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对铜仁城市的文化思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 文章字数:3211字

对铜仁城市的文化思考

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建筑物只是文化的载体

在城市建筑上,没有绝对存在的物,也就是说物反映的是一种意识,折射的是一种思想。任何建筑物,只是一个载体,附着在物上的符号正是文化,正是文化在叙说着故事。建筑物上附着的文化符号,才使建筑物有了灵性和活性,文化符号彰显着城市的个性和民族性,乃至城市的历史,叙述着城市的故事。有文化的城市,才有个性,才有灵性和活性,才有吸引力,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倍增以及旅游业的大开发,正是这种城市文化符号的灵性和活性,也是这种城市文化符号的物理作用力在使然。

人,与生俱来的文化猎奇和文化心态,也许正是这种文化猎奇和文化心态,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远离了自然,在自己的文化圈里生活着。城市建筑不得不有文化的存在,偏僻的村落也无不有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符号。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都有文化符号。人,与生俱来的文化猎奇和文化心态,总是驱逐人们去体会不同的异国风情、异域风情、异族风情,通过去体会从而获得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欢愉,于是交往就开始了,于是旅游就产生了,于是第三产业就出现了。人,与生俱来的文化猎奇和文化心态,才产生文化旅游,离开了文化,旅游就没有灵魂,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怕孤独,人的文化心理决定人总爱往人群里去,总爱去观不同的文化,那怕是看一看,听一听,他的心灵就有一种享受,就是一种寄托。你可以看到,七老八十的人一到赶场天,走十几里山路,甚至二十几里他都要去。他去赶场,没有更多的要求,就只是去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开怀一下,唯有如此,心里才踏实,否则,心里好像老是欠着什么?惦记着什么?放不下心来。

人怕孤独。一个人如此,群体也如此,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都有此文化心理。一孤独,就失去了交往,就失去了灵性和活性,就失去了物理作用力。正因为存在怕孤独的文化心态,才有了交往的集市,才有了赶场天。正是有了交往,第三产业来了,旅游业来了,第三产业的兴起,旅游业的大开发,正是文化心理的使然,正是文化心态的需求。城市建筑没有文化符号,而仅仅只是为了居住,人的心理、民族的心理、国家的心理就失去了存在的兴致,就失去了味道。遇着不同的文化符号,那兴致自然由此而生,人来车往,旅而不止,游而不倦,晚归回到住宿地,躺在床上时还回味无穷,不亦乐乎。

所以,在城市建筑上,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物的本身,而是文化符号,而是建筑物上附着的文化,物因文化而后有灵性和活性,物因文化才会产生物理的引力,人在文化的驱逐下才有去观,去看,去想,去思……

二、文化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形而上”,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根蒂

人因文化而立,人又因文化而别。情同此理,一个民系是如此,一个国家是如此,分久必合是如此,合久必分也是如此。文化是“形而上”,文化是根蒂。文化,说明一种存在,又说明一种足迹。人上了月球,为什么要在月球上留下文化符号呢?文化符号是高级智慧生物的标记,这无疑是向宇宙空间发出信息说明月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造访,无疑是向宇宙空间呼唤和寻找另类高级智慧生命体。

文化为何物?文化又是怎样产生的?没有文化,人又是什么?我们不是考古学家,我们也不是生物学家,我们无从回答。我们只是文化学者,从已有的历史出发,从已有的存在出发,我们只是想说,文化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形而上”,文化是人类活动的轨迹,文化是一个民系形成的根蒂。

查历史档案,我们知道贵州作为行省出现是在明朝。作为贵州行省诞生前的铜仁,作为入中国版图前的铜仁,铜仁地处何处?此处是何种文化的形而上?此处是何种文化缔造出来的民系?这都需要一一考证的。

铜仁地处蛮荒,是武陵山脉的腹心地带。这块蛮荒地是湘、黔、川、桂、鄂数省边邻相连的地域,是大禹治水得天下后定九州立五服的荒芜地带,居住在这里之民是“自古圣王不臣异俗”之民,这里的文化是别于“圣贤文化”的“巫傩文化”。这块地域,秦汉时叫“五溪蛮”,唐代时叫“生界”,宋代时叫“废壤”,明代时才来大开发,入中国版图。五溪蛮,自古以来不与中原通人烟,不与圣贤文化接触,过着别于天下的另一类社会生活。五溪蛮,数千年来“俱无君长”,又不肯王化,几千年来固守着本民系的文化,几千年来执着原生状态下的家族村社,不管天下多精彩,也不为之一动,总不偏离自己民系的文化轴心和生存方式。

文化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形而上”,蚩尤败北后,文化的“形而上”使苗族这一民系形成和走过几千年而到如今,即使因历代“赶苗夺地”而流落海外,成为一个世界民族,都不放弃自己的文化传承,文化是形成苗族这个民系而又几千年不变的根缔。一个民系的形成和长期存在是文化的使然,是文化的“形而上”。也正因此,世界上才有形形色色的文化和民系存在。文化作为根蒂,缔造一个民系,胜过逻辑的推理,理论上的一切建树在历史存在本身面前总是那么显得苍白无力。文化作为根蒂,一切不可想象的和不可思议的都会发生,文化决定一个民系是不用质疑的。

三、铜仁城市的文化思考和今后走向的探求

一座城市的大开发、大崛起,得找准这个城市的民系和形成民系的文化根蒂。

历史是有进程的,当进程到来时,人们才意识到一种文化的存在及其价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随着历史进程的到来,人们才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贵性和现实性,才会出现遍及城乡全国性的申遗活动。申遗活动不仅认定了一种文化的存在,同时也认定了一个民系的存在,同时还告诉我们文化和民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什么样的文化属于什么样的民系,民系的形成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现实也终于使我们看到了申遗活动直接推动着一座城市的大开发、大崛起。德江、思南因申遗而崛起了,沿河、石阡、玉屏因民系而崛起了,铜仁呢?怎样找准文化和民系,这就要费心多点思考了。

铜仁的崛起,开始时,想要把铜仁打造成中国的钓都,也确实辛苦了一番,热闹一阵后随之无声息了。随后“桃源深处在铜仁”的大手笔的大型活动,终于把铜仁震醒了,唱响了,从某一方面讲在这时铜仁才真正是崛起了,可喜的看点出现了。

一是民族风情园的看点。民族风情园其建筑之势,其文化符号之真,其建筑传统之构建,都是到位到点。民族风情园建筑物上的箫笛是玉屏侗家的文化符号,建筑物上的四面鼓是松桃苗族的文化符号……

二是大明边城的看点。大明边城还在建设中,现在还看不出它的端倪,不知投资者如何打造,建成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什么?现在一切猜测都是多余的。但是,一旦以“大明”的旗号创建,就应有厚重的历史成份,以及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民系,绝不仅仅是商业的运作和炒作。大明边城的建成,不靠人为说话,靠历史本身说话,靠历史文化说话,靠历史民系说话。“边城”名词前的“大明”,已经定义了它的话语权。

三是锦江公园看点。这里的建筑,虽没有传统的元素,也没有文化符号,也没有民系说明,但是它随河岸的走向自然天成。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活动风风火火地起来了,这里成了民俗文化张扬的集散地,无须舞台,无须化妆,无须组织,不用择日,老百姓每天自发地上演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系列。民族风情园是对外传播的文化人的舞台,而锦江公园则是老百姓的舞台。民族风情园上演的原生态歌舞,实是经过文化人艺术加工后的歌舞,还谓之创新,更多的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艺术。锦江公园每日上演的是老百姓的原创,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是文人不认可的非物质文化。后起的三江公园,虽经过工匠们的精心制作和文人们的精心打造,绝对是一流的精品。但要想像锦江公园这样,成为老百姓的公园,其路还很长很长。

铜仁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还有很多事要做,特别是民族本身及其民族的文化。一个文化学者的工作与一个文化人的工作是不同的,一个文化学者主要从“道”上思维和表述一个民系和形成民系的文化,而文化人是从传承中用形象来思维和表述一个民系和形成民系的文化。我们希望文化学者和文化人应多多思考,不要轻易地言说,也不要轻易地是非,要加强这个地域的历史表述、文化表述和民系表述,这是责任,关联着铜仁今后的走向。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