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赶“十五场”的由来与传说
所属图书:《龙宫传奇》 出版日期:2017-11-01 文章字数:1001字

赶“十五场”的由来与传说

邢江河一带是布依族连片聚居的地方,方圆百余里都是布依族村寨,俗称“大河十三寨”。

在邢江河沿岸有一大寨,原名叫蜡赛(现名叫腊寨),是布依族聚居的大寨。相传蜡赛有一年轻小伙名叫柏登杨,于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生。柏登杨从小爱习武,投师学艺,练就一身好功夫。柏登杨练武防身,扶弱镇恶,常常为弱者打抱不平,因此深受邢江河一带布依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很多事迹被传为佳话。

传说,清道光年间,朝廷选拔武将,负责组织维持地方治安,就在贵阳府举行武科考试选拔武将。柏登杨闻讯后赴贵阳府参加应试,在比武中他武艺高强,战胜群雄,深受朝廷赏识。后朝廷特授柏登杨“武略郎”称号(现有柏登杨墓,碑文记载),并委任他在贵阳府附近地方政府做武官,专管社会治安工作。

柏登杨在假期或逢年过节期间都要回家来教本村的青年人习武,主要是骑马射箭(马射)、抵杠、提石礅、扭扁担等。在柏登杨的传教下,蜡赛村的青壮年很快就掌握了骑马射箭、抵杠、提石礅的技巧,为证实他们实力,白天做农活,晚上柏登杨借通明的月亮带领他们登门串寨找他寨的青壮年进行较量。据这带老人们相传:“那个时候在邢江河一带布依族掀起了骑马射箭、抵杠、提石礅、扭扁担的热潮。”特别是易学易懂的抵杠、提石礅、扭扁担,连小孩都会。

由于各村寨都掌握了一定武功,并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柏登杨便常常邀约附近村寨的青壮年人到他们寨子进行比赛较量。为进一步提高邢江河一带布依村寨青年人骑马射箭、抵杠、提石礅等的技能,强壮体质,1842年,时年26岁的柏登杨便利用青壮年都回乡过正月十五的机会,在他的寨子——蜡赛举办首届骑马射箭、抵杠、提石礅、扭扁担、对歌、跳地戏等项目比赛(现腊赛村跑马道的遗迹还在)。

在柏登杨倡导和组织下,附近布依族青壮年都聚集到蜡赛参与比赛。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有来自西秀区的旧州镇、双堡镇、东屯乡,平坝县白云镇、高峰镇、羊昌乡,黔南州的马路、凯佐乡、广顺镇等四面八方青壮年人聚集在蜡赛参加骑马射箭、抵杠、提石礅、扭扁担、对歌等比赛。妇女们拿出自绣自做的新背扇背上小孩,来赶十五场。周边村寨的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裳成群结对前来观看比赛,此俗一直沿袭至今。

注:《安顺市志》记载:“黄腊乡腊寨,正月十五对歌、赶表、赛马、抵杠。来至旧州区、双堡区、长顺县广顺区、平坝县高峰区、乐平区4万余人参加活动(始于1842年)。”

龙宫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