、发音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游戏儿歌
儿童具有独立活动能力的时候,便开始和小朋友一起玩各种游戏。游戏是儿童学会交际、学会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学会社会规则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多的游戏中,有儿歌相伴,不但为游戏提供了音乐节奏,为游戏创造了快乐的氛围,也锻炼了孩子的动作与听觉、发音系统的协调能力。因为儿童游戏的动作非常快,要求与动作配合的音乐节奏也要非常快,听觉系统也要高度灵敏、高清晰地进行反应,所以,游戏儿歌其实是一种发音、动作、听力之间协调的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往往会刺激孩子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学习方式。如女孩子常常在做跳皮筋游戏时候唱的《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作《马兰花开》,这首儿歌流传极为广泛,流传的时间也非常长,20世纪80年代前的女孩子玩跳皮筋游戏时就唱这首儿歌,现在,小女孩跳皮筋的时候还在唱。这首儿歌演唱的语境是:两个小女孩做柱子,相距两到三米面对面站着,将皮筋首先套在脚踝处的高度,然后第三个女孩就开始边跳皮筋边唱《跳皮筋》。如果动作和歌谣都没有错,那就将皮筋上升一级到膝盖处,再重复前面的动作和歌谣,还没有出错的话,就上升到臀部—胸部—头顶。在跳的过程中,一旦动作或歌谣出错,跳皮筋者就替换一个做柱子的女孩子出来跳,如此反复。
像这一类的游戏非常多,几乎每个游戏都有相应的儿歌相配合。儿歌不仅给孩子们创造了快乐的游戏场景,更让他们在游戏中锻炼了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
[1] 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