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拢绕村
所属图书:《明珠花溪布依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01 文章字数:9371字

拢绕村

拢绕村,布依语称“盘拿”。“盘”,意为村寨;“拿”,意为衙门。“盘拿”,即机关衙门所在的村寨,汉音拢绕村。拢绕村隶属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是该乡布依族人口最多的村寨。

拢绕村毗邻一县四村,即西壤石门村,南接大洪村,东接新安村,北邻龙里县草原乡。拢绕村位于东经106.46°~56°,北纬26.11°~19°,平均海拔1500米,距贵阳市行政中心51千米,距花溪区行政中心31千米,距高坡苗族乡行政中心2千米。该村地势东高西低,南面较为平坦,北临红岩峡谷。全年日照时数1350小时,日平均气温12.5°~14°,年平均降雨量800~1100毫升。土壤结构为胶黑、砂黄以及硅质黄壤,系黏土和壤土。拢绕村主要矿藏为硅矿,其中五氧化二硅占98%。

(一)村寨概况

拢绕村四面环山,自北向南,依次有播夺、播淼、播卜奄、播乃、播讲埃、播告卜由、西贴旁顶营等山。拢绕村位于东面的播淼与西面的旁顶营之间。寨中有石砌街道,主干道两侧有排水沟。主道呈纵向,东三横,西二横,连通上下街。整个寨子由数组四合院相连而成,每组四合院正房有3至5间,厢房1至2间,前家正房为后户前厅,左右厢房均有侧门连通两侧。建筑为木屋青瓦,属于穿榫斜山结构,材料均为杉,即柱、枋、檩、壁,尽皆杉木。每栋房子皆是一楼一底,底层为卧室和厨房,楼上多作贮存室,厢房为客舍或畜圈。

寨前为垭口,有石径穿过,将寨子连向外界。在垭口的旁边,有周长为百米的巨杉2株,笔直并列,高20余米。枝杈粗过大碗,斜展微下,整齐层叠;树冠下大上小,如一把巨伞,四季常青,覆盖垭口,过往行人需从树荫下出入村寨。顺着石径下垭口,山脚右侧有株巨柏,树冠20余米,郁郁葱葱。旁去百米,有一棵巨大的松树,树身须四人合围,高50余米,躯干挺拔,杆中无枝杈,至顶端,横枝密展,一层平出,臂长十多米,松针集云,绿茵高悬。在左侧垭口有一棵柳树,其旁有一口古井,井水涌出汇成三池,分别供人们汲水、洗菜和畜饮之用,泉井冬暖夏凉,终年不枯。

拢绕村的西面贴近云盘山,东面靠庙山,这两座山的山顶各有一株木桶大小的岩松。寨子北隅,有古枫3株,占地300余平方米,古枫排列呈三角形,荫弊数十户人家。偏西边,离枫树百米,寨边营盘坡下有银杏,其胸径须四人围。

寨子东南面为森林,自古以来该地只容鸟兽栖息,人迹不至。拢绕村的布依族视林木古树皆为风水神树,须虔诚敬护,同时向其祈求雨顺风调,保地方平安。1958年,高坡公社举全社之力在红岩峡谷大炼钢铁,致使诸多古树被毁。1971年10月某夜,寨人罗某引发大火,拢绕村的四合院化为灰烬。迄今,村寨沿山脚往南扩张1千米,新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经过近30年来的栽种与管护,拢绕村现又梓木成林,黑松满岗,绿茵覆盖,森林覆盖面积为远近之冠。

高坡扰绕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拢绕村新房鳞次栉比,交通快捷方便,全寨目前拥有汽车30余辆。电视、远程教育、有线广播、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等均已覆盖。子女入学、就医就诊条件方便。拢绕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是贵阳市平安示范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拢绕村虽说是个小寨子,但在历史上却曾有多位政要名人到访。1994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拢绕村,在布依族村民罗继江的家里访问并举行座谈会;1996年4月9日,原水利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视察拢绕村;原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的王三运、王晓东、李军等多任书记曾先后考察拢绕村。

(二)历史沿革

拢绕村在元朝时期属白纳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2)属贵州卫中曹夷蛮长官司,明洪武二十四年(1392)属贵州前卫左千户第九百户,明永乐四年(1407)属贵州宣卫司,明成化十二年(1478)属贵州程番府(后改定番府,即今惠水县),明隆庆三年(1570)属贵阳府,清康熙十四年(1676)属贵阳县,民国三十年(1942)属贵筑县后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贵筑县高坡苗族自治区。1956年10月至1961年3月,随高坡苗族自治区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1961年把拢绕村划为花溪区高坡公社管辖,高坡公社于1984年改高坡苗族乡,拢绕村便隶属高坡苗族乡至今。

(三)村寨的人文自然景观

1.人文观光

营盘坡。营盘坡位于拢绕寨西侧的山岗上,营盘石墙,全长720余米,石墙高6米,厚1.6米。西面和北面各设屯门,门洞高3.3米,宽2.2米。门额上,西镌“永靖”,北镌“矢忠”,记载着建筑者之意志和所追求的目标,即矢志忠于社稷,忠于国家,实现辖地永久的宁静和平。拢绕寨营盘成为目前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所有已知古代防御建筑遗址中唯一有刻字并保存下来的屯堡。古堡贴寨,迅即可至。古堡的东南面为一座大山,大山横亘东西,山体空溶。山脚为地下硐堡,洞口开东端,微凹,绿树荫弊。向下斜入山体,有整条石浆砌之甬道,甬长5米,高约1.3米,宽约1米,甬壁前后、左右均留有门槽。洞内宽敞,高近20米,宽30多米,长近200余米。西面左侧硐壁下,有山泉,洞内圈坑、屋基平台、残薪炭头、陶瓷瓦片随处可见。在明清及民国时期,古堡为人们躲匪反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梯田风光

梯田。拢绕村梯田呈七坳形,向西、向北、向下漫开。陡窄处若腰带,高平处似筑台,田埂或细小笔直,或陡缓宽阔。春来稻田蓄满水,如玉带蜿蜒山腰,又似银镜。一绺绺,一圈圈,一摞摞。四五月,梯田蓄水,银光闪烁,轮廓婀娜,线条柔美,甚是美丽。金秋稻熟,层层金黄。梯田下临红岩峡谷,上围村寨岗峦,如工笔之流畅,画面壮观。晨曦薄暮,炊烟袅袅,屋顶树梢,青苗禾间,到处云雾缥缈。梯田,唯美的高山雕刻,是先民狩猎文化与稻耕文化交融糅合的历史遗存。

2.自然风景

红岩峡谷。峡谷长5000多米,沟壑深切350米,呈东西走向,谷底溪流源于龙里县草原乡及花溪区高坡苗族乡平寨、摆龙二村。峡谷南畔中段,有赭红色坚硬岩层,乃世代制作石磨、碾盘的优质石材。谷名红岩,布依语谓之“然岭”。峡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谷间长满松、杉、梓、柏、桦、榉、樟、榆等树。峡谷乃拢绕村世代的绿色银行。薪炭枋板为市,梁柱枕檩为屋,有序间伐,百年不绝。1958年“大炼钢铁”和1971年的疯狂砍伐,使得峡谷中的树木两度遭劫难。通过近20余年的精心管护,现已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溪谷有深潭三处,潭中有大鲵、野鳗、螃蟹、蟾蜍、田鸡、蛤蟆等数十种野生动物。

20世纪60年代,林中出没着虎、豹、獐、麝、山羊、野猪、水狸、刺猬、穿山甲、长臂猴等多种野生动物。这儿更是菜花蛇、竹叶青蛇、乌梢蛇栖息的天堂。斑鸠、野鸡、布谷、黄鹂、画眉、猫头鹰、黄豆雀,或常驻,或暂居,林中常常传出鸟儿欢快的歌声。春三月,崖头杜鹃粉红、蜜飞蝶舞;入夏,溪水淙淙,岩头飞瀑;金秋,艳阳温煦,满谷枫红;寒冬,梅吐芳艳,地泉氤氲,若遇大雪天,谷口飘落的雪被谷底热流逆推向上,雪花忽上忽下,或左或右,乃一奇观。南畔崖头,有高山溶洞天螺宫,暗流出洞,飞泉入谷。红岩峡谷,集林、水、走兽、飞禽、高岩、溶洞为一体,远离闹市,空气清新,为天然氧吧,为休闲旅游和探险健身爱好者的乐园。

溶洞。拢绕村为喀斯特熔岩地区,村内分布有大小溶洞10余处。尤以坡淼,垭口、老虎冲、旺摩而妙诸溶洞规模较大。垭口溶洞为古代防御工事地下洞堡。坡淼洞亦称天螺宫,位于寨东坡淼山体内。溶洞自西向东穿过山底,西贴村寨,东临红岩峡谷,溪水自西从庙冲穿山东出,直泻峡谷。

坡淼洞下大上小,呈螺旋状盘蜒而上。洞内石笋林立,钟乳石悬挂在洞顶。更有石幔纵列,幔高80~100厘米,厚3~5厘米,宽20~30厘米,倚石洞壁整齐竖立如琴键排列,以物轻击,清脆有音,音阶明晰,如抚石琴。洞底空旷,岩溶沉淀,日积月累,似层层梯田。洞壁长有石菌石菇,或浅绿,或淡紫,色彩斑斓、置身洞内。顶层有石笋,高数十米,笋尖有紫气青烟缥缈,不绝于缕,神秘莫测。

垭口大山溶洞在以前曾被筑为地下硐堡;老虎冲溶洞在过去为冶炼火药枪硝处;再往东,旺摩而妙溶洞规模巨大,保存完好,极具开发价值。

(四)文化教育

技术技艺教育。纺织女红,裁衣刺绣,石工木工等传统技术,多为家传,亦有师承,均在实际生产中口传身授。拢绕村布依族女性善于纺纱、织布、浆染、刺绣等,衣服帐被、花帽绣鞋均自给自足。文化知识教育。过去,因为大家重视文化教育,这里才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如清同治年间,罗虎明、罗裴然兄弟分别参加朝廷文武科考,通过院试、乡试层层选拔后,罗虎明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获赐官职;罗裴然参加乡试获文试举人。而在1952年之后,邻近的大洪初级小学、高坡高级小学、省立杉坪民族小学先后成立,拢绕寨越来越多的布依族学子走出村寨,先后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惠水县,贵阳市及省外求学。

现在,拢绕寨仍然重教兴学,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拢绕寨人才济济,他们遍及行政管理、医疗卫生、网络电商、教育、金融、农业、司法、音乐等行业,为国家的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五)村彦才俊

重教兴学,人才济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到目前为止,拢绕村共有各级各类人才39人,大中专毕业生6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12人,行政县处级1人,主任科员3人,贵阳市卫生系列特殊高级人才1人。拢绕村里有副主任医师、讲师、一级法官、经济师、会计师、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教高级教师等。

(六)水利与农业

拢绕村自南向北,沿山脚共有十八口水井,其中凉水井、新井、杨柳井、小坡井、马桑冲高山泉为全寨主要供水点,东端瓦窑冲及西边旺波、若昭两口井水流量大,可驱碾车。北面的红岩峡谷,有溪流一支,深潭三处。1953年拢绕村成立高坡苗族乡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时修筑了上坝及苗坡头两个池塘,用于蓄水,确保农业灌溉需要。拢绕村水位居高,稻田位低,农业灌溉方便,水资源丰富,未闹过旱灾。拢绕村井水甘甜可口,含硒、铁等元素,用井水酿出的米酒醇香。

当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主产红米,此米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米质较好,营养价值也较高,微有酸味,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旱地作物以玉米为主,红稗、大豆、饭豆、燕麦、小米为辅。

(七)传说故事

营盘夺牛。清中叶时,因太平军入侵,寨人便抬物牵牛退隐至营盘。匪贼追至营盘时,最后一头牛的尾部还在门外,贼拉牛尾,墙内人牵牛头,相持不下,这时有人在上方用乱石攻贼,耕牛才得救。

虎口夺猪。1953年的某日,天快亮时,有户人家喂养的150多斤重的肥猪被饿虎刁走,于是寨人提长矛、拿大刀、敲铜锣追虎,追过田坝,追至大山脚,虎惧弃猪,人们才将猪追回。

饿虎中计被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寨中有人喂养的猪被虎豹叼走。为了擒住这偷猪的虎豹,寨人在寨子北面即通往红岩峡谷路旁的一块田里,挖了一个深坑,坑里放上一只小狗,坑上用杂草虚掩,再在上面用机关反撬挞米大斗,斗背百斤巨石。深夜,小狗吠,虎来袭,踩木棒,动机关,挞斗下,虎坠深坑,因此被擒。

飞毛腿救家鹅。拢绕村有对包卡神、包卡绕兄弟,常年入林出山、砍柴伐木,四季赤脚,因此被称为赤脚大仙。有一年的冬天,其家鹅在泡冬田里觅食,天快黑时,被豺狼叼住,卡神见状,持镰猛追,不过追了百来米,家鹅就得救,而豺狼则慌忙逃命。

(八)礼仪风尚

拢绕村的布依族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对老人,人们从不直呼其名,男的称“包”(即爷爷、公公),女性称“奶”(即婆婆、奶奶);中年男性称“簸某某”(某某父亲),中年女性称“妈某某”(某某母亲);对于年龄比自己大的同辈,以“皮”(哥)或“解”(姐)相称。行路逢人,即便素不相识,也要热情地打招呼,若来人是长者,小辈要靠路下沿让道,让长辈从上沿走,以保其安全。若遇老人负重挑担,小辈要主动帮忙。居家坐姿亦有规矩,不能跨腿跷脚,尤其是有长辈在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坐姿,若已落座,有长者、长辈或客人到屋,小辈须立即起身让座。此外妇女及年少者,均不能从长者、客人面前走过,否则视为不尊。

拢绕村的布依族热情好客,一家人的亲戚、朋友,就是整个家族的亲戚朋友。正月时,客人上门拜访,邻家也会主动上门提出宴请,人员多的家族常常出现排队或争抢宴请的情形,若客人日程紧张,则所有要请客的人家都会将自家准备好的菜肴端至客人留宿的那家中,与主家一起招待客人。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或投宿或问路,到寨上任何一家,布依族都会热情款待。布依族宴桌上位置有讲究,通常在堂屋正中设八仙桌,靠神龛、面对大门的位置为上座或首座,一般留给族长、寨老或长辈,上座对面为下座,是晚辈的位置,因为晚辈席间要侍菜斟酒,此位进出方便,便于服务。左右两侧为客座。小孩及妇女不能入客席。席间用筷亦有讲究,不能将筷子放置碗上,只有在先吃好的情况下才能将筷子横于碗上,同时需双手捧碗并压住筷子两端,从左往右向席上各位致意,轻言“大家慢请,先失陪了”,然后将筷子离碗,筷头平桌沿整齐放在桌面上。席上敬菜时,若杀鸡,鸡头必敬寨老、长辈、客人,表示对寨老、长辈、客人的尊重。而作为宴席主人,不能先于客人前停筷,即使已吃饱,也得持筷等候,待所有人都用毕才能停筷,否则有认为客人能吃、多吃之嫌。客人离去时,若是姑妈、姑婆,娘家还得专门打上新鲜糍粑及腊肉鲊包作为回礼。走家串户或探访借物,须在门口呼叫,待有人应答方可进屋。此举一来怕人家有事无暇,二来怕家中无人,瓜田李下,惹出是非。

(九)传统节日

春节。每年临近岁末,拢绕村布依族就要着手准备春节所需的物品,如打糍粑、磨豆腐、杀年猪等。拢绕村的布依族通常会约定打糍粑的时间,届时依照糯米蒸熟的先后顺序,用木槽或石舂糅打,青壮者从早到晚甚至到了深夜都不能收工,必须待全寨的糍粑都打完了才能休息。每家第一槽糍粑出槽时,都先由家中长者净手撷取,放在碗中,置于堂中八仙桌上,供奉祖宗先人,然后才能食用。糍粑是春节必不可少的糯米制品,也是亲友来访之馈礼以及农忙时节的干粮。除了打糍粑外,拢绕村布依族还会在春节前磨豆腐。豆腐的原料为自种的饱满黄豆,用井水浸泡一夜,之后用石磨将黄豆磨成浆。将所得豆浆入锅中加热煮沸,点入酸汤,凝块,出锅入木箱,加压挤水,水干即成。春节前最重要的活动要数杀年猪了。杀年猪的日子有讲究,杀年猪的日子需避讳与家庭成员有相同属相的地支日,如家中有属猪的,癸日便不能杀猪。杀年猪前,由摩师先烧冥纸三张,敬祷祖先,告知祖先今年某岁、来岁某年,杀年猪庆祝新年,祈求祖先保佑五谷丰登、福运平安。

除夕夜。腊月三十那天,人们要早起打扫卫生,贴对联,煎油渣,炸三角豆腐,煮猪头肉等。守夜是除夕夜的重点。届时全家的男性成员在年夜饭后即围在火炉边“守老祖公”(祖先),到子时(即12点正)净手焚香,微开大门,迎接祖先回家过年,长香及堂屋柴火要不间断地燃烧直至大年初一,寓为香火不断,财丁两旺。

清明节。拢绕村布依族在清明节前后要到坟前扫墓挂纸,同时还需备酒菜,约上一些亲朋好友到坟山食用,意为“拜访”祖先。

六月六。拢绕村布依族在“六月六”吃粽子,“六月六”的粽子分为乌米粽、小豆粽、腊肉粽,这些粽子或呈三角或呈长柱,俗称“枕头粽”。“六月六”是拢绕村布依族祭祀社神、山神的日子。届时由族长召集每户的户主到庙前杀猪、杀鸡祭、祀社神或到神山上祭祀山神。

(十)原始习俗

拢绕村的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山、水、井、洞及生长奇特的古树无不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村寨还建有土地庙。这些反映了布依族作为农耕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神灵崇拜主要为自然崇拜,这是人们最早对自然物质和一些不能解释的现象的认识。如正月初一祭水神。每年往井里取第一担水时,必焚香、烧冥纸祭祀水神。布依族视水为财,祭水神是为了向他祈祷水火平安,风调雨顺以及财运亨通。修建房屋在砍伐第一根柱头及选定做房梁的树时,须在树下设斋席供奉山神、树神。村寨设土地庙,供奉土地神,祈求土地神护寨保无灾害、无贼匪。在祭祀祖先时,还要在门边插香一炷,以祀门神。布依族认为,在世间,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神灵,如夜闻九头鸟鸣叫,以及天上下冰雹时,人们会急往屋外掷响器或拍板壁以驱邪神。布依族对天地日月,山水虫树以及人体自身等等一切现象加以人格化、神化,继而敬畏,从而产生崇拜心理。

布依族向来认为人死虽然身躯入土,但灵魂不灭,升为神灵,从而对在世的人和家庭施以祸福影响。每户堂屋都供奉得有“天地君親师位”神牌。其中“親”乃自己的祖宗先人,书写时有规定,即“親不闭目”,右旁“見”字上边乃“目”字,目字左上右下的对角不能封口,意思是祖先在监视后人的一举一动。故后人须以德服人,勤俭持家。在祭祀时,从自己新故的亲人到远久的宗族的共同的祖先,都要念到、请到,人们把家庭成员的福祉希望寄托祖宗,虔诚敬奉。布依族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紧附肉体,人死后就附身与牌位上;二魂时而附体,时而云游,一旦人逝世,则护体之魂则随着肉体进入坟墓,意外死亡无坟墓的则守在尸体腐烂的地方,须请摩师招魂;三魂去寻找祖先。

布依族不但信仰神灵,亦信鬼。人逝后,或为神或为鬼,在世为人和善而寿终正寝的,变为神;活着时为非作歹或意外死亡,客死他乡的,为鬼。为神则尊,是鬼必驱。因为人们认为鬼在世时行为不端,入地府则不断喊冤,时刻在人间找替身,勒索钱财,故久病不癒或屡遭厄运的人,便是被恶鬼缠身,需请摩师作法驱鬼。

(十一)婚俗

布依族婚姻,历来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一夫一妻,也有一夫多妻的。过去布依族社会多有姑表亲、姨表亲现象,但一直遵循不同辈分不通婚、同姓同氏(宗)不通婚的原则。

择婚。布依族在选择结婚对象时首先会考虑男女属相是否相合,认为有些属相不能婚配,俗谚说:“白马怕青牛,羊虎恨如仇,龙兔云中去,蛇鼠一旦休,鸡犬泪双流,猪猴不到头”。人们认为相冲属相若婚配为断头婚,不可取。

提亲。通过调查、探访,一旦寻到适婚的女子,男方则请媒婆前往女方家说亲。若女方家同意,男方家就正式请媒人及家族长者带上手信(一般为糖或糕点)上门提亲。

订婚。亦称定亲,女方家收下男方家带来的手信就代表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家选择一吉日,视女方家有多少亲戚,按每家酒、糖、米粉各1份,请媒人及家族中亲朋好友一同前去送礼。女方家族则依次排队逐家宴请客人。最后,女家回请所有帮助请客的族人和男方家的媒人及亲朋好友。至此表明此门亲事已到双方亲朋好友的认可。

过礼。布依语称“卡开”(杀鸡)。根据双方商定好彩礼(即聘金)后,由媒人和男方家中长者带上大红公鸡、酒糖等礼物和用特制的木匣装好的彩礼,送往女方家。女方家仍请家族中亲朋好友作陪。

合八字。又称开红要八字。男方家请押字先生将男的生辰八字书写好,由媒人和长者带上大公鸡、酒水、红烛、鞭炮等前往女方家要女生的生辰八字,亦称鸾书。鸾书写法有讲究,将红纸按要求折叠分出轴线,左边上写“乾造”下写男方生辰八字,而右边写“坤造”及女方八字。左边由男家事先写好,右边则到女方家后在堂屋杀鸡告知祖先后填写。八字竖写,靠外写对联一副,上联由男方出,下联由女方对。

报期辰。亦称报日子,根据合八字,选定结婚办喜酒的日子,并用红纸写好,送往女方家,告知迎娶新娘的时间。女方家得到日子后,就可开始着手缝制衣笼帐被,请木匠制作衣柜、米柜、抽屉等。一般喜期须提前告知,这样女方家才有足够时间置办嫁妆。

结婚。男方家前往女方家接亲,接亲队伍最少八人,而挑、抬嫁妆家具的人数,则由女方家决定,但须为双数。接亲队伍中还有童男童女各一人,一名押礼先生。前来接亲的人带上公鸡一只(之后女方家将一只母鸡与男方带来的公鸡合装一笼返还给男方家),红烛、鞭炮、红伞,并准备好给新娘离娘钱、梳头钱、草鞋钱、动身钱等红包若干。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亲朋或家族有人会就男方家带去的礼物挑三说四,找岔子(其目的是增加婚礼的娱乐性),这时全靠押礼先生的本事,否则晚餐不开席,届时不发亲。时辰一到,新娘出门前,在堂屋跪拜祖先、跪拜父母。陪同新娘出门的仍有八人,同样须童男童女各一人,其余为闺蜜好友。至男方家,若吉时未至,则在寨子边一处等待,候吉时进家。进家时男方家要在大门头上悬掛红布包裹竹筛,筛子正中贴明境,门槛置马鞍,马鞍前面点七心油灯,七星灯前置火炭盆,火盆中燃柏枝丫,新娘则需逐一跨过这些才能进入男方家。进家后,新娘要先盥洗净手,然后才能进堂屋跪拜天地祖先,跪拜父母。第二天,新娘的送亲队伍及嫁妆才到男方家。三天后,新娘随送亲客回娘家,不住夫家,一般三五年后才坐家,其间农忙或男方家有事则差人接来,不过也只是小住几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新娘婚后就直接住夫家了。

(十二)丧葬祭祀

丧葬祭祀,是通过对死者的祭奠,表达人们对生命的敬重和对逝者的缅怀与追忆。

入殓。在人停止呼吸后,丧家需立即焚香化纸,同时请摩师念咒语,还要替逝者净身,男性逝者需剃头,女性逝者需梳发。为逝者着寿衣、寿鞋、寿帽。择吉时装棺入殓。逝者的子媳、侄媳需准备一张一尺长方巾同装入殓。棺头前点燃长明灯,燃香,在丧礼期间香火不能断。

择祭日、下葬日。丧家请摩师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择一避免与家中孝男相冲不利的日子,举行祭奠仪式。

报丧。祭日确定,即派人讣告亲戚朋友,首先是逝者后家,再是姑妈、姑婆,亲朋好友。讣告逝者后家的人在报丧时须带酒1瓶,孝布一段,报丧者入门必下跪,人扶方起。

祭祀。分家祭,外祭。前一日为家祭,杀猪宰羊,三牲酒体,设灵堂、祭坛(桌),贴孝联,扎纸马龙幡。凡孝子孝孙、孝妇、孝眷、孝侄、侄媳人等,家族中晚辈者一律参与祭祀,由摩师主持整个仪式,按辈分于坛前跪拜。次日外祭,即亲戚朋友赴祭。其中后家来到丧家所在的村寨时,先在离寨门200至300米远的地方点燃鞭炮,孝子、孝孙持孝棍夹道跪姿出迎。来祭者以猪羊各一只,宰后洗净,差人抬担,称为猪羊下祭。队伍中有吹鼓手,持祭文帐帛,旗幡,匾联等各类祭品。至祭坛庭院,众宾客围坛列坐,主祭者在摩师主持下,由引礼者带领围着祭坛及灵柩走几圈并敬献所带祭品,祭毕宣读祭文,分发孝衣孝帕。

砍牛。所砍之牛为黄牛,由逝者长婿牵着,并肩扛大刀围绕砍牛桩,缓步转圈十遍左右。砍牛的地点为能看清祭家房顶幡竿的平台,参与祭祀的宾主数百人团圈围场,孝女、孝媳、孝妇、孝眷手持糯米饭团喂饲祭牛。摩师作法,法毕,屠牛。牛肉分给异性异族,祭家同族同宗者不得食用。

出丧。出丧即出灵柩,送灵柩至坟茔。出丧时须在亡人棺木上置一个瓷碗,届时摩师念咒,举斧背砸瓷碗,大喊“恶鬼出邪神出魔魑魉魍皆出”,众人呼应,同时放倒屋后幡竿,棺材移送出屋。送棺归门,则棺木绸缎上盖,需将一只公鸡放在棺木上,摩师在前,孝子持孝棒躬身随后,唢呐鼓手一路上都要吹奏唢呐,棺材后为持旗伞匾联、纸人纸马、花圈龙幡的孝眷、孝妇和亲戚朋友。

下葬。打井,先由摩师念咒,之后孝子跪掘三下,众人便掘墓坑。挖好坑,用引子杆(即紫苏)烧灰热炕,举棺入坑,垒土(石)成墓。

百日祭灵。灵柩出后,在堂屋神龛下靠右壁处设供桌,挂女婿下祭的祭文,匾联,中置米(稻谷)斗,安放灵位,朝暮以酒茶肉饭祭之。满百日,亲戚聚集,浆洗孝衣孝帕,将逝者的灵位请上神龛,撒祭桌,称之“洗孝”。至此,祭祀完毕。

明珠花溪布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