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土家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
修房造屋是沿河土家族最重视的一件大事,也是家庭的最大喜事,更是土家族男儿“成家立业”的标志。而在土家族房屋的修建、装饰及其结构中,寓节庆、宗教、伦理、艺术等丰富多彩的土家民族文化于一体,内涵深刻。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黔东北乌江下游,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土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0%以上。自古以来,土家族人民依山而居,临江耕作,上山而猎,下水而渔。村镇房舍多分散于山顶坪坝、山腰台地和山脚盆地间。多以族居,往往一寨一姓。当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人们婚姻、经济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现在的村镇清一色姓氏居一起的少了,大都杂姓居住。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土家族的农村多为木屋、草棚和木架石墙房屋。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日深,现在的土家族民居有老木瓦屋、砖木混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平板房,当地俗称“洋式”房子。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乌江下游6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鲤鱼池的小村寨,全村30多户人家,有着土家族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干栏式吊脚楼群。楼群前临乌江,后依高山,“水丝子”等古木环绕村寨,2003年被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誉为“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土家族房屋建筑有自己的特色,土家族居住区多为山区,所以房屋一边搭靠高地,另一边则临空。多以1排5根、7根、9根或10根落地支柱支撑成“吊脚”式的穿斗建筑,沿河土家族称为“走马转角楼”或“吊脚楼”。房屋楼台悬空,有上下两层,内部结构一般为1正两厢,有的在3间正房两侧再添建一间厢房叫“三合头”或称为“撮箕口”,但一定得低于正房。有的人家在正房两头前建4柱5瓜的厢房叫“马屁股”,一边置碓、磨和堆放农具、柴草,另一边建牛栏、猪圈。还有现存的沿河古代土家大型房屋如淇滩古镇“封火桶子”、县城崔家村“四合院”等都是在“撮箕口”基础上加建大门厢房后发展而成。土家族房屋在木料选用上,充分利用当地的森林、石头资源。如房柱在古代使用耐风雨的大而直的在沿河当地最多的“马桑树”,穿排用“枫香树”,板壁和楼板用松木或柏木,雕窗用白杨木。台阶用雕花石砌,院坝铺设精錾的石块。从房屋用材、雕花内容、家庭群居等我们能读出土家族从原始部落、氏族生活发展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农耕历史,看得出土家族生产生活的情景。土家族建房上梁歌,就是土家族历史的陈述:当标志一木房架子“立”起来成为房屋的大梁(房屋中堂最大的梁)上房时,掌墨师就开始了祷歌的演唱:
在这首歌中,把谁是祖先、谁是建房先师,谁是纱棉、红布纺织人,红布用来干什么的等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可以说,土家族一个建房仪式就是一场土家族的历史剧。
此外,土家族房屋反映出土家族“天人合一”的生活状况。土家族居住山区,顺应自然,因势造屋,根据不同环境地势,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生存。所以,在沿河土家族的传统房屋上,除瓦片外,我们几乎找不到现代工业品影子,全是纯自然材料的加工。
土家族房屋修建还再现了土家族的原始群集分工协作的生产图景。如,在沿河农村房屋是在寨上人无偿帮助下修建起来的。如果哪家要建房,在主人邀请下,从伐木运料到架屋盖瓦,全寨男女都会来帮忙。在立架子时,木匠师傅把男人们安排在柱头下扶架子,妇女、小孩们负责拉“黄龙”,像拔河一样,房屋架子就在众人的呐喊声中徐徐竖起。群帮群干的部落、氏族生产场景在一个小小的仪式中淋漓尽致地展现。
沿河土家族一般选择背山面水而居,房屋坐北向南或坐南向北的“虎坐形”山地,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或“后背山,前对岔,两边扶手似腾马”为最佳选择。尤其是建房时繁琐而虔诚的程序与仪式,直接反映了土家族的图腾信仰和文化心理。如建房时的“伐青山”,主人要选良辰吉日,木匠师傅和帮忙人带上斧具、解锯、公鸡、刀头酒肉、香纸蜡烛等祭祀物,到山上选择杉木、柏杨、椿树、枫树、桑树等树木。树木要端直,意表“顺畅”,也包含有祈望儿孙贤达成“楷模”的心愿。砍倒树时要留下5寸以上的树桩促其再发芽生枝,寓示“子孙发达,后继有人”。绝不选被雷电击或虫蛀而空心的树木,这不仅是为了好房屋要佳木料所需,更主要的是土家族的忌讳。选准树后,木匠师傅在树下摆祭品,点燃香纸蜡烛,放鞭爆,提起公鸡高声祷诵“伐木歌”等以祭山神。堂屋担梁(大梁)在立房架的头一天砍伐,要一鼓作气砍倒,在下面垫树枝,不让主干接地。不论路程长短,从林中抬回大梁原木在路上不停留,到建房地后将其直接放在木马上。加工的木渣不能烧,由主人掩埋于干净地。这些都成为土家族的习俗和仪式中必须遵从的内容,反映了土家族对房屋诸神的崇拜心理。土家族还非常敬重技师。为了让大家认识统一,在土家族就有关于“河南艺”、“江西艺”的传言,所有人都相信匠人身怀绝技,掌墨师会使“鲁班艺”;如有主人有招待不周之处,就会遭“鲁班艺”的教训,所以主人家是万万不敢得罪掌墨师的。逢建房排架子(即“排扇”)之日,主人均要办丰盛的酒席,封2个红包,敬奉公鸡、围腰等物品,掌墨师在虔诚地祭鲁班后这些东西就是属于他自己的了。
沿河土家族建房“发棰”时要将土家族的忌讳和美好愿望都要通过仪式表达出来。主人家用一只大红公鸡作祭品,掌墨师站在二柱前轻声念:“大红冠子一雄鸡,身穿五色绿毛衣,不等天亮就叫起,每天叫到日落西。天无忌,地无忌,日无忌,月无忌,雄鸡挂号百无禁忌。凤凰展翅天门开,鲁班先师下凡来;差我此时来竖柱,鸡站柱头祥顺意!”土家族除了立房架,还更注重房屋装修。新房落成即请木匠装修新屋。先要雕刻狮头、虎头及橙瓣形的“打门棰”,是房屋富丽堂皇的标志。“打门棰”染上红、黑色,镶在大门顶端,再挂上七色布条。七色布带作避邪驱凶用,红黑颜色象征远古赤、黑二穴巴人及其他四姓先祖。大门下端要做一道小门,门槛上钉个半月形铁块,是防妇女坐门槛或邪魔进门用的。门枋尽量宽厚,越宽越厚说明主人越能发财,所谓“道宽财广进”是广纳财源的寓意。沿河土家族房屋装饰中,常用白、红、黑、绿、黄等土家族崇尚颜色,为红板壁、黑柱头、白格子、花雕窗、灰瓦片。门窗雕成“蛎””字格花纹,富裕人家也雕藤、叶、竹、兽、鸟、花等。大门顶端刻有“积善堂”等字样,有的刻有白虎、地傩等神祗。在其他白格子和雕窗图案中,有关于“福禄寿喜”的字、花、鸟、虫、草及人物生活图景,表达主人的心理向往与美好祝愿。通过举行“开门”仪式后这样的房屋就称作“轿子屋”或“花花房”。“开门”仪式中把房屋的大门称财门,打开时要成“八”字形。祝贺队伍中的“财帛星”手端米粑做成的金锭和主管肩挑柴禾的人信步迈人中堂,表示“送金送银,送财进门”;掌墨师即手翻天印,阔步走出大门,表示“驱魔逐邪,开门大吉”。这些,都是土家族趋吉避邪心理的反映。
另外,土家族房屋还展示有许多其他宗教文化元素。
古时,土家族修房要在加工的大梁及柱料上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其中把含有“乾”、“坤”图形挂于正门房梁正中,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土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和谐”。
土家族在修房建屋时,尤其是“开门”仪式是一种盛大的活动,其参与人员之多、礼仪内容的丰富是不逊色于其他活动的。
建房时繁琐的程序与仪式,直接反映了土家族的习俗和风情。在建房前的上山“伐青山”仪式中主人择吉日、木匠师傅祭山神、选树木祷诵“伐木歌”等都有严格的步骤和仪礼规定。如伐木时先由木匠师傅唱:
众人听到师傅喊:“伐!”后就一口气砍倒树木,剔去枝丫,抬回原木。
在古时,立新房的主人亲戚,多为妇女外婆家人,为显示势力,在参加建新房庆贺时,外婆家组织寨上族人,往往百人以上,带枪刀、粮食、“梁粑”等礼品去祝贺。要抵寨子时,施放排枪以惊主人,主人出来迎客并回放排枪作接见礼。现在改放排枪为放鞭炮。
大梁上好后,亲戚就撒“梁粑”。堂中的主人、客人、木匠师傅等在堂中唱祝酒歌喝酒庆贺。如木匠师傅:“伏羲,太阳出来亮堂堂哎,主人叫我上雕梁。雕梁上有紫微照也,堂中自有财源来。主人你喝了这巡酒呀,儿孙世代辈辈有!”主人立即回敬:“伏羲,一张桌子四角方,鲁班师傅建华堂。人人夸你生意好,千家有请万家忙。师傅你喝了这巡酒呀,你儿孙世代著华章!”
如是踩财门,主人家则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八仙”奏乐,敲打齐鸣。远近亲朋抬来彩礼,挑着担子前往祝贺。第二天开财门,门里门外要说“福事”。木匠师傅在门里问,庆贺亲戚在门外答;只有大家你来我往说个痛快后,大门一开,客人才能到堂屋,吃祭品喝烧酒,边喝边说“祝福歌”。总之,在沿河土家族的修房造屋的活动中,你既可以看到土家族的许多“吃酒”、婚配等风俗,也可以饱尝土家族的服饰、家庭伦理等诸方面的文化大餐。如土家族的房屋居住,就妙趣横生。一般主屋为左大右小,所以,如果你不了解这点,你走近堂屋,就不知这堂屋神龛上的横批是“芳流德祖”?还是“祖德流芳”。如果你在这家住宿,也不知主人会把你安排在那里了。土家族,坐有规矩,睡有规定。在左房内屋是主人的歇屋。如主人的儿子结了婚又没有分开吃,那这间就是新近结婚的儿媳居室。在外面的火铺上,如是客人,你千万不要坐在背对灶台的方位,因为这里是主人的空间,主人要递东西,要煮饭等,这方位就方便。如有老人和受尊敬的人在一起,小辈亦不能坐上方或中间。在堂屋坐席,上下为客人座位,左为陪客之座,右下为主人或敬酒之人。如此等等礼节,都会在立房屋的活动中演示出来。
在沿河土家族的房屋修建中,随着祭奠活动和仪式的进行,许多表达土家人心意与祝福的歌以及对祖宗、对神的颂词朗唱,是土家族的文化特色。就像“梯玛”、“茅谷斯”的活动一样,在这些歌词、祭词中,不仅描述历史,还有民间传说故事讲述;不仅有对答的土家族山歌特色,还有土家族傩戏表演等戏剧元素。歌词丰富华丽,内涵深刻,明朗押韵,雅致秀美。
如“缠梁歌”:
又如“抛梁歌”:
木匠师傅引:
堂中人对:
抛梁人唱:
在对歌中还有戏剧角色的扮演。
如“开门歌”:
挑一担柴叫送“财”,扮“财帛星”的挑柴人在大门外唱:
这时,门里面的木匠师傅问,门外的人回答。
问:
答:
问:
答:
问:
答:
问:
答:
掌墨师:
土家族的“福事”歌,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口头传承文化的结晶,是反映土家族多姿风情的镜子。所以,只有你亲临目睹沿河土家族“祭房”、“开门”等仪式,就会被其中的戏与歌的魅力所陶醉;你还会觉得在读着一本土家族的风物书,之中的语言、历史、故事、诙谐、腔调等使你如尝羹汤、如捧珠玑。
[1] 口音为“伏义”,因“义”繁体字“義”与“羲:xi”字形相似,土家族方言中常误读。这里是对土家族神祖的祈呼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