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尾镇于河村古法造纸技术
一、于河村概况
水尾镇于河村,因流经村前的烂缛河得名,隔河对岸为白水洞村。于河村村委会驻地在中寨。于河村原名中寨,因与注溪乡的中寨村重名,1981年10月更名烂缛河村,简称缛河村。1984年改名为于河村。全村共14个村民组,360户,1549人,其中侗族1432人,苗族70人,汉族47人。总面积9.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0亩,其中水田521亩,人均水田约0.34亩,其他耕地约0.41亩。 [1]
于河村所辖自然村寨基本情况如下表:
(注: 寨子名称聚居民族人口(人) 耕地面积(亩) 特产中寨侗族332 278 烟叶、竹子、土纸朴家湾(上寨) 侗族70 55 土纸龙孔侗族99 70 烟叶、土纸纸槽湾侗族79 68 土纸严家沟侗族144 133 绵竹、土纸上屋背冲侗族157 116 绵竹下屋背冲侗族177 222 绵竹陡滩侗族119 86 绵竹大秧坪侗族135 86 绵竹红岩侗族112 43 绵竹)
烂缛河沿岸的多个村寨均有古法造纸的习俗。造纸作坊主要集中在中寨、朴家湾、龙孔、纸槽湾、严家沟等自然村寨。除了上述自然村寨自己山上产造纸的原料——绵竹之外,其他自然村寨,如上屋背冲、下屋背冲、陡滩、大秧坪、红岩等,也均盛产绵竹。
二、于河村古法造纸技术
(一)古法造纸原料
于河村古法造纸的主要原材料为绵竹。绵竹,当地人称为阳山竹,为单竹亚属,竿高3~7m,径约5cm,顶端下垂甚长,秆表面幼时密被白粉,节间长30~60cm。每节分枝数多且大致相等。竿壁厚2~4mm或过之;竿环平坦。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具有生长快、成林快、伐期短、适性强、繁殖易等特点。其垂直分布可达海拔500m,但以300m以下的缓坡地、平地、山脚和河溪两岸生长为佳,无论在酸性土或石灰质土壤上均生长正常,其分布区年均温18.9~20.0℃,年降水量999.1~2136mm。 [2]
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与湖南新晃县相邻,为岑巩县海拔最低处(330m),全村及周边几个村寨的海拔处于330~400m之间。水尾镇年平均温度为15.8℃,由于于河村处于水尾镇海拔最低处,全年平均温度较水尾镇平均温度要高一些。年降雨量约1228mm,每年平均无霜期达355天。气候温和多雨,非常适合于绵竹的生长。
(二)古法造纸的辅料
于河村古法造纸的辅料主要有生石灰、烧碱、杨桃藤、神仙树树叶等。生石灰与烧碱主要用于腐蚀竹子的纤维,使竹子高强韧性的纤维软化、断裂,以便制作纸浆。杨桃藤的芯带有咸味,在水中浸泡之后能产生大量的黏稠剂。神仙树,中文学名为刨花楠,其叶浸泡在水中也能产生大量的黏稠剂。这些黏稠剂称“纸药”,于河造纸村民也称之为“咸”。杨桃藤芯与神仙树树叶是天然的优良的植物黏稠剂,在于河村造纸中主要用作纸浆纤维的粘合剂。黏合剂在造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能使纸浆纤维沉底的速度减慢,使之均匀地分布在抄纸池中。其次,使抄在竹帘上的纸浆中的水渗漏的速度减慢,使纤维能均匀地分布在竹帘上,造出来的纸更加平滑光洁。第三,使纤维之间粘合紧密,造出来的纸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韧性。造纸常用的黏稠剂是神仙树树叶,但神仙树一般分布在湖南、两广、福建等地。因此造纸村民每年都要去湖南采收神仙树树叶,一次会采收上百斤。当然也不能白采,2015年的行情是每斤神仙树树叶为1.5~2元。采回来的神仙树树叶,一下子用不完,又不能让它干枯了或者沤烂掉,因此村民往往将其腌制起来,然后保存在密封的塑料袋中或坛子中,需要用的时候就取出一点来。到了农历十月份,神仙树的叶子便基本掉落,因此农历十月到来年三月,村民一般用杨桃藤来替代神仙树叶做黏稠剂造纸。
腌制的神仙树树叶
(三)古法造纸的器具与作坊
1.锤子。锤子由锤头与锤柄两部分构成,一般为杂木材质。锤头近似圆柱形或椭圆柱形,长约25~30cm,直径12~15cm。锤柄也呈圆柱形或椭圆柱形,长约30~35cm,直径约3~3.5cm。锤头横向正中间部位垂直开一小洞,洞的直径略小于锤柄,然后将锤柄一头稍微削尖,楔入锤头的洞中,以硬物或墙面、地面顶住锤头后,以猛力击打键柄的另一端,锤柄便牢牢地楔入锤头中,锤子便做好了。锤子一般为2~2.5公斤。如果是妇女小孩用的,就稍微轻一点,约1.5~2公斤。锤子的作用就是将作为造纸原料的绵竹一根根、一节节地砸破,砸扁,却不能砸碎。由于铁锤太硬,容易将绵竹砸碎,影响后续的浸泡工作,所以很少有人使用铁锤砸绵竹。于河村的通村公路硬化为水泥路面之后,造纸者将绵竹均匀地铺在路面上,来往的汽车不一会儿就将它们压裂、压扁。造纸者只需将没有压到的部分绵竹锤破就可以了,有效地节约了劳力,缩短了工期。
2.建沤青池。沤青池就是将砸破的绵竹浸泡在清水中所需要的池子。沤青池的要求非常简单,随便在田间地头挖一个深约lm左右,面积约15m2左右的池子便可。沤青池的大小,根据造纸者所造窑子的大小决定。如果窑子中能煮500公斤竹子,那么沤青池便要挖出能沤500公斤竹子的大小。沤青池一般建在烂缛河岸边高坎上的水稻田边。这样便可比较便利地引进稻田里的水来沤竹子。沤好的竹子,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塞进临河高坎上的窑子。
建在水稻田边的沤青池
3.建窑子。窑子,也称之为土窑,用于煮竹麻,一般建在烂缛河边的高坎里。具体建造方法为:择一临河的、墙面几乎垂直的高坎(高坎至少需要2m以上),从高坎的顶部垂直往下挖一个深2.5~3m,直径1.2~2.5m的圆柱体坑洞。坑洞的大小由造纸规模所决定。如果规模比较小,一次煮500公斤左右竹麻,那就建一个直径1.2m左右的坑洞就可以了。如果一次性要煮1500公斤竹麻,那么至少要挖一个直径超过2m的大坑洞。坑洞挖好后,便在距坑洞底部0.5~0.8m高的位置处,朝着高坎墙面的方向挖一条水平通道,通道四周用红砖和水泥砌好加固,形成一个长约30cm、高约25cm、深约1.5m的长方形口子,直通坑洞内部。然后根据口子的位置,在坑洞底部用红砖水泥建造圆形灶膛。灶膛的高度位置要求比较精确,要求灶膛的圆形边台要高于口子的位置。然后在坑洞底部的灶膛的边台上安放一只直径略小于坑洞直径的大铁锅,并用水泥将锅的边缘与灶膛边台密封起来,使日后坑洞内的水不能渗透到坑洞底部的灶膛里去。密封好铁锅和底部灶膛后,便沿着大铁锅的边缘,用水泥、砖头或石块从下往上,一直到坑洞的顶部,加固坑洞壁,并使之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在加固坑洞内壁时,贴着大铁锅的上方,朝临河方向,在口子的斜边处,凿出一个直径约6~8cm的洞,穿透高坎墙,并进行硬化。煮竹时,用布条包着木楔子将小洞从窑里头堵上,等竹料煮好了,就用一条长棍子从外面伸进去,将木楔子捅开,放出煮竹的碱水。小洞凿好后,窑子基本完成。
建在烂缛河边高坎上的土窑
4.帘架。安放舀纸帘的架子。先用杂木做成一个长方形田字框架,框架要恰好能装下舀纸帘子。然后在框架一条长边的三分之一处装一根高约20cm高的小木柱子,柱子的顶端是一个钩子。在框架的另一条长边的正中间用绳子连接一条直径为3~3.5cm的圆杆子的一端,杆子的另一端斜着向上,恰好搭扣在另一头的钩子上。提起这根杆子,便提起了安放在帘架上进行舀纸的帘子。
帘架
5.帘子。舀纸的主要器具。是一个长37cm、宽27cm的长方形竹帘。竹帘制作得非常精密,是以苦竹与蚕丝编织而成。具体地编织方式为:首先将苦竹竹篾加工成直径约0.5mm的圆条,然后以极细的蚕丝线为纬,将415条长27cm,且大小几乎完全一样的苦竹圆条编织成帘,每相邻两条苦竹圆条之间相距不足0.1mm。帘子四周用比较粗的蚕丝线以编织的方式包边;帘子中间,也以较粗的蚕丝线以编织的方式围出一个长32cm,宽21cm的长方形;然后在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正中间朝另一边的正中间纵向织出一条粗边,将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形。这个小长方形的大小就是舀出的纸的大小。舀一次,便可造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由于帘子的制造工艺太过于复杂精密,于河村造纸工匠没有一个能自己制造,均从四川买过来。每个帘子都造价不菲,据采访时正在造纸的工匠说,他是四年前买回他现在正在用的帘子,350元一个。
来自四川的苦竹帘子
6.作坊。于河村中寨的造纸作坊一般集中建在寨子东边的山坳中,距寨子1000m左右。每个作坊依山坡而建,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棚子,用四根小腿粗的木柱子支撑一个单面倾斜的石棉瓦顶棚,四周无任何遮拦。顶棚高的一面约2m,矮的一面约1.7m,一不小心便会碰头。每个作坊的面积不超过5m2,每个作坊中必有两个主要器具——纸槽与木榨。作坊一定要建在山泉水流过的地方。
依山而建的作坊
7.纸槽。纸槽是用来盛放纸浆和舀纸的方形池子。一般长约1.6m,宽约1.2m,高约0.8m。纸槽一般依山坡而建,因此纸槽的一面就直接在山坡的坡面上抹涂上水泥,其他三面及底面用砖头和水泥砌成。纸槽的建造比较讲究,首先,造纸者操作那一面的池壁,与地面约呈80°的角,斜着从下往上升。这样就有利于造纸者在操作的时候,纸槽的底部不会妨碍脚步的移动。其次,池壁比较薄,大约只有5cm厚,却很结实。一个纸槽建成后,可以用几十年。第三,每个纸槽的右侧池壁的下部,均开了个直径5cm左右的孔。舀纸的时候,以木塞堵上;舀纸结束了之后,池子里的水需要换新鲜泉水时,就等纸浆沉淀下去后打开,将里面的水放出去。第四,每个纸槽中,都用两根木条在距水面上方15~20cm的位置处交叉形成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偏左、偏山坡一边,使造纸者这边留下一个较大的操作空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纸槽一定要建在洁净的山泉水能随时能流进来的位置。
纸槽
8.药袋。将作为黏合剂的杨桃藤或神仙树树叶装在一个长约35cm、宽约15cm的粗棉布袋子中,称为“药袋”或“咸袋”。袋中的装药量一般为500克左右。扎紧袋口之后,用一根铁丝将其挂在纸槽的左侧壁上。一旦觉得舀出来的纸不均匀,或有点粗糙了,或者容易沾上前面舀出的纸,就把药袋取过来,用力挤压,药袋里便会流出大量黏稠的液体进入纸槽中。用手或者木耙子奋力搅拌几下,等纸槽中的水不再晃动,再舀纸。此后舀出来的纸就非常均匀,纸面光滑。
9.木榨。木榨是盛放刚舀出的湿纸的地方和将湿纸中的水榨出来的一个造纸设施。木榨由三个部分组成:支点架、压纸台、压榨机构。
木榨
支点架由粗大笨重的圆木做成“门”字形结构,宽约0.6m,高约1.5m,木榨设在纸槽的对面,与纸槽相距约lm左右。不但与压纸台、压榨机构通过脚部连杆连成一体,更深埋在作坊右边的地下。它是压榨杠杆的受力支撑点,需要非常稳固。
压纸台就是一个离地面约70cm高的台面。台面由10cm以上厚的杂木板拼接而成,约lm长,0.5m宽,与支点架相隔约50cm。台面上正对着支点架中心的位置上,摆放着一个约0.5m长、0.3m宽的长方形竹编垫子,垫子织纹较粗糙。在台面的正面一边,和右手侧面一边,各固定了一根约0.4m高的定位杆。竹编垫子用来盛放舀好的纸,之所以很粗糙,一则压榨湿纸中的水时不容易滑动;二则将纸压榨好后,容易从台面上取下来,而不至于纸的底部与压榨台黏在一起而造成损耗。
压榨机构是一套看上去比较笨丑,而实际设计非常巧妙的转动机构。压榨机构的关键部位便是右侧打了四个孔的一个转轴。压纸台粗壮的脚部连杆贴着地面向左边伸出来,在离压纸台1.5m左右的位置,转轴安装在前后两根粗大的连杆上。转轴上套着直径约15mm的钢丝绳。压榨机构还包括了转动转轴用的杠子、压纸的杠子、压榨的盖子及木楔。
(四)古法造纸的技术流程
1.砍竹。每年农历七月至九月为上山砍竹的最好时节,造纸的原材料以已生枝叶的当年生的新竹为佳。因为新生的竹子纤维韧性比较强,造出的商品纸质量也比较好,还有就是因为新生竹比较嫩,所以容易泡烂。可以缩短造纸的时间,造出的纸也更细腻。造纸的工匠通常在七~九月份前后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1~1.5m长,砍回的竹子经过手工捶破。通村水泥路建好之后,村民一般将竹子均匀地铺在公路上,借助过往的汽车将竹子碾压破。但是造纸者自家的山上产的绵竹有限,不能供应全年造纸所需要的原材料,因此,几乎所有造纸者需要向邻近的村寨购买绵竹。根据2015年的行情,晒干的当年生绵竹为1元/公斤。如果造纸者一个窑子一次可以煮1000公斤竹麻,那么需要1000元的原材料成本。
捶破后的竹子需要经过10天左右的暴晒,晒干后,捆成2公斤左右一捆。一梱竹子不能太多,太多了,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让中间那部分竹子沤烂,在土窑中煮的时间也会延长,煮好之后,踩成竹麻也会比较麻烦。所以,每捆竹子的重量需要基本一致,且要适当。
2.浸竹(沤青)。以往,一般是将捆好的竹子压上石头,浸泡在烂缛河中;现在由于于河村上游修筑了电站,电站经常反反复复地关闸蓄水、然后又放水发电,对浸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闸时,河水水位下降,不能有效地浸泡;放水发电时,水量猛然增大,容易把竹捆卷走,因此几乎每家每户自己筑一个沤青池,将够煮一窑数量的竹捆浸泡在沤青池中,一般需要浸泡10~15天。沤青池的作用在于通过清水浸泡,沤烂、去除竹子表面的青皮。
3.沤竹。将沤青后的竹捆,从沤青池中捞出,用水略加冲洗,沥干,再浸入石灰水池中。石灰水的配置比例为10:3,即50公斤竹子配15公斤生石灰,沤竹池中加水的量以恰好能浸泡到所有竹捆为宜。沤竹特别需要每捆竹子都能均匀地浸泡,因此,将竹捆浸泡在石灰水中时,造纸者往往还要用“钎担”(农具,功能相当于扁担,但比扁担要长要粗一些,通常用来挑一些不宜于用扁担挑的体积比较大的东西,如柴捆、麦捆、油菜捆等。一般用杂木做成,两头削得很尖,有的甚至在两头装上铁尖头)“杀”这些竹捆,使石灰水能均匀地进入竹捆的中心部位。在石灰水中泡10天左右后,所有的竹捆中都已经蘸满石灰水,然后取出,沥干水,码放在木条做成的台子上,形成一个方形的小堆,然后用塑料布将这个小堆蒙上、密封,再在20℃~40℃的温度中干沤上10~15天。生石灰具有较强的碱性,腐蚀性较大,浸泡石灰水和沤竹的环节中,破坏了竹纤维之间的联结,将竹纤维析出。
4.煮竹。将沤过的竹放入土窑,同时加入清水即可。清水以盖住竹捆为宜,将主料和辅料都装填好之后,把窑子顶部的开口处用稻草或编织袋盖住,再蒙上塑料布密封起来,然后从窑底部的灶膛口添加柴火进去开始煮竹。添加柴火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将一捆约4公斤的柴火,塞进灶膛口,再用一根手臂粗、2m长的棍子将柴火顶进灶膛内,灶膛中的高温立即使柴火熊熊燃烧起来。20分钟左右,灶膛内的柴火便已烧尽,需要重新填一捆进去。如此反复不断。由于窑子中装的料和水比较多,需要烧上两天两夜左右,才能把窑子中的碱水烧沸。水烧沸了之后,就持续添加柴火,让窑中的碱水一直保持着沸腾的状态。煮竹时间的长短和窑子的大小有关,1000公斤竹料的小窑大约要烧七八天,1500公斤左右的大窑则要烧12天左右。在煮竹烧火的过程中,火不能断,要一直保持燃烧状态,直到把竹料煮得酥软为止。如果中途停火,重新再烧,将会影响到纸的质量。因此,造纸工匠在这段时间内,一定要连续七八天甚至十多天夜以继日地守在窑前,晚上困了,只能在窑口边随便靠一靠,打个小盹,然后继续添加柴火。
每煮一窑竹,以600公斤料的小窑为例,需要耗费30~40挑左右的柴火。每挑柴火约50公斤,那么需耗费750~1000公斤柴火。一般来说,造纸者一年要煮三次竹子,那么,一年将耗费2500~3000公斤柴火。村民自家的山林在一年中是无法产出这么多柴火的,因此,需要向外村购买。2015年的行情是0.5元/公斤。
煮竹
5.踩竹麻。竹料煮好后,取一根2m左右长的棍子,从窑口旁边的小洞伸入,将堵住排水口的木楔子捅开,滚烫的煮料碱水便流出来。在下边放水的同时,将从山上流下的沟水从顶部引进窑中。一则为窑中的竹料降温,二则将窑中竹料煮出的其他物质冲洗出去。
将窑中的竹料冲洗干净了,窑内竹料的温度也基本上降到四五十度左右,这时候便要将煮得酥软的竹料捞出,沥干,然后用脚踩成竹麻。虽然通过长时间的高温强碱的烧煮,竹料已经变得很酥软了,但是竹料还保持着竹子的样子。这时候便要人工将竹料踩散成一团团乱麻一样的东西,其实,此时竹子已经开始析开成一丝丝的麻状纤维,俗称“竹麻”。此时的竹麻呈米黄色。
踩竹麻
踩竹麻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防护。刚煮好的竹子,虽然进行了降温,但是从窑子捞出来时,温度还是比较高的,一般有四五十摄氏度,甚至更高。虽然通过了清洗,但竹麻中还是含有大量的碱,对人的皮肤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因此踩竹麻时,一定要穿上水鞋进行防护。其次是速度。竹麻的量相当大,少则500公斤以上的干料,多则1500~2000公斤干料,再加上泡水之后,更加沉重,而且还要从近2m深的窑子中捞出,一根根踩散成麻,工作量非常巨大,不是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但是后续的煮麻工序却要求将煮好的竹子在短时间内踩成竹麻,然后再回到窑子中煮,因此,踩竹麻的时候往往需要请寨邻来帮忙。由于寨子中几乎家家户户造纸,均需要他人帮助踩竹麻,因此从古时起,就有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无论哪家踩竹麻,只要没要紧的事情,都会前去帮忙。主家不开工钱,但一定要管饭,要有酒有肉有烟。第三,质量。踩竹麻的质量要求比较高,需要将每根竹子踩散成一团团的丝状物,因此不但需要体力,更需要一定的技巧。脚踩着煮酥软的竹子,不仅需要向下的力量,还需要脚掌横向拧动,这样就好像在用大力气在地板上搓一样,就能很快地把竹子踩成麻状物。踩竹麻是比较辛苦的活路,尤其在夏天,天气非常炎热,竹麻的温度又比较高,往往踩得汗流浃背。要保持质量,就必须具有细致认真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毅力。一窑600公斤干料的竹子,如果有十多个人的话,基本上一个上午就能踩完。如果是1500公斤的大窑,便需要30多人。
6.煮麻。踩好的竹麻,需要重新纳入窑子中进行两次烧煮。第一次烧煮:将窑内清洗好后,将踩好的竹麻重新放入窑子中,添加清水、烧碱。烧碱的添加量为10∶3比例,即500公斤竹麻,需要加入150公斤烧碱,也有技术好的村民,为节约成本,按10∶2的比例添加。烧碱在煮竹麻的过程中起两个作用:一是进一步将竹麻腐蚀成更细的纤维丝;二是对竹麻进行漂白。清水、竹麻、辅料装好后,重新点火进行烧煮,烧煮的时间一般为4天,等竹麻的颜色呈现米白色时,竹麻就已经煮好了。2015年烧碱的行情为110元/50公斤。早前,村民造纸没有烧碱可用,因此他们就采用自制碱,将桐子壳烧成灰烬,然后将灰烬加入窑中。其实草木灰中也含碱,且更容易得到,但是由于草木灰是黑色,不但不能将竹麻漂白,反而将其染黑了。而桐子壳的灰烬是白色的,因此可以用来对竹麻进行漂白。竹麻煮好之后,将窑底部灶膛口侧边的排水孔捅开,将窑内滚烫的碱液排出,同时,从窑顶放清水冲洗窑中竹麻中的碱水。冲洗之后,发现竹麻已经变得很细、很白,像棉花团一样,那就说明煮得很成功。
第二次烧煮:在第二次烧煮之前要将竹麻从土窑中起出,然后将滚烫的竹麻置于清水池中进行清洗,将第一次烧煮过程中渗入竹麻中的烧碱冲洗出来,同时将土窑中第一次烧煮的废液排出。冲洗干净之后,再加入清水,将已经清洗过的竹麻置于窑中,重新点火烧煮三天,同样是中间不能断火。此次烧煮的目的在于将竹麻中的碱煮出来,排出。竹麻中含碱过高,会使造出来的纸颜色发黄,容易脆断,严重影响纸的质量,还会在造纸的过程中腐蚀、烧灼造纸者的手。
洗竹麻
7.泡麻。洗好的麻需要在窑中浸泡20~30天。在此期间还要烧一次“沤火”,即浸泡的第一天要重新点火,将窑中水烧沸。小窑一天左右便能烧开,大窑一般需要两天才能烧开。之后便可断火,将窑顶用塑料布一类的东西盖住密封。将泡好的竹麻从窑中捞取出来,便可用来制作纸浆。
8.制浆。泡好的竹麻,已经成了一团团絮状物,但还未能细到能造纸的程度。还需要借助外力,将竹麻打碎成浆状物,使纤维变得更加细腻。过去,一般用碓将竹麻舂成纸浆,但碓的容量小,每次只能舂3~4公斤左右的纸浆,熟练工每舂一次,至少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且非常耗费人的体力。现在,全部村民均用打浆机来制作纸浆。打浆机可以直接去买,约3000元一台。还可以自行购买电机、传动机构及打浆转子等零件,然后找专门制作打浆机的木匠来自造。自造一台打浆机的花费要少很多,一般只需1500元左右。打50公斤纸浆,只需十几分钟便可,相较于碓舂,效率大幅提高。纸浆一次不可打太多,打好的纸浆必须要在几天内制作成纸,否则就会变黄,制成纸后,容易脆化。
传统舂纸浆的石碓
村民自制的打浆机
打好的纸浆
9.舀纸。舀纸是造纸中最关键的一步。村民打好的纸浆用编织袋装好,挑到造纸作坊中去舀出一张张纸来。舀纸包括化纸浆、舀纸、调纸浆三个步骤。
化纸浆。将山泉水引进纸槽中,然后将适量(每次加入约5公斤左右)的纸浆放入纸槽,用耙子将纸浆打散。然后将早已泡在纸槽中的药袋提起,挤压,将纸药加入纸槽,再用耙子从底部搅拌,将纸浆翻滚上来,使得水中的纤维分布均匀。
舀纸
舀纸。将帘子放入帘子架,左手抓住帘子架的左边,右手握住帘子架的中间横梁,然后先在左边纸槽中的水中舀一下,提起,向右倾斜,使得舀起的水向帘子的右边流淌,水从帘子中渗漏下去,纤维便均匀地附在了帘子上。然后又提起帘架,朝自己身边的方向舀一下,同样提起帘架,向前倾斜,使纸浆朝帘子的前部流去,水渗漏下去之后,纸浆纤维又一次附在帘子上。将帘架安放在纸槽中的十字架上,打开帘架中间的横梁,取出帘子,转过身去,面对木榨上的盛纸台,将帘子翻转过来,将帘子上的定位卡子靠在盛纸台的定位杆上,然后将帘子轻轻放在盛纸台上,最后小心地将帘子揭起,一张完整的纸便落在了盛纸台上。第二张舀好的纸整齐地叠在第一张纸上,如此反复不停。据说,一天下来,最多能舀30刀纸(3000张)。
调纸浆。舀数十张纸之后,发现纸槽中的纸浆变稀薄了,便用耙子将沉淀在底部的纸浆翻起来,使纸槽上部的纸浆浓度变稠,达到合适舀纸的程度。如果发现舀出的纸开始分布不均匀,或者舀出来的纸和前面舀好的纸容易粘连,便将药袋中的纸药挤压出来,加入纸槽中,搅匀。
舀纸对水的要求比较高。于河村用于造纸的水分为“沟水”和“泉水”。沟水其实也是从于河村后山流出的山泉水,水量较大,也比较稳定。村民就建好流经整个寨子的沟渠,方便每家每户日常洗涤和浇灌田地之用。沟水的水质比较好,即便流经整个寨子之后,还能清澈见底。有部分村民便在自己家中建好造纸作坊,将沟水引入家中舀纸。但绝大部分村民并没有利用如此便利的水利条件,而是将造纸作坊建在远离寨子一公里多的山坳中,原因就是这个山坳中有一股小小的泉水,水质非常好。通过对村民长期的造纸经验进行总结,发现用水质优良的泉水造纸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用泉水造出的纸比用沟水造出的纸容易揭开。沟水因流经整个寨子,水中含的泥沙和其他有机质比较多,因此用沟水舀出的纸,容易粘在一起。揭纸的时候,往往上一张与下一张之间无法顺利揭开,稍微用力,纸便破了。而用泉水造出的纸要比用沟水造出的纸好揭多了,上一张与下一张之间很少会粘在一起。第二,用泉水造出来的纸,晾干之后,颜色要洁白一些,显得柔和、延展性好、光洁度高。而沟水造的纸相对要差一点。第三,用泉水造的纸,使用寿命更长,耐保存。因此,在古代,于河一带的村民,习惯用这种纸来写契约文书,从现在保存下来的文书来看,有的已经过了一两百年,纸质虽然微微发黄,但是不发脆,不掉墨,还保存得完好无损。第四,不生沙虫。造纸者在造纸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就是沙虫问题。造纸者舀纸的时候,一般从早晨六点左右挑着纸浆去作坊,将纸浆化开之后开始舀纸,要到下午四点左右才停下来。没有任何防护的双手泡在纸槽中的时间每天长达10小时,长年如此。几乎每个造纸者的手掌表皮上都有着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小洞,好像是被虫子钻出来的一样。村民们认为是水中长了沙虫,沙虫在其舀纸的时候附在手上,将手吃出一个个的小洞。如果用沟水舀纸,手上的小洞更严重。这种说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确证。
10.榨纸。当舀好的纸叠达到一定的高度,造纸者觉得应该收工了,于是就停止舀纸,并开始榨纸。
榨纸
将一个相当厚实的盖子盖在舀好的纸叠上,再将数条同样厚度的木条按照“井”字形铺在盖子上,然后用一条两米多长的粗大的原木一头穿在“门”形的支撑架里形成一个支点,另一个支点便是压纸盖子上的木条,形成一个粗大的杠杆。杠杆的另一头,挂上木榨左侧下边转动轴上的钢丝,然后用另外一根稍小的杠子一头插进转动轴的孔中,造纸者使劲将另一头往下压,转动轴开始转动,钢丝便一点点地缠绕在转动轴上,钢丝慢慢变短,也就慢慢地将上部的杠杆往下拉。木榨的杠杆一往下拉,就在纸盖上加了一个巨大的力,也就将纸叠中的水榨出来了。随着转轴转的周数越多,钢丝绕在轴上的周数越多,钢丝就变得越短,将木榨杠杆拉下来的力量就越大,作用在纸叠上的力量也就越大。不到二十分钟,便可将一叠50cm高的纸榨好。
11.揭纸。将榨好的纸从作坊中挑回家后,剩下的任务就是妇女和孩子的了。这时需要将纸揭好。揭纸是为了将纸快点晒干,也是为了计数和捆扎。舀纸时,总是先从左边开始舀,因此同一张纸,左边总是要厚一些,右边要薄一些。把纸做的一头厚一头薄,就是为了便于揭纸。揭纸总是从厚的一头揭起,揭开左边的纸边后,轻轻地、慢慢地将纸拉起,然后将左边的纸边贴在距右纸边lcm处。第二张纸又从左边揭起,将左纸边贴在距第一张已经揭好的纸边1cm处,第三张纸揭过来,贴在距第二张已经揭好的纸边lcm处,如此类推,直到揭好第十张纸。已经揭好十张纸之后,就将这已经揭好的十张纸为一个整体,从整个纸叠上完全揭开,拿去晾晒。这样揭好的十张纸称之为一“贴”,每十贴为一刀,每十刀晾干的纸扎成一捆。把纸晾晒好,扎成捆,造纸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揭纸
12.售卖。于河村用古法所造的纸,使用范围比较狭窄,最主要用于丧葬仪式、祭祀仪式等习俗仪礼中,而且价格比较昂贵,一刀售价8.6元,一捆售价86元。这么昂贵的纸张,即便办公用的高档纸张,也无法比拟。因此市场也比较狭窄,只在临近的湖南新晃一带销售,本地人都不使用这种纸张来制作纸钱。比较奇怪的是,虽然于河村附近的几个村的大部分家庭仍在从事古法造纸,但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听到哪家抱怨销售难的问题,而只是说纸造不快的问题。也没有哪家去寻找销售渠道,而是坐在家里,等待湖南的商人前来收购。价格也一直比较坚挺,保持在一刀8.6元的水平。
(五)古法造纸的成本与利润分析
造纸是一种商业活动,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和利润分析。先来粗略地计算一下古法造纸的成本。
一捆纸
以600公斤干料的小窑为例进行计算:
(注: 明细计算方法金额(元)原料600公斤,1元/ 公斤600柴火1000公斤,1元/ 公斤1000烧碱一般按10∶3的比例添加;技术好的按10∶2比例添加。150公斤,202元/ 公斤330踩竹麻生活费以15人计算,以30元/ 人计450窑子建造成本约1.5万元。以使用15年计算,每年使用3次330作坊建造成本约1万元。以使用10年计算,每年做三窑纸330纸浆机3500元,以使用8年计算150纸药神仙树树叶,4元/ 公斤,一窑纸使用25公斤100路费购买绵竹、柴火、烧碱、神仙树树叶等100合计3390)
不计算人工工资及生活成本的情况下,600公斤小窑完成造纸全过程需要的成本大约为3390元。
600公斤小窑所造出的纸,大约能卖15000元左右。利润大致为11600元,一年做三窑,那么获利润为34800元。
计算人工工资的情况下,600公斤小窑能获得利润:
人工工资(以1人计算):从砍竹(买竹)一直到做成纸浆,一窑将近要费3个月时间。一年只能做出三窑纸来。一年用在造纸上的所有工作时间以150天计算。2015年技术民工工资一般为200~300元每天,现以200元每天计算,人工成本为30000元。不计人工的利润为34800元,扣除人工成本的开支,获利4800元。
是不是规模大一些,就容易赚钱一些呢?以1500公斤大窑来计算成本:
(注: 明细计算方法金额(元)原料1500公斤,1元/ 公斤1500柴火2000公斤,1元/ 公斤2000烧碱一般按10∶3的比例添加;技术好的按10∶2比例添加。150公斤,5元/ 公斤750踩竹麻生活费以30人计算,以30元/ 人计900窑子建造成本约2.5万元。以使用15年计算,每年使用3次560作坊建造成本约1万元。以使用10年计算,每年做三窑纸330纸浆机3500元,以使用6年计算200纸药神仙树树叶,4元/ 公斤,一窑纸使用50公斤200路费购买绵竹、柴火、烧碱、神仙树树叶等100合计6540)
在不计算人工工资与生活费的情况下,1500公斤大窑完成造纸全过程所需要的成本大约为6540元。按照前面的计算方法,一窑可卖37500元,除去前述成本,获利31000元左右。一年做三窑的话,可得利润93000元。但如果扣除人工工资(以375个工作日计)75000元,利润为23000万元,对比获利情况,大窑的获利情况确实要好一些。但不难发现,古法造纸所获得的利润,绝大部分来自造纸匠自身的人工工资。
那和外出打工相比,哪一个要赚钱一点呢?
黄先生是于河村中寨村民,也是古法造纸业的多年从业者,今年37岁,20多岁时,曾在海南打工7年,后回村造纸。在海南打工的过程中,包吃包住,每月收入为5000~6000元,一年收入为6万元左右。与自己造纸收入相比,打工的收入要高将近1倍。像黄先生一样经历的年轻人在于河村比较多。从黄先生的经历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何收入相差如此悬殊,还是愿意返乡造纸而不是在外打工呢?这需要从于河村古法造纸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六)于河村古法造纸的继承与发展
1.造纸历史。用竹造纸,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记载,元、明、清及民国时期,龙鳌河水利交通十分便利,人来船往,商贾云集,是古思州的交通要道,古思州政治、经济、文化由此得到繁荣与发展。民俗节日、俗信信仰中,如思州扽锣、傩戏、祭祖、祈神、还愿等活动中都需要用到火纸,因此火纸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民国时期,烂褥河村120户居民中,有90户开窑造纸,火纸的销量逐年增大。后因战争等原因,严重地影响了烂缛河村造纸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烂缛河村的造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河村的黄姓家族从何时开窑造纸,已无据可查。据于河村老支书、古法造纸传人黄俊龙先生说,他曾听老辈人说起过,400多年前祖先从湖南靖州(现靖县)迁来于河村,现已传世21代,从迁来之时,便在此地开荒建寨子,以绵竹造纸。但是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以来,造纸技艺仅靠父子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查看黄氏家族的家谱,谱系记得比较清楚的有12代:万—上—之—世—大—懋—锌—久—贵—俊—秀—忠。其中自万字辈以下造纸传承人分别为:黄万润;黄上贵;黄之忠、黄之国;黄世平;黄大喜;黄懋明;黄锌海(又名黄海生);黄复金、黄久炳;黄贵金、黄贵全、黄贵华;黄俊松、黄俊财、黄俊章、黄俊明、黄俊春;黄秀木、黄秀明、黄秀钱、黄秀龙、黄秀炳;黄忠勇。从黄氏族谱来看,至少在最近的12代人中,于河村的造纸基本上没有中断。
2.古法造纸的传承。文化事象的兴盛或衰落,均遵循一定的规律,即支撑该文化事象的根本因素符合当时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那么该文化现象就兴盛;如果支撑该文化事象的根本因素从当时代的生活中退出,那么该文化事象也就渐次消亡。因此,分析一个文化事象的传承问题,需要从支撑该文化事象的根本因素入手。
从本质上来看,于河古法造纸就是一项商业活动,是一项成本极高的商业活动。从前面的利润分析来看,虽然投资性成本非常小,但是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高得离谱。如果扣除掉人工成本,造纸者获利非常小,甚至亏本,那么这样的商业活动很难持续,更谈不上发展。但为何近几十年来,于河村的造纸不但没有中断,反而有越来越多村民加入造纸的队伍呢?这是因为于河村古法造纸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商业活动。它的特殊性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族式的技术行业,竞争者比较少。于河村古法造纸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但是烂缛河沿岸的村寨中,基本上还是黄姓侗族村民在延续祖辈的足迹——开窑造纸。古法造纸的技术基本上没有保密,无论询问谁,村民皆耐心仔细地向调查人员解说古法造纸的流程和细节,从未担心技术泄密的问题。这从侧面说明了竞争者比较少,市场比较稳定。
其次,适合于家庭作坊式经营,而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经营。从流程上来看,古法造纸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从第一个环节到最后一个环节,中间需要三个月左右,而且每个环节非常繁琐。按照当地的俗语来说,一个造纸流程“不算磕头和烧香,前后七十二道半”(也有“收晒不上算,前后七十二道半”)。如此繁琐复杂的流程,如果既要保持古法造纸的特色,又要实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是不可想象的。从成本上来看,村民造纸,是从来不计算自己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只计算投资成本。从上述成本计算来看,除了前期建窑和建作坊,购买机器的投资稍微大一点的话,每次造纸的投资确实非常少。一个小窑,只需要3000元左右的投入,便可获得4倍的收益,对于村民来说,既是家庭所能承受的,又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但如果是大规模的工业化运营,除了物料成本,还必须雇请工人,付人工工资。扣除上述两项成本,几乎没有利润,甚至亏损。因此大规模工业化运营基本行不通。
最后,适合村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外出打工已经成为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基本选择和出路。假设人均1亩田,每亩生产早晚两季稻谷,每亩500公斤。那么一个青壮劳动力一年的收获物为1000公斤稻谷,假设稻谷4元/公斤,那么一年的毛收入是4000元,再扣除成本,人均基本收入是3000元左右。但是外出打工,每月均在4000元以上。相比于种地,外出务工挣的钱要多十倍以上,所以于河村也和其他地方一样,有不少的青壮劳动力在外地务工。但在外务工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大:首先,亲情的缺失。长年在外打工,回家的时间很少,对上,不能照顾父母;对下,不能照顾小孩;对自己,不能和妻子团聚。亲情在漫长的务工时期内全方位缺失。其次,难以融进城市生活。在城市务工,却一直被自己努力建设、尽心服务的城市所排斥。如果文化程度不高,只能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还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第三,过于辛苦。村民在外务工,基本上就是一个“工作机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虽然能挣到一些钱,但是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生活愉悦和轻松。基于上述原因,像黄先生一样的村民便回到于河村,接过父辈的手艺,开始造纸。造纸给他带来的收益每年为3万多元,只有以前在海南做建筑工人时年收入的一半,但是他却从其他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回报:如,与家人天天生活在一起,可以照顾好父母,可以照顾好子女,可以和妻子天天团聚,可以享受家庭生活的便利和舒适,可以有尊严地在寨子中生活,可以自由地决定我今天做什么明天不做什么。所以,在交流中,黄先生觉得现在的造纸虽然累,但还是没有做建筑工人辛苦。收入虽然少了点,但是生活要比以前打工的时候好多了。其实造纸已经为黄先生开辟了一条不需要离家也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途径,并且是一条非常适合村民家庭生活的途径。如果愿意,他可以适当扩大自己的土窑,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那么获得的收益应该会等同或超过在外务工的收入水平。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于河村古法造纸的传承特点也就非常清晰了:作为一项商业活动,造纸能给村民带来稳定的收入,这是它能传承下去的基础;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因为不适合于工业生产,而只适宜于家庭作坊经营,因此很难改变其作为文化事象的根本特性;作为村民的一种生计方式,是于河村所独有的,其他地方很难复制或产生竞争。
(七)古法造纸的废水问题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先进的造纸技术还是于河村的古法造纸,都需要面对废水排放的问题,学界已经有人开始研究于河村古法造纸对环境的影响问题。要想了解废水的排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法造纸所排放废弃物的成分、数量及排放方法,才能做出初步的判断。
1.废弃物的成分。从前文对古法造纸技术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古法造纸过程中使用的催发剂为生石灰(CaO)和烧碱(NaOH),因此排出的废弃物的主要成分为上述两种化学物质的混合水溶液,具有强碱性。另外还有通过强碱性物质分解竹子纤维过程中所融入或混入废液中的一些有机物。
2.废弃物数量。于河村中建的土窑,超过1000公斤的土窑便算是大窑了,村中最大的窑子约为1500公斤,只有一个。最小的窑约为500公斤,中等的窑一般是750~900公斤。在此,便以一个中等大小(900公斤)的窑来大致推算废弃物的数量。
生石灰:沤烂绵竹原料时需要按照10∶3左右的比例添加生石灰到沤竹池中,900公斤原材料,需要270公斤生石灰。
烧碱:煮麻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烧碱,使竹纤维进一步分解,使用比例为10∶2.5左右,技术好的造纸师可以降至10∶2。因此一个中等的窑子煮一次竹麻需要225公斤烧碱。
竹有机废弃物:绵竹是一种优良的造纸材料,其纸浆率可高达46%左右。因此中等窑子中的竹有机物废弃物约为486公斤。
3.废弃物总量。在造纸过程中所加入的生石灰、烧碱及原料分解有机废弃物都将通过水洗的方式几乎全部排出,因此,这些物质的数量便是烧一次窑的废弃物的总数量。按照于河村村民造纸的周期,一般每年最多煮三次窑,那么,一个中等规模的造纸作坊每年产生的废弃物约为:生石灰810公斤;烧碱675公斤;竹有机废弃物1458公斤。从调查中得知,于河村现有造纸作坊46家,因此全村每年废弃物的排放量约为:生石灰37.26吨;烧碱31.05吨;竹有机废弃物67.07吨。因此,全村造纸一年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总量约为135.38吨。
4.废液总量。上述废弃物全部以混溶废液的形式排出,有必要大致估算废液的排放量。中等规模的土窑直径约为1.8m,深约2m,土窑的容积为5.1m3。每次煮麻时,需要用水将原材料全部淹住,因此在这一环节,原材料和水恰好占满整个窑子的容积,其中水约占整个容积的40%左右,用水约2m3。从沤青到做成纸浆,每个需要水的环节(沤青、沤竹、清水煮麻、碱水煮麻、洗麻)均以消耗2m3水计算,共需约10m3水。一户作坊一年煮三次竹麻,需要30m3水,即30吨水。全村煮麻大约消耗1380吨水。其中,沤青不需要加入任何催发剂,而且基本在农田边角上挖坑,沤泡。所用的水就是农田中的水,不需要排放废水。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将用于产生废液的用水量约为1104吨。造纸过程中所有的废弃物均混溶在水中,所以煮竹麻过程中产生废液的总量约为1239吨。这是以最大量来进行计算。其实,大多数作坊一年只煮两次竹麻,只有个别作坊才一年煮三次。因此可以大致推算出,于河村每年煮麻的废水为800~1300吨,平均每天排放2.2~3.4吨废水。
舀纸也需要耗费水。一个熟练的造纸师傅一天可以舀20~30刀纸,需要耗费约0.6吨水,一个中等土窑的作坊,一年舀纸需耗费约140吨水,全村一年最大耗费量约6440吨水。在煮麻的过程中,已经将绝大部分碱性物质和有机废弃物清洗出去,含在纸浆中的碱性物质已经非常少了,因此,舀纸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基本为微小竹纤维与水的悬混液。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经常排放废液的流经处,各种草类正常生长,并没有枯萎死去。甚至,有的村民利用排放舀纸后的废水来灌溉农田。
5.废液排放方式。直接排进烂缛河中,没有废水处理措施。
(八)古法造纸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古法造纸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的供应是否会影响植被覆盖及水土流失?古法造纸的规模非常小,以全村最大产能来计算,每年所能消耗的干绵竹约为276吨,所以附近的几个村寨能充分供应于河村古法造纸的原材料需求。所选用的原料也非常单一,而且要求比较高,即当年生的绵竹才能造纸,因此只能用间伐的方式获取所需要原材料,而不可能将整个竹林全部砍掉。这种间伐方式对山林的植被覆盖率和水土保持无太大负面影响。
2.煮竹麻时的碳排放量是否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还是以900公斤的中等土窑为例来计算煮竹麻的碳排放量。中等土窑煮一次煮麻的薪柴消耗量约为1500公斤,以一年煮三次计算,那么一户作坊将消耗4500公斤左右薪柴。“试验表明,消耗86.9吨薪柴,转化为二氧化碳72.2吨,一氧化碳8.93吨,甲烷0.91吨” [3] ,按照上述试验数据可知,燃烧薪柴的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0.83,一氧化碳转化率为0.1,甲烷的转化率为0.01。那么一户造纸作坊一年中燃烧薪柴的碳排放量为373.5千克。全村的古法造纸所燃烧薪柴的碳排放量约为17.2吨。一棵腰径20cm左右的树,一年可通过光合作用,消耗18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那么不足一千棵树便可在一年之内将全村全面造纸时燃烧薪柴的碳排放量消耗干净。鉴于于河村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超过70%以上的具体情况,应该可以判断,当地环境足以承受并消耗掉古法造纸所增加的碳排放量。
3.排放的废水是否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古法造纸与现代技术造纸所产生的废液有巨大的差别。现代技术造纸所产生的废液呈黑褐色,俗称黑水。酸性的黑水中含有各种糖类、有机酸、游离亚硫酸盐、硫化钠等;碱性的黑水中含有木质素衍生物、有机酸盐、游离氢氧化钠(即硫化钠)等。而在抄纸过程中产生的白水中含细小纤维、助流助滤剂、增强剂、填料等。古法造纸不产生黑水,产生的废液是白水,其中主要含有竹质素、生石灰、烧碱,呈碱性;抄(舀)纸产生的废水为淡白水,其中主要是细微竹纤维及微量天然增强剂,也呈弱碱性。相比之下,古法造纸的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要轻很多,主要是碱对水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前面估算的数据来看,于河村一年间所用的碱性物质为68吨左右,每天排放约0.18吨碱性物质。因此,于河村古法造纸对烂缛河的水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排放量非常小,而烂缛河的径流量相对较大,对当地及下游的水质影响应该是非常有限的。虽然没有对流经于河村的烂缛河河水进行水质检测,但从目测的情况来看,河水碧绿,清澈见底。
刚从于河村流出的烂缛河河水,水质碧绿清澈
(九)古法造纸的发展设想
在调查过程中,黄银成村长谈起对于河村发展的设想,其中就有将本村四十多家古法造纸的作坊整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发展的想法。在此,笔者也谈谈于河村古法造纸的发展设想。
与其他制造业一样,古法造纸的关键不在于纸,而在于市场。于河村古法造纸的发展,得益于目前市场的稳定和价格的坚挺。当用现代化造纸技术造出的火纸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时,于河村的造纸业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要想发展古法造纸业,就有必要从价格与市场两个因素寻求出路。
一是市场。于河火纸的市场非常狭窄,是因为其功能非常单一。湖南新晃、贵州玉屏一带尚保留着用于河竹制火纸的习俗,虽然习俗较难改变,但一旦受到某种冲击,这一带的用火纸的习俗改变了,那么市场将会消失,于河村的火纸生产也只能停止,古法造纸的文化事项也将消失。因此,在目前传统市场尚在的情况下,务必要开拓新的市场。所谓新的市场,不是说要扩大销售的区域。由于火纸的使用与习俗信仰有关,而某一区域的习俗信仰不是随意改变的,因此火纸的销售区域也很难随意扩大。开拓新的市场,是指要将于河竹纸的特性充分发挥出来,扩展于河竹制纸张的功能。于河竹纸具有纸质洁白,柔韧性、耐拉力强,纸面平整,吸水性强,耐收藏,不变色等特性,那么可以进一步提升上述特性,形成新的功能,如工艺美术用纸、高档品包装用纸、高档生活用纸等。如果能提升特性,开发新的功能,那么市场一定会大幅度扩展。这种扩展,不是销售区域的扩展,而是着眼于市场的纵深的、立体的扩展。
二是价格。纸的价格与纸质、纸的功能相关联。目前的产品纸质保持不变,功能单一,导致价格单一、透明,很难获得其他收益。纸张质量上的提升与功能上的拓展,势必导致价格上的变化,形成高、中、低立体的价格体系,拓展产品价格对市场和需求的适应性。如,提升纸质后,发展为工艺美术用纸,可以形成高档价格;高档用品的包装保养用纸,可以形成次高档价格;而发展生活用纸,可以形成中低档价格;发展传统产品,适当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价格,可以拓展市场。
三是工艺。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功能的开发,需要从工艺上来解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各类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古法造纸千百年来都是采用同样的工艺,制造同样的产品,很难适应人民日益提高与发展的需求,这势必会导致市场的逐步萎缩。因此,于河竹制纸张的制造工艺有必要进行提升改造,制造出各种不同质量、不同性能的纸张,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制造工艺的提升改造,并不是要改动现有的制造流程和制造技术。恰好相反,不但不能改造,而且务必要保持,因为这正是于河竹制纸张的核心竞争力和制造优势,是文化品牌形成的基础。某些流程中采用现代造纸因素的,也要放弃,而应恢复古法造纸的原貌,如煮竹麻的时候,需要加入烧碱作为腐蚀剂,以加快纸浆的形成。但古代是没有烧碱的,而一般采用生物碱,如将桐壳子的灰烬作为碱来使用。生物碱比现在的化学碱要环保很多,对人体的伤害也要小很多,更贴近现代人注重环保的理念,完全可以恢复使用生物碱这种工艺。工艺流程的提升改造是指对制造流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提升性改造,使每个环节在非常精准、科学的状态下运行,而不能只凭制造者个人的经验和技术。如煮竹的环节,全是凭经验进行加水加料,凭感觉进行加热。那么水和料的最佳比例是多少?哪个温度是最佳温度?煮多长时间才是最佳时间?还能不能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一些技术性问题,都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制造者只是按照祖先流传下来的流程进行制作,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能更好等问题,是从来不需要考虑的。这种生产状态是一种非常原始而粗放的生产方式,虽然能保持产品的稳定性,但是很难做出提高和改变。
四是技术标准。工艺的改进需要制造标准的支撑。制造标准是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也是某一行业中的最高技术体现。我国民间流传的古法造纸比较多,但是古法竹制纸并不多见,因为竹的纤维相对木材来说,过于强韧,难于变成抄纸所需的纸浆纤维。这对于于河造纸业来说,是非常具有文化品牌价值的。但是竹制造纸的成本过大,周期过长,是发展的阻碍。但如果于河古法造纸能在改造工艺技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的情况下,制定出竹制造纸所有环节的技术标准,对于河竹制造纸发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首先,制定了技术标准,意味着所有的作坊在造纸过程中,必须遵循同一个技术标准,而这个技术标准是目前最先进的。这样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纸的品质,也能保证各家作坊所产的纸质量保持一致。不仅能提高制品的功能适应性,更便于地方品牌的形成。其次,技术标准对地方产业具有强大的保护功能。只有遵循了于河村古法造纸技术标准的纸才能叫作于河纸,不遵循这个标准的,哪怕你的产地就在于河村,也不能称为于河竹制纸。技术标准的形成,容易提升产品形象,形成产业垄断,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最后,技术标准的形成,将为传承弘扬古法造纸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技术标准的形成,从商业角度上来看,其关键点在于大幅度提升产品的获利能力和获利范围。只要能持久地获得足够丰厚的利润,古法造纸就会一直传承下去。
五是管理。无论是市场的开拓、价格体系的建立、流程工艺的提升性改造,还是制造标准的形成,这些都不是某个从业者能独立完成的,而务必要有精密的组织和管理。正如黄银成村长所设想的,需要对全村的造纸作坊进行整合。如何整合,这一命题是对管理者的智慧、勇气和魄力的挑战。在整合过程中,如下几个互相矛盾的问题需要管理者进行解决:首先,如前所述,于河村的古法造纸不适合现代大规模运营,而只适合家庭小作坊运营,而家庭小作坊运营的成本过高,需要大幅度降低,尤其需要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以提高获利能力。其次,家庭作坊的运营方式,造成造纸工艺流程的粗糙与技术标准不统一,产品品质不统一。要想提升产品质量,拓展新的市场,就必须提升工艺水平和制定技术与质量标准。而这些是单个家庭作坊无法完成的。最后,古法造纸原貌的恢复,有助于形成文化品牌。家庭作坊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但古法造纸原貌的恢复将会进一步降低制造效率,提高成本。上述几个相互矛盾的问题为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管理者创造性地形成最佳管理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于河村古法造纸业的发展。
[1] http://www.tcmap.com.cn/guizhou/gongxian_shuiweizhen_yuhecun.html
[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q_ShC5GEHkwvwln4J8rcXtbZcBa7pOYNTZZ9jhMJatxLgm6VgdYb7VRJ371Q63GuGlC8Hx5t4ehtLQixkgoJa
[3] 沈付晓:《我国薪柴消耗排放二氧化碳量的估算》,河南农业,2008年版,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