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若干思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 文章字数:2695字

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

中共贵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对推进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研究部署。会议明确提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到“十二五”期末,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贵州作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在经历了历史沉淀后,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相互发展、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多彩贵州文化”。本文从土家族的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入手,试图为贵州多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一、土家族的基本情况

土家族是居住在湘鄂渝黔边的一个古老民族,自称“毕兹卡”、“比基卡”。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共有835.39万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居第六位。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凤凰、花垣县,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咸丰、宣恩、鹤峰、利川、恩施、建始、巴东县,湖北宜昌市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黔江区,贵州铜仁市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江口、德江、思南、铜仁市碧江区,湖南张家界市的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和常德市石门县等县(市、区)。在武陵山和大巴山的边缘地带及一些城市也有少量分布。

二、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发展西部的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突显出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观念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经在整体消费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文化产品具有增值效应,不像物质产品的价值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的增加而递减,再加上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以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中极具潜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助于把西部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其次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有助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更好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从而为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保持民族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

再次有助于保护西部文化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西部的文化生态十分脆弱,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文化形态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人数较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自身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尚待起步,因而其独特的文化形态极易被同化或异化,失去原生状态或灭绝,而文化的不可再生性,使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挖掘其潜在的价值,最终实现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的展现,不失为解决这个紧迫问题的良好途径。

三、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保护民族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对待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在挖掘整理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确定哪些民族文化是优秀的,哪些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是必须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哪些是陈旧的是急需摒弃和剔除的。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就要大力宣传、开发和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首先,民族文化保护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以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乡村发展和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活为切入点。只有在发展和进步中,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保护还要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民间文化产业的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工作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本村寨、本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保护长效机制和运行模式。同时,要引导群众树立保护民族文化就是发展的理念,要对部分群众为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民族文化的行为进行有效制止,避免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运作下发生变异甚至消失。要寻求农村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最佳结合点,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并使民族文化的保护能促进农村发展和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其次,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要与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相结合。要使民族文化具有生命力,使其不断繁荣发展,就必须走市场化的路子。即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以及市场和群众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

再次,挖掘整理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大力培养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一批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目前,许多民族文化都有面临失传的危险,尤其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口传文化,一旦掌握这些技能和知识的老艺人去世,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将随之消失。所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已经迫在眉睫。一是可在职业技术学院及职业中学开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传授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可以通过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或老艺人培养传承人。三是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奖励。四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承人,要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

最后,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品牌。武陵山区之所以名声在外,除了其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外,浓郁的民族风情也是重要的因素。但在挖掘、整理、宣传和利用文化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做得不够。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民族节日、景区景点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打造和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以扩大影响,提升民族文化品牌。

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使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