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城镇建设与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 文章字数:2597字

城镇建设与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西麓,是一个集土家、汉、苗等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各民族经过艰苦细致的努力,创造、挖掘、发现了许多民族文化,同时充分利用本民族文化精髓,展示出印江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根系,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民族文化挑战与机遇并存,困境与福音同在。那么民族文化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呢?笔者认为,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融入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方能彰显城镇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城市魅力、城市内涵。

一、城镇建设与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不过,当有些城市载入史册、永留在人们记忆时,有些城市却默默地被人们遗忘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城市只有代表一个时代的文明、时代的精神,才能够永留人们的脑海里。人类文明表现在城市的风貌风气中。城市风貌是城市外在的景观特征,城市风气则是城市内在的文化内涵。一个城市能否代表一个时代的文明,主要取决于其风貌风气是否具备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化形态和内容。所以,一个城市必须要有文化根基,表现其历史文化传统,地区文化特色。只要有了文化,城镇才能够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更具吸引力。

城市建设必须把城市风貌建设融入民族特色,才能保持协调。如果,一味地强调城市风貌建设而忽略民族文化建设,那将是一个空壳。相反,一味地强调民族文化建设而忽略城市风貌建设,那也将是一个瘸子,无论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城镇建设,影响城市在表现人类文明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抓住这一特色,正逐步向省级文明城市迈进。

二、城镇建设中民族文化面临丧失的困境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县城之一,但遗憾的是城镇经过长期的建设和改造,大多缺少历史建设积存,以致千篇一律,无法区分。一些带有特定时代印记的建筑和街区已不复存在,而新建的建筑和街区改变了城市原有的景观,破坏了宝贵的历史遗存,使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历史和特色。据了解,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管理者把“旧城改造”当作政绩,忽略了应有的保护,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历史的文脉被活生生地阻断。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单个文化遗存造成破坏,现今已发展到对不同文化类型的大片历史遗迹造成损毁,打破了区域性文化遗存的布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亿万农民群众,保护村镇传统建筑和风貌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保护意识薄弱、重开发轻保护是目前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最大威胁。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新村建设”,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求新求洋,没有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造成村镇、民族、地域特色的丧失。一些历史文化村镇开始出现“空洞化”,居民离开古村落,致使原有的村镇丧失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个别村镇甚至在文化遗址上修建公路、建盖房子,在农民的耕地上搞房地产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大相径庭,而且严重损毁了文物古迹。

三、民族文化与城镇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市风貌建设又可以称之为城市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城市建筑、广场、街道、绿地、公交、公厕等的建设。这些可以以视觉艺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好感,使人们永远向往这座城市。所以,我们必须把城市风貌建设与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城市风貌富有文化特色。

打造文化品牌。一个城市的文化不在于特色的多少,而在于有个性、有特色、有品牌。当拆掉一座古庙,而建造一座高楼后,才发现高楼价值远不及古庙。哪座城市都有高楼大厦,你建造的那座楼只不过是一个复制品而已,没有特色、没有个性,更没有文化品位。一个城市没有品牌建筑物,也就没有城市品味,让人感到乏味。广场、街道、公交等公共场所必须表现民族特色、地区特点。公共场所是人口密度较大,较为显眼的地方,所以必须表现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给人一种熟悉、温暖的感觉,或者处于异样文化中的奇特感觉。这样才能达到城市风貌建设的最佳效果。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不仅在大建筑、大工程中表现,同时也要在点点滴滴中显现出来。比如说,公园广场、大街小巷和公车公交上的一个牌匾、一句语言文字提示都能展现出本地区的特色和个性。

民族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城市非物质文化建设。城市就像人一样,不能光强调外表,而忽略内涵。城市风气建设必须跟得上城市风貌建设,否则一个城市就没有文化活力而被历史忘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 文化创新是指创新者在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之处,并进行修正和改变。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标志,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不断创新是对民族文化最有效的继承。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江泽民还充分强调文化创新的必要性,他说:“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他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 [2] 由此可见,民族文化只有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才能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才能在时代的车轮中永久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创新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

充分挖掘、发扬民间艺术、民族古迹等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印江是土家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之一,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都有自己的歌曲、舞蹈和风俗习惯,都有本民族的节庆活动和扣人心弦的民间传统文化,甚至连民居建筑和生产生活用具也大相庭径。广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如摆手舞、红棺葬、苗族蜡染、过赶年、祭风神花灯、造纸等,让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建立组织机构,倡导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团体、协会,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政府须加强对民间艺术、民族古籍等的挖掘、整理,加大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投资力度,确保民族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是文化信息时代。文化是一种信息,一种资源。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与民族文化传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表现民族特色、地区特色。政府与群众统一认识,营造一个以文化包装城市,以文化武装群众,城市富有文化,群众热爱文化的良好状态。


[1] 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2] 2002年江泽民在“七一”的重要讲话。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