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梵净山龙文化资源及利用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 文章字数:1134字

梵净山龙文化资源及利用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也是主流文化。作为一个以龙文化为根的民族,传承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至盛不衰的重要保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或者说不能传承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传承自己五千年文明,就是因为我们传承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同时要求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1]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国家已经把文化建设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也呈现可喜局面。但是,尽管如此,距离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不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未能充分体现出来。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下大力寻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集中力量推动文化产业大项目建设,从而实现地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处于贵州东部的梵净山,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而且是中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它作为武陵山脉的制高点,其千年沉积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在南方文化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特别是在这些文化中所蕴含的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成了梵净山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异彩纷呈、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充分利用梵净山龙文化,无论是对于凝聚民族精神,还是对于丰富和充实梵净山文化、促进梵净山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梵净山龙文化资源状况

(一)从自然属性看梵净山龙文化资源

1.龙的自然形态与梵净山自然景观

早在距今1至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地球上便生活着一种庞大的动物——恐龙,它是地球生物的霸主,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横行了数亿年后,终于彻底消失了。到了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这一曾经消失的动物再次走进人们的思维空间,成为人类的精神崇拜,并因此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八千多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人们对龙的顶礼膜拜,形成了积淀深厚的龙文化,它作为一种民族的初始文化,不断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

恐龙作为地球生命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一种动物,从20世纪和近年来先后发现的恐龙化石,我们得知作为一种自然生命,它具有自己特定的形态,虽然在数亿年过后这种动物已经消失,但作为人类崇拜的一种精神动物,它的形态依然体现在人类的精神理念之中,数千年的中华龙的形象,依然保持了它作为自然龙的基本特征。这种自然龙特征与精神龙特征的契合,反映了龙的自然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理念之中。尽管后来人们赋予了中华龙驼头、牛耳、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等动物肢体组合的具体形象,但它作为一种生物的自然属性的基本特征依然保留了下来。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中华龙的形象,是在龙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的结果。传说人文始祖伏羲氏乃人首蛇身,他在征服了当时的其他部落后,便以驼、牛、鹿、蜃、鲤、鹰、虎、兔等为图腾创造了龙的躯形,后来经历代帝王、百姓在生活中不断演绎和美化,才逐渐定型为今天的样子。在《尔雅翼》中,对龙的基本特征有较为形象的归纳:“龙者,鳞虫之长。……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免,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2] 龙的这种特殊仪表,综合了飞禽走兽最突出、最富有寓意的特点,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种凭借想象而产生的并寄托人们一定思想理念的精神形象,但它依然具有作为动物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在龙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并逐渐被我们这个民族所接受,真真切切地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中华龙的这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交融的状态,是中华龙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中华龙的自然形态在更多的层面上,是作为一种社会属性的层面来传承和体现,在它的形象中注入了更多人文和理性的内容。

梵净山在很早的时候被人们称为“九龙山”,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中华龙自然属性的外部特征。其一,梵净山最高峰海拔2572米,是中国南方武陵山脉的主峰,武陵山脉横亘长江以南,绵延千里,宛如一条巨龙,而龙头就是梵净山。据明代《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庙序》记载,“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 [3] 所谓“名岳之宗”,极含源头之意,亦即“龙头”也。其二,梵净山作为武陵山脉主峰,周围有九条支脉拱护,宛如九条长龙,环护着这条巨龙,并因此成为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的自然分水岭,这也是“九龙山”之名得来的重要缘由。其三,梵净山金顶形如巨龙仰首,啸傲苍穹,加上云遮雾罩,变幻无穷,极富神秘色彩,清代诗人廖云鹏称之“游龙仰首啸吞烟”, [4] 是非常贴切的。其四,梵净山周围溪流密布,河谷纵横,号称“九十九溪”,或如游龙蜿蜒,或如巨龙奔腾,都从不同角度充分表现出中华龙的自然特征。

梵净山自然景观中这种中华龙文化的集中体现,表明了梵净山在自然的层面上与中华龙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因为梵净山客观存在的丰富的龙文化元素所决定的。

2.龙的自然形态与梵净山人文地理

梵净山龙文化不仅只是体现在梵净山的外部特征上,更多地是体现在梵净山地理形态的人文理念之中。在梵净山区域,与“龙”有关的地名很多:自然村寨方面的有龙宿、龙家寨、懒龙坳、龙沛、龙兴、龙照、龙塘嘴、龙眉;河流方面的有龙潭河、龙塘、神龙潭;溶洞方面的有神龙洞、九龙洞;寺庙方面的有回龙寺、飞山庙(龙王庙)、龙泉寺。这种以“龙”字冠名的现象,是梵净山区域龙文化的外在体现,是这里芸芸众生数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劳作耕耘过程中思想理念的反映,它表明了作为“龙”在这块土地上和人们心目中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

此外,在江口县城至梵净山的太平河岸边的梭家寨,还居住着以龙为姓的苗族。在这个区域,不仅有神龙洞、神龙潭、龙潭河,而且后面还横亘着两座如龙脊凸起的大山,中间正好有一个小山丘,浑圆如珠。整个山形犹如“二龙戏珠”,非常形象逼真。这里的自然地貌与龙文化天然巧妙的切合,显示了龙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根深蒂固,为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从社会属性看梵净山龙文化资源

1.梵净山龙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梵净山龙文化除了自然属性所表现的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属性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这个特征主要是:第一,梵净山龙文化历史久远,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据《江口县志》记载和专家考证,早在春秋时期,梵净山一带就有先民在这里生存劳作,而中华龙文化也在那个时候伴随着这里的文明现象而存在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第二,梵净山龙文化地方特色非常鲜明,随着历史上的几次民族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它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既保留了中华龙文化的共有特征,又融入了地方文化的特色元素,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结合体。第三,梵净山龙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地方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时无处不散发着龙文化的浓郁气息。但是,不管梵净山龙文化怎样的个性化,它都只能是中华龙文化的一个支系,是中华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由是:其一,梵净山龙的外部形态没有脱离中华龙的基本特征,其传承的文化脉络与中华龙文化基本一致。其二,梵净山龙文化的内容形态或者说文化内涵,与中华龙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理念是基本吻合的,都有“神力无限”和“无尚至尊”的意思。

2.梵净山龙文化是地方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强力支撑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龙从最初的原始崇拜,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国家的象征,成为了联系整个民族感情的桥梁和精神纽带。龙文化已经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血液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也是梵净山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强力支撑。

第一,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所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龙文化却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所以,在中华文明史发端之前,龙文化就已经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而存在。在远古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想象和描绘着中华龙的形态,他们把人类对于自然界种种现象的原始理解与具有神奇力量的龙的形态结合起来,表达出自己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龙的寓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可以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创生阶段,即由伏羲氏创造的自然物融合——图腾,升华为神物(司水灵物、通天神兽)。二是发展阶段,即由神物发展至人杰喻体(喻比才俊、智慧、指代帝王)、皇权象征和吉祥瑞符。三是升华阶段,即进一步升华为民族标志(代表华人,象征中国)兼备吉祥瑞符。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龙文化始终以其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民间,人们尊龙、崇尚龙,把龙视为吉祥瑞物;在官方,封建帝王视自己为“真龙天子”;在当今时代,我们又把龙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把中华民族视为“龙的传人”。龙文化以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存在,自始至终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梵净山龙文化作为中华龙文化的一个支系,在民间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是这个区域民族民间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第二,民族文化中始终散发着龙文化的气息。梵净山区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多彩的文化。在梵净山地方民族文化中,龙文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可以作为梵净山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立内容而存在,也自始至终贯穿于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之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间信俗活动中贯穿着龙文化。在梵净山区域,民间百姓自古有信仰龙、崇拜龙的习俗,他们视龙为力量无限的神物,每年都有在庙里举行祭龙求雨的活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把这种用于求雨的神庙称为“龙王庙”;在选择阴阳两地时,特别讲究风水,要看河流山脉的走向,看坐地朝向,并称之为“龙脉”;在端午节时候,民间常常举行划船比赛,称之为“赛龙舟”,在比赛之前要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以求龙神的庇佑;在过去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祭龙的重要日子。二是民间日常生活中贯穿着龙文化。梵净山区域的民间百姓向来就把龙视为高贵至尊的吉祥瑞符,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习惯于把一切好的东西或者事情与龙联系在一起。老人使用的拐杖我们称之为“龙杖”;男女双胞胎,我们称之为“龙凤胎”;立房子,我们把屋脊称为“龙脊”;在过去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把子女升学称为“跳龙门”;自来水出水开关称为“龙头”;在节日喜庆活动中还有“舞龙灯”、“踩龙船”的习俗。在梵净山区域民间传统习俗中,舞龙灯是民间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逢年过节要舞龙灯,重大活动要舞龙灯,不仅活动频繁,而且种类齐全。最典型的有蛇龙、火龙、水龙、节节龙(又称为栋栋龙)、青龙、黄龙、草把龙、长龙等。特别是出自江口云舍的长龙,长度可以达到三四公里,并伴有一定数量的打击乐器。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三十六面咚咚鼓,七十二面筛箕锣;龙尾还在云舍寨,龙头已到龙井阁。”龙井阁是县城东的龙井旁边的阁楼,从云舍到县城龙井阁,距离大约五公里以上。民间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也形象地说明了云舍长龙的长度是其他地方遥不可及的。

第三,龙文化支撑着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近年来考古工作发现,早在八千多年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龙作为一种神灵来崇拜,在各种祭祀活动中,成为民间百姓信仰的神物。到了封建社会,封建帝王更是把龙作为皇权的象征,视自己为“真龙天子”,一切与皇权有关的人和物都以“龙”字相称,于是便有了“龙子”、“龙椅”、“龙床”、“龙辇”、“龙袍”等称谓。这种与龙密切相关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民间的普通百姓,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方面,都自始至终贯穿了这种龙文化的理念,并因此影响了其他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例如赛龙舟,原本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而进行的活动,因为受到中华传统龙文化的影响,龙是民间百姓信仰的司水灵物,所以这种与水有关的活动便自然而然与龙联系在了一起。在择基建屋时,他们会把屋基依托山脉的走向看得非常重要,如果龙脉好,就会事业兴旺,福寿双全。看阳地是这样,看阴地也是如此,讲究龙脉风水,福佑后人。这是民间相信龙脉风水的信仰习俗,是中华龙文化在民间习俗中的突出表现。

3.梵净山龙文化是地方历代政治统治集团推崇的核心文化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地方历代政治集团推崇的核心文化。龙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在中华民族中特有的向心力,是凝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地方统治集团,历来对此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崇尚封建帝王思想,并以此作为维系地方统治集团政权利益的重要手段。这种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统治方式,成为一种典型的统治文化,并深深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文化理念之中。

第一,龙文化的传统理念是历代统治阶级维系其地方统治的精神支柱。在历史上,梵净山区域是比较偏僻落后的地方,从宋代开始,这里就建立了土司制度,直到清末“改土归流”,梵净山周边地区设立县治,土司制度才告结束。尽管政治体制上这一地区与中央政权在很长一段时期未有保持形式上的统一,但民间意识和官方意识中都仍然渗透着浓厚的龙文化元素,把龙视为不可侵犯的神物。地方统治集团深深地知道龙文化以及人们对龙的信仰,对于维系地方政权的稳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治政理念上自然也就极为推崇龙的崇拜,这不仅是维护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也是确保地方稳定的需要。在官方和民间的意识之中,龙是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地方统治集团历来都把龙视为维系其政权统治的精神支柱,他们不仅崇拜龙、宣传龙,同时也千方百计把这种意识以强权、神权或者其他种种方式注入民间,从而在民间形成一种文化的影响,并久而久之演变成一种民间的自觉行为。

第二,龙文化的传统理念是民间普通百姓对自己艰难生活状况最具有说服力的合理解释。龙文化是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交融的核心所在,体现在民间文化中,则更多的表现为对这种文化的极度信仰和崇拜。因为这个原因,龙在民间成为一种精神理念,并进而成为民间普通百姓解释自己艰难生活现象的最神圣的理由。人们相信龙、信仰龙,但封建帝王对龙文化所享有的特权,又深深地制约了民间百姓的思想观念,使他们难以摆脱封建宿命的桎梏。在这样一种精神文化的圈子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龙文化逐渐融汇于民间百姓的骨髓里,也进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在梵净山区域,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多与龙有关的地域名称和民俗活动,这与这一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中深深地渗透着的龙文化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人们文化理念中的龙的信仰,维系了一个地域社会的相对稳定,并支配着这里地域文化的形成。不管是龙文化的具体形象还是龙文化的人文理念,在梵净山区域都有着深厚的土壤。这种历史形成的龙文化的浓厚氛围,奠定了这一区域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为进一步弘扬中华龙文化,并促使文化转变为生产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梵净山龙文化开发利用

(一)正确认识梵净山龙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1.龙文化的精神属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上,龙文化是自始至终伴随着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梵净山区域各民族的繁衍、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也是这样,龙文化与之有着渊源久远的不解之缘。我们这个民族是崇尚龙文化的民族,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是我们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但在现今社会中,随着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进一步凸显,其助推的作用也更进一步表现出来。

第一,龙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粹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能够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寻找到广泛的人缘。在前面说过,龙文化是联系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在所有华人世界里,无论你处在哪一个国度,中华龙始终是民族的根源所在,把中华民族视为“龙的传人”,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此外,在各民族之间,龙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根和源,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重要文化媒介。在经济全球化的现阶段,我们凭借中华龙这一民族重要文化元素,能够提高我们事业发展的人气指数,广泛的联系和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国内和国际的积极力量,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出力,能够更有效地推进我们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龙文化精神属性具有更大范围的延展特性,这种特性为龙文化在经济发展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所在,它所延展的精神层面,涉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这种文化的延伸性,表现为龙的精神对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拼搏精神的启迪,表现为对民族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受这种意识形态左右的物质创造行为的影响,这种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为我们在经济发展领域获得更多的文化支持提供了条件。

2.龙文化的物质属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容

龙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但就其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又具有很大程度的物质属性,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吃穿住行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特别是当前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的时候,其物质属性的特征就越来越明显。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是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文化发展的物质属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将龙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做,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正确把握梵净山龙文化与地方其他文化的关系

1.龙文化与生态文化

梵净山龙文化与梵净山生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梵净山是自然之山,也是生态之山,是地球同纬度唯一保存最完好的“绿宝石”。由于梵净山居民自古就有重视生态的习俗,所以才有了这块不可多得的原始森林,并因此而积淀了极为丰厚的生态文化。梵净山龙文化借助于梵净山生态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在梵净山区域以龙命名的地理名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这些地方的生态状况都非常好。在这一带的民族民间,认为龙是充满灵性的,而生态状况保存非常完好的山也是极富有灵性的,正是因为龙与山有着这种相通之处,所以梵净山才有“九龙山”的称谓。山以龙而名,龙因山而存,两者相得益彰。

2.龙文化与佛教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中华龙是吉祥瑞符,也是驱邪降魔之物。这种对龙的理解和崇拜,与佛教当中主张的善恶因果有相同之处。自从宋元时期印度佛教传入梵净山地区,龙文化与佛教文化就自然纠结在一起,成为共生共存的两种文化。在梵净山保存最为完好的寺庙之一的“朝阳寺”,其楼栏窗花的造型,龙的形象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其他一些寺庙建筑中,不管是飞檐还是基墙,都有与龙相关的内容。梵净山龙泉寺、江口县城回龙寺等佛教寺庙,则直接冠以龙的称谓。这是中国道教和佛教交叉融合和谐共存的产物。这一点,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中可以得到证明。

3.龙文化与民俗文化

中国人信仰龙、崇拜龙,因此而形成的龙文化在民间具有扎实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梵净山区域,一切与龙有关的文化,都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代表的是中华主流文化,但一种文化的存在,它还是从属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因为这种现象,在梵净山的周边县市,龙文化在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份量较为突出。就龙灯这种民俗活动来讲,江口有云舍土家长龙,石阡有尧上仡佬毛龙,松桃有寨英滚龙,德江有县城炸龙(火龙);在建筑、刺绣和民间绘画中,龙是非常重要的题材,诸如“雕龙画凤”、“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内容,无不与龙有关;在其他生产生活项目中,也常常把龙作为重要题材纳入各种场合的表现内容,例如木匠的墨斗盒、老人的拐杖、小孩的帽饰,甚至神龛的支架等,都会以龙为造型。这种现象,承载着梵净山区域民族民间百姓数千年来对龙的虔诚,也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龙文化与民俗文化彼此接纳与融合的产物。

(三)正确处理梵净山龙文化资源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1.明确梵净山龙文化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在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梵净山以及梵净山周边地区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怎么才能有效地把这种条件转化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呢?我认为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我们的开发利用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观梵净山龙文化资源状况和梵净山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梵净山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上,必须明确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龙文化的历史,龙的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龙的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龙的形象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形象。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联系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中国国家的象征。弘扬和传播中华龙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5]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华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挑战,文化缺失现象越来越突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有必要保护、弘扬和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势文化,来保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而中华龙文化是最好的载体。

根据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我们在梵净山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考虑以梵净山旅游热线上的江口县城和太平河为切入点,并注意把龙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与地方其他文化和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结合起来,形成多元文化并存、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文化状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2010年6月1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既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又充分展示城乡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城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6] 为此,我们可以明确这样一个基本思路:以中华龙文化为主题,以江口县城龙城建设为中心,以镇江龙文化苑建设为重点,以江口两河口至黑湾河为延伸,以江口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为补充,把江口打造成具有龙文化的外部特征和深厚内涵的中华龙文化旅游目的地,弥补梵净山人文景观的严重不足,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的品味,促进以梵净山为龙头的黔东旅游业向更高的水平和更深的层次发展。

2.梵净山龙文化开发的主要措施

第一,以梵净山龙文化资源为条件,着力建设江口“中华龙文化苑”。江口是梵净山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是梵净山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集中体现的地方,也是梵净山龙文化资源蕴藏最为丰富的地方。在江口县城至梵净山的范围之内建设“中华龙文化苑”,不仅文化资源条件较好,而且更能够有效拓展文化建设项目的消费市场,为中华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以保证这一文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搞好这一项目建设,我们必须做好这样几项工作:一是把中华龙文化作为项目建设的主题文化,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必须处处体现中华龙的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把江口籍著名书画家龙黔石先生的画作“腾飞中华龙”作为体现江口“中华龙文化苑”建设理念的重点,以充分体现江口“中华龙文化苑”的唯一性。二是要注意中华龙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结合,要在文化理念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做到两者双赢。在江口“中华龙文化苑”的设计中,要将龙文化的理念和旅游过程中的吃、住、游、购、娱、行结合起来。注意整体设计,完整体现中华龙文化的布局理念,使之成为中华龙文化的缩影,内部结构既要体现龙文化的主题,又要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标准,使之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国际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进一步丰富梵净山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梵净山旅游文化的品位。通过建设“中华龙文化苑”,浓缩中华八千年龙文化,丰富梵净山人文景观;通过建设“中华龙文化苑”,有效弘扬和传播中华龙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具体内容是:中华龙文化博物馆;飞龙上天——“神舟”三号飞船模型;中华龙文化微缩景观园;神龙碑林——主要内容为历代帝王和现代名人关于龙的书法;属相为龙的历代帝王和现代伟人的塑像;神龙书画研究院;中华龙文化广场;中华龙文化表演场,主要内容为龙文化表演和体验,如龙文化婚庆等;中华龙文化饮食山庄;中华龙文化工艺品加工厂;中华龙文化影视城;龙的传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初步估算,这个项目建设用地可以达到200亩,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项目建设在黔东国际旅游胜地梵净山下风景优美的太平河畔,必将成为梵净山旅游线上一道重要的人文景观。随着杭瑞高速公路的建设开通和梵净山旅游升温,建成后的江口中华龙文化苑,一定具有广泛的客源市场。该项目建成后,与梵净山和太平河的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年门票和旅游精品收入可以达到2000万元左右,业主可在8~10年收回建设投资成本。围绕这一系列建设内容,必须做好项目宣传推荐、项目策划选址、项目设计、项目建设融资等工作。在这个项目的运作上,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有大气魄,才能有大手笔,才能有大效益。江口目前还没有影响较大的文化建设项目,如果不作出努力,就有可能丧失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二,以梵净山龙文化资源为基础,着力打造江口“龙城”形象。江口县城是梵净山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的点,要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使它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亮点,必须进行形象包装。根据江口龙文化资源状况,以龙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应该说是目前江口旅游文化建设的最佳选择。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以江口已有的龙文化资源为基础,注意新老文化的承接,围绕江口“龙城”建设的文化理念,对县城进行龙文化的打造和包装。初步需要完成的具体建设内容有:将县城龙井、龙家寨、回龙寺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将新市街打造成为具有龙文化特征和内涵的文化步行街和豆腐干一条街;将三星路、梵净山路重新进行包装,把龙的形态融入到灯杆和代表性建筑之中,并分别更名为“龙江路”(或者“龙江大道”)、“飞龙路”(或者“飞龙大道”);在梵净山公园竖立江口中华龙文化标志性雕塑,并更名为“飞龙公园”(或者“龙腾公园”);将太平河上的三座桥进行包装,分别更名为“龙井大桥”、“回龙大桥”、“飞龙大桥”;将有基础条件的酒店重新包装,对龙缘酒店、腾龙酒店、宝龙酒店进行龙文化的充实,对几家建设之中的宾馆酒店提出要求,尽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从文化的角度能够充分体现龙文化的主题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建设,使之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具体的细节上,都能够纯粹体现中华龙文化的内涵,成为集旅游、科研、教育为一体的中华龙文化第一城。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34~35页。

[2] (宋)罗愿,《尔雅翼》是一部解释《尔雅》中草木鸟兽虫鱼各种物名的训诂书。

[3] 《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庙序》(《江口县志》)。

[4] 廖云鹏.七律·偕岑宫保登梵净山.铜仁地区诗词楹联学会编.梵净山诗词选.第21页.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第32页.

[6] 李长春.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人民日报.2010年6月12日.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