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丧葬仪式的过程
所属图书:《思州民俗研究》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0字

第一节 丧葬仪式的过程

一、与丧葬礼仪相关的物品

(一)棺材

棺材在岑巩又称为寿枋,一般人过了50岁就会开始准备棺材,如果父母过了60岁,做儿子的还未替父母准备好寿枋,便会被认为不孝顺。每个人所准备的棺材都会有所不同,这是由一个人的家庭情况来决定的。一般棺材的高度约为93cm。棺材的材料一般是使用杉木或白香树,不过杉木是大多数制造棺材的工匠的首选。过去,棺材的里面会有一个较小的内棺,用于防臭。现在一般用冷冻机来防止逝者遗体在停丧期间腐烂,只需要内棺便可,没必要再用棺椁而增加丧葬花费。棺材为黑色,一头大一头小,据制造棺材的木匠说,做成这种样式:一是为了外形美观,二是为了让棺材盖能更稳当地盖在棺材上。逝者的头部放在棺材大的那一头,脚放在小的那一头。不同的棺材有不同的规格,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般会选择较高规格的棺材。做棺材的木料是很有讲究的,需要选择挺直、滚圆、无开裂缝隙的圆木,直径最小也要有18cm,当然,圆木的直径越大越好,没有上限,如果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直接用整段木料来做棺材。棺材的高度有一定规格,最高只能做lm多一点,最矮也要有0.9m。棺材的长度是根据木料的长度来决定,不过棺材内部最长的也只是186cm,外部可以根据需要棺材的人家的要求来制作,最短有240cm,最长的有266cm。棺材盖的厚度也有规定,最厚的有30cm,最薄的也有25cm。棺材两长边壁的厚度最薄13cm,最厚达15cm。材底的厚度根据棺材大小和买棺材的人的要求而定,一般来说,较大尺寸的棺材底部厚度,大的那头约14cm,小的那头约12cm;较小尺寸的棺材底部的厚度,大的那头约12cm,小的那头约10cm。棺材一般不髤漆,而棺材各个部位的连接都是由渠槽扣合,棺材的制作中不能用到铁、铜等金属材料。 [1]

(二)寿衣、寿被

寿衣需要在60岁左右提前准备好,存放在家里。一套寿衣一般包括长袍、裤子、帽子(男性)、方巾(女性)、枕头、钱包(近些年才兴起的习俗)、被子、袜子、鞋子、腰带。以前,寿衣是自己买棉布然后拿到裁缝店制作,现在一般都是去专门卖寿衣的成衣店买。所有男性穿的寿衣都是一个尺寸,所有女性穿的寿衣也是同一个尺寸,并不会因为逝者的高矮胖瘦改变寿衣的尺寸。男性长袍尺寸为127cm,裤子为93cm,主色为黑色,也可以用其他颜色。可在上面刺绣,刺绣花纹一般为“福”字或“龙”图案。女性的衣服为63cm,衣服上的扣子是布制纽扣,裤子为97cm,颜色和花纹与男性相同。寿帽是男性逝者戴的,形制与清末男性戴的帽子一致,为黑色,女性一般都是包方形的黑色丝巾;枕头和平时我们睡的枕头不一样,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腰为50cm,底为67cm;钱包为一个不规则图案,它的长大概为33cm;被子大多数为红色,男性的寿被多为龙形刺绣图案,女性的寿被多为凤形刺绣图案。寿被有两层,上面一层,下面一层,然后将上下两层缝合起来(这种寿被相对比较便宜,一般为亲家之类的人买)。还有一种寿被是三层的,形制与前述相同,只是在中间多了一层棉絮(这种寿被相对较贵,一般是儿子、女儿买的)。男性的寿被长为257cm,宽为117cm,女性的寿被长为160cm,宽为83cm;袜子长为43cm,穿时需要捆带;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鞋子一般都为黑色,上面的刺绣与寿被差不多,但有时女性的鞋上面也有绣花的;腰带为纱线,一般为120cm,逝者有多少岁就有多少根纱线,纱线一半为白色、一半为黑色。 [2]

(三)墓碑

有的人家会在逝者去世的多年以后才立碑;有的在逝者上坡之后就立碑;也有的人家先前已经给逝者立碑了,但是过了些年之后,觉得原来的墓碑不好,会重新更换一个更气派的碑。墓碑的大小或气派豪华程度一般根据家里面的经济状况决定,但什么时候立碑或者换碑,需要请阴阳先生翻看黄历来决定。各地墓碑的形制有一定的差异,如水尾镇于河村所采用的墓碑一般由碑帽、碑板、碑脚三个部分组成。不同的墓碑有不同的尺寸和不同的花纹。碑帽也就是墓碑的头,于河村墓碑的帽子一般雕刻成“山”字头(这种墓碑有一点像山这个字,不过它的两边是由像牛角一样的装饰做成的,像这种山字头还有一种双层的碑,这种碑比单层的高,上面也会刻有如“儿孙富贵”这样的祝语)和梅花头(这种碑帽的梅花图案更像祥云)。最厚的碑帽有30cm,最薄的有25cm,两种碑帽的高度基本一致,如山字头碑帽最高的有65cm,而最矮的也有45cm,梅花头碑帽也一样。碑帽下面就是碑板,最厚的碑板有10cm,最薄的8cm,碑脚一般厚10cm左右。在墓碑最右边刻的是逝者去世的时间,在墓碑正中央是逝者的名字,一般为“故严父(慈母)XXX老人之墓”,而它的两边就是逝者的儿女及孙儿的名字,最左边就是刻墓碑的时间,在这些的上面就是墓碑的山向,例如,墓碑朝对酉卯山向,不过刻在碑上的字却不是这个顺序,一般刻成“酉山卯向”。如果墓碑比较大,由3个碑板组成,即在主碑板左右两侧各装一块副碑板,其中一个副碑板刻着逝者的生平,在墓碑两侧刻着挽联,在墓碑四周雕刻装饰花纹,如果逝者是男性就刻龙形花纹,逝者是女性就刻凤形花纹,或是某种花的纹饰。 [3]

二、初终

(一)去世

20世纪90年代之前,老人弥留之际,其子女一般会守在身旁为老人送终,如果在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下,在老人落气时,哪个儿子不在场,均被认为不孝。现在农村中青年人基本上在外打工、做生意,如果不能及时赶回来,大家也都能理解,亲戚及寨子中人也都不会说什么,但无论在哪儿工作,一定要赶回来举办老人的丧事。在于河村,家人发现老人快不行了,就会把老人挪到堂屋事先准备的椅子上,在其脚底下放一个斗,斗里面装满稻谷,老人的脚踩在斗中间的横木上,意味着保佑后代有吃有穿、资财丰厚。逝者断气时会把逝者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停尸板上,子女亲属都围在他面前,呼喊着他,挽留他不要离开大家。如果逝者没有闭眼,以手从上往下抹眼皮,使之瞑目。如果是女性,弥留之际就会睡在她原来的卧室,不过不能在落气后才将逝者移入堂屋,因为于河村的人认为只有死在堂屋的人去阴间才不会受苦,才会享福。与此同时,孝子要在老人落气时跪在旁边烧早已准备好的“落气钱”(一般要三斤六两钱纸),并且随即鸣放鞭炮(民间称为落气炮),鸣炮是为了告知村寨里的人老人已过世。在岑巩大有镇一带,家人会将烧烬的钱纸灰冷却后装进缝制好的白布口袋里,白布口袋要缝制成雄鸡形状,叫作“鸡鸣枕”,等到装棺时作为逝者的枕头,“鸡鸣枕”意为逝者在阴间有雄鸡打鸣了才会醒过来,而且鸡鸣枕是立着垫在老人头下,头朝右尾朝左。而在水尾镇一带,装火纸灰烬的枕头是红布做成的,且装完枕头剩余的“落气钱”要全部装入一个用白色的布制作的钱包里面,然后放入棺材里面。逝者落气后,自家子女要用白纸将自家神榜的“天”字盖上,以示不得罪苍天。必须等到逝者上坡后,家人请先生做法之后才能取下白纸。听到落气炮之后,寨子里每户当家人会马上带三炷香、一占纸 [4] 去丧家与逝者道别,寨上的其他人,只要没紧要事情的,均会主动赶到主家帮忙为逝者搭厂、布设灵堂,在搭建灵堂时要把堂屋及堂屋两边的门页全部拆掉,然后用竹子、桑树枝等搭建灵堂。

主家此时会请寨子中治办丧事经验丰富的人成立类似治丧委员会的组织来安排治丧。治丧委员会有权利调配一切可以安排的人手和财力,根据本地的具体习俗,推进丧事的开展。治丧委员会组成之后,就立即以某人新逝告知主家的各方亲戚,并遣人送一条孝帕去通知。亲属会带纸钱、香来烧给逝者。

(二)丧事筹备会

逝者初终,其子便去寨邻逐家讨人帮忙。寨邻每户当家人马上带三炷香、一占纸去丧家与逝者烧纸道别,同时参与丧家丧事筹备会,讨论丧仪事宜,听候具体帮忙安排。在丧家讨论丧仪会上,主要确定以下事项:首先,定出总管,总管一般是两人,一人主内,叫内总管,一人主外,叫外总管。内总管一般管丧仪祭奠、钱财方面的事情,外总管主要管餐饮及其灵柩上山等事。其次,需要确定请哪一位地理先生,并马上派人去接地理先生来确定逝者开吊、上坡下葬日子,以便安排丧仪日程。再次,根据丧家的具体情况,决定散多少幅孝帕,办成多大规模的丧事。最后,落实帮忙人的具体任务。每一次丧事的帮忙,绝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尽心尽力,因为自家以前或今后总会有同样的事情需要寨邻的鼎力帮助,在思州地区已经形成了“帮忙帮自家”的朴素习俗。

(三)沐浴设床

老人落气之后,主家会根据逝者的性别请寨上年长的长者(一般是六七十岁以上)给逝者进行小殓。给逝者沐浴、刮胡子、剃发,如果是男性逝者头发需剃完。小殓所需的水必须是干净的,一般都要到水井去取水,而且要买水,用麻线将钱捆好,再用竹枝插在水井旁,意为买水,在以前多为一角二分钱,现在多为一块二角钱。水还要用艾草、菖蒲、松柏叶三种植物煮制而成,给逝者沐浴、刮胡子、剃发的工具都要是新的,使用之后必须烧掉。但如果逝者是女性的话不用剃光头发,但头发要往上梳理好。逝者的牙齿要是完好无缺,需敲掉一颗牙齿,要是掉了牙齿的就不用敲。敲牙首先有再生之意,若不敲牙,逝者会咬断子孙后代,所以会有敲牙习俗。然后再给逝者穿上寿衣,寿衣在民间也称作“老衣”,一般“老衣”都是在老人还没过世前已经做好的,而且给逝者穿的“老衣”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为五件、七件,或是九件,多为单数,有穿单不穿双的说法,而且裤子要比衣服少穿两层。男性逝者的老衣上面一般绣有龙形图案,女性逝者的老衣上一般有凤凰图案。寿衣的扣子斜着扣,均以棉布做成。男性逝者的衣服长三尺八,裤子为二尺八,女的衣服为一尺九,裤子为二尺九。水尾镇于河村的习俗中,还要给逝者的衣服外捆腰带,腰带由青纱组成,一岁一根,黑色和白色各一半。逝者的孝子孝女要从逝者的腰带上剪一节来带上,而且必须要是女儿或媳妇把从逝者腰带上剪下的那一截腰带与孝子孝女身上的腰带结接在一起。具体结接的方法是:在逝者腰带活结的所余处,用剪刀剪下一段约3厘米的腰带,然后根据逝者子、媳和女、婿的人数平均分为数份,每份用其中的一根将其他的线捆在一起形成一小束。逝者的儿子和女儿、媳妇和女婿都要在戴好孝帕之后,就将从逝者身上剪下的一小束腰带背在身上,所背的这一小束腰带的棉线数目中最好能够带一个“8”,寓有让家里人发财的意思。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逝者阴气重,不能再穿双数衣,穿双会加重逝者阴气。通常条件宽裕的人家给逝者穿的“老衣”件数多为九件或十一件,条件不宽裕的人家多为五件或七件。待“老衣”穿好,一切都整理好之后,才把逝者抬到堂屋的架子上。架子是用竹子搭制而成,要搭得与堂屋的香火差不多高,要是搭得太矮,逝者会看见天,因为灵魂是不能见光的,要是见光的话,人就会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所以架子要搭得高高的,不能让逝者见天。家属会在逝者的脸上放上一张火纸遮住面部,根据当地老人的说法,盖这一层纸是为了让逝者知道他已经与活人阴阳相隔了,让他安心地去阴间极乐世界。在停尸板上的逝者手里会握着纸钱,据说是为了让逝者能在刚刚去世时有钱花,也是为了让逝者知道自己是已经死了的人。手里握的钱还有一个名称叫黄钱(黄泉钱),在逝者手里握的纸钱的量一般是一占纸。在逝者还没有进入棺材之前会先放在停尸板上,此时要避免猫狗之类的东西从逝者身体上跨过,当地人的说法是如果猫从逝者身体上跨过,逝者会自己立起来,防止猫跨过逝者身体:一是害怕诈尸,二是害怕逝者在去阴间的路上受到惊吓。据当地人说,在逝者去世的当晚会有很多蝴蝶飞来家里面,最大的那只会停留在屋檐下,意味着它们来看逝者,并且迎接逝者去阴间。

(四)报丧

老人初终时,亲戚和儿孙媳姑等,立即撕开事先准备好的白布,为亡人戴孝,并派人去亲戚家报丧。首先要通报逝者舅父那宗亲戚。在寨子里,丧家孝子则向村里面的道公报丧。孝子叩跪在道公门外,一面报丧一面哀哭,于是道公便用一张白纸盖在孝子的头上,并且替其做一支幡旗(用三条白布挂在短竹上,上书逝者出生及死亡日期)念咒片刻,才将孝子扶起。孝子继续用同样方式向村中逐户叩跪报丧,每到一家,那家的人都扶他起来,并要慰唁。 [5] 如果主家的亲属离得比较远,便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所有近亲,如果寨子中没有电话,就需要托人传信过去,或者派人去报丧。如果去世者是女性,那么需要派专人去娘家报丧,如果相隔较远,也可在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娘家人过来,娘家人得到信息之后,一般是逝者的侄子辈便带着火纸、香烛过来吊唁,如果逝者的亲兄弟姐妹还在世,也会赶过来。只有等到娘家人前来验看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活动,此习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意义比较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女人在家中的地位比较低,在当时法制不健全,生活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家中的女性容易受到丈夫或丈夫家族的虐待而非正常死亡。如果娘家人发现逝者为非正常死亡,或者死得比较可疑,就会召集上百甚至数百娘家族人前来讨说法,将丈夫家的家具、房子等砸碎,衣物等烧掉,片瓦不留,片布不存。而丈夫家人只能看着,不能有任何异议,但也有发展成大规模冲突的可能。这一习俗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暴力冲动,但也极大地保护了本家族女性在婆家的权利和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与政府加强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也随着法制的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上述暴力行为很少发生,但通知娘家人来验丧的习俗却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

(五)请先生、散孝帕、写讣闻

请先生是整个丧葬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在给逝者剃完头、沐浴、更衣之后,主家差人去请的地理先生也就到了。地理先生在得到逝者的生辰八字之后就会摆上香案并在灵堂前点上“长香”,意为延续香火。然后就“翻书”看日子,看日子就是翻黄历确定上坡的吉利时辰。看日子的时候除了要看逝者本身的生辰八字,还要看逝者的后人的生辰八字:一则防止上坡的时辰冲撞逝者本人的灵魂,或冲撞了逝者的直属亲属,二则上坡的时辰不吉利的话,被认为先人葬得不好,将亏待逝者的儿子、孙子等后辈。日子定好之后,主家会派一些人分别去通知亲戚朋友,同时直系亲属要送孝帕和讣文。送孝帕的是寨上帮忙的人,孝帕一定要亲手送到主家的亲属手中,不得托人转送;讣文则是为亲属写祭文提供信息,包括逝者的出生时间、死亡时间及丧葬时间,以便于书写。去通知的人一般是这样说的:“某家的老人今天不在了,将会在某天某时辰举行葬礼,希望你们大家到时去看一下”,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亲戚朋友们已经清楚知道相关时间。

在水尾镇于河村,散孝帕的习俗比较特别。散孝帕一般也是等地理先生到了之后,确定了开吊和下葬的日子后,总管就派人去亲戚家散孝帕。散孝帕的人一般都是家族里面的男性。在于河村戴孝的人只能是逝者的亲属,寨邻是不能戴孝帕的。逝者的女儿和儿子的孝帕必须是除亲属以外的人来给戴上,一般都是请“命好”的人来帮忙戴孝帕,戴孝帕时,孝子、孝女或者其他亲属跪在逝者棺材面前,然后由别人来给他们戴孝帕。在包孝帕的同时,风水先生还会在一旁讲唱词:

当地人所谓的“命好”的人就是指家庭幸福美好、儿女双全、经济条件好的人。女儿和儿子除了要穿孝服之外还要穿孝鞋。孝鞋是现做的,也有比较便捷的方法,即在自己穿的鞋上面蒙上一层白纸,到下葬那天就把那一层白纸取下来烧掉。儿子和女儿的孝帕是披着的,但是除了儿子女儿以外,其他亲属的孝帕必须要挽起来,而不能披着。子女的孝帕上山埋葬后要带回来一直留着。如果是未过门的媳妇或者是女婿来奔丧的时候,除了戴孝帕之外还要挂红,红是用红布做的,尺寸在三尺以上。然后还要给未过门的媳妇或者女婿包上红包,以前是12元,表示月月红,但是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人们要么给120元,要么240元,甚至更多,但一般要是12的整数倍,具体要根据家庭贫富程度决定。在以前,散孝帕时还要送一纸《讣闻》。《讣闻》的内容包括逝者的姓名、年龄、生日、死期、开吊时间和上山时间等。

现在,孝子孝女也有不穿孝服和孝鞋的。戴孝时绝对不能走到别人家里,别人认为这是非常不吉利的行为,会给自己家带来晦气。如果有人戴着孝就走进了别人家的门,那么房子的主人便会认为自己家里有很大的可能会有丧事,这是非常忌讳的事情。所以不能戴孝去别人家里,不过如果一定要去别人家里的话,就要脱下一套的孝,包括孝服、孝鞋和头上戴的孝,全部放在棺材的上方。

(六)入殓

给逝者穿戴完毕,便将遗体停放于铺有兜单的木板上,以便遗体尽快冷却,让遗体冷却的目的在于确认逝者确实已经断气死亡而不是假死,也利于长时间停放不腐臭。兜单是一段白布,男性逝者六尺七寸,女性逝者六尺八寸,尾数为七和八是因为思州地区有“七父八母”之规格。待穿戴整齐的遗体冷却后,将逝者手中的纸钱换成手巾,让逝者在走去阴间的路上擦汗。四人一起同时提起兜单四角,将逝者放入棺材,盖上寿被,盖上棺盖,盖子不能盖死,以便通风或者逝者假死回阳。棺材里面的最底层放的是灯草,然后是兜单,然后是逝者的遗体。逝者上面盖的是寿被,寿被一般是七床或者是九床,其中子女只能各送一床,其他剩下的都是由亲戚送。离逝者身体越近的寿被表示与逝者关系越亲近。寿被一般是用红布或红绸面做的。如果是男性逝者,寿被上面的图案就是龙,女性逝者的图案是凤凰。将逝者放入棺材的时候,将逝者手里面的纸钱换成手帕,一般是四方帕,无论什么颜色都可以。如果是非正常死亡的人,棺材里面会放针、炒熟了的油菜籽、芝麻。入棺后,以前是用红色的毛毯封棺,寓示家丁兴旺,现在一般会用红纸或者白纸。封棺之后会在棺材正中央的下面放一个装了菜油和放有一根灯芯的碗,然后点燃灯芯,当地叫作地伏灯,出殡前要保证地伏灯不会熄灭,一直燃烧着,以便于逝者在去阴间的路上能够看清方向,不迷路。棺材里面一般不能放置任何纸钱和金属制品,以便于逝者早日投身转世,否则会危害子孙后代。在棺材面前会架一个素净的花圈,颜色一般都是白色。这个花圈必须是孝子买的,表示孝子对逝者的悼念,花圈上,地理先生会为其写并贴上一副引路联。引路联左边的内容是“南无三途路上引魂引路王菩萨垂光接引”,右边的内容是“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亡者”。可见,当地人们的信仰是认为人死之后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棺材还没有上坡之前,自家的孝子孝女要日夜守灵,在灵床脚烧香、烧纸钱,点长明素油灯,不能让燃烧着的香和长明灯熄灭,意味着后代延绵。深夜,蒸糯米饭分送守灵人宵夜,意为逝者走阴间路才有晌午饭吃。

在于河村,只要逝者入殓了就可以哭丧。哭丧的人并不仅仅只能亲人哭,村子里的人也能哭,不过大多数哭丧的都为女性。哭丧的人一般都是在棺材的两侧哭,哭的时候还会有唱词,唱词的内容没有什么规定,一般由哭丧的人有感而发,而内容一般为诉说逝者生平的苦,表达逝者还没有享什么福就去世,其内容闻者动容,听者伤心。哭丧这也是对于逝者的一种想念的表达,对逝者的一种呼唤,同时也是表达了哭丧的人与逝者的关系远近。于河村的哭丧,一般不会像其他地方请专门哭丧的人来哭丧,而是由与逝者有关系的人来哭丧,哭丧时坐在棺材两侧的凳子上,哭丧时的声音越大意味对逝者越哀悼、越尊重。 [6]

三、举丧

(一)举丧

在这些都安排好之后,主家会请两个人来作为总管,而这两人必须是在村寨里有一定威望、有管理能力的人:一个总管管内,负责迎接宾客、安排酒席;一个总管管外,负责找人帮忙。所有人员的工作职责确定后会在主家的晒壁上贴上执事榜,帮忙的人会按照执事榜的要求各司其职,主家会跟总管商量整个丧事的事项,一般都会根据主家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确定丧事的规模大小,商量好之后主家就会把所有大小事、所有物品钱财交给总管,总管负责安排一切事务。在办酒的当天要找两个人负责记礼单,也就是记好亲戚朋友送来的财物,记礼单就是为了主家以后参照礼单还礼。值得注意的是丧葬的酒席只能当天送礼,过时不能补礼。酒席上也有一道特殊的菜叫“大肉”或者“面面肉”,这是办丧葬酒席的象征。在老人去世的当天至出殡时止,村寨上的人及亲朋好友就会送礼来主家,一般送吊唁金、一斗米和几斤酒,数量是不规定的,酒可送可不送,但是米是一定要送的,送米送酒就是为了帮助主家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前来送礼的人还要带些香纸来烧给逝者,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悼念者认为去世的老人年寿越高,福气越大,他们回去时,主家派专人给每个发两个寿碗。碗上一般有“福”“禄”两个字,意味着沾老人的福气。在停放逝者的灵床前面放有一斗米,是供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插香用的,在民俗信仰中,米是通神的。米上面插三支香,据说,先生会通过米知道你家以前的事,并且看到你家的未来。在米的旁边还点燃着用碗装着菜油,七颗棉线搓成灯芯的七芯灯,也名为“长明灯”,意为表示逝者的灵魂永远存在。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贯穿始终,那就是敲锣打鼓。在当地敲锣打鼓是一个很重要的习俗,一般只在很重要的节日或者事件中才会用到:一个是春节,另一个就是丧葬。敲锣打鼓的由2~4人组成,有固定敲打节奏,却没有曲谱,只是靠老人以口对口的方式一代一代往下传。敲锣打鼓在办酒及出殡那天尤为重视。在办酒这天,主家安排有一组人专门敲锣打鼓迎接宾客,每当有亲属到来,听见炮火一响,锣鼓就会响起来,意为欢迎你们前来祭奠并带有感谢之意。出殡那天,要不停地敲锣打鼓,中间停顿的时间很短,意为高高兴兴地送逝者上“天堂”。

(二)开祭

开祭分为家祭和客祭。家祭在办酒的头一天开,客祭在办酒当天开,在开祭时都是由孝子在前面率领亲属进行,并由专人宣读祭文,祭文由三部分组成:1.开头语。格式为“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孝子或者孝孙或者孝外甥某某谨以香纸、花圈等庶馐之仪跪于某某灵前哀而泣曰:呜呼、哀哉!”2.正文。祭文的正文以介绍逝者的生平为主,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方面,语言以五言或七言为佳且句与句之间连接非常押韵;3.结束语。其具体格式为“呜呼!哀哉!尚飨!”

(三)唱丧堂歌

唱丧堂歌是思州丧葬礼俗的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主家会请一支三到四人的团队来唱丧堂歌。丧堂歌没有曲谱,都是老百姓们在生活中的积累,但唱起来却是非常好听。在唱的时候会有一人在旁边敲鼓、敲鼓帮,敲的方法为敲鼓帮三下再敲鼓面三下,配合唱丧堂歌的人,敲鼓有一定节奏,丧堂歌的唱法是扯白或相互挖苦,一般唱到凌晨一点左右结束。如:

(四)打窀穸

窀穸,即墓穴。我国民间对家中老人去世后埋葬的坟墓位置和方位非常注重,认为如果逝者葬的坟墓位置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荣华富贵,如果葬在龙脉所在地,那么后代就会大富大贵,延绵不绝。如果逝者葬的位置不好,会祸及子孙后代。因此,老人去世之后,主家往往会不惜重金,聘请声望高的地理先生来采地。在岑巩,地理先生也一般称作风水先生、阴阳先生。请风水先生的情况各地略有不同,如在大有镇、龙田镇一带,一般请一个风水先生便可,而在水尾镇,主家一般会请两个以上的风水先生。在逝者入殓后就开始等待风水先生的到来,风水先生最开始至少也要两个人,在风水先生进入大门之前,主人家就要放一盘鞭炮,以示对风水先生的迎接,风水先生到来后,主人家就会开始请风水先生开“课单”,而“课单”最先就要问逝者的生辰与过世的时间,主人家主要成员的名字和生辰以及与逝者的关系,最后推算出逝者的忌时时辰。以于河村某主家的丧事的课单为例(主家不愿透露姓名):

在中国人眼里,风水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或者说是信仰。选择墓穴,岑巩侗族很讲究风水,认为祖宗风水决定了子孙后代的人丁兴旺和衰败、贫贱和富贵。一般在葬前请风水先生择墓穴,一般要求坟两边山脉平衡,左为青龙,右边为白虎,正前方有高山最佳。在当地,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墓地,选择墓穴时在族墓地或祖坟地选择一处即可。埋葬时间也要请风水先生卜算,主要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及其落气时间确定,出殡时不能触犯家中其他人的八字。岑巩民间有“一宅二命三风水四阴功五读书”的俗语。“宅”指家里面的屋基地理位置比较好。“命”好是指八字生得好。“风水”也指祖先下葬的墓穴位置非常好。“阴功”是指做丧事。

“读书”是指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看日子,是指地理先生来后,确定上坡(扶柩登山)的日子。采地,是指确定墓穴的具体地点和方位朝向。采地时地理先生到预先计划下葬的山场架上罗盘,确定墓穴的具体点位和朝向。如果在预先计划的下葬的山场找不到合适的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墓地,那就要重新换一个地方去找。

近些年,丧葬习俗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家因为种种原因,往往采用三天急葬的方式。岑巩民间认为,三天急葬的习俗,就用不着看日子,乱做乱好,无任何禁忌。当日子确定后,丧家再根据灵柩在堂停留的日期安排丧仪日程。

墓地在当地是一个家族一个墓地。墓地肯定要在自己家族的山场中,具体确定在哪个位置,要请阴阳先生来看。阴阳先生会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及逝者的后代,来推算方位,然后通过架设罗盘的方式,确定具体的位置和方位,以及哪天哪个时辰安葬最吉利。阴阳先生大多数不是专职的神职人员,而是有其他稳定职业的人员。请阴阳先生时,一般带有帮忙的性质,因为来帮忙看地,耽误了活路,因此主家只要开其相应时间内的工钱就可以了。如2014年3月中旬,岑巩农村工匠的工价行情是180元每天,那么主家请阴阳先生看地时费了一天时间,那么只要开180元便可。但有的主家希望阴阳先生尽心尽力选个吉利的墓址,会开出远高于工价的报酬。墓址选好后,紧接着就要打好墓穴。挖墓穴的人员一般五至七人,挖墓地的人一般都是年长的人,年龄必须在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去。而且挖坟地的第一锄土要单独放,要等下葬好后,再将这第一锄泥土盖在坟墓的最上面。因为要尽快把墓穴打好,挖墓穴的人要轮番上阵,连吃饭都由主家派人送过去。烟酒管够,饭菜管饱,但不会要主家开工钱,全是帮忙。

(五)守灵:对逝者的依恋与哀悼

在一切都安排好之后,孝子们一直守护在灵床旁,在灵床的左右两边分别用稻草铺好,以便孝子们在守灵的时候,双膝跪在地上不会特别痛,年龄大的可坐着。孝子们在守灵时要一直让灵床前的香燃着,不让其熄灭。在守灵期间,所有的大小事孝子都不用管,一切都由总管打理。在民间观念中,寿年高的人,尤其是八十岁以上的人去世并不是一件十分悲伤的事,相反是一件好事,会当作喜事来办。所谓当作喜事来办,就是丧宴的菜品参照喜宴的标准办,只是席中必须要有一道水煮豆腐的菜,这道菜就象征着是丧宴;孙子辈头上的孝帕要带红;家属也不必太过于悲伤,正如俗语所说“千棺从门出,其家好兴旺。子存父先死,孙在祖乃丧”,老人的去世意味着家族的兴旺发达。

为逝者举办隆重的葬礼也是子女们为父母尽的最后一次孝道。主家会请来一支唢呐队吹奏唢呐,请和尚来念经,请道士来做法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周围的人觉得是一场正规的丧事。道士首先为逝者写灵位,并且还要掐算逝者去世的时候是否犯煞,若逝者去世的时间不对,会对其家人不利,重则会有人因此而祸及性命,轻则会使家中的一切事情不顺利,先生会为逝者做法事,让其灵魂不能祸及到生者,整个仪式在民间称作“打替身”。“打替身”一般都需要一只羊,意思是让这只羊来经受一切的灾难,才能让逝者的家人免受伤害。“打替身”的羊不能带回家,更不能在家里煮,必须在外面煮、在外面吃,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吃的,必须是主持这次“打替身”法事的先生和参加的人员才可以吃。倘若逝者死亡时遇到了不好的天气,如响雷下雨,则认为是不好的预兆,一定要请先生做法改掉。若是死在外面的、不是在家里寿终正寝的,也要做一场“打替身”的法事。

守灵,最重要的是在晚上。与主家关系较密切的亲友一般会主动留下来守灵(也称之为守夜),表达对于逝者的尊重和哀思。守灵过程中,在先生的指挥下,唢呐队每隔一个半小时左右就会吹奏唢呐,和尚敲起木鱼,道公身披道袍,手中举剑,口中念咒语开始做法事。孝子穿着孝衣,低着头边走边摇动招魂幡,守灵的人就跟随着孝子,慢慢地围着盛着逝者的棺材逆时针绕圈,绕一次大概一小时,称之为“救苦”。主家要备好酒饭、茶水等招待晚上守灵的亲朋。到了晚上十二点的时候,主家把准备好的酒饭食物拿出来供守夜的寨人和客人吃。

(六)装殓:与亲人阴阳永隔

装殓,是整个葬礼中重要的一步,装棺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出殡前一天快要天亮的时候。棺材直接停放在堂屋的正中央,在棺材的里面,头部部位放的是鸡鸣枕,棺材的底部铺垫的是老人的儿女们为其准备的垫单,可为白布或者是青色的布,但一般为青布最好,而且铺垫的时候是有讲究的,必须是按照从大的子女到小的子女的顺序来铺垫的,待把逝者装进棺材之后,还要为逝者盖上盖被,盖被多是由逝者的女儿送的,盖被多是白布,缝制成和生者用的被子差不多的样子,只不过是盖被中间有寿字或铜钱图案,女性逝者的盖被中间是寿字,下面则是莲花,意为脚踏莲花。要是逝者有两个女儿就有两床盖被,若逝者没有女儿,则由其侄女代送。在装殓的时候,先生要做法事,同时要对逝者的家人予以安慰,告慰其家人:“人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必然规律,家人不要太过于悲痛,逝者将会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孝子、儿媳还要在一旁哭诉,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全部亲友到齐后,开始家祭。家祭就是逝者的亲人依次为逝者上的祭文,主要赞颂逝者生前的功绩与品德,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与哀悼之情,以超度逝者亡灵。与此同时,先生还按照原有唱本的格式,为逝者祈求各路神灵为其开路,引渡亡灵返回天宫,还要赞颂古十二孝子敬孝父母的美德,以教育子女和参加葬礼的所有人要尊重父母、孝顺父母。家祭完成之后,就要合棺。合棺的过程中,所有的唢呐都要吹响,和尚敲响木鱼念经,内亲全部跪在棺材前方哭泣。在先生的指挥下,早已在周围准备好的数个男子一起向前,猛地抬起沉重的棺盖与棺材合上。然后迅速用长长的铁钉将棺盖牢牢地钉上,还要用竹篾织成的带子将棺材前部和后部牢牢捆上,装殓完成。此时,孝子们往往会扑在棺材上痛哭,因为从此之后,再也见不到逝者的容貌了。在整个装棺过程中,忌小孩、孕妇、身体不好的人靠近,认为这些人的阳气不旺,容易被逝者灵魂附体而生病。

(七)安葬:入土为安,回归自然

1.上坡。逝者死后,停丧期一般为二至七天,长的有在家停丧一两个月的。具体要停丧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殡,要根据阴阳先生翻老皇历之后,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及逝者后代子孙的生辰八字而定。但是现在时兴“三天急葬”的做法,也就是不翻老皇历,不推算吉日吉辰,老人去世三天后就下葬。出殡那天,寨子中的人及内亲会赶来送葬。送葬前,主家先办好酒席,请所有亲朋好友、寨子中的人、前来表示吊唁的人及帮忙的人来吃席,吃完席之后,愿意送葬的就留下,不愿意送葬的就回去。到了出殡的时辰,首先要起丧。起丧就是前来抬丧的人(一般为8人,上坡路途较远的话就安排16人,地势不好的话,旁人就帮着扶稳,如果到墓地的路比较远,就两班轮换)在道士的指挥下,一齐大声吆喝,迅速将棺材抬出堂屋大门,把棺材从灵堂抬出来,置于堂屋前的平坝上。起丧时,不允许小孩、妇女、体质弱的人在旁边。认为此时煞气重,会冲犯阳气较弱的人。起丧之后,道士便会通过法事,将逝者的灵魂和棺材一起同时带离主家。如果逝者灵魂不愿意离开主家,那么就会对主家产生灾祸。因此这次做法事非常严肃隆重,在场者无不屏气凝神,胆战心惊。做完法事,道士一剑指向外,大吼一声“起”,抬丧者同时发力,将棺材稳稳地抬上肩,开始慢慢地往墓地方向走。一个孝子举着招魂幡(有的地方是拨丧棒)在棺材前引路。孝子前头有个年长点的男子,背着满载火纸的背篓,一路走一路丢“引路钱”。年轻点的子女辈、孙辈在棺材前远处密密排起跪路,等棺材抬近了,又快速往前走到远处,然后回过头来跪在路上,如此反复,一直到墓穴处。道士走在最前面,拿着火把和雄鸡在前面开路,在道士后面跟着唢呐队。棺材后面跟随着悲恸大哭的子女和内亲,随后便是由寨子中人和主家亲朋好友组成的长长的送葬队伍。出殡的同时,逝者的床草和落气时穿的衣服全都要拿到朝墓地方向的三岔口烧掉,其他的衣物若其子女想留着,可以撕下一点烧掉即可,若想全都烧掉,等过几天后,再拿到河边烧掉,一起烧掉是怕逝者在阴间背不动所有的东西。到了墓地后,道士又再次摆好香案,进行祭祀,为的是不让逝者把生者的灵魂带走。祭祀完后,道士便把抱着的开路的公鸡放入井中。如果公鸡从井中跳出来,就意味着时辰到了。阴阳先生就在井底部用米画一个八卦图,在井里的头部写“富贵”、脚跟部写“双全”四个字,然后爬出井来,指挥抬丧者用粗大的草绳将棺材缓缓降入井底并按照原定的方位摆正。待棺材放好后,道士用两个小酒杯分别盛满水和米,米放在棺材头部的位置,水则放在脚部的位置,并且道士要告诉逝者米在哪里水在哪里,太阳从哪边升起又从哪边落下,以便逝者在阴间会有吃的,会知道日升日落。等一切都做完之后,就该让逝者入土为安了,道士会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向墓穴里扔泥土,意为告诉逝者,“我们”(生者)不会再想念“你”(逝者)了,你也不要想念我们了。仪式完了之后,所有的人都陆续回家,只留下道士和一个年纪较长的老者在后面,负责引逝者灵魂回家,待领到家中,主家早已摆好一桌酒菜,并给逝者留有席位,道士则会指引逝者坐在席位上。一桌的除了道士和老者外,还有逝者生前的好友,多为寨上的老人。开始吃饭时,道士先烧香,然后给逝者的席位斟酒夹肉,以祭亡魂。随后大家开始喝酒吃饭,在席间,有的人还会邀逝者喝酒,并会象征性地夹菜再供一下。

2.复山。在安葬后的下午或者第二天,道士和孝子们带上香纸、酒菜、猪头、鸡等上山垒坟,即是“复山”,有时也叫上寨子中的人,就是用锄头将坟墓修整好。若逝者有一个儿子,坟顶上垒一块土坯,有两个则垒两块土坯,所以,往往看坟顶上的土坯,就知道逝者有几个儿子。坟垒好后,敬过猪头、酒菜,烧过香纸之后,孝子们要磕头,“复山”仪式就算是结束了。

3.走客。思州苗族丧葬仪式中,有走客仪式。下葬仪式完成之后,主家要把逝者灵魂请到家里住二十七天,过了二十七天之后,则由逝者儿媳和本家一些人带其去“走客”,不论男性、女性都是到女儿家走客,逝者儿媳要打一把黑伞,手拿三支香,且香在途中不能熄灭。逝者女儿家会杀一头猪款待陪逝者一起来的亲属,吃过晚饭后,儿媳又带逝者回到自己家中。假如逝者没有女儿,则带逝者去赶场,去吃饭或者吃点粉,但事先要跟店主讲清楚,付钱后打点饭放在饭桌上,一起吃顿饭即可,然后带逝者回家。走客完了之后,整个葬礼才算结束。

4.戒饭与上神龛。逝世者落气之后,每到吃饭时间,都要先给去世者“敬饭”,其他的人才能吃。敬饭仪式要持续很长时间,逝世者在主家停葬的时候,每天在棺材前敬饭;下葬之后,主家就在逝世者的灵位前供饭。这一阶段,逝者的灵位单独供奉在堂屋的左侧(有的地方在右侧)墙边,一直要供奉三年。三年过后,主家要请来和尚、道士等做法事,举行“戒饭”仪式和“上神龛”仪式,也称“安神”。安神,就是和尚念经、道士做法事,敬请逝者亡灵不要在外游荡,请其到主家的神龛上安身,然后道士就在灵位前打羊角卦,连续三次,都是阳卦(也叫“骑马卦”),就意味着逝者的灵魂已经同意移动位置,去神龛安居。道士就指挥主家,将逝者的灵位安放在神龛上,然后再打羊角卦 [8] ,如果连续三次打的是阴卦(也叫作“领卦”),就意味着逝者的灵魂已经安身于神龛上,仪式也就顺利完成。此后,逝世者已经成为祖先神,就再也不需要敬饭,而是与其他先前去世的祖先神一起享用香火。近三十年来,渐渐有了些变化,敬饭的时间缩短到十八个月,甚至缩短到四十九天。


[1] 采访对象:黄俊才,男,59岁,文化程度初中;黄俊元,男,51岁,文化程度初中,二者均为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村民。采访时间:2015年7月30日。采访地点: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黄俊才、黄俊元家中。记录人:钟传英。

[2] 采访对象:吴心平,女,62岁,小学文化程度,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采访时间:2015年7月30日。采访地点: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吴心平家中。记录人:钟传英。

[3] 采访对象:王求祥,男,49岁,小学文化程度,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采访时间:2015年7月30日。采访地点: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王求祥墓碑制作工场。记录人:钟传英。

[4] 一占纸,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对于纸钱的一个称呼单位,约为一刀纸钱的五分之一。纸钱一般是用当地古法造纸制造的纸打上古代铜钱的印记制作而成。一刀纸有100张,每张纸长约30cm,宽约10cm,上面打有20排铜钱印子,每一排有7个铜钱印子,一占纸也就是一刀纸钱的四排。一刀纸钱可分为五占。

[5] 采访对象:王玉双,男,78岁,小学文化程度,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采访时间:2015年7月31日。采访地点: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王玉双家中。记录人:钟传英。

[6] 采访对象:王文清,85岁,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村民。采访时间:2015年8月2日。采访地点: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王文清家中。记录人:钟传英。

[7] 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卷》(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281页。

[8] 西南地区民间羊角卦,用来检验法事或祈求神灵的应验程度。其制作方法为:将一只8~12cm长的山羊角角尖部分截下来,顺着弧脊一分为二,形成上尖下大喇叭形、月牙状的两个半弧体。使用时,将两个半弧体合在一起,念咒语或祈求许愿之后,往上抛起,掉到地面上时,便会形成一定的卦象。卦象有三种:1.两个平面向上的称阳卦、也成骑马卦。祈愿者向神灵祈求做生意顺利,获得财富。卜得此卦,表示神灵将帮助实现其愿望。2.当两个弧面向上的称阴卦,也叫领卦。祈愿者向神灵供奉祭品后,卜得此卦,就表示神灵已经接受了祈愿者的祭祀供奉品。3.一个平面向上,一个弧面向上称圣卦,也叫保卦。祈愿者向神灵祈求保佑后,卜得此卦,就表示神灵已经答应祈愿者的请求,保佑其请求。三个卦象往往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使用。

思州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