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生育
所属图书:《思州民俗研究》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0字

第二节 生育

一、孕期习俗

(一)孕期饮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怀孕期妇女在饮食上基本没有太多的禁忌,平时吃什么,怀孕期就吃什么。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观念上也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慢慢开始注意饮食上的营养与合理搭配。

(二)孕期劳动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农业合作化时期,怀孕妇女在参加劳动过程中,会受到适当的照顾,如“在劳动中实行‘三调三不调’(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等劳动保护措施,促进妇女健康” [1]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农村以家庭为单位自主安排劳动,家庭劳动力比较少,孕期妇女普遍参加劳动。大有镇奔坡村前接生员张老梅说在自己做接生员的生涯中,很少发现孕期不参加劳动的农村妇女,并且都是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前什么活路都做,打谷子、栽秧、砍柴,一直做到生之前,我那时候下午砍了三捆柴,做好晚饭之后才生” [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家庭为孕妇提供的生活保障水平越来越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家庭一般只能生一个或两个孩子,80后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眼界越来越开阔,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孕期妇女均很少参加重体力劳动,一般只承担一些轻微的家务劳动。甚至有些体质敏感型的孕妇只能卧床保胎,生活起居均由家人照顾。

(三)孕期禁忌

妇女一旦怀孕,就会遵循众多禁忌:一般只能待在家里,不要去人家建屋的屋场去;不要坐人家的大门门槛,更不能跨过人家大门的门槛,不能进人家结婚的新房。如果实在闷得慌,要出去透下气,就只能在自家房子周围溜达一下,不能走远,而且不能见天,要带个斗笠。怀孕妇女也不能到生产工地去玩,怕别人的锄头、斧子、刀子、锤子等工具伤到孕妇的影子,伤到孕妇的影子就会伤到肚子中孩子的某个部位,造成残疾。家中有孕妇,就不能请匠人师傅来家里干活,因为不能在孕妇家敲东西,不能在孕妇家周围动土,甚至家中的家具都不能随意移动,怕动了胎气,引发孕妇流产。不能在孕妇家房子的板壁上钉钉子,怕钉到肚子中的娃娃,生下来有缺陷,有胎记。

(四)产前“酿水”保胎

快生产前一个月左右的时候,要请道士来给孕妇“酿水”“倒水”:舀一碗水,点三炷香,点燃火纸,然后把香灰与火纸灰放入碗中的水里。道士对这碗水施以咒语后,用罐子装好,再用红纸把罐口封住,置于孕妇家比人高的地方,以保孕妇在生产时平安顺利。小孩平安生下来之后,又请道士到家中来,点上香、烛、纸,念咒语,然后打开纸封,把水倒在干净的地方。 [3] 有的乡镇,在举行“酿水”和“倒水”仪式的时候比较隆重,不但需要香、烛、纸等物品,还需要刀头肉一块,雄鸡一只、米或谷子一升、红包数个。

(五)孕期馈赠

等孕妇快要生产前一个月左右,外公外婆一般就要给女儿家送数量较多的甜米酒、鸡、鸡蛋以及婴儿出生后就要用的包被、尿布等。在老观念中,给新生儿准备的身上织物,不能用新布,一定要用旧棉布做成。现在给新生儿准备的身上织物,一般是全新的纯棉制品,但一定要在新生儿出生前多次漂洗,在阳光下暴晒多次之后,收存好,以备用。

二、出生

(一)接生方式

1949年前,农村新生儿的接生方式比较落后,没有专职妇产接生医疗人员,基本由家庭中比较有生育经验的祖母、家婆,或乡邻来接生,也有请女性巫医帮助接生的。由于凭着经验接生,没有基本的妇产医卫知识,接生过程中常常伴随巨大的风险,常常造成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大力推广新法接生,保障产妇与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据《岑巩县志》记载:“1951年,全县建立4个接生站,配备接生员4名。1952年,在县卫生院设妇幼卫生保健组,专门指导和培训接生人员,……1953年接生站增至10个,并在5个村设立妇幼卫生保健组,配备接生员10人,……1956年,接生站增到33个,培训人员344人。1957年,接生站41个,接生员367人。1958年,接生站125个,实现村村有接生站,经过培训的接生员达1768人……。” [4] 20世纪60年代之后,各区社卫生院均设有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各乡镇农村几乎每个村都配有接生员,负责每个村的新生儿接生工作。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乡镇基层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农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观念的迅速转变,农村怀孕妇女慢慢地倾向于去乡镇卫生院、医院甚至县医院去生产,接生员制度也渐渐自然消落。从20世纪的50年代到90年代,在国家经济条件与医疗卫生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农村接生员以其精湛的医术与高度的责任感对广大农村妇女的生育与保健起着巨大的保障作用。如大有镇奔坡村老寨组的张老梅女士,从事农村接生员33年,每年平均接生20个新生儿,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产、危急情况,但从来没接死过人。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时,受到过帮助的家庭,前来请其吃饭,或送节礼或送点自己种的青菜以表谢意。 [5]

(二)庆贺生子

1.报喜。孩子生下来之后,女婿要去外公外婆家报喜(只能女婿去),报喜时需要携带一定的礼物,如甜米酒、红粑粑、糖饼礼物,必须送给外婆家一方的亲戚们每家两个红鸡蛋,还必须抓一只活鸡去。如果生了个男孩,就必须抓一只母鸡去;如果生个女孩,就必须抓一只公鸡去。外公外婆看到女婿手中的鸡,就知道生了个男孩还是女孩。等女婿回家的时候,外婆便要回送一只性别相反的鸡给女婿提回去。知道喜讯之后,外公家就要请女儿的兄弟姐妹、叔伯婶子、舅舅姑姑等过来吃甜米酒,甜米酒中一般泡鸡蛋。各本家亲戚一旦收到吃甜米酒的邀请,就知道是哪家的姑娘生娃了,于是便提十多个或几十个鸡蛋、小孩穿的衣服等礼物去贺喜。

2.洗三朝。指孩子生下来之后第三天,产妇与新生儿都要洗澡。而夫妻双方的近亲们均要前来祝贺新生儿的诞生。男方家的近亲包括家公家婆、兄弟姐妹等;女方家的近亲包括岳父岳母、舅子姨子等。贺礼一般会给一个红包和鸡蛋、鸡、小孩子的衣帽鞋袜等礼物。外公外婆家前来祝贺的礼物尤其丰厚,富裕点的人家,几乎会挑一二十只鸡、两三百个鸡蛋、一担红粑,孩子两三岁内所需的襁褓、衣服、鞋袜、帽子、披风、背带等来探望女儿和新生外孙。所馈赠的物品数量,尾数要逢六、逢八、逢九。

(三)满月酒和周岁酒

满月酒:岑巩民间普遍流行办满月酒,但并不一定是在满月之后才办酒。如果生个女孩,那么在小孩出生后前半月办酒;如果生个男孩,那就要在出生的后半月办酒。满月酒一般比较隆重,规模比较大,凡是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但凡听到消息了,一定会主动赶来祝贺。如果因其他事情耽搁了,或者没能及时听到消息,也会在日后找个机会向主人家解释一番,以表示歉意。外婆家一方前来恭贺时,给小孩的礼物一般为红包(一百到上千元)、大米、酒、鸡蛋、从里到外的小孩衣服等,每家都要送。

周岁酒:小孩满一周岁时,一般会办周岁酒。周岁酒的规模不大,一般两桌左右,前来祝贺的也就是夫妻双方的近亲,其中家公家婆、外公外婆是务必要到场。周岁酒时,家婆要送给孩子两双筷子、两个碗、书包、笔及数百或上千元的红包。

(四)取名入谱

小孩生下来之后,便要取名字。一般由爷爷取名字,如果爷爷文化水平不高,便由父亲取,或者委托文化水平高的亲属取个名字。近十多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取名潮流——委以厚礼,请阴阳先生取名。阴阳先生往往根据孩子出生的八字,推算孩子五行属相,五行中缺什么,那么就从名字上补齐。如,五行缺木,那就在名字中取带有木字旁的名字;如果五行缺水,那就名字中取含水的字。认为名字取得好,不仅保孩子一生平安,并会在日后有出息。名字取好之后,家人便将孩子抱到神龛前,焚香烧纸钱,并对祖先禀告自己有后人了。在满月或抓周之后,便去找族人,要求将自己儿子的名字写入族谱;如果是女孩子,往往就不做如此要求。

三、产妇保健习俗

(一)坐月子

与全国各地一样,岑巩各民族都有产妇“坐月子”的习俗。坐月子的时间从娃娃出生那天开始计算,共45天。产妇在坐月子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禁忌:手脚、身体不能碰冷水,不能喝凉水,不能去劳作,连饭都不能做。只能吃肉、蛋、鸡、鸭等,不能吃酸的、麻的、辣的食物,不能吃葱、姜、蒜等辛辣食物,如果吃了这些食物,以后就再也不能吃酸、麻、辣及辛辣的东西。不能吃青菜、白菜等,尤其不能吃胡萝卜,民间普遍认为母亲吃了胡萝卜,新生儿吃了母亲的乳汁之后,日后会产生严重的狐臭。吃的菜一定要非常清淡,唯一能放的调味品是胡椒,只能炖着吃,不能炒着吃;只能吃软的食物,不能吃硬的食物。穿衣服方面,一定要多穿,不能受寒,即便在夏天,也要穿长袖衣裤。一定要用厚毛巾包头、缠腰(哪怕在酷暑季节),再怎么热也不能吹风。如果不包头,老年就会头疼;如果不缠腰,年老就会腰疼;如果吹风扇空调,就会受寒气,头、手、脚、身子骨都会痛。刚生下孩子的三天中不允许洗澡、洗头、洗衣服,坐月子期间最多只能洗两三次澡,洗多了会“坐”下病根,患风湿病;坐月子的妇女不能去人家家中玩,不能进人家房子、不能跨过人家的门槛。万一违反了,产妇家一定会被要求请先生来举行仪式、放炮挂红以驱邪。

(二)洗药浴

产妇坐月子期间,至少要做三次草药蒸浴,以防止日后得风湿病。思州民间普遍认为,产妇在生产之后,身子非常弱,哪怕在夏天接触到凉风、凉水,都会在体内积累风寒,如果不祛除,日长月久之后必定患风寒、风湿病,轻则疼痛不堪,重则瘫痪在床。因此在坐月子的时候务必不能积累风寒的根子,要想法祛除。祛除的方法就是通过蒸洗祛风寒的药浴来实现。药浴由数种草药熬成,而草药方子一般是秘传的,各地有各地不同的方子配伍。20世纪50代到90年代间活跃在民间的接生员,很多掌握着蒸洗草药澡的方子。直到现在,各种药浴方子还在民间盛行。生产后第三天,就要给产妇和新生儿洗澡,即“洗三朝”。洗三朝便要洗药浴,张老梅会上山采来四棱草、马兰旦、三国风、水竹叶、九里光等五种草药,搁大铁锅中煮沸(锅中有一担水,约50升),再用猛火熬上半小时以上,直到锅中的水呈酱褐色。事先在保暖性较好的密闭房间里安置一大木盆,木盆中放一条木凳子,再准备一床竹篾睡席,一个大团箕(圆形簸箕)。浴汤熬制好后,将滚烫的水倒入大盆中,产妇裸身坐在盆中的凳子上,然后用睡席子将大盆和坐在盆中的产妇围起来,上面盖上团箕。滚烫的汤药升起热腾腾的水雾,使得睡席围起来的狭小空间内迅速升温,如同一个蒸笼,产妇坐在里头,如同洗桑拿,汗流浃背。等到水温降到适宜的程度,产妇才开始洗澡。这种药浴一般要蒸洗半小时以上,如果冬天气温低,里头的温度下降得快,那就要不断地添加沸腾的汤药进去,维持温度。而新生儿的洗澡不一样,把煮沸的汤药倒进盆中,不能添加生水,要等汤药的温度自然下降到适宜的程度才给娃娃洗澡,洗澡的时候最好泡几分钟。 [6]

四、保育习俗

(一)满月保育

新生儿出生第一个月是最需要保育的一个月,主要是防抽和防止发烧。防抽其实是防黄疸,在新生儿出生之后,家婆家公每时每刻观察着其面容皮肤,直到满月之后才能稍稍放松。如果发现新生儿的皮肤,尤其是面部皮肤发黄,就会赶紧煮熟一个鸡蛋,用银簪子从正中间插入鸡蛋,然后用鸡蛋轻轻地在新生儿的身上滚,滚一段时间后就抽出簪子来看一下,如果发现簪子已经变得很黑,就认为新生儿身上的“抽”被鸡蛋吸出来了。然后继续滚,直到发现簪子不再变黑为止。如果发现新生儿有发烧的症状,一般会在其嘴唇涂一点穿心莲或黄连水,如果还是高烧不退,就会用软布沾高度酒,擦拭小孩的额头、腋窝、脖子、股沟等地方。认为发烧是因为受了风寒,酒精能把孩子身体内的风寒抽出来。

(二)巫术保育

思州民间的观念中,非常相信巫术保育,直到现在,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均盛行着巫术保育的习俗。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岑巩县水尾镇腊岩村八步溪组村民张光桥(现居住在岑巩县城农贸市场中)向笔者讲述起两段巫术保育的经历。第一段是关于他弟弟的经历。其弟四五岁之前,长得虎头虎脑的,但是慢慢地就既不想吃饭,也不长身体了,除了肚子日益胀大,四肢、身躯、头颈等越来越瘦,如同枯柴。除了天天坐在家中,什么事都不干,也不和别的小孩出去玩,其父母也带着弟弟去找过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也带去找先生“煞将”(记音,有通过一定的巫术仪式驱除疾病或不正常行为的意思),但一直没效果。等到八九岁的样子,除了肚子膨大之外,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父母也做了最坏的心理准备,认为没办法了。偶然间,其远亲中的一个姑奶奶到家中来走亲戚,看到他弟弟如此模样,就打一碗清水,点着火纸、蜡烛、香,对着床上躺着的弟弟念念有词,用手指在身上点了数下,然后将搅拌有火纸灰烬的水喂了其一口。不一会儿,弟弟一翻身起来就和姑奶奶一起吃饭了。现在其弟已经有四十多岁。第二段是他照顾孙女的经历。其孙女满月不久,就开始在晚上哭泣。白天什么时候都是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开始哭,怎么也不肯睡觉,有时大声哭,有时小声哭,反正一整晚基本不停,一连哭了120多天。后来听到别人说,对河一个老人可以“煞”住小孩的夜哭,于是,他就把孙女抱到对河的老人的家中,请求老人“煞”一下孙女的夜哭。老人就让其抱着孙女坐在对面,他自己站在对面相隔约2米的地方,随便从水缸里打出一碗水来,点一炷香,烧几张火纸,对着孩子指指点点,口中念念有词,并将香与火纸的灰烬放到碗中的水里,搅拌一下,然后用手指在碗中沾一点水,轻轻抹在孩子的嘴唇上。抱回家之后,当天晚上就不哭了,睡得很好,但过个几天、十来天,又开始哭,又抱过去让老人家“煞”一下,又可以安睡数天。如此反复不断,直到三四岁之后才停止夜哭。

治小儿“两眼向上,遍身软弱,肠痛文惊”的手抄记录

虽然上述两段经历无法验证,但是思州民间直到现在都盛行着巫术保育的习俗。巫医技术的门类基本以小孩的病症来划分,即各种不同的病症均有相对应的巫医技术来治疗。如下面这段文字,记载了治疗儿童某种疑难杂症的巫医技术:

整个巫医术诀语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三关五十”应该是标题;“六腑一佰,脾土五十,捞月二十,肺经一十,八卦三十”是经脉象和卦象;“两眼向上,遍身软弱,肠痛文惊”是病症;“用灯火,额心一焦,心窝一焦,鞋带穴各一焦”是具体的医治操作技术。其中“焦”指的是中医所采用的“艾灸”的治疗手段,具体的操作方法:从新鲜菖蒲茎秆或大蒜瓣上切出一片厚约3mm,面积略大于1元硬币的圆形垫片,置于某一需要艾灸的穴位上,再在垫片上放置小指头大小的艾烟球,点燃,直到艾烟在垫片上燃烧完尽。有的人为了加大艾灸的效果,在艾烟将要燃尽时,用剪刀或者其他东西使劲压住艾烟,使得垫片与皮肤相接触处温度更高,药性更多地沁入穴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每艾灸一次,称为一“焦”。

治小儿“夜惊哭”病症的手抄记录

在思州民间流传的此类治疗儿童疑难杂症的巫医技术多达数十种。如治疗小儿夜晚梦中惊醒而啼哭的:

如治疗小儿两眼低视、口歪、两手攥拳病症的:

治小儿“口眼歪斜”病的手抄记录

从所搜集到的相关文书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来保育。一种是儿童身体出现了明显的疾病,那么一般用偏方来治疗。另一种是儿童身体上没有出现明显的可以通过观察判断的疾病,但总是哭闹、不舒适或者身体某些部位不正常,因此,便常常会采用巫医技术来进行治疗保育。

有需求就必定有供给,民间也有许多具有“煞将”小孩疾病或不正常行为的巫医技能的人员,一般年龄比较大,六七十岁的男性居多。其技艺的传承,基本上有两条线路:一是父子相传,父亲将技艺传给儿子,儿子又在年老时将技艺传给孙子;二是师徒传承,对巫医技术感兴趣的年轻人拜师学艺,学成之后便可独立行医。所有巫医均为兼职,一般不索取钱财,前来求助者一般会带一些小礼物,如几个粑粑、一包糖等,回报巫医的帮助。但现在年轻人一般不喜欢学这些东西,认为太费时间、太难、又没啥用处。

(三)迷信保育

一旦孩子有什么疾病,去医院看医生也难以治好,或者根本没有效果的时候,年老一些的家长就会要求“信”个迷信,以求祛除“难星”与疾病。


[1] 贵州省岑巩县志编撰委员会:《岑巩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0页。

[2] 受访者:张老梅,女,76岁,小学以下文化,大有镇奔坡村老寨组,是1964~1987年间奔坡村的接生员。访问时间:2014年3月16日。访问地点:岑巩县大有镇奔坡村老寨组。记录人:尹东海。

[3] 受访者:姚本胜,男,侗族,59岁,龙田镇移民街38号,中专学历。访问时间:2014年3月21日。访问地点:龙田镇移民街镇政府接待办公室。记录人:尹东海。

[4] 贵州省岑巩县志编撰委员会:《岑巩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0页。

[5] 受访者:张老梅,女,76岁,小学以下文化,大有镇奔坡村老寨组,是1964~1987年间奔坡村的接生员。访问时间:2014年3月16日。访问地点:岑巩县大有镇奔坡村老寨组。记录人:尹东海。

[6] 受访者:张老梅,女,76岁,小学以下文化,大有镇奔坡村老寨组,是1964~1987年间奔坡村的接生员。访问时间:2014年3月16日。访问地点:岑巩县大有镇奔坡村老寨组。记录人:尹东海。

思州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