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利用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必将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已经历了10个春秋,从整体上看,西部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有了很大的进展,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从开始单纯的资源开发、经济开发,到现在的文化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日趋成熟。如何正确处理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开发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族民间文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贵州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极为丰富的省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也开始逐渐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近年来,贵州与外界的交流来往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贵州的独特文化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和兴趣。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正在成为贵州值得骄傲的亮点,地域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已正在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可利用的“后发优势”。西部大开发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大开发的推进,现代文化将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繁荣民族文化创造了可能。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矛盾日益凸显,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面临威胁,处理不好,将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各地在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文化本身发展的规律和一些地方对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利用的认识上存在差距,导致很多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面临诸多问题。一些地方在对这些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却发出了强烈的“呼救声”,一些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要么濒危,要么损毁,要么流失,要么变异,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众所周知,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之根之脉之魂,它维系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体现着民族的文化色彩、审美情感和价值观,甚至包括民族的思想、情感、信仰等等。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最容易被改变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支撑,更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对于增强西部地区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发展地方经济、弘扬地方文化,都至关重要。
从广义上讲,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适应方式。从狭义上讲,民族民间文化主要是民族服饰、民族宗教、民族节日、民族文物、民族戏剧、民族音乐、民族语言、民族文字等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好民族民间文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省是多民族省份,由于长期欠发达、欠开发,导致相对封闭和半封闭,使得一些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相对稳定地传承和保留。全省各地,呈现出“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文化景观,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座亟待开发利用的“富矿”。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将推动贵州文化事业的发展,还将全面带动诸如旅游、餐饮、交通、娱乐、影视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贵州民族旅游业和民族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团结和谐,促进经济的跨越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民族民间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西部大开发,对于我省民族民间文化发展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从发展机遇上看。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身就是一次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旷世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是第二性的。用在文化和经济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即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互相依赖,互相牵制,也互相促进。过去,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作为国家西部地区省份贵州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发展步伐都比较缓慢。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有利于缩小西部落后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东西部经济、政治、文化、学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文化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将被打破,文化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大山深处的民众将接受到外面的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扬弃。二是西部大开发,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带来了机遇。过去,我们以为落后的民族民间文化,往往充满着神秘感和独特的魅力。利用好建筑、风俗、山歌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第三产业,将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实惠。三是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种文化,有如一潭水。如果长期不流动,就会成为“死水”。任何文化,都是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起来的。多种文化交汇碰撞,有利于各种文化的自觉,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存在的挑战上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利弊共存。西部大开发给民族民间文化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向民族民间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内在自足性、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冲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交通、信息加快发展,商品大潮的无情冲击,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将被打破,完整性将会受到挑战。比如,受流行音乐的影响,一些山歌相继失传;受经济大潮的影响,一些传统绝活后继无人;受时代生活的影响,一些民族习俗逐渐淡化等。二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受到严峻挑战。过去,由于生活相对封闭,一些民族民间文化才能够得以代代相传。在西部大开发中,由于经济加速发展,给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带来了挑战。比如,没有外来服饰影响,土家族、苗族服饰一直成为土家族、苗族的生活方式;没有现代乐队的流行,长号唢呐就常常出现在婚丧嫁娶的舞台上。在以前的青年男女谈恋爱时,都要对歌,以歌声获取芳心,而现在则用玫瑰花、钻戒就可以达到求爱的目的。可见,西部大开发步伐加快,现代文明也会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加大影响力。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依赖现代文明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有利于普及文化知识,增强对文化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会给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文化本身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会让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瑰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在时间中消失。
三、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几点对策建议
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利用,我以为,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我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文化引领着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我们的很多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意识仍然十分落后,对现代文化存在不自觉的抵触情绪。在固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中,也存在很多消极的文化因子,需要在发展中借鉴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比如我们农村的一些祭祀活动,本来是很好的宗教仪式,但却充满着很多迷信色彩。可以说,迷信和祭祀在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理念中,有些混淆不清,这就需要进行改进。再比如,农村的一些诸如画神符之类的巫术,其中也有着浓重的迷信色彩,而且,很多人相信巫术而不相信科学。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改进和提升。在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过程中,要认真吸取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让民族民间文化更加纯粹,更加有利于为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服务。
二是要加强保护、合理开发、适度创新,努力实现民族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任何文化,都是在保护、利用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都是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中得以传承和创新的。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既要大力弘扬西部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努力创造既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损毁,就不可再生。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表明,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加以保护、合理开发、适度创新,就会遭到破坏,从而濒临灭绝。反之,则可以使这一文化得到更加的繁荣。因为没有了原生态的文化样本,先进文化的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多地方容易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比如我们的城镇建设,很多地方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求新求高,处处高楼大厦,让很多传统的建筑文化受到破坏和毁灭,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传统的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保护、加工、整理,需要合理的开发和适度的创新。保护利用得好,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比如,藏族挖掘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西藏增加了神秘感和厚重感;纳西族保存下来的丽江古城,被誉为人类环保史上的“经典之作”,赢得了四方游客的支持,激活了一方经济。在贵州,也不乏成功的范例。雷山的千户苗寨以及苗家习俗、服饰、歌舞、刺绣等等文化遗产的利用,激活了文化旅游经济。侗族大歌走向世界舞台,让黔东南也同时享誉国内外,赢得了国际声誉。所有这些成功的范例,并非是民族民间文化本来的样子,而是经过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利用现代的技术、媒介,对原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最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因此,民族民间文化要获得生命力,必须进行艺术提炼,走现代化的转型之路。
三是要找准载体,选准媒介、抓好结合,努力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进程。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主要目的是要促进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而要实现经济和文化发展“双赢”,必须推进文化发展的产业化进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我认为主要要找好载体、选准媒介、抓好结合。
找好载体。任何文化发展都需要载体。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化的载体主要有人和物两类。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首先是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是基础。因此,要切实加大对传承者的保护和培育。一要保护掌握传统技艺的老人,为其提供传授制作技艺的条件,并对其掌握技能和本人基本情况作详细记录。二要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并能够用传统技艺生产文化产品,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使民族民间文化后继有人,成为继承者的谋生手段和增收致富手段。在这方面,可以大力倡导传统技艺进校园,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帮助青少年掌握和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其次,是物的载体。比如,电视电影等声像媒体,文学艺术的文字和线条媒体等等。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以文字和绘画及影视等方式固定下来,形成商品,一方面扩大了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得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播,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选准媒介。媒介是文化的传播平台。好的文化,需要好的媒介予以传播,方能家喻户晓。传播民族民间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的媒介很多,比如上面介绍的书本和影视外,还可以选取举办节日、创建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等方式。
抓好结合。这个结合,主要是找到民族民间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就贵州来说,民族民间文化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各地如何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近年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举办的“多彩贵州风”等活动的策划和举办,有力地推介了贵州、宣传了贵州。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各地应以民族民间文化为依托,认真制作文艺创作规划,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创作出一批既具有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精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突出贵州特色,真正形成文化产业。
总之,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大力保护、传承、宣传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利用好文化资源,创造文化精品,借助好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