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班氏土司与青岩
所属图书:《明珠花溪布依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01 文章字数:1057字

班氏土司与青岩

青岩城于明朝在今花溪区青岩镇东北方1千米处(青岩堡)设屯堡,至今已有600多年。而在现青岩镇设青岩司,修建土城墙则是设屯堡200多年后的事情。

修建青岩城的是青岩班氏第一位土司班麟贵。班氏土司从班麟贵开始,先后传到班应忠、班应寿、班廷献、班玉麟,最后传至班世清,历经6代,前后长达200年。尽管600多个春秋已经过去,但每当人们参观青岩古镇,看到那雄伟的城门和延绵起伏的古城墙时,让人不得不感谢由班麟贵开始的历代班氏土司对修建青岩城的贡献。

明天启年间,水西大土司安邦彦兵犯贵阳,把贵阳围住,派其属下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以断贵阳粮道,把贵阳及青岩围困三百多日。在解除贵阳之围中,青岩土司班麟贵烧毁四十八庄,“输米竭诚”,立功受封,朝廷授其三品同知,后又任命其为青岩土守备,准世袭。班麟贵自此统领二十七寨,控制八番十二司,任内修建青岩土城,城内添设总兵驻防。 [1]

据传,在建城初期,有人提议新城应建在羊昌坝(也称羊场坝),即现在的北城门外姚家关一带。羊昌坝最早是苗族先民跳花场的地方,由于人流量较大渐渐变成集市。班麟贵亲自勘查后,发现羊昌坝地势平坦,难守易攻,不是建城的最佳地,他最后看中了今天的青岩城。当时风水先生说,此处也不是建城的最佳选地,因该地形似五虎抓羊(青岩城地形如一只羊,东有官山坡,东北有苗姥坡,北有黑神庙山,南有廊上山,西有黄家坡,五山形如老虎),为凶险之势,但班麟贵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最终决定在此地修建青岩城。班麟贵所修之城,南到大茨窝,东临卡子门,西临黄家坡,北至谢家坡,奠定了青岩城的雏形,从那以后,青岩城逐渐成为青岩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古色古香的青岩堡

建城以后,班麟贵取名为“青岩城”(此处有官名和土名,官名即遵朝廷的指示,延用青岩堡一名。土名系当地少数民族所称“王荣”城,即“盘营”城之意)。班麟贵在位期间,与两个儿子班应忠、斑应寿为朝廷东征西讨,不断扩大青岩城的领土范围。班麟贵死后,由班应忠袭职,而他后在征战途中不幸牺牲。其弟应寿又袭守备之职,官至贵州前卫副总兵。明末,班应寿曾兵伐高坡,取得开花、甲定、蒋呆的管理权,至清初,青岩的管辖范围除八番十二司外,向东扩展至龙里所辖地界。班应寿开始扩建青岩城,增设定广门,称为新城。南门处至塘上地段称为新街。

清康熙年间,“改土归流”以后,青岩土司的权力被剥夺,青岩土司被降为外委土舍,土司制度逐渐没落,但青岩城一直留存至今。


[1] 赵俊涛等.《青岩古镇——黔中人文景观缩影》,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明珠花溪布依文化